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docx
41页《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篇1:《宋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宋史》原文及译文解析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高校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帝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勿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契丹既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稀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轶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化,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
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于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行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4.下列加点字词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是时,契丹内寇 寇:侵扰B、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简:选择C、急书一夕五至,准不发,饮笑自若 发:发兵D、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 阳:假装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寇准“刚正直率”的一组是( )(3分)①准方进取,可欺君耶②准不发,饮笑自如③出遇高琼于屏间④众议皆惧,准力争之⑤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⑥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A.②④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D.①④⑤6.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契丹围困了瀛州,寇准分析敌我双方疲惫和安逸的形势,认为有成功的把握,皇帝不应去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
B、寇准退敌心切,在皇帝不愿亲征的时候,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逼,实是大胆C、在皇帝不愿过河的状况下,寇准力排众议,并争取太尉高琼的支持,最终使皇帝欣然渡河D、皇帝亲临前线,果真使宋朝军队士气大振,踊跃欢呼,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2)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 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参考答案4.C 发,打开5.D(②是自信③是遇到高琼⑥是致胜条件)6.A(B“竟以不再见皇上相威逼”说法错,C“皇帝欣然答应”说法错,D“契丹军队也不战而败”说法错7.(1)皇帝很久就准备让寇准做宰相,(只是)怕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当相、患、独任各1分,大意2分)(2)寇准坚决恳求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人心就更加担心了,敌人也不会惊惧胆怯,这不是取得威信、确定成功的行为啊!”(固、危、慑各1分,大意2分)参考译文:皇帝很久就准备让寇准做宰相,(只是)怕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当景德元年,任命毕士安做副宰相过了一个月,一起任命他们两人都做了宰相寇准兼任集贤殿高校士,职位在毕士安之下这时候,契丹入侵,放纵游动的骑兵侵袭深州和祁州一带,稍有点不利就退却,徘徊往来,(似乎)没有打仗的意思。
寇准说:“这是轻侮我们啊!要训练军队,任命大将,选择精悍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族果真大举入侵,紧急的军报一个晚上送来了五封,寇准不开封(看紧急军报),饮酒谈笑,和平常一样其次天,同列的人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皇帝大吃一惊,向寇准问这件事,寇准说:“陛下想结束这件事,不超过五天就能办到并趁机恳求皇帝到澶州去同列的官员胆怯起来,想要退兵寇准阻挡了他们,叫他们驾车侍候皇到澶州去皇帝对这件事很犯难,准备回到宫里去寇准说:“陛下回到宫里,我就见不到您了,国家大事可就完啦!请您不要回宫,还是到澶州去吧!”皇帝这才召集群臣协商亲自出征的事,问有什么计策不久,契丹围困了瀛州,始终侵扰到贝州和魏州,朝廷内外都震惊恐慌起来副宰相王钦若,是江南人,恳求皇帝到金陵去;陈尧叟,是蜀地人,恳求皇帝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寇准心里知道这两个人的阴谋,却假装不知道,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现在陛下是神明威猛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假如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稀奇兵打乱敌人的安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乏累从疲惫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
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 就恳求皇帝到澶州去于是到了南城,契丹的军队正在强盛的时候,大家都要求御驾短暂停留,视察一下军事形势寇准坚决恳求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人心就更加担心了,敌人也不会惊惧胆怯,这不是取得威信、确定成功的'行为啊!况且,王超领着强劲的兵力驻扎在中山,扼住了敌人的咽喉;李继隆和石保吉分列强大的阵势,扼住了敌人的左右手臂四方各地军事长官赶来增援的每天都有为什么疑虑而不前进呢?”大家争论起来都胆怯(敌人),寇准极力争论,总是偿能确定下来寇准出来在屏幕间遇见了高琼,对他说:“太尉您受了国恩,今日有意报答国家吗?”(高琼)回答说:“我是军人,情愿拚命寇准又入殿见皇帝,高琼跟着站在庭下,寇准厉声厉色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的对,何不问一下高琼等到人?”高琼马上仰起头来进奏道:“寇准说的是对的寇准说:“机会不行错过,应当赶快驾车动身高琼马上指挥卫士让皇帝乘上车子前进,皇帝就渡过了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人们望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动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相互看看,感到惊惶胆怯,连阵势都排不成了。
篇2:《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宋史》的原文及译文解析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其次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
其为学士临边,年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或谏日:“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宋史》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B.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C.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D.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8.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人称字是出于礼貌和敬重B.古人二十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之年C.司谏,是对君主、官吏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分左、右司谏,右司谏为大D.疏,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运用文书的统称,上奏文书又称为奏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琦风骨秀异,弱冠之年考取进士其次名,可是只任了个管理库藏的小官,许多人都认为很不合适,但他却并不在意B.任职谏官,韩琦敢于直谏,诤言谠议,为了罢免无所作为的宰相王随等,接连上疏七十余次,最终王随等四人同日被免C.无论是多故之时,还是危疑之际,韩琦为官始终替朝廷着想,尽力事君,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D.赵元昊反,强索无厌,宰相晏殊等一切从之,韩琦上七事奏坚决反对,接着又陈述救弊八事.仁宗极为赞许.悉数接受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5分)(2)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4分)参考答案7.A(原文:“是何言也,人臣尽力亊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夭也,岂吋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8.B(“谷时候的人二十岁时行冠礼”“男女此年岁称为‘弱冠’”有误,男子二十岁称“弱冠”,女子二十岁不称“弱冠”’也不行“冠礼”9.B(进凍上疏七十余次并不全是为了罢免宰相王随等10.①这时王曾声望正高,很少表扬嘉奖别人,韩琦听了他的话后,更加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对朝廷有益②韩琦早有盛名,见识气量远大,遇亊喜怒不在脸而上表现出来。
参考译文韩琦字雅圭,是相州安阳人他品行骨气很出众,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名列其次授官为将作监丞(主管土木营建的副职)、通判淄州,到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国库之一)当时正重视科举成果优秀者,有许多途径去任显要官职,唯独韩琦滞留主管库藏的职位,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韩琦处在这个职位还像平常的.样子他历经开封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后任命为右司谏当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很少,韩琦接连分条陈述他们的过失,四个人同一天罢免又恳求停止皇帝干脆任官,抑制侥幸求名利之人凡是政事有不便利的,不曾不说,经常把阐明得失、端正法纪、亲近忠直、远离邪佞作为急务,前后七十多次上疏王曾做宰相,对他说:“现在进谏的人不激切,缘由是多有畏惧顾虑,怎么能补益皇帝的品德呢?像您这样讲话,可是说是深切而不迂阔了王曾声望正高,所赞许的人很少,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督促赋调频繁急迫,市上供应的丝织品等其他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在这年免除了赋调并让老百姓自己拥有,驱除不称职的官吏和贪欲残暴的官,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零一零一九十万。
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非常熟识,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赵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