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功能介绍.docx
2页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功能介绍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寺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2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1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5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公元2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独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