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型指数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doc
4页体型指数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临床分析_临床医学论文 作者:张思功 何继瑞 胡彩虹 石红 胡晓霞 杨丽丽 徐坤 吴云霞【摘要】 目的 探讨体型指数(figure index,FI)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并与体重指数(BMI)和腰围(WC)进行比较方法 256研究对象分为2型糖尿病(DM)组、糖调节受损(IGR)组和正常糖耐量(NGT)组,比较FI、WC、BMI与IR的相关性以及相关性在3组的差异结果 FI、WC、BMI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 0.01),FI与IR的相关性更强;不同糖代谢各组比较,FI、WC、BMI与各指数间的相关性DM组> IGR组> NGT组,即与各指数间的相关性随糖调节异常的加重而增强结论 FI、WC、BMI均是评估IR的良好指标,以FI敏感性最高 【关键词】 体型指数;腰围;体重指数;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但中心性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被认为是重要的发病原因〔1,2〕MS的流行先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目前MS的判定标准存在明显的缺点:在同一人群中使用不同的标准会得出不同的患病率,在不同的人群中对心血管风险预报的准确度也不同,在临床工作和流行病学中操作性不佳、成本较高等等。
因此,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MS全球共识定义将WC作为反映中心性肥胖指标,并对不同地区人种制定了切点,体现出新定义对腹部脂肪堆积的重视〔3〕作为判定活体IR的经典方法,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试验操作复杂,不利于临床筛查高危人群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OMAB细胞功能、胰岛素作用指数(IAI)等也能很好的反映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但同样不利于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故寻找能反映IR的易于测量的敏感指标将有利于MS的筛查虽然WC能很好的反映中心性肥胖,也与IR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很难排除患者体型及人种的影响,因而也难以制定全球通用的切点BMI作为判定机体脂肪总量的指标,已经证实其筛查超重、肥胖的有效性,且与IR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逊于WC本研究首先提出FI的概念,对256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对象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初步探讨FI与IR的相关性,并与WC及BMI进行分析比较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兰州市256 例入选者年龄25~70岁,无糖尿病史或慢性肝肾病史,无典型糖尿病症状1.2 方法1.2.1 人体测量 ①WC:被测者站立位, 两脚分开25~30 cm,使体重均匀分配,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即不是过脐平面,也不是最大凸起平面。
②身高、体重:门诊体重秤量身高、体重,测量时脱鞋、帽,限穿单衣、单裤1.2.2 计算 指标 ①FI(kg)= WC2(m2)·BMI(kg/m2);②HOMAIR =〔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22.5;③HOMAB细胞功能=20×FINS/(FPG3.5);④IAI=1/(FPG×FINS)1.2.3 标本采集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晨8~9时行75 g OGTT与INS释放试验,取肘静脉血4 ml,测定0 min及120 min的PG、INS1.2.4 实验室检测 PG的测定在兰州大学第二 医院 检验科进行,采用己糖激酶法,药盒购自北京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血清INS水平的测定,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同位素室进行,采用放射免疫法,药盒购自北京倍爱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1.2.5 根据1999 年WHO诊断标准将入选者分为DM组,IGR(IFG+IGT)组和NGT组1.3 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和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用Spearman等级相关、多变量偏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在256例中,女134例(52.3%),男122例(47.7%);有DM家族史(DM FHx)57例(22.3%);BMI:(25.1±3.4)kg/m2 ;WC:(86±12)cm;FI:(18.5±7.4)kg;FPG:(5.4±0.8)mmol/L;2 hPG:(6.9±2.3)mmol/L;FINS:10.5(9.7~10.9)mU/L;2 h INS:45.6(38.8~52.1) mU/L。
2.2 各指标间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除年龄与HOMAIR、HOMAB、IAI 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均与IR及敏感性指数显著相关(表1) 2.3 FI、WC、BMI与IR及敏感性指数的偏相关分析 表1所示,性别、年龄、DM 家族史(FHx)与HOMAIR、HOMAB、IAI间Spearman相关系数很小,且与FI、BMI、WC的Spearman 相关系数也很小,所以进行偏相关分析时可忽略其影响,分析在排除FPG、2 hPG影响后,FI、BMI和WC与各指数独立相关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时发现FI、BMI和WC间可能存在共线性,因此对三者分别进行分析控制了FPG和2hPG的影响后,FI、WC、BMI与HOMAIR的相关较其他指数强,且FI与HOMAIR、HOMAB、IAI有更好的相关性2.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性别、年龄、FI、BMI、WC、DM FHx、FPG、2 hPG 为自变量,3种指数的对数转换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2所示,自变量间比较,FI、BMI、WC与其他各指数间的相关性最强;各IR指数间比较,FI、BMI、WC与lgHOMAIR的相关性最强,三者间的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非常接近。
2.5 FI、WC、BMI与各指数间在不同糖代谢状态时的相关性 表3所示,从NGT经历IGR,再 发展 到DM的过程中,FI、WC及BMI与各指数间的相关性都逐渐增强,且FI与各指数间的相关性较其他两组为高表1 各组间Spearman相关分析的r值表2 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eta 比较由于FI、BMI 和WC 间存在共线性,因此对三者分别列入方程进行分析Beta1为引入FI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eta2为引入BMI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Beta3为引入WC的标准化偏回归系数表3 各不同糖代谢组FI、WC、BMI 与各胰岛素分泌和作用指数间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比较3 讨 论 糖代谢异常来源于IR,而IR的原因是脂肪代谢异常,脂肪异常分布、过度堆积是IR的主要病因脂肪代谢异常是糖代谢紊乱的驱动因素同时脂肪激素的分泌失调、血脂紊乱、脂肪酸等促进亚临床炎症状态的发生,并对血管有不良的影响,均暗示脂代谢紊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3,4〕IDF2005年颁布了MS全球共识定义,以临床上易于测量的WC作为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5〕,并作为诊断MS的必要条件,标志着MS的病因从原先的胰岛素抵抗/血糖中心论转为脂肪代谢紊乱中心论〔3〕。
但是,WC对腹型肥胖是皮下脂肪堆积还是内脏脂肪堆积的判断是有限的〔6〕,而且,其数值易受人种、体脂分布、体型等影响,难以形成适用于多数人种的切点FI是本研究首先提出的反映体脂分布的一个新型指标,它综合了BMI很好反映人体脂肪总量和WC很好反映中心型肥胖的优点较单独应用BMI反映机体脂肪含量,FI既反映机体脂肪总量,又反映机体脂肪分布情况;较单独使用WC,FI在反映腹型肥胖时可降低体型、人种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易使WC标准化,易于发现适用于多数人种的诊断中心型肥胖的切点本研究分析了256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的回顾性研究资料,探讨FI和3种常用的IR及敏感性指数间的相关性,比较了在不同的糖代谢水平下FI与各指数间相关性的差异,并与WC和BMI 间进行了比较试验中纳入的DM 患者均为新诊断,未经过降糖 治疗 ,保证了PG和IR状态的准确评估在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FI、WC 和BMI与HOMAIR的相关性最强,说明FI、WC、BMI均能反映IR及胰岛素敏感性,尤以FI的相关性为最高不同糖代谢组间比较,FI、WC、BMI与各指数间的相关性DM 组>IGR组>NGT组说明糖代谢紊乱使中心性肥胖与IR的相关性增加。
任颖等〔7〕发现高胰岛素正血糖钳夹试验与HOMAIR有很好的相关性,且与对数化的HOMAIR相关性更好,从侧面证实FI等可以准确地反映活体IR在本研究中试用FI反映IR,结果显示其与IR有良好的相关性,且相关性较WC和BMI更好FI在反映中心性肥胖时,减少了体型、人种等对腰围的影响,有利于形成适用于多数人种的反映腹型肥胖的切点正如其名“体型指数”,可在反映体脂总量的前提下,反映体型FI虽表现出喜人的应用前景,但本试验样本量较少,难以制定出反映中心性肥胖的切点,尚需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去验证,以便确定出正常人群 参考 值和MS诊断切点而且本实验未涉及FI与腹部脂肪面积的相关性研究,望后续的研究能对FI与腹部脂肪面积的相关性做深入的研究,以得出更直接的证据参考 文献 】 1 Anderson PJ,Critchley JAJ H,Chan JCN,et al.Factor analysi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obesity vs insulin resistance as the central abnormality〔J〕.Int J Obesity,2001;25(12):17828.2 Carr DB,Utzschneider KM,Hull RL,et al.Intraabdominal fat i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criteria for the metabolic syndrome〔J〕.Diabetes,2004;53(8):208794.3 潘长玉.代谢综合征认识和防治的新进展评《国际糖尿病联盟关于代谢综合征定义的全球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04):298330.4 邵新宇,贾伟平.腹内脂肪与代谢综合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03):27982.5 Wahrenberg H,Hertel K,Leijonhufvud BM,et al.Use of waist circumference to predict insulin resistance:retrospective study〔J〕.BMJ,2005;330(7504):13634.6 陈 静,田志强,祝之明.腹内脂肪面积切点与代谢综合征临床检出率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1103.7 任 颖,陆广华,厉锦华.HOMA 法和血糖钳夹法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关系〔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2;22(04):3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