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语言学论文.doc
14页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_语言学论文 一中国 是一个崇尚文字的 历史 古国远在周代,宫廷 教育 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 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18—19世纪清代的乾嘉学者,继承和 发展 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 文献 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首先去摇撼传统的汉字观念的,是清代末年极少数懂得西方拼音文字又关注教育普及的知识分子他们发动了切音字运动,尖锐地指出,一旦向民众去普及教育,汉字的繁难便成为最大的障碍尝试过科举又专攻过 英语 的卢戆章(1854—1928),在1892年,写成了第一个中国人创造的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一目了然初阶》在这一方案的原序中,他发出了“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难者”的感慨[3]在卢戆章之后的王照(1859—1938),维新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避难两年,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启发,1900年秘密回国后,用笔名发表了双拼制假名式拼音方案《官话合声字母》。
从两位切音字运动代表人物的主张,可以看出他们普及教育、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初衷他们都认为汉字繁难,民众无法坚持学习,需要有帮助学习的拼音字母来减少难度卢戆章和王照除了说明表意汉字字数多、笔画多、缺乏可归纳性因而难于记忆外,还指出了汉字难学的另一个原因,这就是它经过太厚的历史积淀,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形、音、义要素,又被复古者蓄意固化,不使与 现代 契合,遂使汉字难上加难王照的以下论述非常尖锐他说:且吾国古人造字,以便民用,所命音读,必与当时语言无二,此一定之理也语言代有变迁,文亦随之故以孔子之文较夏殷则变易句法,增添新字,显然大异,可知亦就当时俗言肖声而出,著之于简,欲妇孺闻而即晓,无文之见存也后世文人欲借此以饰智惊愚,于是以摩古为高,文字不随语言而变,二者日趋日远,而因无文字为语言之符契也[4]王照的这一论述所以深刻,在于他批判汉字繁难时,并不绝对指责汉字客观上的弊病,而是更加强调了“饰智惊愚”的复古思潮在主观上加深了汉字学习的难度根据这一说法,汉字的繁难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两位代表人物都不主张废除文字,只主张以切音辅助汉字教学卢戆章和王照的切音方案,由于不涉及汉字的存亡问题,在当时属于平和执中之论,所以推行的阻力并不十分大。
特别是王照的官话字母,曾一度推行甚广但就理论的论争而言,他们并不居于前沿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论争最激烈的,应属吴稚晖与章炳麟各代表一方的论争1908年,巴黎的中国留学生主办的无政府主义刊物《新世纪》第四号,发表了吴稚晖的《评前行君之“中国新语凡例”》一文,鼓吹中国应废除汉文汉语,改用“万国新语”(即Esperanto 世界语)同年,章炳麟发表了万言长文《驳中国改用万国新语说》[5],对汉字的优劣和是否能够废除的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在这篇长文中,章炳麟驳斥了“以象形字为未开化人所用,合音字为既开化人所用”[6]的说法,指出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和国家,从他们的文化看,并不都优于使用汉字的中国同时指出,是否能普及教育,在于政府是否重视和认真推行,归咎于文字的优劣是难以说服人的他明确提出了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的主张:“象形之与合音,前者易知其义,难知其音后者易知其音,难知其义[④c]章炳麟还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字所以能够保存、传衍,是因为它与本国的语言相契合日本所以改读改字,是因为日语与其借去的汉字不相契合章炳麟“取古文籀篆径省之形”制定了36声母、22韵母的切音方案后来,这个方案中的15个字母为注音字母所采用。
章炳麟明确指出:“余谓切音之用,只在笺识字端,令本音画然可晓,非废本字而以切音代之[7]章炳麟是中国近代在国学上成就最为昭著的爱国主义革命家、思想家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十分熟悉,逃亡日本后,经过对比,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认识应当说,他在汉字问题上所采取的立场,代表了具有丰厚国学根底、维护中国文化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的立场这种立场大体可归纳为三点:(一)汉字繁难,无表音机制,难与语音沟通,对普及教育很有妨碍,需要制定一套标音符号来辅助扫盲和初等教育二)汉字适合于汉语,并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难以分割的关系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特点各异,优劣互补因此,汉字是不能废除的三)在强调便于扫盲教育与初等教育时,还必须考虑到高等教育与高深的文化历史学习对于后者来说,汉字的功能仍是无法取代的以上三点,第一点已经成为近现代人的共识,后两点在当时不但没有取得一致结论,而且继续引发了新的论争三如果说,吴稚晖等人关于取消汉语汉字的激烈言论在当时尚未发生很大影响,那么,在1918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的主张便不容忽视了他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一文中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8]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汉字改革号》特刊,钱玄同在特刊上发表了《汉字革命》一文他批判清末开始的切音字运动不主张废除汉字是“灰色的革命”,认为应当响亮而明确地提倡汉字革命,也就是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他说: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语决不能统一,国语的文学决不能充分发展,全世界公有的新道理、新学问、新知识决不能很便利、很自由地用国语写出这样,以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为目标的文字改革高潮,便由钱玄同这一纸对汉字的檄文掀起一大批语言文字学家和教育家投入了这场文字改革运动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了简化字的推行1920年,钱玄同在《新青年》第7卷第3期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字1922年,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上,他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提案通过并组成了汉字省体委员会1923年,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上也有人撰文赞成简化字1935年春,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手头字推行会(“手头字”也就是简化字),选定了第一批手头字300个,文化界200人和《太白》、《世界知识》、《译文》等15个杂志共同发表《推行手头字缘起》综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字改革思潮可以发现,在这一历史阶段,尽管有一些人提出改革汉字,甚至激烈到要“废除汉字”,但是,他们的主张与提倡万国通用语的吴稚晖是有本质不同的:首先,这时的汉字改革,是与推行白话文、实行文艺大众化紧密相连的,是以反封建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化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瞿秋白曾说,提倡汉字改革的目的,是使中国工农群众不受汉字之苦,他以为,要写真正的白话文,要能够建立真正的现代中国文,就一定要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他还提出,文字改革可以打破军阀、学阀对知识的垄断鲁迅也提出,“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9],要“将文字交给一切人”[10]这时的汉字改革带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动机,带有对封建文化和教育进行反思的批判精神它无疑是进步的其次,这时的汉字改革,从宏观的理论上虽少有缜密的讨论,但却有非常具体的实施方案从黎锦熙提出用“词类连书”(即多音词连写)来解决多音字问题,赵元任提出详细的“国语罗马字的草稿”,到瞿秋白设计出“中国拉丁化字母草案”,可以说各种主张、方案都在这一时期提出许多有关文字改革的组织也相继产生革命的知识分子是在用切切实实的实际行动来为教育的普及、汉字的改革,寻求一条可行的出路尽管他们的呼声很高、态度激烈、进程迅猛,但是爱国救民的立场和动机使他们不能不面对现实即使是鲜明地喊出“打倒汉字”口号的钱玄同,也在《汉字革命》中说过,废除汉字改用拼音字母需要10年的准备,因此提出了10项筹备事项和5项“补偏救弊”的办法瞿秋白更是认识到,实行新文字并不是立刻废除汉字,而是逐渐把新文字推行到大众生活中间去,到了适当的时候才能取消汉字。
废除汉字的主张并非所有人都赞同钱玄同的老师章炳麟明确表示反对废除汉字他主张维护汉字以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用本国的语言文字来激励种性,带有反对帝国主义亡我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他强调汉字与中华民族历史的难以分割以及在更高层次教育中不可取代的作用两种爱国动机相同而主张截然相反的意见,当时看来是极端对立,今天看来却互相补足,彼此消除了片面性毫无疑问,汉字在历史上是为书写文言而发展演变的中国文化史上言文脱节的现象是畸形的它有利于文化的垄断,不利于教育的普及新文化运动提出“废除文言提倡白话”以及“语文大众化”这两个重要主张,正是为了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振兴中华当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提到日程上来的时候,与垄断文化沆瀣一气的复古思潮所造成的汉字繁难现象,必然会与之产生尖锐的矛盾因此,汉字问题在20世纪初这个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产生激烈的争论,是势在必然又十分合理的一大批站在新文化运动前沿的知识分子,对自己所受封建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勇敢地向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文言反戈一击,这样做必然会受到崇尚汉字的强大传统势力的反对,他们需要有很大的勇气,这种勇于抗争的爱国精神是值得钦敬的尽管偏激与急躁会导致对科学的偏离,但是,那种出于善良愿望的矫枉过正,又是我们应当怀着敬意来理解的。
钱玄同的学生梁容若在追悼钱氏的诗中说:“离经畔道为苍生,实大声宏有定评,我侍康成余六载,粗知矫枉即衡平[11]这便是一种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中肯的评价但是,在这一阶段关于汉字的论争中,也有一些教训值得吸取1941年12月,在延安召开的新文字协会第一届年会上,吴玉章同志做了《新文字在切实推行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报告他在充分肯定了新文字运动方向的正确和取得的成绩外,批评了新文字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关门主义,运动“一开始就带了很浓厚的 政治 色彩”,“有些同志常常不免提出过左的口号,并且常常和政治运动联系起来使新文字太政治化, 自然 就造成了关门主义的倾向”第二是宗派主义他指出,“要打破以前的宗派主义,不仅要和国语罗马字根本改革中国文字的同志合作,就是一些改革汉字,如简体字各种改革文字运动的人,都应引为同志而共同努力于中国文字的改革,打破一切狭隘的观念第三是主观主义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认为“新文字是行不通、大众不会欢迎的”,另一种是“新文字是很容易的,只要得到政府的赞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