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山东筝派的继承与发展.pdf
3页谈山东筝派的继承与发展杜鹃筝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瑰宝.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初期,就流行于秦、齐、赵等国《战国策》齐策中所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击 筑、弹筝”古诗十九首中,有“秦筝何慷慨,齐瑟且和柔”筝在齐地又称齐瑟,两千二百多年前,就在山东齐鲁大地流行了筝是由北方即西北秦地诞生,并逐步进入中原,齐地,而后人荆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各种流派的形成又与各地区的地方音乐和地方语言,以及各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形成了山东、河南、浙江、潮州、客家.内蒙等,其中,山东古筝是诸多流派中比较典型的一个筝派现在国内外流传较广,影响较大山东筝派,开始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哪城、哪城和鲁西所临清一带从宫廷到民间,它的形成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当时,有相当一部份人,从事业余或专业的古筝合奏与独奏,这一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和当地的语言特点与浓厚的乡土气息分不开有人说.听山东派筝曲如听山东人讲话一样,热情泼辣.淳朴憨厚.粗犷豪壮.性格 爽朗,同时.它与山东琴书的演唱也是密切相关的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筝谱乐曲,都是从山东民间流传的琴书唱腔曲牌中改编而成的。
如《凤翔歌》、《上河调》、《叠断桥》、《双叠翠》、《满江红》等还有一些板头曲,也就是前奏曲或 间奏曲,叫“小八板”.其主要曲子有:《天下同》《降香牌》等,是从山东琴书的演唱中演化而来的,或是在间奏音乐中发展起来的这就叫做“筝弄琴 曲”和“琴筝清曲”山东筝派有着极为丰满的曲目.有十大套曲.小曲二百首之多,以套曲六十八板体为主,也叫“碰八板”六八板第一大套曲,是山东筝曲的精华,艺术性强,既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按板序连起来演奏,因此,也称为套曲山东古筝套曲为宫廷音乐唐开元(公元71 3—733 )年间,唐玄宗是个崖音乐的皇帝,他重视培养音乐人才,挑选宫女数百人,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要他们学习琵琶,三弦,摸、筝琴据传说:有一宫中艺妓,因触犯朝廷,怕受治罪,为求活命逃出宫廷,随着黄河的船只东流漂泊,后隐居郸哪一带,这一宫廷艺女,根据天干地支加八卦,作此套曲从套曲的取名上看,如《汉宫秋月》、《昭君怨》、《鸿雁捎书》等曲,故事均发生在汉朝时期,这是借古事以寄今情郸、哪一带古筝先人继承了这一套曲,当时郸城西郊有一寺院,寺院附近有四位老艺人,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在院 内集合一起切磋筝琴艺技,演奏筝曲“碰八板”,一直流传至今。
在民间长期流传的独奏合奏曲,都有严谨的格式,一般都比较规范,也是山东筝的特点在六八板中,每曲分为八个乐句.每句八拍.唯第五句多四拍.这样全曲就有六十八拍俗·81·称“六八板”,以板序来标记曲子的速度如第一大套曲中《汉宫秋月》、《隐公自叹》,标为大板第一,即表示这是一首慢板曲《美女思乡》、《鸿雁夜啼》标为大板第二.即表示其速度中慢《鸿雁捎书》、《莺转黄鹏》标为大板第三,即为中速,再如《琴韵》、《书韵》、《凤摆翠竹》、《夜静蜜铃》标为大板第四,即表示其为快板 曲在演奏形式上,除独奏外,还可以合奏,琴书伴奏和曲牌演奏等,以古筝为主奏乐,同时,配有扬琴,胡琴、琵琶等四种乐器组成,这四种乐器在合奏中,都有 各自的曲谱.分别演奏 自己的旋律,由于乐曲结构严谨,各曲均为“六八板”,且板序相应因此.各曲的长短,节拍、速度均能很好地吻合,对于这种乐曲合奏俗称“碰八板”这就充分体现了山东筝派在演奏过程中灵活多变的特点山东西部的聊城、临清一带,则有“双板”( 4分之4拍),“单板”( 4分之4拍两种古筝独奏曲,亦均为“六十八板”体,曲目有《流水激石》、《三环套记》、《孤雁出群》、《玉连环》等最有名的古筝代表 曲目《渔洲唱晚》,由金灼 南先生,根据聊城、临清一带两个民间的“双板”( 4分之4拍)筝曲《流水激石》、《三环套日》合成.经娄树华改编再传曹正订谱,是他的名曲之一。
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它给山东古筝流派增添了异彩在现代古筝演奏中.山东派把传统的演奏技巧与现代演奏技法有机结合起来在演奏技巧方面,以独特的“姆指小关节摇指”等较好地应用到现代乐曲中,使这一流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在山东古筝流派的形成、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曾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古筝演奏家,如老一辈演奏家黎邦荣,郸城黎全庄人,生活在清末民初,一些传统筝曲大都是他传谱的,他是山东筝派的杰出人物山东筝派的许多著名人物,如黎连俊、张念胜、樊西雨,黄怀德、张为台、张为昭先生,以及在解放后.曾从事古筝教育的金灼南先生,他们都对山东筝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继老一代古筝演奏家之后.现在还有 为我国古筝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古筝教育家、演奏家,沈阳音乐学院教授赵玉斋先生,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高 自成先生和筝表演艺术家赵登山先生等,他们都为山东筝派的继承与发展创新增添了光辉他们靠筝起步,又为筝做出了贡献培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志于筝艺的新一代,对发展全国的古筝事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赵玉斋先生,建国后,就到沈阳音乐学院任教,并兼任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学工作,在教学上取得显著成绩从1953年到1985年.共教学生3 08名,在演奏反技方面,他继承和发展山东古筝流派,集 各家各派之所长.对演奏技巧的创新,曾作过大胆地尝试,并获得极大的成功。
1955年他创作了筝曲(大八板) 《庆丰年》、《新春》、《工人赞》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乐曲,运用双手弹筝法.以左手进行坚定有力的和声演奏,用左右手交替演奏,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奏技艺,曾赢得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好评,从此结束了演奏古筝左手只能揉、按、滑等传统技巧的历史,给山东筝派的发展创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出版有《山东筝曲选集》等书高 自成先生,到西安音乐学院2 5年来.教专业古筝学生二百余名,他们遍布北京、天津、上海、四川、湖南、山西、河南、陕西等八所大专音院和 6 0多个专业文艺团体,有的还出国演出,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为祖国争得了荣誉G同时,他为了整理民族文化遗产,不遗余力,积极挖掘整理山东古筝曲谱工作到目前,经他改编定谱的 曲子已有百余首如《高山清水》、《琴书曲牌联奏》、《天下同变奏》等.出版有《山东筝曲选》和《山东筝曲集》等另外,1962年,他还和河南已故著名古筝艺人王省吾先生,一起研究试奏了1 0首筝曲,定名为“鲁豫大板套曲”此套曲用两台筝演奏,一台奏山东乐曲,一台奏河南乐曲,(下转8 4页)·82·课能解决好的问题有时.在某一阶段看上去学生持琴姿势自然放松了,正确了。
但稍不注意,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学生的持琴姿势不对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经常注意以下三点:1、固定好坐椅和琴柱的高度当教师为学生摆好了正确的持琴姿势后,就将坐椅与琴柱的高度确定下来,让学生每次都使用同样高度的坐椅与琴柱,以确保学生在练习中稳定持琴姿势,这样,有利于较快的掌握和稳固第一把位的手形位置,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较重要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学生喜欢用软椅练琴,这也是不好的,它容易使重心偏 移,也是导致持琴姿势走样的一 个原因2、教师不要长期在窄小的琴房给学生上课因为距离太近,不易全面看清学生持琴姿势,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这也就象在近距离地欣赏油画作品一样,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要想全面看清楚这幅作品.就必须离作品有一定的距离,才能看清楚全局有时候,在小琴房里看学生拉琴并没有发现手病.但一上舞台就会发现其持琴姿势又走样了,道理也就在这儿3、教师上课时.不要只在同一个角度看学生演奏,应在各个不同角度(特别是左右二 个侧面.甚至是背面)去看学生演奏姿势是否正确因为有的演奏姿势上的毛病,单从正面看,稍不注意是不易被发现的.例如:有的学生演奏时,从正面看坐得很好,很正很直.但当你从侧面或背面看时,就会发现他的演奏姿势过分僵硬,腰向前塌,两肩明显往后,重心向后倾斜.以致影响演奏音量音色。
也有 的学生臀部坐得太靠前,持琴时腰背向后拱斜.以至重心不稳,使二手架起来.造成紧张.直接影响演奏质量因此,教师应该定期让学生到大教室或舞台上上课或演奏,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持琴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对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俗话说:苗栽得正,树大才容易直’掌握了正确的持琴姿势,才能逐步体会到正确地运用手臂的自然重量和正确的方法来发音.增强力度、加大音量,提高发音质量等,并为今后的高难度、高技巧演奏打下良好而又扎实的基础我认为,持琴的好坏与否,对演奏者是至关重要的,切切不可掉以轻心愿所有的学琴者都能获得一个好的正确的持琴姿势上接第8 2页)这种用两台筝演奏的复调音乐,在筝界是少见的,它使得筝的表现能力更加丰富,此套曲在西安演出后受到欢迎而且经过他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在演奏 中还创新发展了“先劈后托,抹劈结合”的独特技巧,并融化了陕西秦筝的演奏风格他在演奏《凤翔歌变奏》时,巧妙地运用左手小颤,右手双劈双托及连续八度的和弦技巧与加花,丰富了古筝的演奏法,为山东筝派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愿这朵古筝艺术之花,在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更繁茂地开遍山东齐鲁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