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4283923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许鞍华电影的平民美学《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是许鞍华在“后新浪 潮”时代向现实主义回归的代表之作影片在真实记录的具 体影像上消解了宏观背景,情感等软性因素更加突出,无论 镜头技巧还是题材内容上的审美都更具有现实性、平民化色 彩同时,在现实主义的表象之下又蕴藏着其一贯秉承的诗 意氛围这种氛围不同于日本式诗意影片整体充斥的浪漫色 彩或是如中国山水画的空间写意,许鞍华所追寻的,是世俗 生活中朴素的平民美学一、主题意蕴:平凡世俗生活中的人性与人情无论当今电影特技有多么高超,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都 不能回避其所必须承载的内容与意义没有内容,只有技术 堆砌的电影必然会被淘汰主题意蕴,即导演“为谁说话”, 意图展现怎样的景象,也是电影的价值所在之所以界定许 鞍华电影具备平民美学气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许鞍华电影 表达的主题是关于平凡世俗生活中的人性与人情这两部电 影表达了许鞍华电影语境中的“观世”情怀电影将视角对 准香港社会的普通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记录着平凡生 活中底层人物的悲欢际遇,提出了对物质社会流逝了的人与 人之间的传统情感维系的个人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许鞍华 此种主题的影片可称之为“平民悲喜片”。

      在电影中,无论还原生活的故事以怎样的方式开始或结 束,总会有两种情感得以展现,或是悲,或是喜大多数生 活电影看待生活要不是选择生活辛酸悲苦的角度,要不就是 过于夸张的表现方式,真正能还原生活本真的,许鞍华算是 为数不多的典型《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现实洗尽铅华 大音希声,饱含着作者对于现实的另一番心境和态度 [1] 电影并不偏向于刻画“悲情城市”天水围的悲剧面,而是通 过平实记录主角贵姐的普通生活来改变外界对天水围的刻 板印象贵姐的生活是平淡的,每天搭轻轨去超市上班,摆 榴莲、劈榴莲、包榴莲,下班,买菜,做饭,洗衣,和儿子 在饭桌上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日复一日,琐碎而平淡贵 姐的儿子张家安,放假在家的中学生,每日无事,或在家呆 着,或出去跟同学一起玩,很平常的状态近邻梁阿婆,每 天的生活也是买菜做饭似乎生活本是这样,没有大悲大喜, 只有按部就班跟随时间的脚步《桃姐》被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评价为香港新浪潮电影的最后一部佳作,在电影中,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 有了新的变奏桃姐作为一个连完整名字都被遗忘的家佣, 她一生的生活就是围绕这个家桃姐的生活就是不停的买 菜、做饭、洗衣,照顾少爷罗杰影片所讲述的虽是主仆之 情,实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当做是“母子情”,这种情感在 桃姐住进老人院之后慢慢酝酿开来:少爷罗杰带桃姐去餐馆 吃饭,细心的为她挑鱼刺;带桃姐去参加电影首映礼,结束 之后手挽手散步回家,场面朴实温馨;照全家福时让桃姐坐 在中间;桃姐完全不能动之后罗杰的悉心照料,以及临终时 罗杰的悲伤,这些细节没有刻意凸显现实的残酷,也没有刻 意拔高温暖的人情,通过镜像反馈了平常人最真实的日子与 人生,引发大众对“情"的共鸣。

      二、电影语言:平淡与诗意的镜像呈现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画面,画面又包括影像、构图、色彩、镜头运用等对这些元素的不同运用使得电影语言具有或温柔或暴力的艺术感染力,也构成了电影独特的美学风格之所以认为许鞍华电影具有平民美学风格,从电影语言 的角度来讲,首先,出现在镜头里的具体意象,皆是现实存 在的人和物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与《桃姐》中,处处可 见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景象:人群涌动的菜市场、饭桌上简 单的饭菜、买报纸送纸巾、超市促销、老人院的格子间,这 些似乎与观众对于高楼耸立拥挤繁华的香港记忆大有不同从导演镜头技巧的运用来说,镜头是电影语言最基本的 自然单位,也是电影传情达意的最小单位镜头的使用方式 与镜头之间的组接,体现导演对当时当地事件、人物的态度, 关乎整部影片风格的完整、叙事的节奏与抒情氛围的传达 这两部“平民悲喜片”除了对远景采用仰视、俯视等特殊 角度外,没有快速剪切的镜头,大都采用平视角度,这个角 度与普通人生活角度一致当然其中也穿插不少其它叙述手 法,例如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运用闪回的叙述手法切入 贵姐年轻时丧夫伤心的场景,短暂的插入正好回应了此时贵 姐在扔掉丈夫生前穿的裤子时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起伏。

      固定 镜头拍摄是许鞍华现实风格的基本取景模式,将机位固定 住,人物或从景深镜头走出或是向景深处走去桃姐总是从 镜头前走入更远的空间,贵姐和阿婆总是从远处大的场景慢 慢向镜头走来,桃姐在老人院时,多留给观众的是她消瘦的 背影,这是桃姐孤寂内心的隐喻同样,构图是随着电影镜头的运用而组织的在这两部 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是小且近的画面例如阿婆吃饭时的 情景,镜头从门外拍摄,画面左边大半是门,透过门是瘦弱 的阿婆大口吃饭的情景,这样的构图所蕴藏的不是“窥视” 的快感,而是对此清冷景象的无奈与辛酸另外,色调的使 用也与整个风格契合,尤其《桃姐》中以黑、灰、暗黄为主 的色调,体现老人迟暮之感许鞍华最独特的风格,乃是在平淡的叙事中擅于营造诗 意的意境这种诗意是植根于平常人文化意识肌理中的诗 意《天水围的日与夜》中最典型的文学式抒情段落在影片 的结尾,中秋之夜,人们在广场、公园放灯点烛,烛光使得 影片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美感;老照片记录着中秋的传统习 俗,吴莺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缓缓响起,犹如从遥远时 空穿越而来,怀旧感油然而生,电影的时间开始于清晨,结 束于月夜,具有永恒存在的意味同样,在《桃姐》中,这 种淡淡的诗意也无不体现在影片的各处。

      首映礼结束,罗杰 与桃姐手拉手散步在街头,琴声配乐与两人细语的融合,整 个画面静谧而温暖结尾桃姐离去,老人院的校长吟着李商 隐的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蓬山此去 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镜头往后拉,配以昏黄的一壁 枯枝的三个渐进镜头,个中或伤感或惆怅的滋味在其中绵延 不绝结语《天水围的日与夜》与《桃姐》,是许鞍华现实风格的 回归站在平民的视角叙事,从细微处挖掘出港人内在的 人情美,同时诗意追求又令人有出其不意的感动‘ [2]这 种平淡诗意的平民美学风格,启发着观众对于现实的关照, 对人生况味、世俗人情的思考参考文献:[1] 许乐•许鞍华的现实之旅[J].电影艺术,2009 (5).[2] 王爱兵.《天水位的日与夜》一一港片的另一种温情 [J].电影评介,2009 (1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