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docx

25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59784803
  • 上传时间:2023-10-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81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二上学期数学学问点总结 为您效劳教育网高二数学期末复习学问点总结 一、直线与圆: 1、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l,假如把x轴围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转到和直线l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倾斜角为0; 2、斜率:已知直线的倾斜角为α,且α≠90°,则斜率k=tanα. 过两点(x1,y1),(x2,y2)的直线的斜率k=(y2-y1)/(x2-x1),另外切线的斜率用求导的方法3、直线方程:⑴点斜式:直线过点(x0,y0)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 yy0k(xx0),⑵斜截式: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和斜率k,则直线方程为ykxb 4、l1:yk1xb1,l2:yk2xb2,①l1∥l2k1k2,b1b2;②l1l2k1k21. 直线l1:A1xB1yC15、点P(x0,y0)到直线两条平行线 0与直线l2:A2xB2yC20的位置关系:(1)平行A1/A2=B1/B2留意检验(2)垂直A1A2+B1B2=0 AxByC0的距离公式dAx0By0CAB22; AB222226、圆的标准方程:(xa)(yb)r.⑵圆的一般方程:xyDxEyF0 留意能将标准方程化为一般方程 7、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肯定有两条,假如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外一条就是与x轴垂直的直线.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或者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①dr相离②dr相切③dr相交 AxByC10与AxByC20的距离是dC1C222 9、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心距构 成直角三角形)直线与圆相交所得弦长|AB|2r2d2二、圆锥曲线方程: 1、椭圆:①方程 x2y2 21(a>b>0)留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2c;③2ab222cb2 e=12④长轴长为2a,短轴长为2b,焦距为2c;a=b+c;aax2y22、双曲线:①方程221(a,b>0)留意还有一个;②定义:||PF1|-|PF2||=2a为您效劳教育网三、直线、平面、简洁几何体: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2、斜二测画法应留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相互垂直的轴Ox、Oy。

      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3)直观图中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肯定不是90度.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外表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2rh;③体积:V=S底h⑵锥体:①外表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rl;③体积:V=⑶台体①外表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r⑷球体:①外表积:S=4R2;②体积:V= 1S3底 h: r“)l 43R3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留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四、导数:导数的意义-导数公式-导数应用(极值最值问题、曲线切线问题) 1、导数的定义: 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yxx0f(x0)limf(x0x)f(x0)xx0.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曲线 / yf(x)在点P(x0,f(x0))处切线的斜率// ①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P(x0,f(x0))切线斜率。

      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3.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①C⑤(ax““n“n1sni②(x)nx;③(0;x)“cosx(cosx)“snix; )axlna;⑥(ex)“ex;⑦(logax)“11“;⑧(lnx) xlnaxuuvuv);2vv4.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uv)uv;(uv)uvuv;(5.导数的应用: (1)利用导数推断函数的单调性:设函数为增函数;假如 yf(x)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假如f(x)0,那么f(x)f(x)0,那么f(x)为减函数; 留意:假如已知f(x)为减函数求字母取值范围,那么不等式f(x)0恒成立 (2)求极值的步骤: f(x); ②求方程f(x)0的根; ③列表:检验f(x)在方程f(x)0根的左右的符号,假如左正右负,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假如左负右正,那么函数yf(x)在这个根处取得微小值; ①求导数 (3)求可导函数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求 f(x)0的根;把根与区间端点函数值比拟,最大的为最大值,最小的是最小值。

      为您效劳教育网五、常用规律用语: 1、四种命题: ⑴原命题:若p则q;⑵逆命题:若q则p;⑶否命题:若p则q;⑷逆否命题:若q则p 注:1、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推断命题真假时留意转化2、留意命题的否认与否命题的区分:命题pq否认形式是pq;否命题是 “p且q”的否认是“p或q”.pq.命题“p或q”的否认是“p且q”; 3、规律联结词: ⑴且(and):命题形式pq;pqpqpqp⑵或(or):命题形式pq;真真真真假⑶非(not):命题形式p.真假假真假假真假真真假假假假真 “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4、充要条件 由条件可推出结论,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由结论可推出条件,则条件是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5、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 短语“全部”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全体,规律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全体量词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 短语“有一个”或“有些”或“至少有一个”在陈述中表示所述事物的个体或局部,规律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表示,含有存在量词的命题,叫做存在性命题。

      全称命题p:xM,p(x);特称命题p:xM,p(x); 全称命题p的否认p:xM,p(x)特称命题p的否认p:xM,p(x); 扩展阅读:高二数学上册各章节学问点总结(大纲版) 欢送光临《中学数学信息网》zxsx127@ 不等式单元学问总结 一、不等式的性质 1.两个实数a与b之间的大小关系 (1)a-b>0a>b;(2)a-b=0a=b;(3)a-b<0a<b. (4)ab>1a>b;若a、bR,则(5)ab=1a=b;(6)ab<1a<b. 2.不等式的性质 (1)a>bb<a(对称性) (2)a>bb>ca>c(传递性) (3)a>ba+c>b+c(加法单调性) a>bc>0ac>bc (4)(乘法单调性) a>bc<0ac<bc (5)a+b>ca>c-b(移项法则) (6)a>bc>da+c>b+d(同向不等式可加) (7)a>bc<da-c>b-d(异向不等式可减)(8)a>b>0c>d>0ac>bd(同向正数不等式可乘)《中学数学信息网》系列资料版权全部@《中学数学信息网》 1 欢送光临《中学数学信息网》zxsx127@ (9)a>b>00<c<dac>bd(异向正数不等式可除) (10)a>b>0nNan>bn(正数不等式可乘方)(11)a>b>0nNna>nb(正数不等式可开方) (12)a>b>01a<1b(正数不等式两边取倒数) 3.肯定值不等式的性质 (1)|a|≥a;|a|=a(a≥0),-a(a<0). (2)假如a>0,那么 |x|<ax2<a2-a<x<a;|x|>ax2>a2x>a或x<-a. (3)|ab|=|a||b|. (4)|ab|=|a||b|(b≠0). (5)|a|-|b|≤|a±b|≤|a|+|b|. (6)|a1+a2++an|≤|a1|+|a2|++|an|. 二、不等式的证明1.不等式证明的依据 (1)实数的性质:a、b同号ab>0;a、b异号ab<0a-b>0a>b;a-b<0a<b;a-b=0a=b (2)不等式的性质(略) (3)重要不等式:①|a|≥0;a2≥0;(a-b)2≥0(a、b∈R)②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③ab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1)比拟法:要证明a>b(a<b),只要证明a-b>0(a-b<0),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 《中学数学信息网》系列资料版权全部@《中学数学信息网》 欢送光临《中学数学信息网》zxsx127@ 法叫做比拟法. 用比拟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变形推断符号. (2)综合法:从已知条件动身,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和已证明过的不等式,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综合法. (3)分析法:从欲证的不等式动身,逐步分析使这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所需条件已推断为正确时,从而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证明不等式除以上三种根本方法外,还有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 三、解不等式 1.解不等式问题的分类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①解一元高次不等式;②解分式不等式;③解无理不等式;④解指数不等式;⑤解对数不等式;⑥解带肯定值的不等式;⑦解不等式组. 2.解不等式时应特殊留意以下几点: (1)正确应用不等式的根本性质. (2)正确应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增、减性.(3)留意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的同解性 (1)f(x)g(x)>0与f(x)>0g(x)>0或f(x)<0g(x)<0同解.(2)f(x)g(x)<0与f(x)>0f(x)<0g(x)<0或同解.g(x)>0 《中学数学信息网》系列资料版权全部@《中学数学信息网》 欢送光临《中学数学信息网》zxsx127@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