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伪写作”命题观之弊害.doc
5页伪写作”命题观之弊害 ——由 2012 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说开去 潘新和高考作文命题“伪写作”导向已成泛滥之灾,是到了当头棒喝的时候了 以往我们认为,语文高考许多试题并不能真正检测考生的语文素养,属于废题,唯有 作文题最能检测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然而,如今这种认知也遭到质疑因为高考作文命题 观念的失误,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考生“伪写作” , “伪写作”势必导致“伪评价” ,而作为 教学导向的高考“伪评价” ,又必然导致“伪教学” 语文教育便是在这个恶性循环中空转, 消耗着莘莘学子宝贵的青春年华,悄然吞噬着他们的言语生命、精神生命 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均为“供料作文”题型,这如果出得好,自有其长处,就是类同 于自然状态下的写作,由“材料”中形成“观点” ;如果出得不好,那就可能与其他题型一 样,难逃“伪写作”之弊害福建高考作文题便属于出得不好的,是较有代表性的,可以 作为示例由于“伪写作”命题观具有普遍性,因此,在讨论中,自然也会涉及到其他各 套作文题,在此一并讨论,供命题者与老师们思考,以期唤起语文界对伪写作——伪评价、 伪教学之觉悟,使高考作文与语文教学回归到正轨一、伪立意:写无我之文“供料作文”题的局限,在于名曰“供料” ,实为“供意” 。
“供料”的目的是为了“供 意” 因而“命题”就成了“命意” ,题目包含着命题者的“观点” ,这个“观点” ,即考生 文章中的“论点”或“主题” 题目“命意” ,不论是否明确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作文”,都意味着考生写作“被立意” “伪立意” 如此,写作主体被架空,成为 他人观点支配、操纵下的傀儡 在文章中, “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立意”的能力,是写作的最重要的能力, 是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意”的创新,是思考力、想象力、精神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被 立意” “伪立意” ,以他人之“意” ,当作自己之“意” , 这是写作吗?这样的考试有多高的 信度?还有评价的意义吗?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作文题强加观点——“命意” ,对考生 之“意”——“思想”的持之以恒的压制,话语权的毫不留情的侵夺,对他们造成的心灵 创伤与精神泯灭,不是一时的,不只是眼前一纸分数得失的裁判,而是终生的,是自由生 命的屠戮 “供料作文”题的“命意”形态有两种, “显性”命意与“隐性”命意前者是直接将 “意”告诉考生,考生只须照“意”构思行文即可;后者一般是将“意”隐藏在故事、寓 言、新闻等材料之中,让考生去解读出其中之“含意” 。
这两种类型的“命意” ,在考生 “被立意” “伪立意”上,并无实质上的不同 “福建卷”便属于“显性”命意 “显性”命意,再细分的的话还可以分为“单一观点 入题”与“多观点入题” 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略好点,因为后者可以让学生从“多观点” 中“选意” ,考生尽管没有“立意”的空间,好歹还有“选意”的机会如“天津卷” “广 东卷” “江西卷” “浙江卷” “湖南卷” “山东卷”等就是此类而前者则没得挑,给啥是啥, 只能逆来顺受,捡到筐里就是菜,再怎么不想要也得要 “福建卷”就是属于这类: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 分)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 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单一”的“意”是再明白不过的: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 少路程意”即:在有限的生命中要与他人赛跑、要快跑——人生要拼搏、惜时…… 尽管题目中“要求”“立意自定”,但不论是命题者还是考生都心知肚明,这只是例行公 事罢了:是“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的欺人自欺,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伪善” 。
没有哪个考生愚蠢到敢于“自主立意”,除非活腻了 “观点”入题,当是作文命题之大忌;单一观点入题,尤不可取观点”入题比 “事实”入题更要不得单一“观点”入题,使考生连“猜意”“解意”“选意”的“思 考”机会都不可得尽管这也与真实的写作行为相距甚远,但毕竟还可以让考生多少体现 出他们的一点判断力、选择力,让他们体会到一丁点儿不由自主中的自主单一观点入题, 则把考生所有的思考之门都关闭了,等于是明目张胆的绑架 “隐性”命意,命题者不直接“授意” ,考生在解“意”上增加了一道手续,使他们产 生一种错觉,以为这个“意”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立”的——殊不知,这些“意” 也都是命题者预设的——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今年的“全国大纲卷” “全国课标卷” “重庆 卷” “安徽卷” “北京卷” “辽宁卷”等都属于此类这只是比“显性”命意,增加了一些审 题难度而已,在“被立意” “伪立意”上毫无二致 命题者“命意”,考生“被立意”, 绝不是“学生本位”思维是“教师本位”、 话语霸权意识使然考生(学生)写作而“被立意”,等于“精神思想”被阉割还有什 么伤痛比这更惨酷的吗?缺乏“立意”自由,写他人之“意”;文章徒有躯壳,却没有灵 魂,还有评价的效度、信度可言吗?二、伪材料:写无源之文“福建卷”考生被“立”之“意”: “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 多少路程”,是以“材料”的形态呈现的,以单一“观点”作为考生“立论”的依据、来 源。
而这个“材料”却是经不起推敲的以简陋的或编造的材料——“伪材料”,作为写 作之“意”的来源,这是“供料作文”题的通病它将造成学生偏颇、错误的“材料”意 识 “福建卷”的材料是一个“比喻”,既不是事实材料,也不是理论材料,更不是论题 范围内相关材料的“全部”这种寻章摘句的“材料”,根本不配作为立论的依据、来源 作为写作赖以立论的材料,必须是真实、完整、全面的人生”如“赛跑”的比喻,只 是一种想象,一种虚构的可能性它所提供的“观点”,不但片面,而且还十分武断:排 除了人生价值的丰富性,与考生对人生的其他一切合理认知不留任何余地,把一种极不 妥当的比喻,强加于考生 事实上,“人生的赛跑”——这个比喻——作为“论点”是不成立的人生”并不 是赛跑,人生压根就没法赛跑人与人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人生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 一个聋哑人与一个听觉、发声正常的人,一个弱智的人与智力正常、超常的人怎么赛跑? 就是正常人,人生的“有限的时间”也相距甚远有人活 20 岁,有人活 40 岁,有人活 100 岁……人生的“有限的时间”既然不可比,“跑了多少路程”还有可比性吗?一个早 夭之人,跟一个高寿之人可以赛跑吗?就算是各方面条件正常,活的岁数也差不多的人, 但如果生活态度不同的话,这个前提——“人生的赛跑”也未必能成立,跑的路程远近也 无从谈起。
退一步说,就算“人生是赛跑”,用什么可以作为衡量跑的距离远近的标准是用物 质创造还是精神创造,用道德还是知识,用劳力还是劳心,用家庭还是事业……?这也是 没法比较的人与人不仅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跑的根本就不是一条道即便在同一个 维度上,也还是难以比较的,因为人生是无法量化的谁能说清楚衡量家庭幸福或事业成 功的指标是什么?这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性很强的感觉,根本就没有大家公认的尺度,德高 望重或学识渊博等,也同样是难以比较衡量的,是人见人殊的 再说,人生之复杂,不是一个维度能说得清的所谓“有得有失”,得就是失,失就 是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未必就要赛个长短,争个头破血流从容、淡定、无为, 未必就不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 因此,该材料作为一个命题——论点,是没有说服力的 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所“含意”荒谬的比比皆是如“广东卷”:“ 如果可以选择 出生的时代与地点……”这个假设也是不能作为“论点”的,因为,科学的论点是:“任 何人都不能自己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辽宁卷”:衣着简朴的女钢琴家说:“人, 要隐于音乐背后以此作“论点”,等于说:衣着华丽的歌唱家、演奏家都认为:“人, 要显于音乐前面。
——这类衣着华丽的歌唱家、演奏家都是喧宾夺主,其中就没有优秀 的吗?要知道,在歌唱家、演奏家中,他们占绝大多数最为搞笑的“材料”是“安徽卷” ,一个工人被救,原因居然是保安说的:“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 35 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 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其 “含意”就是:“问候保安,才有好报如此,其他不问候保安的工人,就有恶报?至 少没有好报?这种偶然的事件(很可能是杜撰的),一个巧合,如何可以作为形成观点的 材料? 观点,不应是基于个别的“事实”,而应是基于事物整体联系、关系中的“事实”— —不论是经验还是理论事实这种个别的,随意择取的,甚至是虚构的材料,是不能产生 具有发现性、超越性、逼真性的观点的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文中说:“在社会 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 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 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 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 ,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 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 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供料作文”题,往往所做的就是这么一件“连儿戏都不如” 的事最糟糕的是,这种儿戏般的“材料” ,无数次地出现在学生的写作中,影响着学生的 写作“材料”观,成为他们“审题” “立意”的内容,其中经不起推敲的、甚至错误百出的 “含意” ,便是文章理所当然、名正言顺的“论点” 使他们以为,原来“论点”——思想 ——就是这么胡乱炮制出来的任何莫名其妙的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作为写作的“材 料” ,都可以炮制出“论点” 在这种极不严肃的“材料”观下的写作,自然是“伪写作” 它对教师写作教学与学生思想方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写作材料,是写作的源泉如果“源头”充塞着各种污染物,流出的会是纯正的言语 甘泉吗?“供料作文”题所“供”的“材料” ,根本就不是写作所要求的“材料” ,在此基 础上的写作,自然是毫无价值的“伪写作” ——写作行为中,最重要的选题、积材与立意, 都由命题者代劳了,评价就只能是“伪评价”了三、伪文体:写虚拟之体福建高考作文题给“伪材料”基础上形成的荒谬“观点”限定的载体是:“议论文”或“记叙文”湖南卷”也如出一辙:“……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而“江西卷”则要求:“必须写议论文。
其他各卷不规定写什么文体,或是“文体自 定”或是“写一篇文章”,但可以想见,其所谓“文体”“文章”,指的也是“议论文” “记叙文”之类的“虚拟”的“教学体式”殊不知,这些“教学体式”,是现实写作中 根本不存在的就是说,我们的写作教学所形成的“虚拟文体感”,不但不能助成学生一 生的言语成就,相反,一旦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还会干扰、阻遏他们将来重新学习、掌握 “真实文体感” 可悲的是,语文界始终不了解“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些“文体”是虚拟 出来的“教学文体”,以为它就是“真文体”从而反过来批评“真文体”不“真”,指 责经典文章“规范”,认为学生写作“真文体”是“四不像”这就是“假作真来真亦假” ,让人啼笑皆非 我国现代“教学文体”的创设,大约是自陈望道先生始——在当时,这是一种创新 的探索他在 1922 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一书中说:“文章体制,包括记载文、记叙文、 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等五种文式 ” “我们这一种文体分类法,是作文法上的分类法, 并不是文章作品上的分类法实际做成的文章,大抵一篇文章中含有两种以上的文体,如 先解释题义,然后论辨论旨之类,要将哪一篇文章归入哪一类,实际几乎不可能,至多, 只能看彼全体底旨趣接近那一种便将彼归入哪一种。
陈望道先生清楚地告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