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改外国文学第六章十九世纪初期文学第四节雨果教学教案.ppt
93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1 1第四节 雨 果外国文学 第六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n学习提要n 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学习本节,了解雨果的创作情况,文学地位,掌握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特点和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n一、生平创作n 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的创作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政论等,反映了法国动荡的社会生活他的创作充满人道主义激情,是西方文学史上人道主义作家的著名代表 n支持巴黎公社革命n 雨果回国参加国民自卫军,反对普鲁士入侵支持巴黎公社革命,开放住宅为公社社员避难1885年5月22日病逝,享年83岁举国致哀,遗体安葬在伟人祠n前期创作(2030年代)n 美学论著克伦威尔序(1827.12),主要内容是反对古典主义,要求艺术的完全解放,提出艺术主张和对照原则它的发表震动文坛,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浪漫戏剧欧那尼(1830)、浪漫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n后期创作(50-70年代)n 雨果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大的诗人,诗歌贯穿整个创作生涯法国人视他为民族诗人。
诗歌基调是关怀祖国命运,向往自由解放,憎恨专制暴政代表作是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53),共有98首诗 n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九三年(1872)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 n三、浪漫主义理论和创作特色n 1.反对模仿,主张创作自由短歌与民谣集序提出 n 2.强调作家创作的主观精神和心灵的能动作用秋叶集序提出 n 3.推崇天才和创造,强调虚构和想象莎士比亚论提出 n 4.提倡对照,从正反方面把握现实生活克伦威尔序提出 n 5.反对美的超功利性,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和诗人的社会职责莎士比亚论提出小说中的对照巴黎圣母院 两个王朝(专制王朝、奇迹王朝)、两个国王(路易十一、乞丐国王); 两个法庭、两种审判; 两种法律、两个绞架; 两个社会、两种场面; 两组人物、两种命运 n2.神奇的夸张n 雨果的夸张主要用于人物塑造对人物的夸张描写到变形的地步 n 加西莫多仪貌丑陋,集中了所有人的肢体残缺驼背、突胸、独眼、耳聋、嘴哑、脚跛在愚人节被选为愚人王加西莫多成为世界的中心,具有大众狂欢的性质愚人王愚人王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3.奇特的想象n 情节的想象: n 爱斯梅哈尔达母女在绞刑台重逢。
n 加西莫多和爱斯梅哈尔达两人尸骨被分开,化为灰尘 巴黎圣母院:结局巴黎圣母院:结局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自然景象的想象:n 悲惨世界写珂赛特到森林打水看见木星的描写: n “木星正卧在天边深处那孩子不认识那颗巨星,她神色仓皇地注视着它,感到害怕那颗行星当时隔地平线确实很近,透过一层浓雾,映出一种骇目的红光舞作惨黯色,扩大了那颗星的形象仿佛是个发光的伤口第2卷) n 事实上,木星不可能透过浓雾发出红光,这是浪漫想象 n4.紧张的情节n 雨果的小说情节超乎常情常态,具有传奇色彩 n 笑面人主人公关伯伦一生具有传奇性关伯伦本是贵族出身,小时被人贩子拐骗,遭到毁容手术后,成为畸形的笑面人,卖艺为生他的真实身份由一个在海上飘了15年的密封水壶揭晓水壶中一张羊皮纸,记录了关伯伦破相的经过和出身情况于是他一下子成为上议员因发表激烈演说,又从权力高峰重新跌入底层n攻打圣母院的离奇情节n 巴黎圣母院描写乞丐王国攻打圣母院,遭到敲钟人加西莫多的抵抗,造成起义者的伤亡一个人抵抗千万人,双方都是爱护爱斯梅哈尔达的人情节离奇紧张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5.超常的巧合n 雨果通过巧合事件制造一种扑朔迷离的浪漫气氛,具有作家主观想象性。
巧得来难以令人置信,具有很大的夸张性 n 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两个被人互换的孤儿两个孤儿长大,又在圣母院相遇 n 爱斯梅哈尔达被警察搜寻,副主教孚罗诺把她交给老鼠洞里的女修士看管,女修士恰好是爱的生母,母女相认n6.奔放的热情n 热情是浪漫主义的心理实质,体现一种情感,作家的思想倾向性雨果创作贯穿强烈的情感和奔放的热情,它是由作家崇高的理想所唤起 n 从根本上说,雨果是一个诗人,创作中的热情具有诗人气质,小说描写常用诗的语言和排比句,给读者以热情洋溢,一泻千里之感 n 九三年:“有时石头似乎拥有奇异的目光正像观察你,塔楼窥伺你,建筑物的正面凝视你 图尔格仿佛在端详断头台 它仿佛在问自己 这是什么? 它好像是从地下长出来的 它的确是从地下长出来的n四、人道主义思想特点n 1.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 n 悲惨世界:“男人在12岁就落入感化院,18岁去坐牢,在40岁就被送上断头台 n 2.坚持向上的乐观信念 n 对人类前途充满信心,相信人类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雨果的乐观信念是他高出其他同代作家的地方 n 3.歌颂人民革命 n 悲惨世界1832年6月起义街垒战 n 九三年法国大革命题材,肯定革命暴力。
n雨果的人道主义名言n “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九三年) n 过去认为这句话宣扬抽象的人道主义,否定革命,调和阶级矛盾其实雨果这句话一点不矛盾 n分析n 首先,雨果所讲的革命是是资产阶级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雨果的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范畴因此,“在革命之上还有人道主义”就是正确的 n 其次,雨果的话寄托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革命是为了恢复人的天性”革命需要暴力,但暴力并非万能n 5.主张仁爱感化教育 n 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追求博爱,主张用感化教育解决社会问题加西莫多被感化,冉阿让被感化 n人道主义典型n 爱斯梅哈尔达:以德报怨,仁爱和美的典型 n 加西莫多:卑贱者的代表,外表丑陋,心灵伟大 n 冉阿让:理想的道德家兴办慈善福利事业改变工人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 n 卞福汝主教:献身真理,感化人类 n 吉利亚特:劳动人类的代表,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n 关伯仑:人民代言人 n 郭文:革命者形象,充满仁慈n反面人物的闪光点n 雨果塑造反面人物,赋予他们人性的光明点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仁爱万能的思想 n 孚罗诺:反动教会代表收养孤儿加西莫多,抚养兄弟。
n 沙威:宪兵放弃追捕冉阿让,投水自杀 n 郎德纳克:叛军头目拯救火中三小孩n五、电影改编悲惨世界n 从电影改编的角度看,中篇小说的容量和长度最适合改编成电影悲惨世界是雨果的长篇巨著,共有5部,情节线索纷繁复杂要把这样的巨著改编成一个只有两小时的电影,要做很大的取舍 n 由比利欧格斯导演的悲惨世界(1998),以假释犯冉阿与警察沙威的情节为主线,选取小说中的几个经典情节,形成电影的故事段落以此讲述悲惨世界的故事,表现雨果的救赎主题和人道主义思想 n监狱噩梦n 故事从冉阿让出监狱后的经历开始,他在监狱里的遭遇通过黑白片的梦境表现,既节省叙述的时间,又表明监狱生活是追逐主人公的噩梦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故事段落1:主教的感化n 冉阿让出狱偷窃主教的银餐具,主教希望他重新做人,没有向警察报告用仁爱精神感化了冉阿让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故事段落2:芳汀的遭遇n 冉阿让洗心革面做了一个工厂主,改名马德兰他的工厂里的女工芳汀为了抚养女儿柯赛特,解雇后做了妓女它解读了雨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女人因为贫穷而做妓女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故事段落3:街垒战n 悲惨世界正面表现了革命暴力,巴黎人民的街垒战。
实现了巴黎对人民革命的 支持革命者的主角是柯赛特的男朋友以此把冉阿让的故事线索与革命联系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故事段落4:宪兵沙威被感化n 宪兵沙威一直追捕冉阿让,想把他重新送进监狱冉阿让的善良和自我牺牲终于感化了沙威他放过了沙威,自己跳水自杀这个结局显然是按照雨果的人道理念来设计的表现坏人身上的人性复苏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n 这部改编的影片以小说原著中的几个故事段落组成电影的情节,在时间结构上形成比较大的跳跃,从出狱后的时间,跳跃到9年后,再跳跃到10年后在时间段落中描述空间点位的情节,读者对原著风貌有一个简略的把握n六、巴黎圣母院的圆形结构n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小说代表作小说故事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表现反封建的主题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遭到教会和王权的迫害,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打巴黎圣母院,国王派遣军队镇压本节从人物形象的圆形结构和多层次对照的有机结合出发,分析小说艺术特色和象征意蕴n 敲钟人加西莫多、副主教孚罗诺、侍卫长法比、诗人甘果瓦、女修士居第尔和乞丐王国(巴黎人民的集体形象)他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个焦点上,围绕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的悲惨遭遇活动,形成了一个以爱斯梅哈尔达为中心的行星环绕恒星之势,笔者称之为人物形象的圆形结构。
1.人物圆形结构n人物围观的圈子n 从形式上看,人物的圆心结构是在围观中形成的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是一个流浪卖艺姑娘,她的特殊身份决定了这个以她为中心的人物圆心结构是在她优美舞姿的旋转中形成的点击图片:播放视频点击图片:播放视频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n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n 作者描写道,“那个圆圈的人物很多”,爱斯梅哈尔达“在一张随便铺在她脚下的波斯地毯上跳舞着,旋转着”,“她轻捷,又飘逸,又快乐”在这热情的旋转中,甘果瓦被“灿烂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下子肯定地看清楚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加西莫多“那样深深地专心看着”;巴黎的群众“都目不转睛,大张着嘴”;孚罗诺“比其余的更注意那跳舞女子”;女修士对她发出“一种虔诚的、憎恶的声音”;法比“招手叫她去”我把这种形式上的围观圈子看作是人物圆形结构的表层结构n环境的圆形场所n 从环境来看,人物的圆心结构是一个相应的圆形场所中确立的撇开具体的场所,抽象地看,故事发生的环境,对人物的圆心结构有一种照应,帮助了人物圆心结构的确立 n 爱斯梅哈尔达街头卖艺的特殊职业决定了人们的中心活动场所是在露天的格雷勿方场和巴赫维方场围绕这两个中心活动点,形成了各个人物赖以立足活动的圆形场所。
n格雷勿方场n 中心活动点之一的格雷勿方场位于塞纳河右岸的巴黎市区方场的一侧是绞台,别一角是荷兰塔,塔底小黑屋住着女修士,“一个窄小的尖穹窿的窗洞,开向方场”,女修士在这里用眼光和声音“紧紧相随”着爱斯梅哈尔达方场的附近是乞丐广场,住着巴黎下层人民,乞丐王国像“奔泻的水每天早上从那儿流出”甘果瓦“每天早晨离开乞丐的大本营,常常是伴同着那吉卜赛女郎,帮着她在所有的街上收集她所赚来的小银币”n巴赫维方场n 中心活动点之二的巴赫维方场位于塞纳河左岸的巴黎城区方场的一边是圣母院教堂,教堂北塔的密室住着孚罗诺他“蜷伏在向着格雷勿方场的那个靠北的塔楼的栏杆边”,遥望对岸的格雷勿方场或俯瞰脚下的巴赫维方场,“找寻一个面孔那吉卜赛女郎”教堂的钟楼住着加西莫多,他“倚靠在那像大百叶窗似的石板顶屋子的窗口上”,“望着巴赫维方场”跳舞的爱斯梅哈尔达方场另一边是富丽的哥特式建筑,法比经常出入那里的贵妇住宅,“在露台的栏杆边”,叫唤方场上跳舞的爱斯梅哈尔达n两个圆形场所的建立n 环绕格雷勿方场的荷兰塔、乞丐广场、圣母院,和环绕巴赫维方场的贵妇露台、圣母院,分别形成了两个不规则的圆形场所,它们如同两个相切的圆,切点上的建筑就是圣母院。
因此,圣母院同时属于两个圆形场所的建筑,从而构成了两个圆形场所的基本态势当爱斯梅哈尔达在中心活动点之一的格雷勿方场活动时,方场周围的乞丐广场的群众和甘果瓦,荷兰塔内的女修士,隔岸相望的圣母院北塔的孚罗诺,钟楼的加西莫多参加其活动n 当爱斯梅哈尔达在中心活动点之二的巴赫维方场活动时,方场周围的贵妇露台的法比,圣母院的孚罗诺、加西莫多,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