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柞岗中学高二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docx
12页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绥化市柞岗中学高二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某一纬线附近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9. 该地形剖面示意图所沿的纬线,可能是 ( )A. 40°N B. 30°N C. 23.5°N D. 45°N10. 关于甲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B. 是我国西部的平原,号称“天府之国”C. 沙漠广布,绿洲点缀 D.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参考答案:9. B 10. B【9题详解】根据地形的剖面图可知,西部海拔在5000米以上,向东逐渐变为平原且西部地形区不仅地势高而且起伏较小,符合“远看是山,近看成川”的青藏高原的特征,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图示最可能是我国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据此该纬线最可能是30° N,选B10题详解】结合上题可知,甲地形区是四川盆地,是我国西部的平原,号称“天府之国”;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平原的特征;沙漠广布,绿洲点缀是西北地区的特点;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的特点,据此分析选B项点睛】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的特点;一望无际,地面坦荡是内蒙古高原的特点;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特点。
2. 读我国甲、乙两区域图,回答11~12题11.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12.甲区域盛产棉花和乙区域盛产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C B3. 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回答7~8题7.该地可能位于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海南岛 D.长江中下游地区8.下列关于该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B.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C.该地气温年际变化小,终年高温D.甲、乙两图的气温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参考答案:7.D 8.B4. 读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题。
1.假如气压变化只与气温有关,图中四座城市,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ks5uks5uks5u]A.① B.② C.③ D.④2.该时间段内,Y市①偏南风转西北风 ②天气晴朗 ③风力减弱 ④气温降低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参考答案:1、B2、A试题分析:1、地面热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地面遇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①地在图1气压在1028-1032间,图2的气压小于1024,气温日较差大;②地气压在图1和图2上都是1028-1032间,所以气温的日较差小;③的气压在图1是1012,在图2是1024-1028间,气温日较差大;④地气压在图1是996-1000,在图2是1016-1020间,气温日较差大选B正确2、图中Y市在图1中处在冷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处在低压槽东侧吹东南风;在图2中处在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处在高压脊东侧,吹西北风;由图1到图2过程中,Y城市经过冷锋过境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气压上升,风力减弱选A正确5. “西气东输”工程利于解决A.水资源紧张问题 B.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均的问题C.煤炭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D.木材短缺问题参考答案:B“西气东输”主要是解决我国能源资源蕴藏区和消费区不匹配的问题,A、C、D资源类型错误,B项正确,答案选B。
6.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回答24~25题:24.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25.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参考答案:24-25 AC7.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5-6题:5. 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6. 我国政府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 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参考答案:5.A 6.B8. 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A.赤道上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上长B.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高☆考♂资♀源€网 ☆C.赤道上森林覆盖率高D.赤道上云雨天气比北回归线上多参考答案:D略9. 读右图,回答30-31题。
30.为解决该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正确的措施是A.兴建小水电站 B.利用风力发电C.营造速生薪炭林 D.修建核电站31.防治该地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C.保护、恢复和发展荒漠区天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参考答案:B C10.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有一公路沿河兴建读图,回答13?14题13.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图中河流的大致流向是A.东南向西北流 B.西北向东南流C.东北向西南流 D.西南向东北流14.若河水暴涨,最可能被水冲毁,使行车受阻的路段是A.甲 B.乙 C.丙 D.丁参考答案:B A11. 读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其中①表示1980年产业结构,②表示2006年产业结构),完成17—19题17.1980年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是A.第三产业比重最小B.第一产业比重最小C.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D. 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8. 与1980年相比,2006年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是 A.农业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和服务业 B.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C. 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快 D. 工业发展缓慢19. 按照区域的发展阶段划分,2006年该区域处于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 工业化阶段 C.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 初期阶段参考答案:A B B12. 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 )A. 20°W和160°E经线圈划分 B. 0°纬线圈划分C. 0°和180°经线圈划分 D. 20°E和160°W的经线圈划分参考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经线和纬线【详解】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20°W和160°E经线圈,其中20°W-0°-160°E为东半球,160°E-180°-20°W为西半球,A正确;0°和180°经线圈划分的是东西经度,故选A13. 气温(单位:℃)等距平是指某地气温与同纬度平均气温之差。
读亚欧大陆部分地区某季节气温等距平线图,完成下面小题8. 对图中气温距平值东西向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海陆位置 B. 地形C. 大气环流 D. 洋流9. 半年后,气温距平值最大的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参考答案:8. B 9. C【8题详解】图示地区西部临近大西洋,而东部地处亚欧大陆内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时,沿海地区的气温要高于同纬度内陆地区;欧洲西部受来自大西洋的、温暖的盛行西风影响较强,而亚欧大陆内陆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较弱,使欧洲西部的气温高于内陆地区;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的影响强,因此该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同纬度的平均气温;地形主要影响局部地区的气温变化9题详解】半年后为北半球的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天气状况、地表物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内陆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气温亦高于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气温距平值最大四地中,丙地纬度较低,且地处内陆地区,因此气温距平值最大14. 10.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D.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11.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参考答案:A D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第10题,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11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种植业的比重已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5. 岷江在四川盆地南部汇入长江下图是位于岷江下游的某个小岛,岛上广泛种植烟叶近年来,农民在烟叶收割后补种一季花生(面积远小于烟叶)增加收入完成下列问题21. 推断该地烟叶种植的时令是( )A. 当年春种秋收 B. 当年夏种冬收 C. 秋种次年春收 D. 冬种次年夏收22. 花生补种在( )A. 甲 B. 乙 C. 丙 D. 丁参考答案:21. C 22. B【2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花生的播种时间为4月底-5月上旬,据材料,农民在烟叶收割后补种一季花生,说明烟叶的收获时间为春季,故C正确2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周期性与区域性甲、丙、丁三地均有可能被河水淹没故错误;而乙地平地面积广阔,且不会被河水淹没故B正确。
16.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冰川广布;植被稀少,动物耐寒且种类少;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的分布;该区的高寒农牧业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