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pdf
4页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影响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 焦兴青 杨 富 随着近年来史学界对辽河流域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辽河流域考古成果的日益丰富, 辽河流域对推动中 国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多 数研究限于政权发展、同中原地区的关系、少数民族迁徙融合等方面, 对该时期辽河流域经济开发的研究不够 深入 辽河流域原始农业出现比较早, 在秦汉时期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衣保中先生在《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 历史线索》( 《中国农史》 , 1994 年第 1期) 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各历史时期东北地区( 特别是辽河流域) 农业发展 的情况,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的农业发展, 衣保中先生认为该时期是东北传统农业曲折发展时期 而 郑川水、冯季昌在《历史时期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地理环境关系》( 《历史地理》 , 第十辑) 一文中则提出魏晋南北 朝时期“ 辽河流域两翼农业开发区”的提法, 认为“ 辽河流域东境”也有明显进步, 这使我们对该时期辽河流域 的发展状况有了新的认识 特别是黎虎先生所撰写的《六朝时期江左与东北地区的交通》( 《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 1989 第 5 期)、 《六朝时期江左政权的马匹来源》( 《中国史研究》, 1991第 1 期) , 及马志冰《魏 晋南北朝时期各地区间的贸易联系及其交通路线》( 《北朝研究》 , 1990第 3期) 等几篇文章对该时期辽河流域 的贸易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也间接论述了地区间贸易发展对辽河流域开发所起的巨大作用。
虽然学界对魏 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的发展给予了肯定, 但都没有对促进辽河流域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 只是 简单提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人口的流动、发展经济的措施等 笔者曾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发展状况进行了系列研究 , 先后发表了《十六国时期辽西经济中心的 形成与发展》( 《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 5 期) 、《公孙氏政权下辽东经济中心的发展与衰落》( 《西藏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8 年第 6 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农业发展水平初探》( 《农业考古》2009 年第 4 期) 等成果, 提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辽河流域全面开发期的观点 在此研究基础上, 本文对影响辽河流域发展 的人口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由此得出人口的流动迁徙是推动了该时期辽河流域发展关键因 素和重要载体的结论 一 、 人口变化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政权更替频繁、气候趋于寒冷, 这些因素促使人口的流动空前频繁, 人口流动 的地域也空前广阔 在中原地区的人口不断向长江流域、西北地区和东北辽河流域迁移的同时, 北方的少数 民族人口也不断向南迁移, 由此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大流动局面。
辽河流域受此大环境的影响, 其 人口变化呈现出如下特点: ( 一) 人口数量波动幅度大 东汉末年中原政局动荡, 辽河地区相对安定, 中原流民开始不断向辽河流域迁移 公孙氏政权控制辽东 地区时, 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中原流民和士人以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 如北海管宁“天下大乱, 闻公孙度令行于 海外, 遂与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 ”( 1) ( 管宁传,P354)此外还有国渊、刘政、太史慈等世家人物及流民不断迁徙 到辽东, 在公孙氏政权统治期间, 辽河流域的人口迎来了第一次高峰 曹魏大军征伐公孙氏时, “ 渊遣将军卑 衍、杨祚等步骑数万屯辽隧, 围堑二十余里 ”( 1) ( 公孙渊传,P254)公孙渊能够迅速调动起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队, 是有 很大的人口基数为支撑的 司马懿击败公孙渊后“ 收户四万, 口三十余万 ”( 2) ( 宣帝纪,P12)可见仅以襄平为中心 50 的辽东地区人口就已经达到“三十余万” 随着公孙氏政权的灭亡, 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区的日益安定, 许多迁 居辽河流域的中原人口又纷纷迁回中原地区 青龙四年“ 夏六月, 以辽东东沓县吏民渡海居齐郡界, 以故纵城 为新沓县以居徙民 ”( 1) ( 少帝纪,P118)正始元年“ 丙戌, 以辽东汶、北丰县民流徙渡海, 规齐郡之西安、临、昌国县 界为新汶、南丰县, 以居流民。
”( 1) ( 少帝纪,P119)曹魏政权以侨置郡县的措施来安置由辽东迁徙而来的流民, 足见 迁回的原中原地区的人口数量巨大, 否则是不会采取侨置郡县这种安置移民的方式, 也反映出西晋统一后辽 河流域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十六国时期辽河流域的人口数量又开始上升, 并在前燕时达到了最高峰 从西晋初年开始, 慕容占据 昌黎郡以来, 慕容鲜卑政权东征西讨实力逐渐强大, 进而控制了辽西地区, 最后控制了整个辽河流域 慕容鲜 卑逐渐确立了“教以农桑, 法制同于上国”的汉化政治体制, 采取侨置郡县、开苑给牛等各种安抚流民的政策, 成为中原广大流民投奔的主要对象之一 时司、冀、并、兖州流人数万户在于辽西 , 迭相招引, 人不安 业” ( 2) ( 石勒载记,P2726), 辽河流域也随之迎来了又一次人口增长高峰 辽河流域经历了前面两次人口高峰后, 在南北朝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由于北燕政权孱弱, 北魏不断 进攻北燕, 并不断掠夺人口, 义熙十四年( 418 年) , 北魏攻取了乙连城后, 又攻打龙城“ 掠其民万余家而 还 ”( 4) ( 卷118,P3718)北魏太武帝延和元年( 432 年) 七月, 拓拔焘亲率大军进攻北燕, 再攻陷羌胡固、带方、建德和 冀阳等地后 , 九月“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六郡人三万家于幽州, 开仓以赈之。
”( 5) ( 拓拔焘传,P 48)在 北魏的不断进攻和掠夺之下, 辽河流域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进入一个低谷期 造成该时期辽河流域人口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原政局和辽河流域政局的变化所引起的流民的迁 移, 中原政局的动荡大量人口流向辽河流域, 一旦“中国少安, 客人皆还” , ( 1) ( 王烈传,P356) 这是辽河流域人口变化 的突出特点 ( 二) 人口结构变化大 东北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人口数量大幅度波动的同时, 其人口结构 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中原流民的涌入, 辽河流域以少数民族人口为主体的比例结构, 在前燕时期一度转 变为以汉族人口为主体的比例结构 慕容鲜卑政权控制辽西地区后, 采取各种有利政策吸引流民, 加之中原战乱的影响, 也促使众多流民纷纷 迁徙到辽西地区 当时迁徙而来的流民数量, 恰如封裕所说“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 ( 2) ( 慕容 载记,P2823) 在前 燕时期辽西地区的流民人数已逐渐多于本土原有人口数量, 前燕政权也因此实行了完全的封建管理模式, 而 非胡汉分治的统治方法 辽河流域的人口结构也是不断变化, 这是同中原流民的流动相联系的, 当汉族流民 回迁时, 汉族人口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在前燕政权灭亡后, 辽河流域的人口便开始逐渐外流, 外迁的人口中仍以汉族人口为主, 这样少数民族人 口又逐渐占主体 在少数民族被汉化的同时, 也有部分汉族人口逐渐胡化 如广阳人阎柔,“ 少没乌桓、鲜卑 中, 为其种人所归信, 柔乃因鲜卑众, 杀乌桓校尉邢举而代之 袁绍因宠慰柔, 以安北边 及绍子尚败, 奔蹋 顿 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 尚欲凭其兵力, 复图中国 ”( 3) ( 乌桓列传,P 2948)阎柔进入乌桓后成为其首领, 并担任乌桓校尉, 这充分说明他已经被胡化, 而“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中也有许多人胡化 再如北燕 政权的统治者汉人冯跋也已经胡化了, 正因为如此, 其夺取政权后才被鲜卑贵族所接受, 冯跋政权是鲜卑政权 的延续, 仍旧是少数民族政权 在前燕灭亡后, 随之建立的后燕和北燕都采取了胡汉分治统治方式, 这是由该 时期辽河流域汉族人口比例下降所引起的 ( 三) 人口流动地域范围广 东汉末幽冀地区的人口不断迁入辽河流域, 除了散入乌丸、鲜卑外, 大部分都投奔公孙氏 辽东以东的高 句丽政权逐渐强大, 经常骚扰辽东地区, 公孙康、公孙渊都同高句丽发生过战争, 在掠夺大量人口后, 设置了辽 东、带方、乐浪和玄菟等郡安置流民, 以稳固统治, 由此也使辽东以东至朝鲜一带地区的少数民族长期不断向 相对安定的辽河流域迁徙。
在公孙渊越海控制了东莱( 今山东登州半岛) 诸县后, 登州半岛也有许多人口迁往 辽河流域, 其主要路线是跨渤海从海上迁移 51 进入十六国时期, 环渤海湾流动人口地域范围也更大了, 特别是在前燕时期迁移到辽河流域的人口流动 地域范围最为广泛 众多人口从中原的广大地区涌入辽河流域, 最远的地区到达了淮水流域的汝南, 汝南、并 州、冀州和豫州这一广大区域, 都成为向辽河流域迁徙人口的地区 此外北方的代郡、广宁和上谷也是向辽河 流域迁徙人口的地区之一 ( 6) 山东半岛也不断有流民浮海迁徙到辽河流域, 并不只青州一隅 北燕太平初( 409-430 年) , “河间人褚匡 言于( 冯) 跋曰: `陛下至德应期 , 龙飞东夏, 旧邦宗族, 倾首朝阳, 以日为岁 若听臣往迎, 致之不远 ' 跋曰: `隔绝殊域, 阻回数千 , 将何可致也? ' 匡曰: `章武郡临海, 船路甚通, 出于辽西临渝, 不为难也 ' 跋许之, 署匡 游击将军、中书侍郎, 厚加资遣 匡寻与跋从兄买、从弟睹自长乐率五千余户来奔, 署买为卫尉, 封城阳伯, 睹 为太常、高城伯 ”( 2) ( 冯跋载记,P 3130-3131)山东半岛人口向辽河流域迁徙主要依靠海路, 这是该时期辽河流域人口 流动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 、 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是推动辽河流域开发的重要因素, 人口因素对辽河流域开发所起的作用, 主要有如 下几个方面: ( 一) 劳动力的增加和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 人口数量的增加是辽河流域开发的前提条件, 在生产技术水平有限的条件下, 要提高农业生产 , 最重要的 投入要素是劳动力 辽河流域地广人稀, 从事农业的人口有限, 同时又地处边疆地区,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虽 然在秦汉时期有了初步的开发, 但生产水平仍然落后于中原地区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中原人口的不断 涌入, 辽河流域的人口密度也不断加大, 在前燕时期“ 辽河流域地区的人口密度已与中原地区接近”( 7) 流民 数量的增多, 不但使劳动力数量增加, 也使农业人口分布的地区扩大, 有利于农业生产区域的扩展 生产技术是辽河流域开发的又一重要生产力要素 迁徙到辽河流域的流民多是幽、冀、青、并等地区的农 业生产者, 而这些地区又恰是传统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农业生产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这些流民在迁徙到 辽河流域的同时, 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 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传入, 对辽河流域农业生产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 是推动辽河流域开发的最重要因素。
( 二) 发展农业的措施 在众多迁徙人口中, 有许多中原世家人物先后来到辽河流域, 在前燕政权中的就有裴嶷、鲁昌、封弈和孔 纂等名士 前燕政权对这些人物都加以重用, 如此以来这样一批有影响、有才华、有作为人物的加入, 也在一 定程度上改变了慕容鲜卑政权统治阶层的结构, 前燕政权也成为该时期众多少数民族政权中完全施行封建 政治体制为数不多的政权之一, 前燕之所以没有采取胡汉分治的统治方式, 这是与其政权统治阶层中人员构 成是分不开的, 处于统治阶层的中原名士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前燕政权的政策导向 当然前燕政权“法制同与上国”的政治经济模式, 主要是由其所统治的汉族人口为主体的社会结构所决定 的,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辽河流域政权的政治体制, 也影响和决定了辽河流域的经济模式 人口结构 的变化是推动辽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定居的农业人口的生活习性造就了前燕以农业为主的经 济生产方式和封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