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文福建农业科技进步率实证研究.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78280028
  • 上传时间:2023-04-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0.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实证研究周建群1,2 (1.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福州 350012;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摘要:运用C-D生产函数增长速度方程,对福建省“六五”以来至2011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研究测算研究数据表明除了“七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下降外,其他时期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其态势与全国该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且2011年高出全国约2个百分点同时研究测算了福建省九地市2010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了研判分析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福建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也指出:“加快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达到57%因此,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福建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文献综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变量引入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是在增加投入和提高投入产出比的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即经济增长的贡献一部分来自投入的增量,还有一部分是来自科技进步的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经济增长量中,科技进步作用所占的份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内涵本质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比)和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农经界开始在索洛残值法的基础上探索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朱希刚最早使用索洛残值法,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我国从“一五”至“九五”各时期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收稿日期:2012-05-25基金项目:2012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推进路径选择研究”(项目编号:2012A008)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周建群(1964-- )男,博士后、高级经济师,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省级重点专业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三农”问题、产业经济学、中小企业管理等 赵芝俊、张社梅:《.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3期,第4-12页此后,不少学者运用不同模型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比较权威的学者有顾焕章 (1994)采用农业边界生产函数对我国“七五”期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

      蒋和平(2001)采用C-D生产函数,研究我国1995—1999年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赵芝俊 (2009)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并综合运用Translog生产函数计算狭义技术进步率、用随机前沿函数测算技术效率、用Divisia全要素增长率指数公式,计算1985—2005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要素弹性与时间呈Logistic函数关系、四次函数关系等各类生产函数模型除上述参数方法外,还有基于各类TFP指数的非参数方法的实证研究 赵芝俊、袁开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解:1985—2005》,《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第28-36页从现有资料来看,福建省最早研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学者是曾玉荣等(1991)运用C-D生产函数模型对福建省1980-1989年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研究此后,张良强等(2001)对福建省1982-1998年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赵志燕等(2008)对福建省1991-2006年间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许佳贤等(2008)研究了福建省“十一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期望值陈玉兰(2009)还研究了福建省特色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实验。

      曾玉荣等研究认为福建省“六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5.7%;许佳贤等研究认为“七五”至“十一五”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1.9%、36.4%、41.7%、50.2%、59.9%;赵志燕等研究认为福建省“八五”至“十五”期间分别为33.5%、53.7%、63.0%;张良强研究认为福建省“六五”至“九五”期间分别为46.9%、39.4%、43.4%、54.8%;姜安荣研究认为福建省“十五”期间为40.0%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模型农业部科技司于1997年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 姜明伦、李瑞光:《农业科技进步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综述》,《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1期,第64-65页即本文采用的增长速度方程测算模型C—D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1)设定Y为农业总产值,K、L、M分别为与Y相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c为常数项,t为时间变量α、β、γ分别是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δ就是科技进步率。

      通过数学运算可将(1)式转换为: (2)式中:δ为农业科技进步率,(Yt—Y0)/ Y0 为农业总产值增长率,(Kt—K0)/K0为物质费用增长率,(Lt—L0)/ L0为劳动力增长率,(Mt—M0)/ M0为耕地增长率上式中,Y0、K0、L0、M0分别是基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质费用、农业劳动力数和耕地面积,而Yt、Kt、Lt、Mt、则是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按基年价格计算)、物质费用(按基年价格计算)、农业劳动力数和耕地面积为了便于与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数据的比较,本文中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的产出弹性系数,采用农业部科技司的推荐值,即α=0.55,β=0.20,γ=0.25 朱希刚、刘延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意见》,《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1期,第17-23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率/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三、数据选取1.农业总产值 包括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数据为了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各年度的农业总产值指数均采用1952年指数为100的数据2.物质费用 包括农、林、牧、渔业四业的数据在《统计年鉴》上没有提供本指标的数据,因此,采用物质费用(即中间消耗)指数:K=[(yt—yt’)/ yt] ×Yt (3)式中:yt 为当年农业总产值、yt’为当年农业增加值、Yt为当年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指数为100)。

      3.耕地面积 因2006年以后的年度耕地面积数据,《福建统计年鉴》未收录,所以,2006-2011年的数据,参照2000-2005年耕地面积年均递减率1%来测算4.农业劳动力数 本研究采用第一产业从业劳动力数据(年底数)具体数据见表1年份农业总产值指数物质费用指数从业人员(万人)耕地面积(万亩)1980244.072.63702.811936.501985360.6112.57709.711891.801990478.9168.92786.951854.801995806.7299.04788.091805.9920001167.6446.54776.431780.6420051368.8543.98702.491693.5320101656.0677.2636.541610.52011 1725.6708.5624.701594.4表1 福建省农业生产要素统计表资料来源:①农业总产值指数、从业人员、耕地面积(1978-2005年)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11》②物质费用(即中间消耗)指数参见公式3;原始数据来自《福建统计年鉴2011》③2011年数据按《2011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有关数据测算。

      四、测算与分析(一)数据测算按表1 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福建省“六五”至“十一五”以及2010、2011年的农业总产值、物资费用、从业人员和耕地面积的增长率再按照计算出的上述数据,根据(2)式测算出各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见表2)表2 福建省农业生产要素增长率及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表 单位:%年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费用增长率从业人员增长率耕地面积增长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六五”8.129.160.20—0.4738.9“七五”5.848.452.09—0.3914.9“八五”10.9912.090.03—0.5340.6“九五”7.688.35—0.30—0.2841.9“十五”3.234.03—1.98—1.0051.4“十一五”3.884.48—1.98—1.0053.220103.503.48—0.33—1.0054.320114.204.51—1.86—1.0055.8资料来源:①按表1有关数据计算;“六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是1985年比1980年的5年均增长率,其他数据以此类推②2010年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是指比2009年的增长率;其他数据以此类推从表2可知农业总产值、物资费用、从业人员和耕地面积的增长率基本上呈现递减的趋势,只有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递增的态势(见图1)。

      图1 福建省“六五”以来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要素增长率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态势图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六五”至”十一五”以及2010、2011年,除了“七五”下降外(比“六五”下降24个百分点;此态势与全国情况基本相同,见表3),其他时期均呈上升势态七五”比“六五”下降的原因:一是由于1978年后,在“六五”福建省普遍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关系改革的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林毅夫(1992)通过实证研究认为:“1978-1984年间,农作物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其中大约有一半(46.89%)来自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所带来的生产率提高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13页二是到了“七五”,原有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所带来的“喷发式”生产积极性已渐式微;农业总产值的提高不得不转向物质投入,且由于该期间我国发生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农业投入要素的成本大幅度上涨 1987年,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年增长速度达116%,商品价格也出现同步上涨到1988年底,价格同比上涨达18.5%,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

      参见君君:《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新华网(2008-01-08)[2012-07-07].2008-01-08。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