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划重点).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10909555
  • 上传时间:2024-01-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2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 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 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3. 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 "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 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二、克己复礼1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 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 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 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3.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 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 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 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 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 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 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 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 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 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四、仁者爱人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3)“仁"的具体表现: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等仁”并 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4)“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5)要做到“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6)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判断“仁者”的标准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对 百姓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3仁”与“圣"的区别“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五、君子之风1.君子所谓“君子”,即“文”(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质”(内在的修养)兼美的人1)“文”的具体要求: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身体力行,“温而厉,威而不猛,恭 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2)“质”的具体要求:①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 “杀身以成仁”;②要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 恶食,不患得患失;③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④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 坚毅总之,就是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 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六、周而不比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 团体,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①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 异己;②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 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 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 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与谄媚逢 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 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 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以直报怨孔子的“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 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 怨",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们不要争强好胜假如我们 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了吗? 答:不与时代相悖。

      孔 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 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 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 勾结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 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 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 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地生活七、诲人不倦1.孔子的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 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 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3)循序渐进4)重视诗礼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 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

      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 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 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 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 西凑、剪剪贴贴可比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 向培养八、高山仰止主要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 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 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 而逾"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 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关爱学 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当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子路, 担心忧虑,惋惜慨叹;对颜渊之死,悲伤欲绝;对伯牛之疾,痛苦无奈等。

      九、沂水春风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安、和谐社会构想的缩影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的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 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所以孔 子“与点”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会“哂”子路十、中庸之道1中庸之道(1)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原因在于太拘谨和保 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 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2)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往要有度,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 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3)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 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4)强调“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 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 适应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1)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

      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 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 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 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 盲目附和2)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作“同”同"是同一事物的 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 无差别的同一.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 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与周围人保持怎样的人际关系只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 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 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 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 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 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 "而不偏 (考虑全面 ,不走极端),“和 而不同”,对人宽容包涵,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 不应片面理解。

      孔子欣赏那些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他同时也鄙视、批判那种善恶不分、 是非不分、毫无原则、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