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观通宝的版别与价格图解.doc
15页大观通宝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 1107 ,面文“大观通宝” 四个字中的“大”字,最后一捺虽有长有短,但最长的也仅略超过方穿的右上角笔者这枚“大” 字一捺特别长的当十大观通宝,其中“观”、“ 通” 、“宝”三个字与普通的大观通宝钱没有区别,而“大”字的一捺特别长,大大超过方穿的右上角,占据了方穿右侧至边缘的一大半,使该钱成为一枚与许多 [1] 大观通宝都不相同的特殊钱中文名大观通宝外文名Grand view TongBao通行年代北宋大观年间规 格40 毫米重 量18.2 克在位皇帝北宋徽宗赵佶参考价值3255 元人民币材 质铜币同期钱币建国、崇宁、重和、宣和、圣宋钱币字体瘦金体1 简介这枚“大” 字一捺特别长的当十大观通宝,钱径 40 毫米,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 38 毫米略大;厚 3 毫米,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略厚;重 18.2 克,也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重一些;制作精致美观,地章平整,面文和缘深峻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们观赏、收藏的丰富宝藏宋朝建立以后,在太祖建隆元年( 公元 960 年)铸造了“ 宋元通宝” 钱。
因为在钱币上直接铸明了国号 “宋”,所以被称为“ 国号钱” 宋仁宗铸造过“皇宋通宝”等其中“皇宋通宝” 品种较多1979 年,北京密云县的一个废旧物资回收站,曾从回收的废铜烂铁中发现一枚国宝级大观通宝的九叠篆文“皇宋通宝”钱文叠迭,九曲八弯,如同皇帝印玺上的文字,观赏性很强北宋货币大观通宝,是由徽宗御题钱文宋代与历朝有所不同,每换一种年号就开炉铸新币,若年号与宝文,尺寸都有一定标准因此宋钱版别极多,历代罕有,钱文除真、草、隶、篆外,还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划银勾” 瘦金体风流天子出崇观,铁画银勾字字端闻道蜀中铜货少,任凭顽铁买江山!” 诗中传述的便是北宋徽宗传神的瘦金体徽宗早年继承帝位,崇尚书法绘画艺术,却不善理国他自己则御书亲题其中的崇宁通宝、宣和通宝等钱文御书钱钱文精美,铸造技术高超,为历朝之冠图中所示为御书钱“大观通宝 ”折二钱钱币穿郭匀称规整,铜色略深钱文 “大观通宝”字体纤秀,气韵贯通,“通”字为宋代方头通(通字“甬” 头写作方形)背面无铭文大观通宝又有铜钱和铁钱之分北宋由于战争频繁,官家滥铸及民间盗铸蜂起,铜货短缺因此政府开铸铁钱御书铁钱”多为传世古币,罕有出土,而较传统的观点认为徽宗御书钱中,以崇宁钱为上,大观钱次之。
同是纤细钱文,宋御书钱则与新莽钱文审美意旨相去甚远御书钱市场价格视钱币版别不等图示铜“大观通宝” 折二钱约人民币 70 元左右,特大型大观通宝则值 2 万人民币细郭大观钱径 3.5 厘米,价格约人民币 1 千元左右最贱的为宽郭大观钱,市价人民币 5 元宋代铸钱频繁,钱币版别极多,收藏时要格外留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北宋部分钱币开始铸背文背铭文始自至和重宝,有“虢、坊” 文其间元祜通宝篆书,行书钱背铸“ 陕” 字,宣和铁钱部分也铸有 “陕’字背铭仅此几种,若有其他,则可定为伪古,须格外提防作伪者假冒币种鱼目混珠,以“出谱品” 、“孤品”招摇欺骗2 大观通宝韩永生及其夫人齐冀宁女士,继承家传爱好收藏藏品颇丰,涉及陶瓷、古砚、钱币、什项等,不乏珍品部分在南京电视台“玩家” 节目多次亮相,深受好评现选珍泉二品介绍如下 一 特大型“大观通宝 ”钱大观通宝中国历代铸币钱文,给人印象最深的要数宋代赵佶的“瘦金书” 为第一,有“风流天子出崇观,铁划银勾字字端”之誉其他钱文书法虽好,风格与常人书法大同小异,而瘦金书却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别受人喜爱宋徽宗赵佶继承兄位,崇尚书法绘画,在位只有二十一年,共六个年号,曾为几种年号钱题写钱文。
后世研论御书钱,推崇宁大观钱此品特大型大观为水红铜质,直径为 6.3 厘米,穿径 1.3 厘米,光背此钱深坑绿锈,背面右侧珠砂沁,品相一流,实属难得之珍品华光普先生编著的《中国古钱目录》中定为二级,定价为人民币一万二千元二 “咸丰重宝”折百 当头百清代钱币首铸“天命钱”,入关定都后即改铸年号钱,如顺治、康熙、 雍正、乾隆等年号通宝钱自顺治始背为满文,顺治元年设户部宝泉局和工部宝源局全国各省共设局二十四局,定式有四种,明钱式,背铸各省钱局名一字,一厘钱,满文式,满汉文式如康熙时设局“ 同福宁东江,宣原苏蓟昌,南河临广浙,台桂陕云漳” ,再加上宝泉、宝源、宝巩、宝西四局共二十四局,背文汉文、满文,汉文代字有在穿上、穿右、穿左者,其后随局而变,有所增减此品宝浙局当百大钱(当头百)正面书咸丰重宝,背书满文左“宝” ,背右“ 浙 ”,穿上 “百”字,黄铜 质,熟坑,直径 4.5 厘米,穿径 1.3 厘米钱品甚佳,历来为泉界所珍,钱谱定为一级,定价三万元,说明品位之高3 来历北宋徽宗赵佶作为一个皇帝,怠于政治,听信奸佞,他任用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辈主持朝政宋徽宗本人信奉道教,大造庙宇,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此外他还大肆搜刮民财,极尽侈靡,最后国库空虚至金兵南下时,北宋几乎无抵抗之力,他本人也被俘去,并忧死异乡了但在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等领域里,徽宗曾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货币文化的创新上,他也身体力行,不遗余力人们常说,书法在运用上有三难:篆刻难,书匾难,制钱文难此三难中方印、书匾还比较容易,而在圆钱上铸字则要难得多了但是宋徽宗赵佶却“因难见巧 ”,在钱币的方寸之间把他自创的“瘦金书” 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把书法艺术推上了峰巅赵佶的书法初学黄庭坚,后自成一体,被称为“ 瘦金体” ,铁划银钩劲瘦淡雅,风韵别致,堪称一绝他写的钱文与众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迹,这充分显示出他的书法艺术个性和美感在钱币制作上,在方孔圆钱上安排四个瘦金体文,加上狭缘而不用阔缘,钱文与细廓的线条配合得非常得体,和谐而这些钱文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点,坚画收笔带钩,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劲健有力,洒脱自如,加上廓深肉细的精湛作工,更显得豪纵俊逸,气度不凡了特别是“大观通宝 ”四个字,有简有繁,在圆钱上本不易处理得当,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处,令人赏心悦目而大观通宝之品大观通宝钱是徽宗大观年间铸造的,相传当时有人夜观星象时忽然发现彗星闪过,叹为观止,徽宗认为罕。
这种行书大观是瘦金大观钱的异品,钱文虽无瘦金之刚劲,但飘逸洒脱,秀美异常,为徽宗手笔特型出号瘦金大观,直径在 6 厘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谓“ 宋钱之王” 四个瘦金体钱文,铁画银钩,光辉闪烁,格外表现出瘦金书之美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取继承神宗常法熙宁之意崇宁钱是宋徽宗崇宁年间铸行的年号钱,包括“崇宁元宝 ”、“崇宁通宝” 和“崇宁重宝 ”,传说中“崇宁重宝”是奸相蔡京所书,也有人说徽宗御书蔡京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他屡罢屡起,被称为“六贼之首 ”蔡京搜刮天下,打击异己,陷害忠良,镇压起义农民,恶迹昭著,臭名远扬蔡京人品坏,但字却写得好,有人评他的字“欹侧姿媚,功力深厚,有严谨宽博豪纵之气”赵佶爱其书法,就让蔡京书写“ 崇宁重宝”钱文,可蔡京并不把赵佶放在眼里,故意把“崇”字从山边“山 ”字头起,一笔插到底,把“宁”字(繁体“ 宁” 字由:宀、心、皿、丁四字上下组成)中心的心去掉当时就有人议论这是蔡京“有意破宗,无心宁国” 蔡京到底有没有意“ 破宗 ”、“乱国 ”,至今还是个迷蔡京书写的钱文“崇宁重宝”为夹锡钱(即在铜钱中加有大量铅锡的合金钱)史料载:“蔡京主行夹锡钱,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
照此折算,人们手中的财富有一半被抢走了老百姓不认可,群起而抵制蔡京恼羞成怒下令对拒用夹锡的人“听人告论,以法惩治 ”强行推行夹锡钱的结果是人心浮动,货币购买力下降,最后民众被逼无奈,揭竿而起,爆发了方腊、宋江起义,对北宋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钱币拓印制作方法工具:纸(蝉翼扎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也可)墨(各种墨汁都可太浓了可加水,固体墨也行)拓包(根据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绵一块,团成圆状用家用保鲜膜包起,再包一曾面布最后包一曾极细的真丝布,用皮筋缠住可调节拓包松紧)水(明凡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晕染,胶水几滴增加墨汁附着性,水 250 克,盐 30 克防止纸长期保存后纤维收缩纸张变形,搅拌均匀水面上放一张生宣起到过滤的作用,用纸面渗出的水)棕刷(打压拓纸用)压板(用纸夹和塑料板绞成不同直径的)垫板(防止钱币移动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用软胶皮垫和书都行)镇尺(压纸)毛笔(沾水)制作:1垫板上放一小块生宣沾湿了钱币放上不移动2.上纸用毛笔蘸调好的水适量图在钱币上,选一大小合适的纸纸面要均匀无杂质,盖在钱币上压上压板3.用生宣纸盖在拓纸上吸去多余的水,再用生宣纸盖在拓纸上用棕刷打压要轻从钱币中间向外打,最后用保鲜膜盖在钱币上再打(作用是保鲜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
这时压上镇尺固定,为什么不开始就压镇尺因为开始就压一下就把拓纸压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4.上墨墨汁放到砚台中不要太浓,用拓包蘸要匀,用拓包在一生宣上锤打将多余墨汁吸出,这是要看拓纸的干到微微发白(一张拓片的关键一步),用拓包轻轻从钱中向外锤打要清墨色要淡匀(第一遍最关键)然后可多遍上墨,直到满意为止,但最后一定要把钱币的内买轮再打一遍这样轮廓清晰有立体感钱币用铜冶炼方法《东洋见闻录》记载:除了火法冶炼之外还有“胆水冶铜法 ”这种冶铜法就是利用金属铁从含有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来,然后把它刮取下来,再经烹炼后,就可以得到铜锭所谓“胆水” 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我国俗称它为石胆、胆矾 )的泉水它的形成是因为天然的硫化铜矿石经风化氧化,一部分便会生成可溶性硫酸铜,经过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会溶解而汇入泉水中这种胆水只要铜的浓度足够大,就可以做为水法冶铜的原料早在汉代时,我国先民就已经注意到金属铁可置换铜的现象例如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碳酸铜类的矿物)得铁,则〔铁〕化为铜” 的记载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 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话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 抱朴子·内篇》中讲得更明确:“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而皆外变而内不化也。
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及至唐代,有些从事炼金术活动的方士就利用这个化学变化把石胆水和水银放在大铁锅中加热熬炼,被置换出的铜便与水银形成汞齐然后,他们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铜汞齐加热,蒸出水银,便得到了红铜粉他们美其名叫“红银”,很自以为得意,认为真的实现了使铁向铜的嬗变唐代后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龙虎还丹诀》就记载了这项“绝技” 约在五代时,“胆水冶铜”正式成为一种实用性生产铜的方法及至宋代,这种工艺发展到很大的规模据《宋会要· 食货篇》记载,北宋徽宗年间以胆水冶铜的地区有 11 处,以韶州岑水( 在广东)、信州铅山( 在江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