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解读.docx
5页《魅力湘西》中音乐元素的解读 阳淼[摘要]《魅力湘西》是张家界旅游景区的歌舞晚会,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文章对《魅力湘西》中的音乐进行分析,探讨这台晚会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同时,对旅游演艺节目的创作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关键词]魅力湘西;土家族民歌;苗歌;苗族鼓舞[]J607[]A[]1007-2233(2019)10-0076-02湖南湘西地区地处湘鄂渝黔边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多民族,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其中的桑植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苗族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湘西,民间音乐舞蹈的产业化主要是与旅游演艺相结合湘西以张家界奇异的地理风貌和凤凰秀美的古城为代表,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伴随游客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由自然观光走向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旅游演艺无疑是旅游中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文化体验在湘西,大型旅游歌舞表演有张家界的《魅力湘西》《土风苗韵》《梯玛神歌》和《天门狐仙》,吉首德夯的《山风鼓韵》和乾州古城的《格朗渡》,凤凰的《边城》和《烟雨凤凰》等这些旅游演艺以湘西民间音乐舞蹈和社会风俗仪式等为基本素材,通过艺术加工,突显了地方歌舞的民族特色。
如《魅力湘西》就融汇了土家摆手舞、桑植民歌、苗族鼓舞、哭嫁歌、毛古斯舞等湘西民间音乐舞蹈元素这类旅游演艺,成为继节庆表演之外展现湘西民间音乐舞蹈的重要平台,凸显了湘西民间音乐舞蹈的文化消费价值,促进了湘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湘西民间音乐舞蹈的传承与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歌舞晚会《魅力湘西》旅游经济对湘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具有保护作用随着交通等各方面条件的改善,湘西民间音乐舞蹈作为旅游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成为吸引游客和拓展旅游事业的双重手段在湘西地区旅游,欣赏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已经成为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魅力湘西》是张家界旅游表演晚会,在张家界魅力湘西大剧院演出,融合了现代舞台艺术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结合湘西赶尸、土家哭嫁、鬼谷神功等一系列民族音乐、舞蹈,集声、光、电于一体的湘西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表演[1]《魅力湘西》中的“千古边城翠翠”,来源于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作品生动地再现了故事里的情节,将人性的真善美在自然灵动的山水中进行演绎追爱相思楼”,表现了湘西人民传达爱慕之情独具一格的求爱方式,他们用舞蹈和歌谣示爱,用爬楼的方式选择自己心仪的对象。
这个节目经过改编后登上过央视春晚,并得到观众的好评狂野茅古斯”,在湘西土家族文化中,茅古斯舞是他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他们真诚的祭奠祖先、狂野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虔诚的期望大丰收英雄归故乡”,融合了湘西赶尸这一传闻,节目中将湘西赶尸这一传闻与战士爱国情怀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向观众传递土家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土家族和苗族音乐土家族和苗族是湘西的主要少数民族,为了展现湘西的人文风情,节目中使用了较多的土家族和苗族民间音乐土家族音乐中,以桑植民歌、打溜子(当地人又称打家伙)最具代表性在“千古边城翠翠”节目中,作曲家以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为原型,对民歌进行了改编,采用通俗唱法,使得歌曲更加委婉、柔情,很好地展现了翠翠等待情郎归来的情景女儿会是土家族的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为了呈现当地青年男女的恋爱场景,作曲家对土家族民歌《郎在高山打一望》进行了改编,结合舞蹈动作,描绘了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歌声传递爱慕之情在音乐改编方面,作曲家将歌曲由一段式扩展为无再现的三段式,扩展了歌曲的音域,在歌词的表达上也有所扩充,丰富和升华了原民歌的表现内涵打溜子手法灵活、形式多样,充分运用速度、力度、音色、节奏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曲牌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加上乐手精湛的演技,使其表现得惟妙惟肖,极为生动有趣。
节奏鲜明、清新明快、节拍变化频繁节目《悲喜哭嫁歌》,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的哭嫁习俗对于媒婆这一人物的塑造,采用土家族打溜子配乐,给人一种诙谐幽默之感土家珶玛,即土家族祭祀中的巫师,在祭祀活动中所唱的仪式歌曲叫珶玛神歌《魅力湘西》中,通过舞蹈展现了珶玛做仪式的舞蹈和演唱的珶玛神歌,表达了土家人民对神灵的敬畏苗歌和苗鼓是苗族人民的主要音乐形式苗歌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性歌曲和抒情性歌曲两类唱苗歌除了娱乐功能外,还可以充当青年男女恋爱的媒介在《魅力湘西》节目中,通过男女空中雜技表演,采用了凤凰的男女对唱苗歌,以此艺术地展现了苗族男女通过唱苗歌恋爱的过程湘西苗鼓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根据鼓声传递的内容,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等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美女梳头模仿动物的动作有: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动作及特点[2]苗族鼓舞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典型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和实用价值演奏苗鼓可以给人传递热烈、振奋人心的作用,在湘西苗族的节庆中,苗鼓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节目。
《魅力湘西》晚会中,以苗族火鼓作为晚会的开场舞台两边放两面大鼓,负责主节奏,下面摆放的都是小鼓,参演人员20多人强劲的鼓点节奏,舞蹈动作夸张且富有张力,向观众传递苗族人民热情、勇敢和坚强的民族性格三、瑶族和侗族音乐湘西地区还生活有瑶族和侗族等其他民族《魅力湘西》对瑶族音乐进行了很好的运用,“追爱相思楼”的音乐来自《瑶族舞曲》,这首管弦乐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改编,其旋律优美、音乐非常活跃,节奏鲜明节目当中展现了瑶族独特婚恋习俗“爬楼”,以歌舞的形式来展现瑶族小伙儿们的热切心情小伙儿在楼下弹着琵琶,等待楼上的姑娘出来与他相见舞蹈当中包含许多高难度的杂技动作,小伙儿们使用楼梯为道具,伴随着音乐的起伏,舞蹈动作也随之变化整个表演当中,歌词唱道:“竹楼前呀月光下,阿哥我弹起了土琵琶,阿妹你今年一十八,就像那一支花弹起琵琶我唱起歌,有句话儿我对你说,十八岁的姑娘要出嫁,嫁人就嫁给我《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巧活跃的节奏旋律加上简单明了的歌词,充分体现了瑶族姑娘和小伙儿的热情似火,包含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同一段音乐同一段歌词循环播放,但在节奏和表演上却有所变化比如说在舞蹈的最后,当小伙儿爬上楼时,音乐节奏感变强、变快,更加活跃生动起来,表现出瑶族小伙儿和姑娘见面时内心的兴奋感与紧张感。
《魅力湘西》中的《合拢宴》,原样使用了一首侗族民歌,向观众呈现了侗族合拢宴热闹喜庆的场景四、湘西民间音乐传承的思考《魅力湘西》的每一个节目背后都有浓郁的湘西民俗文化背景,当地人用他们独有的音乐舞蹈表现形式,展现了湘西民族热爱表现、纯真质朴、能歌善舞的精神面貌在《魅力湘西》中,呈现了湘西故事、湘西性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迎合了社会文化发展趋势,从而使观众获得视觉快感《魅力湘西》展现了富有视觉吸引力的湘西民族文化,其带来的视觉冲击远远超过传统[3]严格来说,音乐存在于不断被演唱(奏)的状态之中,这也是音乐的价值所在,当音乐以书本形式收藏于图书馆,也就意味着音乐的“死亡”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湘西民间音乐日渐衰微,濒临失传,这也是全国各地民间音乐面臨的现状旅游演艺的出现,为民间音乐提供了新的展示舞台和发展空间!本地音乐资源在旅游演艺中被开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幸福在路上》等等在湘西各地的旅游演艺,每天面对游客进行商业演出,尽管这些演出是经过加工的当地民间音乐,对湘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魅力湘西》把文艺表演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需求,实现了雅俗共享。
结语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灵魂,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和影响力旅游演艺是文化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产物,它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节目做到精品化和多样化,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4]湘西各地的旅游演艺,每天面向海内外不同游客进行商业演出尽管这些旅游演艺呈现给游客的是“经过加工的”湘西民间音乐,但这种“加工的艺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对湘西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对湘西民间音乐在旅游演艺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其中的成败经验和规律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注释:[1]李立.《张家界魅力湘西》的魅力[J].民族论坛(时政版),2014(04):35.[2]唐宏吉.生生不息的湘西苗鼓[J].中国民族,2010(11):56.[3]霍芳芳.《魅力湘西》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化转移[J].大众文艺,2012(07):161.[4]蒙炳阳.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演艺的发展对贵州旅游演艺的启示[J].旅游纵览,2013(04):122.(责任编辑:崔晓光)当代音乐2019年10期当代音乐的其它文章论器乐与剧场结合的发展模式本科歌剧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艺术歌曲《思乡》的创作特点与表演设计论音乐爱好者声乐学习的有效方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键盘和声思维能力训练高校面向山区中小学卓越音乐教师培养机制研究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