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毕业设计说明书2.doc
78页前 言山西霍宝干河煤矿是山西焦煤霍州煤电集团公司和宝钢贸易共同出资组建,井田位于霍西煤田万安详查勘探区东北部,山西省洪洞县北部,汾河西岸的干河、平垣、小河村一带,距洪洞县城23km,其行政辖区大局部为洪洞县堤村乡,北部边缘地带属于汾西县团柏乡,跨洪洞、汾西两县,第四系黄土大面积覆盖,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地貌形态以黄土梁、塬、峁为特征,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位于区西北角井田边界附近的黄土梁上,标高74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南部汾河河谷中,标高510m,相对高差230m区内以一条近东西向的黄土梁为地形骨架,南北两侧黄土冲沟发育,属低山基岩黄土丘陵地貌井田形态呈北东-南西向长条形分布,北东-南西长约9km,北西-南东宽约4km,面积为35.5599km2,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171.50Mt其中山西组煤层60.81Mt,设计生产能力为210Mt/a,计算效劳年限为58.3a本区地属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清楚,冬春季寒冷,夏秋季湿润多雨;井田地震动峰加速度(g)为0.20,地震动(加速度)反响谱特征周期(sec)为0.35,地震烈度为8度 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提交的?干河矿井一采区瓦斯根底参数测定及瓦斯涌出量预测?及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的批复,矿井投产的上组煤首采区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46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6.03m3/min;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4.33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0.06m3/min。
矿井为低瓦斯矿井;在4个钻孔中对可采煤层做了煤尘爆炸性试验,其结果各煤层均有爆炸性危险,火焰长度在60~400mm,加岩粉量在70~80%;在5个钻孔中对可采煤层做了煤的自燃倾向性试验,其结果各煤层属不易自燃煤本井田采用立井开拓,三个井筒〔主立井、副立井和回风立井〕均位于同一工业场地,相互间距90m左右主立井井口标高+546.40m,井筒深度567.40m装备一对标准四绳20t箕斗,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兼作进风井敷设通讯、信号电缆主立井表土及风化岩段深度为73m,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500mm,基岩段采用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400mm;副立井井口标高+546.40m,井筒深度589.40m装备一对1t矿车双层四车罐笼〔一宽一窄〕,担负矿井矸石提升、材料设备下放、人员升降兼作进风井和平安出口设有玻璃钢梯子间,并敷设排水、压风、消防洒水管路及动力、通讯、信号电缆副立井表土及风化岩段深度为84.2m,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550mm,基岩段采用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450mm;回风立井井井口标高+546.60m,井筒深度551.6m,作为矿井的专用回风井和平安出口设有玻璃钢梯子间。
回风立井表土及风化岩段深度为73m,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550mm,基岩段采用混凝土支护,支护厚度450mm3个井筒均采用普通法施工,各井筒表土及风化岩段采用钢筋混凝土井壁,基岩正常段为混凝土井壁第一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 矿区概述一、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干河井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北部,汾河西岸的干河、平垣、小河村一带,距洪洞县城23km,其行政辖区大局部为洪洞县堤村乡,北部边缘地带属于汾西县团柏乡,跨洪洞、汾西两县区内公路以团柏河东岸的洪洞—汾西县级公路为主,自东南向西北从井田东部通过,至下团柏村分为两支,一路向西经沟底村、后义村可到汾西县邢家要乡,一路北上直达汾西县城区外有南同蒲铁路及霍侯一级公路,位于井田东部边界的汾河东西两岸,铁路沿线设有辛置、赵城、洪洞等站由矿井工业场地跨团柏河沿洪〔洞〕—汾〔西〕公路向东南2.5km可接108国道,北上3km至辛置火车站自矿井工业场地至团柏矿工业场地6km,有公路相通矿井北距太原、霍州市分别为221km和12km,南距临汾市、洪洞县城分别为60km和15km,矿井交通运输条件极为方便矿井交通位置见图1.1-1图1.1-1 矿井交通位置图二、矿区电力供给根本情况矿井两回电源采用35kV架空线路取自相距约3.77km的霍州煤电集团中煤电厂〔3×12MW〕,电源可靠。
三、矿区的水文简介本区水源充足矿井正常涌水量3600m3/d〔一水平生产时〕,经不同程度处理后,可满足矿井生产及消防用水团柏河河谷地段浅层沙砾层水,富水性强、水质好,开掘大口井,井深40m左右,水位埋深10~15m,单井可提供100m3/h以上水量,可作为矿井建设初期用水水源及备用水源做为永久性供水水源可选择在下团柏断层下盘的团柏河谷,这里正好接近郭庄泉的排泄区,开掘奥灰岩溶水,含水丰富,水质好,水位埋藏浅,一般在10~20m,距矿井2.0km,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四、矿区的地形与气象本区地处低山黄土丘陵区,四季清楚,昼夜温差较大降水量316.7~542.0mm,年平均降水量428.03mm,蒸发量1380.8~1820.6mm,年平均蒸发量1587.03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7倍,冬春少雨,夏末秋初雨水较大,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气温15.8℃,结冰期在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最大冻土深度为530mm无霜期180天左右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18m/s,属温暖带季风型大陆气候本区地震烈度为8度区五、主要自然灾害霜冻:本区地势高寒,无霜期较长据1975年来的资料,10年中有5年发生不同程度的冻灾,平均两年一遇。
冰雹:冰雹是本区常见的一种局部性灾害天气,据气象部门多年资料记载,洪洞县境内平均每年发生冰雹灾害1.4次,多发生在每年的5~9月,7、8、9三个月更为集中干旱:干旱是本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矿井所在堤村乡素有“十年九旱〞之称井田内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六、矿区开发史及周边小窑状况干河井田地处新开发区,由于煤层埋藏较深,达460m以上,至今无小煤窑开采井田外团柏煤矿隔下团柏断层与本井田为邻井田以北及西北为团柏煤矿§2 井田地质特征一、地层本区大部被新生界地层覆盖,仅在西部、西南部沟谷中自西向东依次零星出露上石盒子组下段、中段及上段地层根据钻孔揭露,将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1.奥陶系〔O〕区内地面未出露,钻孔中一般只揭露其顶部5~20m仅127号钻孔及603号钻孔揭露厚度较大,分别揭露奥灰116.21m和205.67m,其余探岩溶钻孔揭露厚度100m左右1) 中统上马家沟组〔O2s〕区内仅603号钻孔揭露,但不完整,岩性为灰色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及石灰岩2) 中统峰峰组〔O2f〕603号钻孔揭露峰峰组厚度146.80m,岩性为灰色、深灰色块状石灰岩、泥质灰岩及石膏层2.石炭系〔C〕(1) 中统本溪组〔C2b〕本组地层自O2f古风化面至K1石英砂岩底,平行不整合覆盖于中奥陶统峰峰组之上。
厚度6.17~23.50m,平均14.90m由浅灰色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粉砂岩、灰白色细粒砂岩及一层稳定的石灰岩和薄煤层组成底部多为铝质泥岩,具鲕粒,可见星散状、结核状黄铁矿,其层位俗称“山西式铁矿〞中部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石灰岩和煤层,微观鉴定石灰岩90%为泥晶方解石和9%的生物碎屑,其碎屑成分有:腕足类碎片及刺、瓣腮类、有孔虫等顶部多为泥岩、粉砂岩从岩性、岩相及生物化石组合分析,属泻湖海湾沉积,局部不稳定的泥炭、沼泽化环境2) 上统太原组〔C3t〕本组地层自K1砂岩底至K7砂岩底厚度77.80~99.66m,平均厚度87.91m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以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煤层及石灰岩为主,夹厚度变化较大的细~中粒砂岩据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将本组地层划分三段:下段〔C3t1〕:K1砂岩底至K2石灰岩底厚度17.72~32.47m,平均24.57m主要由石英砂岩、铝质泥岩、粉砂岩及9、10、11号稳定可采煤层和0~2层薄煤层组成底部中~细粒石英砂岩〔K1〕呈灰白色、质密、坚硬、质纯,孔隙式硅质胶结,具暗色泥质线纹显示的斜层理及缓波状层理,厚度变化大,局部地段相变为粉砂岩该砂岩上部的灰黑色泥岩、粉砂岩中含大脉羊齿、栉羊齿等化石。
中段〔C3t2〕:K2石灰岩底至K4石灰岩顶〔或K5砂岩底〕厚度29.51~35.85m,平均33.23m岩性主要由三层石灰岩、泥岩、粉砂岩和薄层砂岩组成,夹一层不稳定局部可采的薄煤层〔7下号〕;底部K2为厚层状含生物碎屑石灰岩,厚度1.23~11.32m,平均9.11m上部夹燧石条带镜下鉴定泥粉晶基质和生物碎屑分别占80~85%和15~20%,基质中方解石含量达98%以上生物碎屑主要有蜒、有孔虫、腕足碎片、海百合茎和苔藓虫碎片等K2石灰岩至K3石灰岩间夹泥岩、细粒砂岩及不稳定的薄煤层〔8号〕,局部地段〔124号孔附近〕砂岩相变为石英砂岩K3石灰岩厚度变化不大,全区发育K3~K5砂岩间以泥岩为主,夹不稳定的粉砂岩、砂岩及7、7下号煤层,上部K4石灰岩发育不好,仅分布在井田西部和东北部,中部地段相变为粉砂岩上段〔C3t3〕:K4石灰岩顶或〔K5砂岩底〕至K7砂岩底厚度21.80~40.67m,平均30.44m以黑色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及海相泥岩,含1~4层不稳定的薄煤层〔其中6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底部K5砂岩主要由碎屑和填隙物组成,分别占80%、20%填隙物以粘土杂基为主,约占80%以上,碳酸盐胶结物少量、孔隙式胶结。
局部K5砂岩相变为粉砂岩、泥岩总之,本组地层沉积厚度有一定规律,大致上以3勘探线为界,西部较厚为90~99.66m,东部较薄为80~90m,东南部701、702、120号钻孔一带最薄,为77.80~80m3.二叠系〔P〕(1) 下统山西组〔P1s〕K7砂岩底至K8砂岩底,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与太原组地层整合接触,厚度32.12~47.22m,平均厚度40.18m岩性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和灰色、灰白色细~中粒砂岩为主含煤3~5层,其中1、2号煤层为分区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本组厚度变化较大,东部西北及中南部相对较薄,西部、中北部及东南部702号、604号孔一带较厚K7砂岩为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厚0.65~14.00m,平均6.59m成分主要以碎屑和填隙物构成,分别约占80~85%和15~20%碎屑以石英为主,石英含量约占80%以上,长石约占10-15%,多已高龄石化和绢云母化,含少量云母胶结物以粘土杂基为主,占其总量的95%,结晶方解石约占5%左右中~细粒结构、滚园度和分选性较好,多呈次棱角状,具大型斜层理,含泥质包裹体,厚度变化趋势为北部、南部较厚,东、西部及中部较薄2)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下伏山西组地层整合接触。
由K8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厚度平均90m,本组按岩性组合分为两段:下段〔P1x1〕:由深灰色、灰色粉砂岩、泥岩及薄层细~中粒砂岩间互成层组成,夹有1~3层不稳定的薄煤层,厚31.20~46.95m,平均39.66m本段总的变化趋势,西部厚,东部较薄底部K8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碎屑的85%,长石占10%,含少量黑云母,分选中等,磨园中等-好,多呈次园状,孔隙式胶结,厚度0~9.94m,平均3.03m,局部相变为粉砂岩上段〔P1x2〕:K9砂岩底至K10砂岩底,为灰色、灰绿色粉砂岩、泥岩和灰白色微带绿色的细~中粒砂岩互层厚36.80~76.30m,平均49.62m本段顶部为一层稳定的铝质泥岩,呈灰白色含紫色斑块及铁质鲕粒,俗称“桃花泥岩〞,为K10砂岩的辅助标志层3) 上统上石盒子组〔P2s〕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地层成整合接触按岩性组合分为三段:。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