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十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ppt

40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29802846
  • 上传时间:2018-01-2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0MB
  • / 4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1861年1月,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概述,洋务教育是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总理衙门的设置为标志从创办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这两方面推行的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堂】、【张之洞】等人 所谓洋务,简单地说就是指外国资本主义的一切事务洋务运动是一个以购买和仿制洋枪大炮轮船兵舰以及编练新式陆海军为中心,包括对外交涉、开办厂矿、兴办学堂为内容的活动,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1、创立人2、时间3、地点4、专业,奕訢1862北京,(一)京师同文馆,第一节 创办新式学堂,最初英文,1863年添设俄文和法文馆1872设德文馆,1896年设日文馆,北京大学大门,(一)京师同文馆,5、历程,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6、教师,7、学生,除中国语文和算学二科由中国教师担任,其他均为外国教习,最初来自八旗,后来有其他洋务学堂选派的学生以及满、汉聪颖子弟经考试进入8、内容,英、法、俄、日、德等国语言外,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列入课程,如算学、化学、医学生理、天文、物理、万国公法等。

      一)京师同文馆,9、考试,月课:每月初一考试;季考:2、5、8、11月的初一考试;岁考:每年10月定期面试;大考:每三年考,成绩优秀者授7、8品官,劣者降革留馆10、课程,分为八年课程和五年课程安排一)京师同文馆,11、影响,对外交的影响同文馆的历史是与中国近代最初的外交活动有关的对教育的影响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按照资本主义教育模式建立起来的新式学校,打破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模式,是中国新教育的胚胎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影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书籍的翻译和传播,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学术思想,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一)京师同文馆,12、不足,同文馆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孱弱的婴儿,它的身上既保留了封建痼疾,又反映出外国侵略的烙印经费被外国侵略着控制从海关办公费中提成三成在教学内容中,充斥着殖民主义思想,渗透着宗教观念一、外国语学校,(二)上海广方言馆,(三)广东同文馆,李鸿章,“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二、工业技术学堂,(一)福州船政学堂,1、创立人2、时间3、地点4、专业,左宗棠,1866年,马尾,造船技术驾驶技术,二、工业技术学堂,(二)江南制造总局,1、创立人2、时间3、地点,曾国藩和李鸿章,1865年,上海,三、军事学堂,(一)天津水师学堂,1、创立人2、时间3、地点,李鸿章1880年天津,(二)江南水师学堂,曾国荃1890年南京,(二)天津武备学堂,李鸿章1895年天津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四、综合性学堂,1874年创办的【上海格致书院】1874年,我国近代科学和教育的先驱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等人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

      前门门额“格致书院”四字,系北洋大臣李鸿章所题格致书院是我国第一所开展自然科学活动,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学堂作为“中国化学之父”的徐寿亲自主讲化学,传授西方科学新知识,对国内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优良的示范作用1914年10月,格致书院归公共租界工部局,学校改名为“华童公学”其后,学校几迁校址,几易其名,曾用“工部局格致公学”、“上海特别市市立格致中学”、“上海市市立格致中学”等作为校名1949年6月,学校改名为“上海市格致中学”,此校名沿用至今1958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上海市重点中学第二节 留学教育,容闳,留学教育始末,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1871年9月曾国藩和李鸿章上书清政府奏请选送聪颖子弟出国留学该奏折获准后,计划从1872——1875年四年间,先后派出四批12—15岁的幼童共l20名出国留学,15年后回国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容闳率领的首批三十名幼童赴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这些留学生在国外,除学习西学外,还在留学生监督指导下,随时课以中国经学除1872年开始派赴美国留学外,1876年李鸿章、沈保祯奏请派留学生到欧洲留学     实践证明,派遣留学生这一措施,是培养人才的有力方法。

      但后来,由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严重阻碍,同时清政府也十分害怕留学生被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所同化,于是在1881年7月大批撤回留学生,留下继续学习的仅十人而已     后期的洋务派首领、两江总督张之洞,积极主张奖励留学,并大力提倡去日本留学1896年清政府派1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此为中国正式派遣留日学生之始1898年起,清政府明令各省选派青年学生去日本留学,并作为一项固定的国策总之,洋务派派遣留学生是中国第一次官费留学,开中国近代留学生之风,有一定贡献一、留学始末,(一)原因,1、熟悉西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需要到国外考察学习;2、中国开明人士认为要顺应历史潮流,就要“师夷长技”;3、官员出国考察的铺垫;4、容闳等人的极力提倡二)类型,,1、留美2、留欧,一、留学始末,(三)时间,1872年留美1876年留欧,(四)人物,留美:容闳留欧:沈葆桢,二、影响与作用,培养了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经过留学生的介绍,传播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说和哲学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三、洋务教育的性质,洋务教育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后,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逐步形成过程中,反映向买办转化的地主阶级集团要求的教育。

      它既不是战前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也不是资本主义教育,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第三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这张稀见照片,摄于1903年5月14日,系张之洞奉召入京途经保定府与英军军官(姓名无从考证)的合影其时,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编练自强军,被视为清末新军的南方首领图中张之洞威严持重,目光犀利,不失新军首领风采东方的宽袖大袍、官顶子,与西方的笔挺军服的合照,显示了变迁时代中西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一、生平及教育活动,张之洞,(1837-1909),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号香涛,易号抱冰,谥文襄清末洋务派首领,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在晚清,他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人物,不论是在政治上、军事、文化等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一)简介,(二)教育活动,1、1884年中法战争时,由山西巡抚升任两广总督,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才,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2、1894年任两广总督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 3、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 4、1903年,强调办学首重师范 5、1906年,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二、兴办洋务教育,(一)改书院为学堂,(二)创建新式学堂,将经心书院和两湖书院改为学堂,1、方言学堂-湖北自强学堂2、军事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3、实业学堂-农务、工艺学堂4、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三、《劝学篇》和“中体西用”,(一)《劝学篇》,1、时间2、篇章3、涵义,1898年内篇9篇,外篇15篇,共24篇就是要人们在新旧学说杂然相处的时候,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劝学篇》,4、写作目的,对新旧派的折中,表示既重 “中学”,也不反对 “西学”,而是要“中体西用”,发挥不同的作用5、评价,A:泰晤士报翻译为《中国唯一的希望》;B:林乐知说:“岁在戊戌,南皮张孝达大司马著劝学篇二十有四……天下皆曰,中国风气从此开矣”C:梁启超:“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野马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得掩鼻而过之D:鲁迅:“他们(帝国主义) “尊重”中国旧文化,是利用了我们得腐败文化,来治理我们这腐败民族”,(二)“中体西用”,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教育思想的核心中学”和“西学”的问题贯穿于中国近代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并且把这些看作是一切学问的根本,应当放在首位,学生应该先从经史文集中学习“圣人之心”,然后才学习于封建统治有用的“西学” “中学”在于 “明纲”,就是三纲五常.,3、“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某些规章、律例,但反对那些动摇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政治学说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文化二)“中体西用”,4、其实质是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需要和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新”的手段,以便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5、总之,“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习“西学”二)“中体西用”,6、评价:积极作用:A :在向西方学习上:a:引进技术,建立企业,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b: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如旧式学校逐渐向新学堂过渡;c: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进入政治领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B:在教育领域:影响到了百日维新和“新政”改革同时,改变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信任,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消极作用: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是形而上学的,詹天佑,,,,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年),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道光进士,淮军军阀,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等要职曾多次代表清政府办外交,签定丧权辱国条约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等军工企业,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致力于创办新教育,办有上海广方言馆、天津电报学堂、军医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广东陆军学堂等新式学堂,并积极促成留学教育著作为《李文忠公全集》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湘军军阀,洋务派重要人物之一,任闽浙总督时,于1866年底奏请创办福建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造就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技术人才1875年督办新疆军务,平息叛乱,并收复被俄国侵占的部分边疆地区     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当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派兵收复失地1876年,他率清军,分三路进军新疆,讨伐阿古柏在新疆人民的配合下,清军取得重大胜利不久阿古柏兵败身亡左宗棠恢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之后,中俄双方就伊犁地区进行交涉,左宗棠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配合清政府的外交斗争,迫使沙俄归还伊犁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等国分裂祖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巩固了祖国的边防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方言馆”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相对于京畿使用的官话,地方语言被叫作“方言”。

      所谓“广方言”,就是推广方言的意思清政府把外国语当作“方言”,显然是有点老大自居的傲慢     早在1861年,客居上海的翰林冯桂芬就提出:宜在广东、上海设翻译公所,选颖悟儿童,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西国语言文字,并习经史算学这一提议得到李鸿章的首肯翌年,上海广方言馆就在旧学宫(今学院路四牌楼相近)建立起来了,冯桂芬被举荐为广方言馆馆长     上海广方言馆成立后培养出第一代精通西文和西学的中国学生如1872年8月11日,陈兰彬、容闳率上海广方言馆第一批30名14岁的学童赴美留学,开中国官派留学生之先河中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美学生;1874年9月19日上海人祁兆熙率第二批广方言馆学生赴美,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唐绍仪为这批留学生中的一员广方言馆毕业生中不少经选拔后成为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如汪凤藻、陆征祥、吴宗濂、刘镜人、唐在复等     1906年原广方言馆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改组为兵工专门学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父亲郁礽培与中国近代实业家吴蕴初就是兵工学堂的同学1913年受“二次革命”的影响,兵工学堂停办,从此结束了广方言馆的历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