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10个.docx
14页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10个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一): 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 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 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 ”妈妈 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 宝宝来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 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 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 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 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 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 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十分着急,于是到处 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 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 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明白这孩子的性格, 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 出来的。
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透过这次孵蛋 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 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 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 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 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 样飞起来但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 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 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但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 说:“我不做实验,怎样会明白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四、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十分专 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 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 地看书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 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 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 那儿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 专心读书,认真学习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 居里夫人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二):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他想做一只小木 凳。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拿出自我的作品,交给 女教师爱因斯坦没有拿出自我的作品,急得满头大汗 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 好作品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女教师的是一个制作得很粗糙 的小板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 满地说:“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 ”同学们纷纷摇 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说:“我想,世界 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爱因斯坦脸上红红的,他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 师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 静下来,大家都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我的座位,从书 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小板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 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个木板凳虽然它并 不使人满意,但是比起前两个总要强一些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 点着头,同学们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赞许的目光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韧性,无论做任何 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让自我的潜能充分发挥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三):牛顿的故事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园里观赏月 亮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月亮会 绕着地球运转而不会掉落下来。
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 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一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他低头 一看,原先,是一只熟透的大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他捡 起苹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 飞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这必须是地球有某种引 力,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苹果是这 样,月亮也是如此,月亮必须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 速运转因为有引力,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 使它不会像苹果一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手 中拿着苹果,开心地笑了他就是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科 学家牛顿这一年,他才24岁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四): 竺可桢小时候的故事竺可桢自幼就很聪明而且个性好学在他两三岁的时 候,每一天晚上都要叫爸爸识字,有的时候他太忙,或辛 苦了一天觉得太累,不教他,他就不高兴甚至哭闹,爸爸 只好依他结果,在竺可桢三、四岁时,就已认识两千个 左右的字他的老师章先生很喜欢竺可桢的聪明,但更喜爱他的 勤奋好学,对他的要求也格外严格他经常找一些优秀的 古代散文、诗词,讲解给竺可桢听竺可桢不仅仅爱读书,而且更爱思考竺可桢读了《爱莲说》后,就想:我要爱莲花,更要爱莲的茎和藕 他把自我读《爱莲说》后的感想告诉了章先生。
章先生很 为竺可桢小小年纪就这样思考问题,而且得出这样的结论 所感动他教导竺可桢说,藕虽埋没于污泥只中,但它将 自我的全部营养贡献出来,使莲花亭亭玉立而不被烂泥污 染,这是十分可贵的,而且藕本身也是洁白的,你要学习 藕这种纯洁坚贞的品格竺可桢听了这番话,印象很深他之后给自我取了个 名字叫“藕舫”,就包含了记取章先生的教诲的意思竺可桢爱读书爱思考习惯的养成,影响了他以后的学 习和研究,为他在我国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等学科取 得卓越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五):钱学森小时候的故事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被称为导弹之父钱学森3岁时就有非凡的记忆力,能背诵上百首唐诗、 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大家称他为“神童”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他对爸爸说:“英雄 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能够做英雄了爸爸说:“你也能够做英雄但是,务必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 贡献社会”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 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 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先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 角,个性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 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 的钱学森居然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仅使 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
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 力学家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六):袁隆平小时候的故事1 94 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 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 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 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 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 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 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 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潜力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就应能够三等分,比 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 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 可讲他自我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 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 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 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 的东西。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七):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 时一个十分闭塞的县城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 牵着当马骑,边骑边喊“马嘟嘟,马嘟嘟此刻这个小 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大以后, 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 时学着大人骑马的样貌,感觉十分得意华罗庚个性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 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 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座荒坟旁有石人 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 ”同 伴回答说:这怎样能明白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 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明白的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 船会、庙会等场所,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 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 城来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 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 ”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 “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 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 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 的1父亲立刻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 ”他 却认真反驳道:“我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先是 假的,是人装扮的1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 老师开始时十分不满意之后经过仔细辨别,老师发现华 罗庚是在不断改善和简化自我的解题方法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 真思考他经过分析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 乘法还能够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或“留尾法”, 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 数乘被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 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 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的时间 例如:28X6,先在算盘上打上2X6 =12,再退一位,加上 8X6=48 ,立即得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 也能够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改善,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 一次,老师把自我收藏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 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尝试集》,书 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我是一次成功的 尝试,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 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胡适 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 第一句中的“尝试”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 一样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当然一 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则是指经过 多次尝试或失败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一 样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适 将二者放在一齐,则是拿自我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 翁)的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 不堪卒读虽然语文老师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不落窠臼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大数学家的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