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_2.doc
27页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2009 — 2010 学年第 一 学期比较文学专题授课教案第 1 本本课程共有教案 1 本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授课对象2008163初等教育(中文)三年制学生授课教师黄健(副教授)开课单位中文系编写日期2009.8 教材处理情况一、 总体说明 本课程是中文系初教专业的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初步了解世界比较文学界包括中国著名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扩大文化视野,引发对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思考,在面临全球化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加强关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自觉意识,借鉴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并更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文学成就,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比较文学新编》(修订版),教育,2004年9月第二版,2005年1月第二次印刷21世纪高等院校课程教材该教材对我系三年制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基本的比较文学知识,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参阅其他材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删减和补充 二、 删减的容无三、 补充更新的容 部分作家作品 四、 备注 一、章节: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意义二、课时安排:4课时三、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比较文学的定义的逐渐明确的演变过程。
2.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四、教学重点:比较文学在中国五、教学难点:比较文学领域的两大学派——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回答六、教学容: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导入语: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肇始于19世纪30年代,正式产生于70、80年代,兴盛于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么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这是每一个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人不约而同会发出的疑问这也是这门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几乎没有停止过争论的问题,甚至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答案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概念、定义有一个逐渐完善的演变过程 一、法国学派法国是比较文学的摇篮,比较文学经由法兰西而播散于欧洲大陆,进而波及全球法国学派是最早的比较文学学派,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1、梵第根(1871-1948) 1931年,梵第根出版了《比较文学论》一书,这是法国学派的奠基之作梵第根认为: “一个清晰明确的比较文学概念首先意味着一个清晰明确的文学史概念,比较文学就是文学史的一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归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解释每一个事实;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对于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使我们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理解:(1)注重事实,主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时,采纳大量的、来源不同的事实来说话,显示出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2)注重联系3)注重辨析4)注重影响5)注重跨越,强调比较文学是对用两种以上的语言文字所写成的文学所进行的研究2、马里耶卡雷(1887-1958)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不同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理解:(1)重申了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2)强调了比较文学所研究的是“不同文学背景”下的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大了比较文学的“跨越性”比重3)明确了比较文学的“跨国界”特征4)倡导比较文学所强调和重视的是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实际联系”,明确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证性”色彩意义:卡雷所提出的,把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心的论点,在国家比较文学领域首次鲜明地形成了比较文学的“跨越国界说”。
3、马里奥斯法朗索瓦基亚(1921- )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国家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理解:(1)比较文学界定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使其上升为研究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2)“边缘”与“渗透”的表述更接近比较文学的中枢,更能代表比较文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小结: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涵的理解v 1、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研究v 2、比较文学是强调实际联系的研究v 3、比较文学是以跨越为前提的研究v 4、比较文学是排斥审美分析的研究二、美国学派美国学派的回答是以法国学派的反叛者的姿态开始的1958年9月,美国学者韦勒克(1903-1995)宣读了他的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被看作美国学派的宣言书,由此引发了法美学派之间旷日持久的“什么是比较文学”之争代表人物有奥尔德里奇、亨利雷马克、威斯坦因等等1、奥尔德里奇(1915- ) “比较文学并不是把国别文学拿来一国对一国地进行比较,而是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比较文学提供了扩大研究者视野的方法——是他的视野超越国家疆域的狭隘界限,看到不同国家文化的倾向和运动,看到文学与人类活动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联系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理解:(1)比较文学所要跨越的不仅是“国界”,而且是比“国界”还要广阔深入的“学科” (2)比较视野不仅是文学,而且延伸到文化3)不仅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学上的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且关注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意义:提出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说”2、亨利雷马克(1916- )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意义:(1)进一步明确了比较文学“跨学科”性 (2)提出比较文学的“跨越”不仅是文学向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的跨越,也是文学向自然科学领域的跨越 (3)打破了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4)为日后无限制的“跨越”埋下了祸根3、威斯坦因(1925- )对雷马克的学说的修正 “比较文学既可研究哲学、历史、艺术,也可研究文学演变史和批评史,不过主要的是以文学为中心,凡是与文学有关的各个方面,都可列入讨论围,可是与文学无关的科目则不应作为研究对象小结: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涵的理解1、比较文学是跨越国界围的文学研究。
2、比文学是跨越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是跨越与文学有关的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附: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的融合法国学者艾金伯勒(1909-2002)认为:“历史和历史主义并不是总是进步的,而美学也并非总是反动的;它有助于发展这么一种比较文学:它将历史方法和批评精神结合起来,将卷案研究与文本阐释结合起来,将社会学家的审慎与美学家的大胆结合起来,从而最终一举赋予我们的学科一种有价值的课题和一些恰当的方法美国学者唐纳德A吉布斯认为:“比较文学是超越了单一民族文学围的文学研究,它主要关心的是不同的文学之间的实际联系:它们的起源、影响、传播媒介等然而比较文学也包含这样一种容:对互相之间毫无联系的文学进行比较三、比较文学在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使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外国,思考中西强弱悬殊的文化根源,力图用西方进步的文学观、文学作品作振聋发聩的呐喊,启迪民众觉悟,走维新图强之路,开启了中国早期比较文学的序幕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学者开始自觉运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外文学并取得显著成绩文化大革命“的中,比较文学的研究被迫中断结束文革的后,比较文学的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在大陆全面复并迅猛发展。
1、法国的影响法国学派对复兴后的中国比较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复兴初期,对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回答,与法国学派的答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86年,挺在《比较文学简编》中的阐述:“通常说的比较文学是狭义的,即指超越国家、民族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主要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关系,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之间的互相影响,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这些关系、影响、异同的研究,认识各民族文学各自的特点,探索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理解:(1)法国学派的”跨国界说“和”“语言或民族”的痕迹清晰可见2)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纳入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既是对法国学派的突破,也是对美国学派“跨学科说”的理解和借鉴2、美国的影响1982年,乐黛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比较文学”词条中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互相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意义:这是中国学者最早作出的、带有跨学科性质的答案该答案没有否认法国人的观点,而是在继承法国答案的基础上,既强调了不同民族的文学之间互相作用和影响,又突出了文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跨越;既借鉴了法国和美国学者的观点,也表现出中国学者的独特认识。
3、初显中国特色 20世纪后半叶,遍及全球的文化热潮给中国学者对”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回答打上了文化的烙印1991年,顺庆在《比较文学史》中指出: “比较文学是以国际性眼光来探讨国际文学关系和世界文学发展规律的,跨越文化界线的文学研究这种跨越文化,可以是大的文化圈的跨越,如与西方;也可以是小的文化圈的跨越,如英国和法国,等等意义: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以自己的目光,自己的理解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做出的诠释既跳出了法国学派的国界说,也跳出了美国学者的学科说,得以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下和文化氛围中对东西文学做鸟瞰式的观察,得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结论4、较完善的中国式答案 1997年,憞、景尧、天振在《比较文学》中指出: “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意义: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界首次出现的以“四跨”来回答“什么是比较文学”的答案这个答案既包容了法国人所倡导的“跨语言”、“跨国界”,也包容了美国人所倡导的“跨学科”,更包容了中国人所倡导的“跨文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已经逐渐摆脱了对外国答案的依附,正在走上以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2001年,献彪、介民在《比较文学教程》中指出: “比较文学是一门以人文关怀为宗旨,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为手段,通过全球文学的交流、沟通、对话、互溶、互补、共建来谋求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为传播新的人文精神和建设人类的多元文化而架桥铺路,从而为实现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合理化社会作出贡献的学科意义: (1)首次把”人文关怀“作为比较文学的宗旨 (2)把“四跨”看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不但强调了沟通和对话,而且把”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作为沟通和对话的终极目标,显示出对比较文学的 新认识第二节:学习比较文学的意义一、比较文学可以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1、传统的知识结构往往是单一的、狭长的2、比较文学倡导的是打通和跨越打通:即打通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