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的思考.doc
14页1浅析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的思考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勇德培育;思考 论文摘要:“勇德”是中西方传统伦理中的一个重要德目,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学生进行勇德培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现阶段,从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的特点视角,审视学校体育勇德培育的现状,提出勇德培育的原则及方法,对于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体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体育课作为唯一一门从小学到大学从未间断的课程,足以说明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近年来由于受社会、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德目——勇德,在逐渐被淡化,甚至被忽视了 1 勇德及其价值 2人既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又需要有健康的精神身体是精神的载体,而精神是身体的主宰没有健康的精神,健康的身体只不过是一副壮实的躯壳;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精神将无安居之所正如毛泽东所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1]因此,对于即将成为新时期建设者的学生群体来说,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学校体育中,并非所有人对这一问题都有充分的认识在许多体育教师看来,体育的职责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而其精神的健康则是别的学科的事情,就如医学中的外科可以不管内科方面的事情一样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身体素质可能得到了增进,但精神状况却常常被忽视甚至遗忘,所以才出现了有些学生在体育竞赛中不敢接受挑战、水平发挥失常、一遇到困难就胆怯退缩等现象事实上,缺失健康的精神表明了人的体魄的不健全,只有身体和精神共同熔铸于人的“体魄”之中,才是体育运动的完整使命就“体魄”而言, “体”当然是指身体, “魄”则是指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学校体育不能只重前者而忽视后者,重视精神的培养理应成为学校体育中的当务之急 “魄”作为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精神,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与体育运动直接相关的是“勇”的精神和品质人们通常所说的勇或勇敢有二义,一是道德规范义,二是道德品质义从行为所遵循的准则方面看,勇可视为道德规范;从行为者长期遵循这样的道德3规范而形成的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方面看,勇即为勇德勇德的内涵在体育运动中主要表现在行为发生前的“不惧” ,行为抉择时的“果断” ,行为过程中的“坚毅” ,以及行为发生后的“知耻”等几个方面。
[2]但并不是所有的勇都是一种美德,一种为善的力量一般而言,勇是一种表示行为意义的观念,孔子曾说,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不惧有时是一种勇行,有时则否因为勇作为德性需要知好坏、明善恶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4]勇这种行为只有与仁、义、礼、智等德性相互结合在一起时才会成为真正的勇德也就是说,勇德是凝聚了道德价值的德性 勇德与体育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体育比赛或体育锻炼中,勇德的缺失往往会导致难以战胜对手或个体自身主观因力竭而想放弃的状况而有了“勇”的精神,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内在潜力,给竞赛者以战胜对手的力量,给运动者以坚持下去的意志正是在“勇”的精神的推动下,人们才会不断战胜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障碍与高度,挑战极限,最终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活动使学生的“勇”有一个尽情释放和施展的场所,不仅可以使学生消除紧张的情绪或减缓过大的压力,把学生的行为引向健康合理的轨道,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同时,勇在内化为人的德性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既能面对顺境也能面对逆境,既敢于挑战困难也能从容面对失败,从而以最佳的心态适应社会环境。
42 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的特点 众所周知,人的精神品质、德行和习惯的养成是与具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智德的培育必须要在锻炼思维的活动中进行,仁德的培育必须要在人际的交往活动中进行,而勇德的培育则必须要在对敌斗争和竞赛活动中进行现在处于和平建设年代,不存在对敌斗争的环境,因而勇德培育主要是在竞赛、竞技的活动中进行,而体育是与竞赛联系最紧密的学科门类每种学科门类都有各自的任务,如果说德育学科门类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仁德,智育学科门类的任务是培育学生的智德,那么体育学科门类的任务就是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勇德忽视或放弃勇德培育,体育学科门类的教学就是不完善的,也不符合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缺乏勇德的学生,同样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未来以独生子女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度,勇德的培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体育运动中注重勇德的培养,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受到重视早在先秦时期,身体技能练习就从来不是单纯的强身健体活动,它还被视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基础教育“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和御,都含有体育的意义, “射”是指射箭技术, “御”则是指驾车技能 《论语八佾》说:“君5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在当时,人们往往通过射箭比赛观察一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并且将射箭比赛作为培养道德品行的最好方式之一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运动中勇德培育的重要性,发扬古人的优良传统,在当前学校体育教学中充分融入勇德教育 在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勇德,要准确把握其具体的要求和特点,要把学校体育运动中的勇德培育与竞技体育中的勇德培育区别开来虽然二者都是针对身体的运动,勇德的内涵是相同的,即培养人的勇的品质与德性,但二者的表现形式与实现手段是不同的,二者的目的也是有区别的与学校的体育运动相比,竞技体育中勇德培育的最终目的虽然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与之相比,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不仅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德性,学生们参与体育比赛与体育锻炼只是他们勇德养成的手段与途径,获胜既不是直接目的也非最终目的具体来说,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勇德培育还有这样的特点,首先,体育的知行合一性,使学生在体育特定的锻炼、竞赛环境下,磨练意志,锤炼精神和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逐渐地使勇力、勇气变成一种为善的勇德其次,体育的身体性的独特特点,使体育教育对学生道德和精神的陶冶最直接,作用最易显现,尤其是对勇德的道德意志品格方面的培育更是如此。
因此,体育教育对勇德培育的功能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学校体育中的比赛与训练,可以真正的挑战学生自身的极限,使学生具有6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勇德的培育使学生不会只有武夫之力,而无君子之德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勇德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勇德需要外在的引导、鼓励和自我的内在自觉人们进行体育竞赛与体育锻炼的过程正是不断克服困难、跨越障碍、挑战极限、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与“勇德”积累和养成的过程 3 当前学校体育中勇德培育的现状 3.1 惧怕体育中的伤害风险,放弃勇德的培育我国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而使独生子女显得格外受宠在家庭中,祖、父二代对他们呵护备至,不让他们有任何的冒险在如何对待这“被捧大的一代”问题上,学校体育也存在一种“临事而怯”的心理,把勇敢与冒险等量齐观许多学校出于回避承担责任的心理,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勇德培育的尝试体育教学缺少实质内容,仅仅流于形式因为害怕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意外伤害,一些学校拆除了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材,停止了所有稍带危险的如跳马、器械体操等体育项目,学生能做的只是做做操、跑跑步、打打球,玩点简单的游戏。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带来学生体能和精神素质的下降据 2004 年和 2007 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委、科技部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结果显示,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7的下降趋势2010 年 3 月 30 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 10 年整体下降》 的报道,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人的身体是其精神的承载体,身体出现问题后,精神一定会有相应的变化学生身体素质和机体能力下降的同时,学生的勇敢精神也会随之下降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 5 卷中说道: “如果身体的良好状态表现为肌肉的健壮,那么身体的不良状态必定表现为肌肉的松弛因此,使肌肉结实的那些事物总是与身体状态良好的联系在一起” [4]事实上,体育锻炼作为身体活动的一种方式,和其他人类活动方式一样,不可能没有危险正是由于体育的挑战性,人在身体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勇力与勇气,从而具备勇敢的精神,最终形成勇德应当承认,包括人类在内的每种动物都有保护自己、躲避危险的条件反射性本能但如果为躲避危险而放弃勇德培育,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
如果试图回避一切可能的风险,其结果只能使人自己的能力弱化人体避险本能的敏锐性和成功性会随着身体的强壮,随着所面临困难、解决困难的增多而提高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学校、家庭要正确对待体育运动中的磨砺和困难,鼓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积极参加锻炼,用强壮之躯、勇敢之心去挑战和战胜一切困难只有积极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才会在实践中掌握真正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技能 83.2 不关注学生坚毅品质培养,片面追求“快乐体育”在现阶段,一些学校对体育教学理念的误读,使现在的体育课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如“快乐体育”是以科学、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它本身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人们对“快乐体育”的误读,使快乐体育变成了“休闲体育” 、 “娱乐体育” 、甚至是“放羊式体育” 显然,这样的体育教学已经没有任何难度、任何质量可言快乐体育对于体育运动本质的偏离,除了引起学生体质下降外,还伴随着他们的勇敢、果断、坚毅等各种品质的消弱当这些人类成功与进步必备的品德逐渐丧失殆尽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必然减弱 21 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主编的 《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中“大学生自杀现象透视”一文,给出了一组令人心情沉重的数据:“2005 年,媒体报道的中国内地大学生自杀案件 116 起; 2001-2005 年,据媒体报道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281 名大学生自杀。
”[5 ]由此可见,近年来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大学生日益频发的自杀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学校教育包括体育在内不给学生以足够的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连能够培养坚毅品质的体育也崇尚“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的话,长此以往,学生的斗志难免会慢慢丧失,坚韧品格也必然会逐渐消弱,一遇困难挫折便不战而退,甚至选择以轻生的方式逃避现实 孟子曰: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正是由于人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变得更坚毅、更强大,才能担当大任大学生自杀人群不断扩大与他们曾经一帆风顺的人生、意志力薄弱和抗挫能力降低有着很大的关系勇德的缺失使学生将自杀这种最不智之举当作了勇敢的选择,导致聪明人做了极没智慧的傻事 3.3 勇德培育的欠缺,导致学生对勇敢的误解”勇敢”有其场合适用性,因而是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的德目,运用不好就容易出现问题,甚至把勇敢与暴力相等同因此以身体锻炼为基本目的的学校体育教育,更应加强对勇德的培育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中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体验,使他们明白何谓真勇,何谓莽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勇德,并能合理的践行勇德。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