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六讲南渡词人.ppt
30页南渡词人,李清照、朱敦儒、张元干、 张孝祥、李纲等,李清照,李清照,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有《漱玉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而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尽管其间由于政局变化使他们两家长辈经历了一些变故,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大体上是安宁的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靖康之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并曾被人诬陷“颁金”即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历尽劫难和折磨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词风婉约隽秀。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的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词风转为悲愤苍凉,沉郁凄怆如梦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黄苏《蓼园词选》:“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澹,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李清照纪念堂,点绛唇,《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十二:“‘和羞走’下,如画一剪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陈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又:“梁绍壬谓: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结更凄绝醉花阴,《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七:“康伯可‘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与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妙。
评:菊不胜西风,故形容憔悴;人不胜其愁,故玉肌暗损比喻高妙,形神兼备,意境俱佳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评:“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写心理活动尤为细腻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以委婉细腻的笔触描写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女性词人,李清照的词在描写心理和情感的活动方面有其特别的长处她不仅善于捕捉那些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在起伏回环的语脉中层层剖露复杂的心境。
如《武陵春》的下阕,先说双溪春好拟泛舟,接下来又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一回一转中,以委婉曲折的笔调写出了复杂的心情语言精心锤炼又出之以浅易自然像《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七对叠字,不仅很讲究声音之美,而且内涵丰富(寻觅是若有所失的举止神态,冷清是对环境的感受,凄戚是心理),又有连贯的意脉(由寻觅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涌起内心的凄戚),十四字可以说下得费尽苦心,读起来却觉得相当自然,并无生硬之感 另外,李清照的词长于白描,善用口语,故如清水芙蓉,天然浑成,无半点斧凿痕迹词别是一家”论,李清照《词论》一文,对唐代特别是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分别提出了批评,从中能够看出她自己的追求譬如她认为柳永的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表明她反对那种过于俚俗化和带有市民情趣的倾向;认为晏殊、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表明她反对词的风格与诗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严格;认为晏几道的词“苦无铺叙”,贺铸的词“苦少典重”,秦观的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表明她主张词既要有铺叙,有情致,也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内涵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朱敦儒,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今河南)人他的词真实地记录了其完整的人生历程,历经三变,由青年的放浪形骸,到中年的飘泊忧愤,再到晚年的逍遥自在;其词风也相应由青年的婉丽明快,到中年的悲壮慷慨,再到晚年的清疏超逸好事近 渔父词,摇首出红尘,醉醒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评:词中描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反映其远离现实的思想张元干,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长乐(今福建闽侯)人,北宋末为太学生,曾被抗金名将李纲辟为属官,不久随李纲免职而被贬斥南宋初,因“避谗”而辞官有《芦川词》绍兴年间,胡铨上书请斩秦桧,遭到流放,当时士大夫大都畏祸钳口,只有张元干等几个人敢于写诗词为他送行并抒发不平之慨《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是张元干词中最著名的一篇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上片:述时事 第一层,“梦绕神州路”四句:写中原沦陷的惨状 第二层 “底事昆仑倾砥柱”三句:严词质问悲剧产生的根源 “昆仑倾砥柱”:古人相信黄河源出昆仑山,《淮南子·地形训》:“河水出昆仑东北陬”传说昆仑山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此以昆仑天柱,黄河砥柱,连类并书喻北宋王朝的沦亡 第三层“天意从来高难问”至“送君去”,感慨时事,点明送别下片:叙别情 第一层,“凉生岸柳催残暑”至“断云微度”:别时景物 第二层,“万里江山知何处”至“书成谁与”:设想别后之心情曲曲折折抒写留恋之情:既反映了他们深厚的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国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国家前途亦茫茫 第三层,“目尽青天怀今古”至“听《金缕》”:遣愁致送别意 “目尽青天怀今古”照应“天意从来高难问”,有四顾苍茫之感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言大丈夫“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恩怨相尔汝”,本自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满腹悲愤感情,通过层次井然的多次转折,达到最高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以豪情排遣极痛,慷慨悲壮,余音缭绕此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绍兴八年胡铨因谏议和而被贬至福州,十二年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再遭迫害,移新州(今广东新兴)编管。
张元干作此词为胡铨壮行,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词极慷慨愤激,忠义之气,溢于字里行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这首词打破历来送别词的旧格调,把个人之间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来吟咏,因此写来境界壮阔,气势开张;既有深沉的家国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既有悲伤的遥想,又有昂扬的劝勉这些情绪纠结在一起,形成了悲壮激昂的情调,在通常尔汝呢喃的送别词中确实不同寻常因此,尽管词中用了不少典故和前人诗句,布局简率,但饱满的感情和流贯的气势所造成的强烈的感染力,把这些都冲淡了另外,张元干的《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等,都往往把对民族危亡的关注与对个人身世的感伤融合起来,写来慷慨悲凉,波澜起伏,境界阔大这类词在艺术上明显受苏轼的影响张元干很善于采摭历史典故和前人诗意,把它们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眼前的景物风光相间交错,构成一种纵横的空间感与历史感;又很善于把心中低沉悲伤的情绪与激昂高亢的热情错综交织,形成情感脉络的起伏流动张元干纪念馆,张孝祥,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人。
他出生时北宋已灭亡,由于受家庭的影响,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后,即投入力主抗金的官员的阵营,屡屡上书言事,从为岳飞辩诬到献策抗金,从改革政治到整顿经济,几乎涉及当时所有最敏感的问题因此,虽然他年纪很轻,影响却很大有《于湖词》《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南宋四名臣”词,南宋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为代表的“南宋四名臣”和抗金名将岳飞等,他们虽然不以词名世,但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仅奋不顾身地保家卫国,而且用词来表现他们的斗争精神,为抗金救国而呼号,代表着时代的最强音。
李纲,赵鼎,李光,胡铨,,李纲有《水龙吟·光武战昆阳》等一组借咏史感怀时事的词作及《苏武令》(“塞上风高”)等,赵鼎有《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等,这些词或壮烈慷慨,或哀伤凄楚,共同构成了南宋初词坛上以悲愤为情感基调的主旋律,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代既改变了词人的艺术风格,也改变了一般读者的审美趣味,宋词中追求壮大雄阔之美的趋向开始变得强烈起来。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