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洁:有力推动肺癌精准诊疗之路.docx
17页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王洁有力推动肺癌精准诊疗之路 张惠清周一早晨八点,如同往常一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特需门诊外候诊患者早已大排长龙诊室内,王洁稍作整理,开始接待当天第一位患者虽然昨天她一连开三个会议,又持续工作到很晚,但一早出现在患者面前依旧精神饱满,交谈间既专业权威,又让人如沐春风最近感觉怎么样?”“饮食可以吗?”“用药后有没有觉得症状好转?”……王洁边询问情况,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肿瘤内科主要治疗胸部肿瘤,在胸部肿瘤中,肺癌发病率最高来到这里看病的,大多数是外地的中晚期肺癌患者,经过不同机构诊断和治疗后,因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慕名前来,每个人手上都拎着厚厚一叠检查报告在对患者病历资料、病理报告、检查报告等进行仔细查看和详细分析后,王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每年,由她诊治的肺癌患者15000余人次,其中疑难病症占60%身为肿瘤内科主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候任主委,王洁温柔知性背后,有着令人瞩目的专业学术背景她长期从事胸部肿瘤临床和转化研究,在肺癌内科治疗和多学科综合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在肺癌分子分型个体化诊疗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取得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在液体活检分子分型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方面做出开创性工作,建立了基于外周血肺癌分子分型新技术及肺癌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诊疗体系,使得靶向治疗受益患者扩增30%;系统阐释了靶向治疗耐药机制,提出克服耐药新策略,使晚期肺癌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研究成果写入多部肺癌诊疗指南。
王洁2008年入选国家“十、百、千”人才计划,20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2011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多次应邀到世界肺癌大会(WCLC)、欧洲肺癌年会(ELCC)等国际学术大会作专题报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多年来,作为一名临床科学家,王洁带领团队跟随国家与时代发展,不断探索肺癌精准治疗之路,为无数晚期肺癌患者延续了生存希望生命相托,重如泰山患者李女士的爱人王先生,在李女士进诊室前,先一步为王洁描述了病情她还不知道病情已经这么严重,我先跟您交待好,再让她进来”李女士是河北邯郸人,今年60岁2018年中秋节那天,她觉得胸腔右侧“有点酸,难受”,王先生带她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是肺腺癌晚期伴随骨转移当时他们先后就诊于石家庄和邯郸几个医院,被告知“最多还能坚持三个月到六个月,你们回家吧,别看了”王先生“不死心”,开始在网上搜索各大医疗机构信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是国家癌症中心,在国际上影响力都很大,王洁主任又在肺癌领域非常权威,就来到了这里经过靶向药、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案,两年过去,李女士的生命仍得以延续。
虽然病情还在进一步发展,肺部疼痛时常需要吃止痛药,但是“生活还能自理”当天诊室里的她,穿了一身橘粉色衣服,脖子上戴着珍珠项链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都位居第一,“而且一经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20多年临床实践,王洁看到无数家庭,因为家人患肿瘤而走向破裂尤其是多年前,由于没有太多药物可治,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一般在八至十个月之间,“即便很多患者倾家荡产去做治疗,最后依然人财两空”近些年,靶向治疗、免疫治療等精准治疗方法出现,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相对于传统治疗,靶向治疗通过基因检测分析癌症患者基因变异的形态,使用针对不同癌变的特定靶向药物,极大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疗效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很多政策,一是加快研发抗癌新药,二是将一些新药很快纳入医保,大大减轻患者就诊压力王洁说,“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肺癌治疗进入精准时代,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加之我们建立了基于外周血肺癌分子分型新技术及肺癌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的诊疗体系,使晚期肺癌患者延续三至四年,甚至更长在整个肺癌治疗进程中,我们是亲历者、参与者,也是推动者”。
王洁记得,一位男性晚期肺癌患者,每次来就诊都是由爱人陪同,两人感情很好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每隔两个月,他就要来医院复诊,王洁会根据他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靶向治疗方案2017年,患者病情全面恶化,肺内、骨、脑都发生癌细胞转移他想放弃了,而爱人还想继续努力,于是又找到王洁我们通过为他做外周血基因检测,发现了一个新的耐药靶点,于是重新更改用药方案,使患者延续了一年多的生命从确诊肺癌开始治疗到患者去世,将近八年在治疗过程中,王洁与患者夫妇建立了友谊患者去世后,他的爱人仍与王洁保持联系,“时不时会发个短信互相问候”去年一个周四,她早早地等候在王洁的办公室门口,“当时,她拿着一袋水果,说想我了,过来看看王洁知道,她是以这种方式思念她的爱人生命相托,重于泰山长期临床实践让王洁深深感受到,医生这个职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与此同时,还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潜心科学研究,不断更新知识,坚持创新发展,“个体化”治病救人原则,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更是她的使命和追求永远的梦想和坚持”在成长道路上,王洁“好像从来没有想过选择除医生以外的职业”她出生于医学家庭,家中数位长辈都是医务工作者,耳濡目染,儿时就对医生这个行业充满向往,“考大学报志愿时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医学专业”。
读研究生期间,又为肿瘤学浩瀚无边的未知所吸引,投身其中我非常清楚此专业之后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但是我一直知道这就是我要走的道路,是我永远的梦想和坚持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学生时代的王洁常常游弋书海,挑灯夜读;为了挤出更多时间阅读文献、做实验以及写文章,她常常以实验室为家,以木板为塌任何一名年轻医师都是站在前辈老师的肩上成长,王洁也是如此她感到幸运的是,自己从医生涯的关键时刻,总能够受益于前辈老师高屋建瓴的指点与帮助在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攻读呼吸内科博士研究生期间,当王洁对课题研究和未来发展茫然无措时,导师王曾礼送她北上到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另一位导师朱元珏悉心指导,为她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为此后专注肺癌防治研究迈出至为关键的一步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读博士后期间,在王洁既对临床情有独钟,又对研究恋恋不舍时,导师刘叙仪建议,“先去临床,再做研究”博士后近一年的临床一线工作,让她对肿瘤专科,特别是肺癌有了一定了解,也是真正迈进临床肿瘤大门的开端1999年6月,王洁博士后出站正当她准备奔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进一步深造时,适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内科主任退休,各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的她成为最合适的主任人选。
两难之际,时任医院院长徐光炜找到她,语重心长地说:“你如果要做临床,现在需要留下来,等三五年后再出去深造也不迟那时,你就算不想去也会赶你去老院长一席话让王洁茅塞顿开34岁那年,她不负众望,接下老主任接力棒,担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内科主任,成为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之一三年后,为了接触更前沿的肿瘤医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王洁作为访问学者,奔赴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开展了为期两年的交流学习安德森癌症中心始建于1941年,是全球著名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王洁回忆,到达美国第一天,清晨六点钟,她受邀去拜访导师、国际著名肿瘤学家,安德森癌症中心内科系主任Waun Ki Hong在交谈中,Waun Ki Hong告诉她,医学工作者亦有几种层次,有的仅仅专注于临床,有的只做研究,还有的将临床和研究完美结合起来,引领某一个医学领域发展,这叫做临床科学家,也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最高境界我相信您一定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临床科学家这番话给了王洁莫大的鼓励和启发在安德森癌症中心求学期间,王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虽然白天临床实习,晚上还要撑着疲惫的身体在实验室做课题,但在她看来,“付出都有回报”。
正是这充实的两年给我充了电,也为回国后进行的临床和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更为自身以及学科明确了努力方向2004年底回国后,凭借扎实的学识、前沿的医学理念,王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带领团队突破重围,不断创新,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科学道路2015年,她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担任主任改写肺癌治疗指南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的肺癌个体化诊疗体系建立及临床推广应用,是王洁带领团队在肺癌精准治疗领域做出的重大科研成果靶向治疗是中晚期肺癌综合治疗主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的问世,使肿瘤患者治疗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也创造了患者长期生存“奇迹”在对肺癌患者进行靶向治疗之前,需要检测患者基因突变模式,从而筛选出有效受益人群,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突变,关注耐药性产生时间,及时发现并调整治疗方案,为肺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希望既往,利用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是分子分型的常规标准,检测结果成阳性的患者即可获得精准的个性化治疗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多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获取足够肿瘤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非常困难”,大约30%晚期肺癌患者因此丧失了接受靶向治疗机会。
为使更多患者能够从靶向治疗中获益,2006年,王洁前瞻性地提出:是否能够采用患者外周血替代组织标本进行基因检测?她分析了采用外周血的优势首先,相对于组织标本来讲,用微创方式取得外周血更容易同时,外周血可以克服小活检肿瘤标本的异质性,实现整个治疗功能的动态监测,并且可及性好,能够百分之百覆盖肺癌患者王主任是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研究的开创者,早在十几年前提出这个概念时,她就已经看到了它的可行性及发展前景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肺癌转化研究实验室负责人白桦说14年来,王洁带领团队在一条没人走过的路上艰辛探索白桦记得2006年胸部肿瘤内科实验室成立之初,由于科研经费少,一台国产离心机,一个水浴锅是仅有的科研设备,低温冰箱还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吕有勇教授借钱买的,若干年之后,每次跟吕老师碰面,王洁总是提及当年慷慨解囊之情我们在2007年建立的外周血检测平台是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这个方法现在早已非主流,但是在当年二代测序还远没有成熟,ARMS(突变扩增系统)法更是在襁褓之中,由于外周血ctDNA含量低,一代测序无用武之地,色谱法是否可行,我心里也没有底“白桦如是说受益于我的研究生导师邓大君教授的指点和帮助,仅用半年时间我们就突破了技术瓶颈,建立了稳定的外周血ctDNA检测方法!奋斗路上,艰辛与焦虑,汗水与泪水交织,得益于众多前辈,老师和同事们的无私帮助,至今回忆起来仍令人动容。
2009年,团队成功建立外周血动态检测肺癌驱动基因的新技术和无创肺癌诊疗体系,并將系列成果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国际著名肿瘤学家Thom a s J. Lynch教授评论:“该研究是迄今第一个分析外周血EGFR突变检测可行性及临床意义的研究,代表该领域的重大进步同时,此项研究还获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优秀Summary奖及中国肿瘤研究年度十大进展,改写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此后,在取得上述原创性成果基础上,王洁又发起一系列基于外周血分子分型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包括国际上首个基于ctDNA EGFR突变决定一线EGFR-TKIs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BENEFIT研究),为ctDNA EGFR突变分型及疗效预测提供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使晚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从10个月延长至30个月左右从最初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