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一模)附答案.pdf
6页2024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一模)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 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5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选择题共2 4 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 分,共 2 4 分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此时在思想领域,老子 提 侣“无为而治”,孟子强调“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材料反映了A.各学派相互抨击和攻讦 B.思想繁荣推动了制度变革C.诸了百家关注社会现实 D.社会动荡造就了文化繁荣2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认为:“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白然有在各地方设立据点的必要所以秦灭六国,多以其地设郡,至六国尽灭之后,则更合全国的情形,加以调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郡”的设立A.是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一大革新 B.符合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C.对后世的行政体制演变影响深远 D.为柒实现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3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锤(古代乐器)二百声,而众以散”。
这主要表明唐朝A.商业发达,经商人数众多 B.商业活动形式多样C.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D.商业活动有严格时空限制4 .宋统治者以“右文”(重视文化教育)为国策,重用文人,引领天下读书治学风气,给士大夫优越、宽松的政治参与空间,为像三苏父子这样来自普通阶层的的读书人治平天下、实践家国情怀打开大门材料反映三苏父子之所以成为彪炳千古的文化巨人得益于A.宋代中央集权加强,社会安定 B.宋代各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C.宋代的文治环境 D.宋代经济繁荣,科技文化硕果累累5.下表为宋辽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类别内容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茶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金、银、铜、铁等金屈、硫磺、焰硝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羊、皮革、毛毡、盐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马、粮谷A.特殊政治关系影响经贸往来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C.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D.宋与辽争战不休6.咸丰元年(1851年)到六年,皖、赣、桂、苏、湘、鄂六省官员变动数达到50%,其中安徽、江西、广西三省的变动数达到70%以上,安徽省这一时期死亡的知县占全省知县的50%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战争的冲击 B.弃官从商意识的推动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英法联军的烧杀抢掠7.1937年,国民政府关税预算为3.69亿元,实际收入2.39亿元,1938年,实际收入为1.28亿元。
1937年盐税预算为229亿元,实际收入1.41亿元,1938年实际收入0.48亿元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因素是当时A.军事开支急剧增加 B.政府财政管理不善C.中国国土大量沦陷 D.中国民族工业落后8.“在 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若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木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木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9.19841991年,由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产品产值比重由40%下降到了 11.7%,国家统配物资由64种减少到了 19种,国家定价的生产资料比重由60%下降到了 18.7%,国家定价的社会零售商品的比重由50%降低到了 5.9%o这一变化说明A.国家经济出现了阶段性的困难 B.经济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10.“希腊衰亡了,他的文明并没有跟着衰亡,反而影响了征服者罗马人。
日耳曼虽然统治了罗马,但却吸收了被征服者的文化,并从而形成了日耳曼-罗马文化这段话意在强调A.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头 B.罗马帝国疆域空前辽阔C.征战客观上促进文明交流 D.外族入侵导致文明中断11.下表为1917年列宁的部分重要文章、信件及会议讲话(节选)表中列宁观念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内容4 月我不但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还直接提醒不要有这种想法7 月做一个真正的革命民主主义者,那就不能害怕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11月任何一个政党真正想要成为人民的政党,就必须明确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A.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获胜 B.国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C.殖民地人民解放斗争的鼓舞 D.俄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变化12.有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改变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相互合作,增强集体力量同时,全球化大潮中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方兴未艾,这将削弱占有优势国家实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该学者认为A.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B.世界多极化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C.区域经济集团化阻碍多极化趋势 D.区域经济集团化不利于经济全球化13.(12分)中国留学教育历史悠久。
请阅读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历史变迁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洋务运动兴起后,地方督抚要员在操办洋务事宜的过程中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急需大量的新型人才,这些人是科举制度和旧式书院所无法培养造就的不过,清政府深知模仿西方的学堂仍有许多不足,加之这些学堂聘请洋教习的费用较大,留学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另外,开明官吏对留学的支持和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 蒲安臣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提供了条约依据,也是促使晚清留学教育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摘编自岳秀银 清后期公费留学生初探(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原因3 分)材料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呢?最根本的动力乃是处在严重民族危机之下的中国知识分子要求向日本学习以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木以后,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日木经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卓有成效因此,纷纷主张效法日本,救亡图存亲身到日本留学,直接了解日本改革富强的经验,并吸收经过日本引进消化了的西方文化,自然成了许多中国爱国有志青年的向往之路摘 编 自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依据材料二分析出现声势浩大的留日热潮的原因3 分)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苏潮”是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其中一个突出的困难在于,建设和管理人才奇缺在中苏友好结盟的条件下,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尽管“留苏潮”经历了潮起潮落、起伏曲折,但它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最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各种专门人才摘 编 自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材料四据教育部统计,19501963年间总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分布于苏联(8357人)、东欧(共 925人)从 1979年到2000年,仅由中国教育部门派出的留学生就达45.77万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关国20万、日本5.5万、加拿大3.8万、英国3.65万、德国2.6万、澳大利亚1.78万、法 国 1.63万、俄罗斯1.18万此外,还有大批青年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未包括在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之内摘 自 百年接力留学潮(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湖”形成的原因3 分)材料四反映,与建国初相比,20世纪70年代术以来,我国留学教育的主要月的地发生很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14.(14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发展引人注目,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时间德国历史上的大事件(部分)1871 年德国从普法战争中获得50亿法郎赔款,割占法国煤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省一部分1871 年四分五裂的德国完成统一1876 年德国人奥托、戴姆勒、狄塞尔先后发明了煤气内燃机、汽油内燃机、柴油内燃机1882 年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形成1913 年德国工业生产居欧洲第一,钢铁产量超过英法总和1914 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根据材料一大事年表,概括推动德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哪些?德国的发展对国际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5 分)材 料 二 1919年,德国政府发表 关于战争发动者责任的白皮书,它称德国是“为了白卫而战斗”,为“民族生存”而战1924年 8 月 2 日,德国政府发行明信片,宜 称“十年前人民走向了令人难忘的团结并给予自由和保卫祖国而战斗的军队以力量”同一天,时任魏玛共和国总统的社会民主党领袖艾伯特发表演讲,声称:“德国的战士不是为侵略性战争而战斗,而是为防御性战争而战斗因此,德国人民普遍认为德国没有挑起世界战争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国对一战的认识,并概括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
所学知识,探究这一认识给德国造成的影响4 分)材 料 三 A、巴黎和会期间,王伯衡当选为中国爱国协会总秘书长在他与友人的信件中曾记载“胶州问题的处理毁掉了他对新秩序的信心”,开篇即表达了对决议的不满一一这个裁决“不过是一场将失物从一个小偷转到另一个小偷手中的偷窃行为”B、亲日分子英国人毕格罗曾在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 中国与日本中:“正是日本将中国从德国手中解放出来,如果德国还在统治胶州,他会将山东变为其进一步征服中国的军事基地”3)材料三中,更能客观地反映事实的材料是哪则?请结合下列史料的分类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5分)史料按照作者的动机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如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历史信息的史料称为“无意史料”,如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私人信件、日记等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 分,共 24分1.C2.B3.D4.C5.A6.A7.C8.B9.B10.C11.D12.A二、非选择题:共 3 题 26分。
13.(12 分)(1)原因:洋务运动急需大量的新型人才,科举制度和旧式书院无法培养;开明官吏对留学的支持;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 蒲安臣条约为中国学生赴美提供了条约依据每 点 1 分,共 3 分)(2)甲午中日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学习借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有志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每 点 1 分,共 3 分)(3)原因:建国初期,急需建设人才;签 订 了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西方国家敌视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新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每 点 1 分,任答三点3 分)(4)原因: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著改善;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每 点 1 分,共 3 分)14.(14 分)(1)因素:国家统一完成;普法战争胜利,获得战争赔款和丰富的资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3 分)影响:争夺原材料和市场,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形成了三国同盟,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 分)(2)认识:德国没有挑起世界战争1 分)主要原因:德国政府的错误宣传1分)影响:导致德国民族复仇主义高涨;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便利;德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或为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伏笔)。
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2 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A 更能客观反映事实;(1分)理由:为参加巴黎和会亲历者王伯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