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华人学生汉语心理词典的特点与成因.pdf
10页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4期海外华人学生汉语心理词典的特点与成因王 魁 京提要 认知心理学对“ 双语者 ” 的心理词典的研究,侧重于阅读理解中的词汇加工本文从言语输出的角度,通过对被试作汉语书面表达时所出现的“ 只会拼音的字 ” 、 “ 同音别字 ” 、“ 非同音别字 ” 等现象的分析,对海外华人与非华人留学生的汉语“ 心理词典 ” 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以寻求更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的理据 关键词 海外华人学生;心理词典;词汇;表征“ 心理词典 ”(mental lexicon)或曰“ 大脑词库 ” 是研究者主观虚拟出来的,但又是客观存在于人脑的一个系统(杨亦鸣等2001)言语表达,需要表达者从“ 心理词典 ” 里提取词汇及其他相关知识,展开话语编制,使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一定的语言形式相匹配,最后形成口头说 出的或书面写出的话语口头说出的话语是声音与意义的统一体,书面写出的话语是声音与 意义、 文字的统一体 “ 心理词典 ” 里的词汇储存、 词汇表征以及表达时的词汇提取情况,是话语输出成败、 话语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表达者所输出的话语,是其“ 心理词典 ” 里的词汇储存、 词汇表征以及词汇提取情况得以被观察的窗口。
“ 心理词典 ” 的建立及其特点,与表达者 的语言学习性质、 语言学习经历与经验、 语言技能获得过程等因素紧密相关本文拟透过海外华人和非华人留学生所输出的书面形式的话语,对他们的汉语“ 心理词典 ” 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进行探讨一 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汉语学习经历与经验,并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汉语的海外华人和非华人留学生都属于“ 双语者 ” 对双语者“ 心理词典 ” 的研究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认知心理学 的研究一般采用心理实验的方法该方法能控制环境,能一次只操纵一个变化因素以避免众多的不可操纵的因素但为了便于控制,往往要制造一个相当人工化的环境,在这种非自然的 人工化的环境中,“ 被试 ” 可能会采用非常规的、 正常言语中不会采用的策略去处理问题(杨亦鸣等2001)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阅读理解活动中的“ 词汇表征 ” 和加工机制的探讨,而从自然的言语表达角度展开的研究还很少见 研究者认为,有轻微故障的系统往往比运行良好的系统能揭示出更多的隐蔽性机制口误作为自发谈话中偶然发生的错误,能提供一般隐藏着的言语结构线索口误作为探索“ 心 理词典 ” 奥秘的证据,其价值在于:当说话者选择了一个错误的词时,他可能在瞬息之间认为自己对该词的把握是对的,他是通过一个正常的提取过程达到这一结果的。
每个人在说话的8时候都有可能产生口误,无论他们受过多少教育,因而口误反映的是正常的而非病态的、 衰弱 的神经的工作口误在某种程度上受规则约束,能遵守预设的模式(参见杨亦鸣等2001) 口误研究固然很有意义,但影响口误发生的原因太复杂,在被试人数较多的情况下,难以跟踪记录获取语料书面表达是在表达者自己操控下的自然的表达,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不 大,语料的获取相对容易,并可直接见诸真实稳定的文字书面言语表达中的错误,同样受一 定的规则约束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同样具有探索表达者“ 心理词典 ” 奥秘的价值本文将以 海外华人与非华人留学生的汉语书面表达为观察点,通过对表达者的书面形式的话语语料作 分析,以探求他们的“ 心理词典 ” 的差异及成因具体做法是:先收集学生作文,建立小型语料库,而后通过话语语料分析,揭示表达者“ 心理词典 ” 里的词或语素的“ 语音表征 ” 、 “ 语义表 征 ” 、 “ 正字法表征 ” 、 “ 语素间的结构关系表征 ” 以及词汇提取时的“ 音 ” 、 “ 义 ” 、 “ 形 ”(汉字)匹 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由作文中的“ 有问题的字 ” 来表现,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作文 中“ 有问题的字 ” 。
二 被试情况第一组:美籍华人大学生15人男3人,女12人,年龄20岁左右生于美国、 自幼在家 庭环境中学会了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的7人,其中5人后来上过当地的中文学校,每周两小时左 右,学习年限五至六年,最多达十多年另外2人中的1人上中学时才开始学汉语,另1人跟 亲戚学过汉语生于中国大陆5人,移民美国时1人两岁, 1人读完了小一(小学一年级) ,这2人都在美国上过中文学校另外3人,移民美国时1人读到小三, 1人读到小四, 1人读到初一 前半学期,移民美国后未上过当地的中文学校生于台湾的2人, 1人读完了小一移民美国, 上过当地的中文学校多年; 1人读完了小四移民美国,未上过当地的中文学校生于越南1 人,自幼会说潮洲话,移民美国的时间不详 第二组:美籍华人大学生13人男7人,女6人,年龄20岁左右总体汉语水平比第一组高生于长于美国,自幼在家庭环境中学会了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的2人,后来上过当地的中 文学校生于中国大陆4人,移民美国时1人读完了小二, 1人读完了小三, 1人读到小六, 2 人读到小四, 1人读到初三在中国受教育时间较长者,程度较高地掌握了本民族语文;只上 过两到三年小学移民美国者,上过当地的中文学校。
生于台湾的3人,移民美国时1人读完初 中, 1人读完小六, 1人读完小四,未上过美国的中文学校生于香港1人,读完初中后移民美国生于新加坡1人,读完高中后赴美上大学 第三组:非华人留学生66人韩国38人,日本28人男16人,女50人,年龄20岁左 右多数为大学中文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少数为大学毕业后来华进修汉语者 第一、 第二组被试的基本语言情况: (1)汉语学习仍属于一定意义上的第一语言学习2)汉语技能获得过程基本上是先“ 语 ” 后“ 文 ” 3)学习经历复杂,学习环境变化大生于长于美国或幼年移民美国者,只有所在家庭和业余中文学校这样的小的汉语环境;生于中国本土,接受过一定时间的正规语文教育之后移民美国者,语言环境前后变化很大4)汉语水平 差别大生于长于美国或幼年移民美国者,上过当地的中文学校,但那毕竟属于业余性质的学 习,成效有限,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在中国国内读到小学四年级以上移民美国者,汉语 水平相对较高,但因移民之后的环境变化,汉语水平有所降低 第三组被试的基本情况: (1)汉语学习纯属第二语言学习、 外语学习多数人上大学时才9开始接触汉语、 学习汉语2)汉语技能获得过程基本上是“ 语 ” 、 “ 文 ” 同步,即听说与读写技 能的获得相隔时间不长。
3)来中国之前,汉语学习只有课堂小环境学汉语之前有一定的 认、 写汉字的经验4)汉语水平属于留学生汉语专业本科二、 三年级 通过对两类被试基本情况的考察,我们认为他们的汉语“ 心理词典 ” 一定存在某些差异, 差异会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通过语料分析寻找答案三 语料情况本文所用语料皆来自学生作文,包括分班考试作文、 期中期末考试作文、 平时课堂作文 写作文时第一组被试使用了词典,第二、 第三组未使用词典不会写的字用汉语拼音表示共 收集到作文234篇, 163324字从163324字中人工检索出“ 有问题的字 ”1794例,分“ 只会拼 音的字 ” 、 “ 同音别字 ” 、 “ 非同音别字 ” 、 “ 不成字的错字 ”;“ 的、 地、 得混用 ” 五类 表1 三组被试汉语书面表达中“ 有问题的字 ” 的类型及统计被试作文 篇数总字数第一组15人6641410第二组13人8976068第三组66人7945846有问题的字的类型及所占比例总计只会拼音的字同音别字非同音别字不成字的错字的地得混用61814. 92‰471. 13‰2706. 52‰1232. 97‰882. 12‰902. 17‰101213. 30‰5447. 15‰2503. 28‰1371. 80‰380. 49‰430. 56‰1643. 57‰280. 61‰641. 39‰330. 71‰390. 85‰数量少 不计四 语料分析4. 1只会拼音的字 三组被试“ 只会拼音的字 ” 的出现情况见表1。
第一组47例(拼音按学生作文中原样抄录;例后数字表示出现次数,下同) :兴fèn【奋 】 、bìyè【 毕 】【 业 】 、jìxù【 继 】【 续 】 、yínɡ【 影 】 响、sī【 司 】 马台3、 路(露) yíng【 营 】 、bàoqiàn【 抱 】【歉 】 、zuàn【 纂 】 、quán【 拳 】 头、 恶hénhén【 狠狠 】 、wēn【 温 】 柔、nònɡ【弄 】 、 道lǐ【理 】 、fān【翻 】 、zhōnɡyǔ 【 终 】【 于 】 、 认shi【 识 】2、zhújiàn【 逐 】【 渐 】 、zǐxì【 仔 】【 细 】 、gēbì【 隔 】【 壁 】 、zuò【座 】 、xié【邪 】 门、qí【 奇 】 怪、xǐnɡ【 醒 】 、bá【 拔 】 掉、rànɡ【 让 】 、 发xiàn【 现 】 、 一qǐ【 起 】 、 送huò【 货 】 、duǎn【短 】 文、hùn【 混 】2、tào【 套 】 、 朱子家xùn【 训 】2、rēnɡ【 仍 】 然、wěi【 伟 】 大、 落(洛) shān【 杉 】 机(矶) 第二组544例(举例列举) :字正qiānɡ【腔 】 圆、 一qiào【窍 】 不通、 根深dì【蒂 】 固、beībì 【 卑 】【 鄙 】 、yīnqín【 殷 】 【勤 】 、pínjìnɡ【瓶 】 【颈 】 、jiēchù【接 】 【触 】 、mòshēnɡ【陌 】 【生 】 、 包kuò 【 括 】 、yì【 毅 】 然、rónɡ【溶 】 入、fù【付 】 钱、dīnɡ【 盯 】 着、 车chénɡ【 程 】 、yuè【阅 】 读、méi【 媒 】 介、 原jí【 籍 】 、dū【 督 】 促、 礼mào【 貌 】 、shúxī【 熟 】【 悉 】 、mócā【 摩 】【 擦 】 、xīnshǎng【 欣 】【 赏 】 、xīshēng 【 牺 】【 牲 】 、zāoyù【 遭 】【 遇 】 、bēijǜ【 悲 】【 剧 】 、tǎoyàn【 讨 】【 厌 】 、cánkuì【 惭 】【 愧 】 、 深 ào【 奥 】 。
第三组28例:农cūn【 村 】 、 和mù【 睦 】3、 情xù【 绪 】 、 礼mào【 貌 】 、 成shú【 熟 】 、 行weí【 为 】 、shě【 舍 】 不得、zaǒ【 枣 】 子、【馅 】xiànr儿、piàn【骗 】 、lìnɡ【另 】 外、lèi【累 】 、 字mù【幕 】 、shǔ【暑 】01假、 一duàn【 段 】 、 忘diào【 掉 】 、tiáojiàn【条 】 【件 】 、huánjing【环 】 【境 】 、 兴qǜ【趣 】 、jiāng【将 】 来、××2 (“ × ” 指不是汉语拼音) “ 只会拼音的字 ” 是只会写字音,不会写相应的字形,这表明被试“ 心理词典 ” 里的某些词 或语素的语音表征基本清楚,正字法表征还不清楚词或语素的语音表征基本清楚,其语义表 征是否清楚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整个词的语义和各语素的语义表征大体清楚,只是不 会写那些汉字,如“quán【 拳 】 头、shǔ【 暑 】 假、yuè【 阅 】 读 ” 中的“ 拳、 暑、 阅 ”;另一种可能是整个 词的语义表征大体清楚,词里边的语素的语义表征不清楚,如“ 包kuò【括 】 、baòqiàn【抱 】 【 歉 】 ” 中的“ 括、 抱、 歉 ” 。
语素义表征不清楚,要实现汉字跟语素义的恰当匹配就很困难 “ 只会拼音的字 ” 三组被试都有,表明大家都有汉字储备不足的问题,“ 心理词典 ” 的词汇 储存、 词汇的语素义表征、 正字法表征也有一定的共性三组被试所不同的是:“ 只会拼音的 字 ” 数量差别很大作文时第一组被试使用了词典,第二组未使用,“ 只会拼音的字 ” 第一组比 第二组少,这不难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