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ppt

23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79756872
  • 上传时间:2024-08-2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37.60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第一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第三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简要评价 第一节第一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概述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产生(一)弗洛伊德的客体关系思想(一)弗洛伊德的客体关系思想l最早提出了最早提出了““客体客体””(object)(object)概念概念l通过驱力的释放来理解客体及客体关系通过驱力的释放来理解客体及客体关系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l费伦茨(费伦茨(Ferenczi S, 1873Ferenczi S, 1873~~19331933))l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l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l亚伯拉罕(亚伯拉罕(Abraham KAbraham K,,18771877~~19251925))l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l琼斯(琼斯(Jones EJones E,,18791879~~19581958))l直接提出了某些客体关系的观点,而且直接推动了直接提出了某些客体关系的观点,而且直接推动了客体关系学派的形成。

      客体关系学派的形成l克莱因克莱因l费尔贝恩费尔贝恩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一)克莱因((一)克莱因(Melanie KleinMelanie Klein,,18821882~~19601960))l出生于维也纳,出生于维也纳,19001900年前后在维也纳大学年前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术与历史学习艺术与历史l19141914年,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的著作,便年,第一次接触弗洛伊德的著作,便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l19171917年,开始接受费伦茨的分析治疗年,开始接受费伦茨的分析治疗l1922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l19251925年,赴伦敦讲学,并移居伦敦,在英年,赴伦敦讲学,并移居伦敦,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国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19601960年去世l主要著作主要著作《《儿童精神分析儿童精神分析》》于于19321932年出版,年出版,其他著作还有:其他著作还有:《《精神分析的进展精神分析的进展》》((19521952)、)、《《精神分析的新方向精神分析的新方向》》((19551955)、)、《《感恩与嫉妒感恩与嫉妒》》((19571957)、)、《《儿童分析记儿童分析记事事》》((19611961)等。

      等 l出生在苏格兰出生在苏格兰l1907190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学习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哲学系学习l19191919年年1 1月,他开始为做一名精神分析月,他开始为做一名精神分析师而接受为期四年的医学训练师而接受为期四年的医学训练, ,并阅读并阅读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l19251925年秋,他在自己的私人诊室里开始年秋,他在自己的私人诊室里开始了精神分析的治疗了精神分析的治疗l主要著作:主要著作:《《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人格的精神分析研究》》((19521952)二)费尔贝恩((二)费尔贝恩(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William Ronald Dodds Fairbairn,,18891889~~19641964)) l出生于奥地利出生于奥地利l19471947年,开始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深年,开始学习医学和精神病学,深受克莱因理论的影响受克莱因理论的影响l19611961至至19731973年,在堪萨斯州的托皮卡精年,在堪萨斯州的托皮卡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神分析研究所工作l19731973年,担任纽约国家精神分析研究所年,担任纽约国家精神分析研究所综合诊所主任,同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综合诊所主任,同时兼任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及培训分析师。

      精神病学系主任及培训分析师l19761976年,被任命为康奈尔大学医院的分年,被任命为康奈尔大学医院的分部院长至今部院长至今三)克恩伯格((三)克恩伯格(Otto Kernberg,1928- Otto Kernberg,1928- )) l19991999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l主要著作:主要著作:《《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精神分析》》((19761976)、)、《《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实用性的客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实用性的客体关系理论体关系理论》》((19801980)、)、《《严重人格障碍严重人格障碍》》((19841984)、)、《《精神分析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当精神分析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当代争论代争论》》((20042004)等 第二节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一、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一)客体和客体关系(一)客体和客体关系l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l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一个一个““我我””与外在于他的与外在于他的““非我非我””之间的联系之间的联系l部分客体关系部分客体关系l整体客体关系整体客体关系 (二(二)心理)心理发展观发展观————偏执偏执-- --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1. 1.偏执-分裂样偏执-分裂样心态心态l 含义:把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在一心态大约存在于从出生到于从出生到3 3、、4 4个月左右个月左右l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裂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裂为为““好好””与与““坏坏””两种两种客体l自我也被分裂为自我也被分裂为““好我好我””与与““坏我坏我””l分裂是分裂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这一时期重要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l特点:婴儿特点:婴儿还没有还没有““人人””的意识,他的客体关系是与部的意识,他的客体关系是与部分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分裂过程和偏执焦虑分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分裂过程和偏执焦虑。

      2. 2.抑郁样抑郁样心态心态l 含义:对所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含义:对所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负疚或悔恨从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负疚或悔恨从第第5 5或第或第6 6个月开始,直到个月开始,直到1 1岁左右l特点:开始特点:开始把母亲知觉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客体,把母亲知觉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客体,此时的客体关系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此时的客体关系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整合、矛盾、抑郁性焦虑和负疚感机制是整合、矛盾、抑郁性焦虑和负疚感 (三(三)游戏治疗)游戏治疗1. 1.解释与移情分析解释与移情分析l解释:解除潜意识的焦虑;推动游戏顺利进行解释:解除潜意识的焦虑;推动游戏顺利进行l移情分析移情分析2. 2.游戏治疗的环境设置游戏治疗的环境设置l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l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使用性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使用性l玩具与环境和病人的适宜性玩具与环境和病人的适宜性 二、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一)客体关系(一)客体关系l理论基础理论基础l力比多主要不是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

      力比多主要不是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l将现实原则看作决定行为的首要和基本原则将现实原则看作决定行为的首要和基本原则l客体关系客体关系l个体与所需要的父母之间失败的人际关系个体与所需要的父母之间失败的人际关系l令人拒绝的客体令人拒绝的客体- -令人兴奋的客体令人兴奋的客体l反力比多自我反力比多自我- -令人拒绝的客体相令人拒绝的客体相l力比多自我力比多自我- -令人兴奋的客体相令人兴奋的客体相l中心自我中心自我- -理想客体理想客体 (二)人格结构观(二)人格结构观————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是人格的核心l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或动力中心,是先天的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或动力中心,是先天的l自我具有天生的结构完整性自我具有天生的结构完整性l动力性的自我结构或动力自我动力性的自我结构或动力自我l自我的动力性多重亚结构(内心状态)自我的动力性多重亚结构(内心状态)l中心自我中心自我l力比多自我力比多自我l反力比多自我反力比多自我 (三)人格发展观(三)人格发展观l人格发展的实质就是自我的客体关系的发展人格发展的实质就是自我的客体关系的发展l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母婴关系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是母婴关系l人类的客体开始于母亲人类的客体开始于母亲l母婴之间的二元关系母婴之间的二元关系l要求母亲本身也要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要求母亲本身也要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自我 (四)心理治疗观(四)心理治疗观l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原始自我的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原始自我的三元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

      三元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l要消除症状,改变旧有的关系模式,还必须打破要消除症状,改变旧有的关系模式,还必须打破构成病人内部世界的封闭系统,使其能够受到外构成病人内部世界的封闭系统,使其能够受到外部现实的影响部现实的影响l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与观念进行了扬弃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与观念进行了扬弃l抛弃了躺椅技术;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抛弃了躺椅技术;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l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极为重要的方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极为重要的方面面 三、整合性客体关系理论(克恩伯格)(一)客体关系及其发展(一)客体关系及其发展l客体:个体内部关于一个人客体:个体内部关于一个人( (通常是个体生命早通常是个体生命早期重要的人物,如母亲)的、有情感投注的心期重要的人物,如母亲)的、有情感投注的心理意象理意象(mental image)(mental image)l客体关系:对人际关系进行内化的产物客体关系:对人际关系进行内化的产物l客体关系单位客体关系单位l客体意象:客体意象是个体知觉、加工和内化早客体意象:客体意象是个体知觉、加工和内化早期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期人际关系经验的产物l自体意象:个体知觉、加工和内化他过去的各种自体意象:个体知觉、加工和内化他过去的各种自体概念的产物自体概念的产物l联结两者的情感:正、负联结两者的情感:正、负 客体关系的发展客体关系的发展l第一阶段(婴儿出生后的第第一阶段(婴儿出生后的第1 1个月):婴儿处于混沌状态个月):婴儿处于混沌状态l第二阶段(第二阶段(2 2~~6 6、、8 8个月):个月):““好好””的意象和的意象和““坏坏””的意的意象彼此分隔开来象彼此分隔开来l第三阶段(第三阶段(6 6、、8 8~~1818、、3636月):自体和客体意象的分化月):自体和客体意象的分化l第四阶段(第四阶段(3 3~~6 6岁):儿童具有一个完整的、比较现实岁):儿童具有一个完整的、比较现实的母亲表象,实现了客体恒常性的母亲表象,实现了客体恒常性l第五阶段(儿童后期):超我整合已经完成,超我和自第五阶段(儿童后期):超我整合已经完成,超我和自我间的对立或冲突减弱我间的对立或冲突减弱 (二)客体关系、情感和驱力的整合(二)客体关系、情感和驱力的整合l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中所体验到的强烈情感可以浓缩转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中所体验到的强烈情感可以浓缩转换成两个基本的动力系统,一个是以爱欲情感为特征的换成两个基本的动力系统,一个是以爱欲情感为特征的力比多驱力,另一个是以恨为特征的攻击性驱力。

      力比力比多驱力,另一个是以恨为特征的攻击性驱力力比多驱力和攻击性驱力并不是由单纯的情感累积而形成的,多驱力和攻击性驱力并不是由单纯的情感累积而形成的,还通过与重要客体建立各种关系而形成的还通过与重要客体建立各种关系而形成的l客体关系、情感及驱力三者之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以客体关系、情感及驱力三者之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以包含其他两种成分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三者几乎是三位包含其他两种成分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三者几乎是三位一体的,每种成分都包括了心理和生理、意识和潜意识、一体的,每种成分都包括了心理和生理、意识和潜意识、先天和养育等多个维度先天和养育等多个维度 (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l边缘性人格障碍理论:边缘性病人有一个虚弱的自我,边缘性人格障碍理论:边缘性病人有一个虚弱的自我,虚弱的自我有三个核心特性,即现实检验有缺陷、有使虚弱的自我有三个核心特性,即现实检验有缺陷、有使用原始防御机制的倾向、身份感紊乱用原始防御机制的倾向、身份感紊乱l移情焦点治疗移情焦点治疗l基本假设:个体早年形成的歪曲的客体关系在治疗情基本假设:个体早年形成的歪曲的客体关系在治疗情境中会以移情的形式出现在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中,境中会以移情的形式出现在患者与治疗师的关系中,通过对这些歪曲的客体关系进行持续地解释,病人的通过对这些歪曲的客体关系进行持续地解释,病人的歪曲的原始客体关系就可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歪曲的原始客体关系就可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l主要手段:移情分析主要手段:移情分析 l治疗师必须主动积极地介入治疗治疗师必须主动积极地介入治疗l①①探究并指出病人对治疗师的负移情,这种负移情探究并指出病人对治疗师的负移情,这种负移情阻碍了与治疗师建立工作关系;阻碍了与治疗师建立工作关系;l②②面质病人的那些削弱自我并降低现实检验的病态面质病人的那些削弱自我并降低现实检验的病态防御机制;防御机制;l③③处理治疗情境,防止病人将移情感受见诸行动处理治疗情境,防止病人将移情感受见诸行动 第三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简要评价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贡献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局限 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贡献l促使精神分析运动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发展促使精神分析运动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发展l促进了精神分析运动由传统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促进了精神分析运动由传统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分析的发展分析的发展l推进了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推进了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局限l概念不够确切,容易使人误解概念不够确切,容易使人误解l理论建构的推测成分较大,缺少系统的观察证据理论建构的推测成分较大,缺少系统的观察证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