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殿前辩论”及其对当代宗教对话的模式意义.pdf
18页儒学与犹太——基督文化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提要:关键词:“殿前辩论“ 及其对当代宗教对话的模式意义王建光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对话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也是不同文明相涉的一个主要表现.发生于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之间的“殿前辩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宗教问“多元”和“差异”的共存问题,还有助于不同宗教主体间的互相认同和接纳.“殿前辩论”通过对宗教对话的“主体性还原”,保证了宗教对话成为“宗教的”对话,形成了宗教一元和多元的历史统一.“殿前辩论”其形式和方法对今天的宗教对话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宗教的现代化和宗教对话的现代转型是个过程,“现代性”并不专属于某一种宗教.更为重要的是,“普世宗教”是通过对话“形成”的,而不是在对话中“构建”的,它源于“一元”和“多元”的历史统一,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自然行为而不是人的主观行为.只有通过多元差异的共存,宗教间表现出愈发强烈的趋同性,由此才能发展出普世的宗教.殿前辩论,宗教对话三教关系A b s t r a c t :R e l i g i o n a r y - d i a l o g u e s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a m o n gd i f f e r e n tr e l i g i o n sa r ei nt h ee x t r e m ep e r p l e x i n g , w h i c hw e r en o to n l yd e r i v e df r o m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b u tf e db a c kr e l i g i o n s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yw e r ei n c a r n a t e db yC o n t r o v e r t s - i n - p a l a c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p a r t sp l a y e da tC o n t r o v e r t s - i n - p a l a c ew e r eC o n f u c i a n s 、T a o i s t sa n dC h i n e s eB u d d h i s t .C o n t r o v e r t s - i n - p a l a c ef r e q u e n t l yh a p p e n e ds i n c eI n d i a nB u d d h i s mc a m ei n t oC h i n a .E s s e n t i a l l y , i tw a so r t h o d o xo rm o r a ll e g i t i m a t i o nm a tW a st h ea i mo fC o n t r o v e r t s - i n - p a l a c e .·作者介绍: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近年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研究.“儒学与犹太——基督文化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求研讨会论文集C o n t r o v e r t s - i n - p a l a c ei sq u i t es i g n i f i c a n tt oR e l i g i o n a r y - d i a l o g u e s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e r a .E s p e c i a l l y , i tw a sb e n e f i c i a lt ot h et h o u g h t sa b o u tac e r t a i nU n i v e r s a lR e l i g i o n .K e yW o r d s :C o n t r o v e r t s - i n - p a l a c e ;R d i g i o n a r y - d i a l o g u e s ,t h er e l a t i o n s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a n dC h i n e s eB u d d h i s n l .宗教对话是一种内容广泛而复杂的现象,其本质是多元宗教间平等、主动地互相理解、认同和接纳的过程。
缺失了对话,宗教间的相涉就会因误解而争执、因争执而冲突,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汉斯·昆( H a n sK f i n g ) 就把宗教对话理解成和平能力中的一种美德∞宗教对话应当是自发的和自然的任何发达宗教( d e v e l o p e dr e l i g i o n s ) 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也都是在与其他异质文化和宗教的相涉、相融中发展的但事实上,宗教间交流并不总能自然地体现出这种“美德“ 历史上,宗教间曾经有过以武器为手段的铁血“相涉“ ,也有过以互争高下为目的教派和理论“争执“ 当今世界,一方面宗教间的交流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急切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这种对话又往往因诸种社会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而步入误区或困难重重显然,如何有效地开展宗教对话,如何认识当代背景下的宗教对话,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回顾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问的关系及其对话过程,可以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一独具特色的三教“殿前辩论一佛教入华之初,中国社会文化并没有太激烈的反应,但当其主体性得以确立并试图自我伸张之时,就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抵制,并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儒道两家发生激烈的、时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理论争讼。
儒释道三家纷纷著文论战,或公开讲法争辩早在魏明帝时( 2 2 7 .2 3 9 时在位) ,即有费叔才、楮善信两位道士著‘道佛优劣论》,以论双方之短长;三国时吴主孙皓也从儒家的观点来取舍佛教圆此时,在对自己思想观念进行捍卫的同时,中国佛教思想界并没有完全采用印度化的方式,而是十分认真地在与中国文化寻找对接的方式或对话的①【瑞十】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M 1 .周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 ,第1 3 7 页· ②如孙皓说,“若其教真正.与圣典相应者.当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粱‘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儒学与犹太——基督文化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平台《牟子理惑论》即是此时三教间思想交流的集中体现①《牟子理惑论》的作者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以问答的形式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对佛教的教理玄义、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的批判进行了回应,其基本精神主要是说明和证明,佛教并不违背儒家与老庄的思想,虽为五经不载,但并不是乖违礼仪、背离孝道《牟子理惑论》并展示了一种以佛教为主体而努力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倾向如强调佛教的戒律或规范是与儒家之说不矛盾的,并以儒家的思想来理解佛教的戒律和教义精髓,努力使其合乎中国文化的属性,主张沙门的“五戒“ 和“二百五十戒“ 与中国“古之典礼无异“ 。
同时,还以儒家的孝悌伦常和人生价值理解佛教的戒律和规范如l :牟子理惑论》说:“苟有大德,不拘于小沙门捐家财、弃妻子、不听音、不视色,可谓让之至好何违圣语,不合孝乎? 一圆而且,本论还把佛教思想与传统道家思想进行调和,论中说:“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一“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不溢其情,不淫其性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何弃之有乎! 一@但是,儒释道三教『自J 的对话并不能通过某一本书或某几个人来解决,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更是社会化的过程甚至帝王也时常加入进来,一次次地举行殿前会议来加以仲裁解决本文即把这种由阜帝直接参与或主导、主持下的“三教“ 间的理论争执和讲辩称为“殿前辩论一东晋成康年间( 3 5 5 .3 4 2 ) 瘐冰对尚书令何充、元兴年间( 4 0 2 ) 宰相桓玄对慧远的交锋可以视为殿前辩论的序幕此后直到隋唐,殿I i i 『辩论屡有发生,主要有:北魏正光元年( 5 2 0 ) ,魏孝明帝发起并主持道士姜斌对佛徒昙无最辩论老子和佛陀出世之先后④;北齐天保六年( 5 5 5 ) ,文宣帝召道士、僧众进行法术比试,其结果是齐国灭道兴佛,国无二事固;北周天和四年( 5 6 8 ) 二月到四月间,武帝集三教学者共举行了四次殿前辩论;@ 北周天和四年,帝“命名儒僧道伸述三教利病“①‘牟予理惑论' 是早期中国奉十佛教的重要撰述之一.又被简称为‘牟了:' 或‘理惑论' ,原名奉为‘治惑 论' 。
庸人例避商宗牟治讳丽改成今名.相传为东汉末年牟了所并.关于奉书的作者和形成年代.专家有不同的说法‘隋书·经精忠》着录有“‘牟予' 二糟,后汉太尉牟融撰”.明末胡麻謦往t l n l 部讵讹' 氍 指出‘理惑论》成十后汉t 清代孙星衍将‘理惑论' 收入‘·P 津馆从书' ,认为其文成十汉魏;晚淆学者孙诒让以及近人汤用彤、周叔迦等人主张此书成十东汉i 法国学者们希和( P .P e l l i o t ) 持J e 为公元二世纪时作 品的观点.另一方嘶粱启超钮‘牟予理惑论辨伪' 中认为此书“为晋六朝乡曲人小普属文者所作”的伪造;n 澉在‘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中也认为J l ;为约晋永之际的伪书但小论如何,J l ;d - 中国早期三敦对话中的模式”意义却是.1 .分重要的.②‘牟了理惑论’.‘弘明集' 卷一.‘火J 下藏' 第5 2 册,第2 页下.③‘牟了理惑论' ,‘弘明集》卷一.‘人j 下赋> 第5 2 册,第3 .贞中. ④‘续高僧传' 卷2 3 .‘大J 下藏》第5 0 册.第6 2 4 页下.⑤‘续离僧传》卷2 3 ,‘火J 下藏》第5 0 册,第6 2 5 .贝中. @ ‘广弘明集' 卷8 .‘大正藏》第5 2 册,第1 3 6 页.。
儒学与犹太——基督文化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①i 北周建德二年( 5 7 3 ) ,武帝集百官及名儒沙门道士二千余人于正殿,帝升高座,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北周建德三年( 5 7 4 ) ,武帝召道士张宾和释智炫论兴废佛道,召华野高僧、方岳道士,大集京师太极殿,陈设高座帝白躬临,亲登上座,参与辩论@ ;北周建德六年( 5 7 7 ) 和七年( 5 7 8 ) ,武帝亲自在殿上与净影寺慧远和沙门道林辩论废佛的意义,道林法师与武帝“对面交论二十余日、前后七十余番;一④唐武德八年( 6 2 5 ) ,高祖集三教学士,亲定道先儒次,佛为最后;唐贞观十三年( 6 3 9 ) ,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召道士与僧人净开与道士蔡晃讲论@ 唐显庆三年( 6 5 8 ) 和五年( 6 6 0 ) ,高宗四次在内殿召僧道辩论;@ 唐高宗乾封年间( 6 6 6 .6 6 7 ) ,诏僧道会于百福殿,“定夺化胡经真伪,百官临证一⑦甚至到了元代,忽必烈帝也曾诏蜀僧元一与道士持论一@ 虽然在不同的时代,殿前辩论的内容各有所重,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在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自两汉之际直到南北朝时,以儒道为主体的中国主流文化在承认佛教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辩论如何对其义理、观念进行中国化的修正,如政治观( 包括忠孝、跪拜等) 、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佛教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的主体性定位问题,它来自于佛教内部中国化力量的逻辑必然和外部( 社会习俗和儒道文化) 的压力,其主要表现即是夷夏( “正宗“ ) 之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教之先后主次问题;三是对佛教的政治功用和社会价值之辩,这一点在隋唐之前尤为明显。
二“殿前辩论“ 的内在本质如此密集的殿前辩论尽管有时带着政治色彩,但其实质即是独具特色的宗教对话,其影响是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