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doc
72页苏教版小学科学三下全册教材分析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探索到根和植物怎样在不同的土壤中成长,并且能够观察到在虫子的帮助下,枯死的植物是怎样分解并变成土壤的一部分的探讨土壤和人类的关系,渗透环境保护教育2、通过对植物的观察、分类,引导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知道植物作为有生命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3、会区分固体和液体,探究固体和液体的自身特点,认识固体进入水后的两种显著现象,即沉浮、溶解和结晶发现液体间的相互作用所表现出的液体属性及变化了解改变沉浮状态的方法并感知其中的原理4、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5、了解气象预报的过程方法手段和表现形式,会制作简易的测量工具来观测及记录天气情况认识天气现象存在规律性,季节的气候特征影响动植物的生存方式6、在观察、研究天气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天气的观测,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7、理解观察是什么,引发学生观察信心,启发学生认同“五种感官”对于观察的工具意义。
同时使学生意识到感官是有局限的,可借助其他工具进行观测内容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由《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固体和液体》、《关心天气》和《观察与测量》五个单元组成本册教材以观察活动为基本结构和探究载体,紧密联系儿童生活经历,适应学习主体的发展需求在科学知识方面,本册教材涵盖了三大领域:《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生命世界,《关心天气》——地球与宇宙,《固体和液体》——物质世界在科学探究方面,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提问能力、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教材充分重视对观察记录表的使用教材自始自终以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作为科学探究的基石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方面,教材在活动设计中,力图从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多方面、多元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课时安排单元序号 单元课题 课时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4-5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4-5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5-6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5-6第五单元 观察与测量 2 总课时:20--24单 元 分 析课 题土壤与生命教学课时教材分析(即本单元教材的位置、重点与难点)《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本单元共分为4课即《我们周围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知道土壤的构成、分类;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学情分析(即学习本课的一般初始状态基础,困难以及少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之预见) 本单元教学对老师、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单元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而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亲近自然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平时,他们除了在校学习,业余时间几乎都被各种“班”给占领了,但如果没有这些实践,学生的自主探究将会大打折扣好在我们学校操场种植着花草树木,这就给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第一现场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知道土壤的构成知识与技能: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倾听和尊重其它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 案 首 页 课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课时 目标依据 课标表述: 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2.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材分析: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学情分析:我们是城市小学,孩子们对土壤的生活经验没有农村孩子多,并且在校园中根本就没有大片的土壤供孩子们观察、考察,所以上这一单元比较困难但是要上好这个单元,就必须要让孩子们亲自对土壤进行实地考察,没有办法,我只能够因地制宜让孩子们对校园花台中的土壤进行考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知道土壤里有什么;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与难点:知道土壤里有什么;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课前准备拓展内容:课前,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到大树下、园圃里、操场跑道上、沙坑附近、池塘边……挖掘土壤,并将不同地方采集的土壤的样品,放在不同的盛土容器里,贴上标签教学手段:教科书、口头语言、电子白板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教 案 教学流程(按课时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讨论: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1)说文解字:“土”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3)提问: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a、注意安全;b、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c、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d、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前汇报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 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效果预测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也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下节课带来)学生总结自己或小组的新发现目标检测检测内容结果反馈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设计1、我们周围的土壤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 表层土底层土植物地上部分植物地下部分 土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课后延伸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
课后反思教 案 首 页 课题了解土壤 教学课时 目标依据 课标表述: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3.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4.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5.知道土壤的构成6.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7.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学情分析:在前一课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上奠定了土壤的概念,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用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知识与技能: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