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晋时期贞洁观念比较研究.doc
4页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历史学汉晋时期贞洁观念比较研究前言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及亚洲人那里,在个体婚制之前,确实存在过这样的状态,即不但 一个男了与几个女了发生性的关系,而且一个女子也与几个男了发生性的关系,都不违反习 俗……” [1]在群婚制社会,不存在贞洁观念也就是说,贞洁观念的存在是建立在一夫一妻 的基础上的汉晋两个时期是两个差异显著的时期,无论从社会形态还是社会主导思想都是 有很大差别的,这样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同,因此对贞洁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中国古代尤 其是封建社会一直受到儒学伦理思想的干预和制约,并且随肴封建王权的加强,这种干预不 断强化片面要求妇女的贞操观念,都是儒学等级思想和维护宗法秩序的思想一、两汉时期的贞洁观念古代妇女格守贞节的观念,初成于汉代,此后便与封建社会同步,呈现出脉动式发展, 但总趋势是从宽泛走向严格而男尊女卑的一夫一妻制的确立及礼的初兴为汉代妇女贞节 观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易言之,没有一•夫一妻制,也就不存在什么妇女的贞节问题任何一种观念,在刚刚形成时,其内涵往往是狭义的,较为简单的随着客观事的发展, 它的外延也作相应的拓展,不断充实其合理延伸的内容贞节也不例外,汉代妇女所格守的 贞节,并不包括童贞。
贞节主要是指妇贞,其次是从一之贞1、汉代贞洁观念的具体表现在汉代,由于封建礼教口隆,对妇女的规限渐趋严苛妇女不得外遇,作为重要的道德操 守,便就范于妇贞之中了细检汉代史籍,夫在不与强暴苟合者,时有所见《后汉书•列 女传》载:“河南乐羊了之妻者,不知何氏女也盗有犯其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 而出,盗人日: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列颈而死[2] 足见汉代妇女己把妇贞视为大节,甚至比生命还重要至于从一之贞,当时还处于似有若无的“模糊”状态在人们头脑中,仅仅是表层意识, 远不如妇贞那样,已深化为道德积淀从一之贞的观念,在上层社会表现得极为淡薄首先看上层社会妇女夫死再嫁的情况《汉书•东方朔传》载:武帝异母妹号“窦太主”, 与陈午结婚午死,再嫁董惬,二人死后,“会葬于编陵东方朔对窦太主的再嫁,颇不 以为然,认为这是“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至如豪门巨富,夫死再嫁者,也不乏其 例更有甚者,在汉代竟有五嫁之后仍有依归的妇女户腑富人张负,有孙女五嫁而夫辄 死,人莫敢娶,(陈)平欲得之张负“卒予女《汉书-陈平传》)[3]再看汉代上层社会妇女夫在主动离异或被“出”改嫁的情况则更反映出汉代上层社会 的人们从一之贞观念的淡薄。
汉代下层社会妇女从一之贞的观念,与上层社会形成鲜明对比,它受到了普遍重视这 是可以理解的在封建社会,任何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往往成为广大庶民的精神桎 梏,并由于统治阶级的反复灌输和长期渗透,最终使她们承认其合理性,从而循规蹈矩,不 越雷池一步2、汉代贞洁观念现象产生的原因为什么上层社会贞节观十分淡薄,下层社会反而严格呢?我认为:第一,贞洁确切地说 是从一之贞,作为妇女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是极不道德的,因为它泯灭了 “饮食男女,人之 大欲”这一人类的自然属性妇女被“出”改嫁或夫死再嫁,本是合于“男女”之欲,顺理成 章的事,但封建教条作为它的对立物出现之后,二者产生了尖锐矛盾上层社会即统治阶级, 凭借他们权势在握,财多物丰,在一夫一妻制原则下,便尽可能满足其“男女”之欲,而把 封建教条抛置一边庶民、统治阶级直到至高无上的皇帝,从人数上看,是个坐立的金字塔, 但就人欲的满足度来说,恰恰与之相反,是一个倒立的金字塔易言之,层次越高,人数越 少,包括“男女”之欲的人欲满足度反而越大所以,在上层社会,不仅妇女改嫁不受谴责 或鄙视,而且淫乱现象时有发生第二,与人欲相关连的是:上层社会妇女对封建礼教的逆 反心理的直接实现。
他们木人及家庭成员,大多受过高层次文化教育有些人作为俘虏,成 了封建礼教的度诚信奉者和实践者,但也出现了不少有见识的女性,如卓文君、蔡文姬等, 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在巩固封建统治中的工具性质,加上她们视野广,熟谙世事,结 果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了挣脱羁绊的先行者从根本上说,社会观念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就意识形态领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 系而言,社会观念则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理论直接掌握全体社会成员的结果而从惠慈理论到 社会观念,中间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链环”,这就是灌输和渗透的手段那么,汉代妇女贞 节观之所以形成,汉代统治阶级究竟采取了哪些手段呢?首先是皇帝褒奖贞节它肇始于寡妇孤苦生活的怜悯在汉代,每当立皇后、立皇太了 之时,朝廷不仅举行相应的仪典,还要以皇帝名义赏赐娜寡孤独,以示“皇恩浩荡”或者 皇帝巡行某地,也都要对该地区的蛆寡孤独“存问致赐”(《汉书•武帝纪》)o众所周知, 《汉律》中的“户律”,己涉及婚姻间题,并无妇女格守贞节的律条但封建社会,皇帝具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汉代皇帝褒奖贞节,无疑,这对妇女贞节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其次是文人阐扬贞节西汉大儒刘向首撰《列女传》。
他深通经术,曾在石渠阁讲论五 经这部具有首创之功的女教著作,为妇女悬拟的贞节标准是:“避嫌远别”,”终一不更, 勤正洁行 [4]此书在当世和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效擎之作,纷至沓来,东汉班昭 的《女诫》,可称发扬光大者班昭出自名门父班彪是“通儒之才”她自幼受到封建正统 思想的教育和薰陶,身为女性,为日己同类制造精神枷锁,自然会有更大的说服力作者认 为:“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 [5]因此,女了必须“守节整齐她明 确提出:“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反映出浓厚的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思想,对汉 代妇女贞节观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汉代妇女贞节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儒家思想的正统化儒家思想是我国两千多年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它产生于奴隶社会走IS崩溃的春秋末期在群雄并峙、政出多门的战 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它不过是影响较大的一家之言,汉代才是儒家思想大有作为 的时代一代雄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黝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获得了正 统地位经萤仲舒加工和改造的汉代儒学,掺入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学派有利于封建地主 阶级统治的学说,从而演化成…整套神学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董氏在孔孟“君君、臣臣、 父父、了了”等级观念基础上,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三纲”之一的“夫 为妻纲”,实际上是把丈夫对妻子的统治理论化了妇女恪守贞洁,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产 生的一种社会观念可见,妇女恪守贞洁,决不仅仅是一般的道德操守,而是关系到地主阶 级巩固其封建统治的大问题,是统治阶级的“基础工程”建设也正因为如此,它引起了汉 代统治者乃至皇帝的高度重视[5] o二、两晋时期的贞洁观念两晋政治以封建门阀制度为中心,有关两晋时风与妇女贞洁观念的演变与此有着密切的 关系门阀士族的兴起,庄园经济逐渐成为士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在这一大的经济环境 笼罩下,晋代士人特别是士族不再像汉代那样视国家和君王的理想和利益高于一切,他们身 上也缺少像建安士人身上那时拯时济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政治关怀,而是在清淡和名 士风流的掩饰下变得明哲保身、趋利避害,忙于为家族利益和个人得失奔走经营这一现实 造成了两晋特有的人文环境,同时也使整个社会风气趋向于缺乏礼法观念,任性所为由于 两晋内部统治者的无能以及北方外族的骚扰,始终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下,这样的现 实造成了实质上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缺失,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因缺失精神道德约 束而更加趋利奔竞;另一方面,人们在精神领域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活动自由,便于人性的解 放及随之产生的热衷私人生活情趣的风尚。
有关女性的观念也主要体现于她们的生活行为方面,这也与魏晋社会总的玄学风气、重 人性和人伦识鉴有密切的关系两晋时期的女性状况仍然无法改变长期以来男尊女卑观念所 造成的两性地位既定的不平等,但是毕竟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从某种程度上, 晋代女性的种种表现都是在晋代士人妇女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尽管这当中会有对士人观念与 政策的违背晋代士人妇女观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第一、重视女性的才能;第 二、礼法宽容;第三、妇风开放;第四、妇妒盛行[6]较前期来看,社会对女了贞节的要求 不仅没有松懈,反而加强了,贞节观念被反复强调但是从总的看来妇女的贞洁观念还没有 严格地树立起-来,从一而终的意识十分模糊,夫妇离婚者多,离而复合者多,改嫁者也多, 而且并不避讳婚外性关系,特别是以宫闱之淫乱为甚小结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思想观念,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对妇女贞洁 存在着不同的观念而贞洁观是在封建社会下男尊女卑的另-•种体现,比较了两个时期的贞 洁观念,也能侧面的反映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注释:[1]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 译局.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2] [汉]班固.汉书[M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4] [汉]刘向.列女传[M ].明末张溥校刻本.[5] 郝连昌:试论汉代妇女贞节观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 第3期[6] 刘淑丽:先秦汉魏晋妇女观与文学中的女性[M]学院出版社2008.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