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财政史教学提纲.ppt

190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77223121
  • 上传时间:2024-08-2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62MB
  • / 19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财政史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公元前(公元前2121世纪世纪————公元前公元前771771年)年)   一、赋税制度 (一)田制与田赋 1.田制 (1)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2)管理形式:按等级分给各级奴隶主、平民经营           (2)西周的彻法 对于“彻”,史学界没有统一的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解释: (1)“打通”,即打破公田与私田的固定界限,将一井九百亩土地平分为九块交由平民耕种,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至收获时才把十分之一的田地划为当年的公田,其上全部农产品便成为税物 (2)“通力合作”,即耕种时由八家农民合作,收获时不论公田私田都计亩征收、按实际总产量征收十分之一的实物          彻法的基本含义: 彻法是西周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每夫授田100亩,缴纳1/10作为国家的赋税收入 彻法与助法相比: 1、授田面积由每夫70亩到100亩,意味着劳动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 、授田方式上彻法不再强调保留公田,这是税法的一种进步,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工商税收 1、关市税 2、山泽税 二、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的种类 祭祀支出;军事支出;王室费用;俸禄支出;农业水利事业及其他支出 (二)财政支出的原则 ——量出为入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  •三、三代的财政特点•1、财政收支形式:以实物收支为主•2、财政体制:分权制 •复习题•1、什么是贡法、助法、彻法?•2、夏商西周财政有何特点?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改革的原因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改革旧的财政制度      (1)生产力发展的表现:铁工具、牛耕的出现      (2)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田、土地买卖出现,进而导致原来财政制度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财政制度必须变革 •2、政治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客观上要求改革旧的财政制度,以适应战争的需要•二、改革的内容•(一)齐国 • 1.“相地而衰征”• 公元前685年,管仲实施“相地而衰征”。

      韦昭的注:“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赋税 •2.实行轻税政策•(1)田赋:《管子·大匡》记载,当时的齐国政府规定每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2)关市税:当时的齐国政府不重复征税,“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五十而税一,甚至在某个时期,对某些商品干脆免税,“关几而不征,市廛而不税”   • 3.实行“官山海”政策• 即实行国家盐铁专卖制度因为盐、铁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军事战略物资,用量极大管仲认为,由国家管理、垄断盐铁资源,无疑是富国的有效途径 •管子:“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二)鲁国• 1.“初税亩”• 公元前594年,鲁国颁布“初税亩”法令,规定不论公田或私田,一律按亩征税初税亩的实行,标志着土地私有制在事实上得到承认 知识链接:•《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

      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初税亩”取得了预期效果,鲁国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诸侯列国纷纷仿效 •2.“作丘甲”与“用田赋”•(1)“作丘甲”公元前590年,鲁国又“作丘甲”,即实行“丘甲”也就是按丘出军赋按丘出赋表明,春秋时期的税负呈加重的趋势 知识链接: 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其时,“以井田而立军赋”,每甸出马4匹,车1乘,牛12头,甲兵3人,卒72人作丘甲”,由过去按甸出赋改为按丘出赋,军赋加重3倍 •(2)“用田赋”•       公元前483年鲁国“用田赋”即实行按一井土地为单位而征收军赋 • “田,一井也”从“作丘甲”到“用田赋”,鲁国赋税负担进一步加重 知识链接1: 西周的“赋”原是对军役和军需品征发的专称,是分封制下,下级贵族对上级贵族的一种义务只有食禄的“国人”(包括卿大夫和士)才有权利统帅或充当甲士,并提供相应的甲盾干戈贵族役邑中的农民也要随军服役,充当徒卒、缴纳粮食草料等军需品,但不能当甲士和缴纳甲盾车马 知识链接2:• 《左传》:(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

      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 • 《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此事很可能就发生在推行“田赋”之后孔子或认定,冉求作为季氏宰,这也等于是他在帮助季氏聚敛增财,因此怒而宣称,冉求不是自己的门徒,还叫弟子们擂起鼓来,一起攻击他王充的《论衡》对此有解释:“攻者,责也,责让之也可见,“鸣鼓而攻之”,就是击鼓造声势,对冉求进行严厉斥责 •(三)秦国•1、改革的具体原因•(1)内部环境上,经济上,农业落后;政治上,封建农奴制•(2)外部环境上,在诸侯国中地位较低 •2. 改革内容•补充材料(改革的相关人物):•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亦称为卫鞅、公孙鞅最初在魏国当差,怀才不遇适逢秦孝公招贤,离魏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国协助秦孝公理政十九年,秦国大治 •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前338年):姓赢,名渠梁战国时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前338年执政。

      秦孝公一生以两件事名垂青史一是迁都咸阳,二是商鞅变法西汉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对秦孝公有较客观的描述:“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见当时秦国的实力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a.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b. “舍地而税人”• c.“民努力本业,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知识链接•“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

      • —— 《吕氏春秋·上农》  •(2)徕三晋之民•即:采取免除三代徭役赋税和十年不征税的政策以吸引三晋民众来秦国耕种•“今王发明惠,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xí,低湿之处),不起十年征 ——《商君书·徕民》 •知识链接:•“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  •“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 ——《商君书·徕民》 •(3)奖励军功,严惩私斗 • 凡立功者按功劳大小受爵赏;私斗者则按犯罪轻重受罚有功劳的,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财万贯,也不得铺张 •(4)废除世卿世禄制•       秦国原来的俸禄制度也是世袭的,商鞅废除此制,建立起因功赐爵、依爵授官、依官受禄的新的俸禄制度。

      •三、改革的意义•1.适应了形势的发展变化•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加速了社会的转型•这些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公元前(公元前221—221—公元公元220220年)年)•一、秦汉时期的赋税 (一)田租 1.田制 秦汉时期的土地所有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少部分是属于封建王朝的公田(或官田),大部分是属于私人(包括王侯、贵戚、达官、富商、地主和平民等)占有的土地从此,地主可以大量兼并土地,“富者田连阡陌”的现象出现了 •2. 田租•秦汉称田赋为田租,是国家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土地税,属收益税性质 •汉代田租一律用实物交纳,且实行轻税政策:汉初,定为“什五税一”,即税率为百分之六点七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诏免“民十二年租税之半”,即三十而税一,成为定制东汉初,因战争的影响,支出浩繁,田赋改行十一税率,即根据同一块土地连续几年的平均收获量,征收十分之一的税当北方的主要地区得到统一,征收面积扩大;屯田收入有了增加以后,建武六年(公元前30年),又诏行西汉旧制,三十税一;直至东汉献帝初,循而未改。

         (二)口赋        汉代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又叫口钱,规定凡7-14岁未成年人,不论男女,每人每年缴20钱,充作皇室收入   (三)算赋         汉代向成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凡成年男女15-56岁具有劳动力者,每人每年向国家缴纳120钱,称为“一算”,作为战备基金、国家购置车马兵器之用                 汉代算赋制度具有着鲜明的政策性: 其一,为限制商贾牟取暴利,贯彻重农抑商政策,对商贾每人每年征收两算,即240钱 其二,为保证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商贾地主蓄养奴婢者课以重税,每人每年两算          其三,鼓励生育,对晚婚者加重征收算赋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四)更赋 汉代对按规定应该服役而未能服役者所征收的代役钱更卒不亲自服役,纳钱2000;戍卒不服役三日者,纳钱300除去代役使用外尚有余额,成为国家财政收入 知识链接:•       汉代徭役,包括在地方、郡县、京城和边境所服的各种兵役,还包括为皇室和郡县所服的各种劳役  服役年龄:汉代规定,民年23至56岁,均有义务服役,凡民达到服役年龄,就要进行登记,叫“傅”。

      凡成丁登记到名册上后,就意味着准备应征服役了汉景帝二年,曾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服役年龄提前了三年汉昭帝时才恢复汉初旧制,从二十三岁起役  平民被征发服劳役,一般包括建筑宫室、陵墓、城池、边境和冲要的障塞,修筑驰道,治理江河,修筑大规模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堵塞黄河决口,往边境运送粮草物资,军队出征时军需用品的运输,以及皇帝出巡时所经过道路桥梁的修筑和维护,运输工具的供应、随行人员的招待等 • 汉代的兵役,包括正卒、更卒和戍卒等三种  1.正卒:正卒即正式的兵役秦汉时期规定:在规定的年龄里成年男子每年必须在本郡充当步兵(或骑兵、水军)一年;如遇军事紧急需要,还要延长服役时间  2.更卒:汉代规定:年满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的成年男子,每年要在郡县服一个月的劳役,称为更卒农民亲自服役的叫“践更”出钱由政府雇人代役的叫“过更”之所以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役,据孟康所述,古代二十而傅,种三年地,积存一年粮食后,才能在离家服役时不影响家中生活至于“更”是轮番更替之意,即指男子到一定年龄后,每年要轮流到指定地点服一定时期的兵役  3.戍卒:每个成年男子,每年要到边境去戍边三日实际上,真正到边境去从事防守或参加作战的,只能是有限的一部分人,其余不去戍边的,要交纳一定的代役金。

      •(五)汉代赋役制度的主要特征•1、特征:轻田租、重人税•(1)田租:税率1/30.•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汉书·食货志上》•        按“五口之家”耕田百亩,收粮百石计,五口之家应缴田租约3.3石     (2)人税:        首先,口赋与算赋按学术界通用比例,即平均五口之家有2/3的人承担算赋,1/6的人承担口赋,五口之家的负担为5×2/3×120+5×1/6×23≈419钱• 其次,役钱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按二人服役计,更卒每人2000文,戍卒300文,共4600文•人税合计约5000文 •(3)田租与人税负担的比较:•按汉代粮食中平价1石=100文计,田租3.3石合330文田租与人税之比大约为 1:15换而言之,汉代五口之家的人税占赋税总额的90%以上 •2、形成原因•(1)土地占有关系相对均衡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并不发达,土地绝大部分为自耕农所有在这种条件下,纳税人基本上都有必要的生产资料,有相对可靠的收入,由此也能够负担较重的人税应当说,土地占有关系的相对均衡,是“轻田租、重人税”赋役制度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2)人口稀少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汉初期人口大约在1500万—1800万之间此后人口数量有所提升根据《汉书》的记载,公元2年汉代的人口数为5767万较少的人口,既为主要对人口征税提供了便利,也可保障征管效率• 《后汉书·礼仪志》中有“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的记载,即每年农历八月,各县、道都要核对户籍、进行人口统计,作为政府税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在人口众多且流动性较强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3、影响:       积极方面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武帝时府库余财“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反映出当时经济繁荣、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非常充裕       消极方面一是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地权逐渐集中,土地占有关系开始走向不均衡;二是为逃避沉重的人税负担,百姓争相脱籍,或沦为依附地主的徒附、或成为流民饿死道路、或啸聚山林为盗    二、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改革二、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政治上,面临削藩、维护中央政权的任务 采铁常聚集与深山,“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而人民所罕至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乘利骄溢,散朴滋伪,则人之贵本者寡。

      “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 2.经济上,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 西汉前期的经济政策,(“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盐、铁商的财力不断膨胀,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命脉,甚至俨然成了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严重危及到封建国家的统治;另一方面,“民背本而趋末”,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3.财政上,面临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武帝执政期间河南关东等地出现了两次比较大的灾荒,两次比较大的水患,赈灾费用每次都在数十亿之多二是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每次战争费用达几十亿甚至上百亿钱,根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于是大农陈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 (二)改革的内容          1、实行盐铁专卖              盐业: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始,将盐业收入拨归大农令以充实国库、并设立大农丞进行管理。

      在全国28个郡、36县设立盐官具体办法是,在盐区内实行民制官营,政府招募百姓,提供生产工具牢盆和生活费用,各自分头制盐,所出产品须按规定价格出售给国家,统一运输贩卖             铁业:公元前117年,国家开始垄断铁业的生产和流通,在全国委派铁官,分布于40个郡48个县,产铁地区置铁官、不产铁地区置小铁官具体管理开矿、冶炼和制造铁器,制成铁器后由官府负责收购、发运和售卖     2、均输平准    (1)均输:各郡国只需将应输贡物就地缴送当地均输署,即算完成任务,收到贡物后的均输官则需将贡物分类,连同均输官本身就近就产地采购的中央需用之优质轻便物品,一并组织雇用人员运往京师;凡京师不需要的贡品,均输官必须自行负责运往卖价高的地方出售,销售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2)平准:在京师设立平准机构,把各地运来的贡物统一调配,以贡物和国家所属机构生产的手工业产品销售所得为本钱,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在物价上涨时大量抛售商品,在物价下跌时则购进商品,以此平衡物价      3、开征工商杂税 (1)缗钱税 公元前119年,朝廷颁布了算缗和告缗令,开征缗钱税 缗钱税也称算缗钱,是对工商业者手中积存的缗钱及货物征收的财产税。

      凡商人、手工作坊主、高利贷者,都是缗钱税的纳税人征收方法是:商人,按规定自行向官府申报钱财及货物总值,经查验无误后,按财物数值总额,每2000钱征税一算,税率为6%;从事高利贷、或放债取息者,每2000钱征一算,手工业作坊主,其储积待卖的物品,按其产品价值每4000钱征税一算,税率为3%    (2)车船税 车船税是对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征,征税对象是商人,和除官吏、三老、北边骑士以外的其他车船所有者征收办法是:对商人拥有的轺车,每辆年征税两算;其他人拥有的轺车,每辆年征税一算对五丈以上的大型船,年征一算 •(三)改革的评价 1.积极作用:充实国家财政、增强国力,巩固中央政权,为抗击匈奴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统一币制,稳定货币流通秩序,对汉代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2.消极作用:盐铁专卖制度下存在一系列质量、价格和服务问题,如铁产品品种规格单一、质次价高、不适农用;食盐“价格极高、民或淡食”,不能满足百姓需求,还加重了百姓消费负担缗钱、车船税造成社会财富多用于消耗而非储存、商品供应紧张物价上涨等 复习题•1.解释名词• 口赋、算赋、更赋、算缗钱、算商车•2.问答题•(1)简述西汉赋役制度的特点。

      •(2)简述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原因、内容,你如何予以评价?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一、曹魏的田制和赋税制度 (一)田制:屯田制 屯田制,即曹魏时期实施的一种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其基本内容是,政府把农业劳动者组织起来,直接置于政府管理之下,在政府控制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 •1.屯田制实施的原因•(1)汉末战乱,造成了大量的流民和无主荒地,为曹魏实施屯田制提供了条件•“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土藏窜” •——陈寿 《 三国志》卷15《魏志·司马朗传》  •(2)军粮极度短缺,有必要将流民与荒地重新组合起来,以解决军粮问题•“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者寇掠,饱者弃余,瓦解离散,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陈寿 《 三国志》卷15《魏志·司马朗传》• 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  •2.屯田制的内容•(1)组织形式•第一类:民屯•民屯上的管理者是各级屯田官吏他们分别是大司农(中央)、殿农中郎将(郡)、屯田都尉(县)、屯田司马(直接管理者)。

      •民屯上的生产者是曹魏政权招募和强制迁移来的流民民屯的单位为屯,每屯大约有50人,屯田农民不属郡县管理,而属于殿农管辖,称“殿农部民”或“屯田客” •第二类:军屯•军屯上的管理者是各级军事将领,生产者是士兵及其家属军屯的基本单位是营,毎营60人•(2)经济关系•劳动者与国家实际上是一种租佃关系:国家提供土地,劳动者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收获物实行分成(用官牛者交纳60%,不用官牛者交纳50%),该部分收入成为国家的一项 财政收入 •3、屯田制的作用• 首先,屯田制使有限的生产资源得到了高效率的分配使用汉魏之际,一方面大量流民食不果腹,另一方面大片荒地无人开垦,而屯田制则可以把这些劳动力安置在国有土地上从事生产,从而充分利用了既定的生产资源• 其次,屯田制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为曹魏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屯田制实施当年,屯田收获谷物就达百万斛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二)曹魏的租调制 1.内容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魏王曹操颁布《田租户调令》),实施租调制。

      内容是:“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即规定每亩土地交纳租谷四升,叫做田租;每户人家交纳绢二匹、绵二斤,叫做户调除此之外,官吏不得另行摊派,增加农民负担 •      2.评价•       曹魏的田租户调制是在汉代的赋税制度基础上的改革•       首先,从田租看,汉代是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分成田租制,曹魏改为亩收四升的定额田租制两汉统治者向农民按分成制收田租,系多产可以多收,曹魏按定额田租向农民征税,则增产亦不能增收,故更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之愿意精耕细作,多产归已  •其次,从人赋看,汉代是按人口数征收货币,曹魏鉴于当时物价波动剧烈、人民流动频繁、人口难以于察知等情况,将算赋、口赋合并为一,改为按户征收实物在特定条件下,这一改革既有利于曹魏政权的赋税征管,也有利于纳税人纳税 二、西晋的田制和租调制 (一)田制——占田制 1.基本内容 所谓占田,是指国家准许个人占有的土地数量, 并不是由国家授田包括基本内容有两方面: (1) 普通农民,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2)官僚地主,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

      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2.2.实施背景实施背景•第一,屯田制的瓦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相对稳定社会局面,使屯田客不能再忍受高达50%-60%的分成地租,逃亡事件屡见不鲜,以致武装反抗亦与日俱增221年,太原爆发了屯田客的起义;225年,陈仓又爆发了屯田客的起义甚至地主阶级内部实力派也利用屯田客的不满情绪,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如225年魏镇东大将军毋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时,就指责司马师利用屯田压榨农民,以争取屯田客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掌握曹魏实权的司马氏于264、266年两次下令废除屯田制 •第二,屯田制瓦解后出现了亟须解决的问题屯田制瓦解后,许多屯田客并未遣散,仍在原土地上从事生产于是出现了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屯田土地如何分配;二是政府如何进行征税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农民将无法正常进行生产,政府也无法正常征收赋税占田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 知识链接:•西晋初年,贵族官僚兼并土地的事例多得不可胜数,《晋书》曾载淮南豪强并水田,使“孤弱失业”;汲郡豪强为使自己得到渔蒲之饶,竟不惜使吴泽不能通泄,以至数十万亩良田变为湖沼(参见《晋书·刘颂传》、《晋书·束晢传》)。

      •3、评价• (1)积极意义•   A. 占田制的实施从法律上承认了农民对原屯田土地和荒地合法的占有权利,鼓励了农民的垦荒积极性;•   B. 官僚地主占田荫客规定了限额,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官僚地主的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的生存与发展,这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都是有利的•         •(2)局限性•由于官僚地主可以通过荫客制,大量占有土地和依附人口,官僚地主得以继续兼并土地,有利于士族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课田制与租调制• 1、课田制•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具体规定:丁男( 16-60岁 )课田 50 亩,丁女 20 亩,次丁男( 13-15岁 ; 61-65岁 ) 25 亩西晋政府通过课田,一方面征收了赋税;另一方面达到“寓劝于课”,通过征收实物的种类与数量,达到劝农民种田的目的 • 2、租调制• 每一正丁课田五十亩,每年纳租四斛,称为“租”;又缴纳绢三匹,绵三斤,如户主为正丁女或次丁男的只需交半调,是为“调” △西晋租调制与曹魏租调制比较•  首先,从田租看•(1)征收量增加曹魏田租为每亩4升西晋夫课田50亩,纳4斛旧制,1斛等于10升。

      按此计算,西晋田租合每亩8升,比曹魏时增加了1倍•(2)按亩征收变成按丁征收因为西晋政府规定按丁征收一定数量的租调,而与丁所拥有的土地量无关所以,所谓“田租”,实际上就变成了“丁租” •其次,从户调看•西晋的户调呈现征收细致化相对于曹魏的户调,西晋户调“丁男”、“次丁男”的负担有差别,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晋赋税征收方法的进步,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把税负和纳税能力联系起来 三、北魏的田制和租调制   (一)田制——均田制 1.主要内容: 公元485年实施均田制,即国家把无主土地授给农民:(1)15岁以上男子,授露田40亩,妇人20亩,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倍露田只能种庄稼,不准买卖,年满70交还国家2)15岁以上男子,授桑田20亩,作为世业,终身不还桑田必须种一定的桑树、榆树、枣树3)奴婢与普通农民一样授田;耕牛一头授田30亩,限4头授还依奴婢、耕牛有无而定 •2.实施原因:•(1)为了组织农业生产,保证国家收入西晋先是发生了八王之乱,接着又有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北方出现人口减少、土地大量荒芜现象,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设法安排土地,组织生产,以保证拓跋氏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

      知识链接:•1.人民“或死于干戈,或毙于饥馑,其幸而自存者,盖十五焉”•——《魏书·食货志》•2. “是时,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及胡寇南侵,淮南百姓皆渡江成帝初,胡寇又大至,百姓南渡者转多”•——《晋书·地理志下》 •(2)为了有效地控制土地和人民北魏初期,北方很多大地主都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形成众多的地主田庄这些田庄聚集的户数有的多达四、五千家,在地主的支配下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地主控制过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既对封建经济的恢复不利,也会影响国家的收入,所以拓跋氏政权必须抑制世族豪强过多地占有土地和人民 •(3)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在均田制颁布前夕,已经是大地主兼山并泽,广大农民却没有容足之居,矛盾很尖锐据史书记载,从北魏建国到实行均田制的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民起义达八十余次北魏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从而缓和民族矛盾,需要稍稍限制土地的兼并,适当地解决无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3.对北魏均田制的评价•(1)均田制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北魏实行均田制授给农民以小块耕地,但是并未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一,均田制并不是把所有土地拿来均分,而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的基础上,分配无主荒地;其二,均田令本身来说,对大地主的利益也十分照顾。

      奴婢可以和常人一样受田,奴婢多可以多受田,数量不受限制,土地都给主人,这自然就保护了大地主的利益 •(2)受田的农民等于是封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很强,封建束缚很重农民受田以后就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随便离开按照法令,狭乡的农民可以迁往宽乡,但宽乡的农民则不能任意迁徙,即所谓“乐迁者,听遂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魏书·食货志》)受田农民的地位不但比自耕农低,其所受的束缚也比一般佃农大 •(3)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把耕地分给了农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对社会生产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到6世纪初年,北魏统治下的北部中国,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洛阳附近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了开垦,粮食产量有所增长北魏明帝熙平年间(公元516~520年)共有户数500万,人口2500万人,比西晋太康年间全国的人口1600万人多出很多(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二)租调制 凡一夫一妇,每年出粟2石,称为“租”,帛1匹,称为“调”年15以上未娶男子,4人出一夫一妇的租调;从事耕织的奴婢每8人、耕牛每20头缴纳与一夫一妇相额的租调。

           四、 魏晋时期的工商杂税          1.估税 估税,即商品交易税,是我国契税的前身估税分“输估”“散估”对大型买卖,且立有文据的征税,叫做输估税率是万钱征四百,卖者纳三百,买者纳一百对于小型的买卖,叫做散估此项税收起于东晋,经南朝而未改一方面是为了抑制商业,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               2.牛埭税 埭(dài),指水坝南朝时,船只用牛牵拉过坝,须支付费用后凡过坝船只无牛牵引均支付该项费用,就变成了牛埭税 •复习题•1.试述曹魏屯田制实施的原因、内容及其意义•2.简述曹魏租调制的内容,如何评价?•3.简述北魏均田制实施的原因、内容及其意义•4.西晋租调制与曹魏租调制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5.什么是估税?它产生于何时?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财政一、隋及唐前期的赋税制度 (一)田制——均田制 1.隋朝的均田制 582年,隋文帝实施均田制其主要内容: (1)农民丁男授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女子授露田40亩 (2)奴婢按农民标准授田,但又数量限制如亲王现300奴婢,一般地主限60奴婢。

      (3)耕牛每头授田60亩,限4头 •2.唐前期的均田制•(1)成年男子授田100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相当于北魏和隋的露田),20亩为永业田•(2)王公贵族和官吏给以百顷至六十亩的永业田,对各级中央及地方官吏给以十二顷至八十亩的职分田,对各级官衙也拨给一定数量的公廨田•(3)永业田有余可以出卖,不足也可买足口分田不得买卖,但自狭乡迁宽乡者例外 •△隋朝与唐前期均田制的比较•(1)授田对象上,道士、和尚给田三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2)均田土地买卖限制放松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  (二)隋朝的租调制与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1. 隋朝的租调制 隋朝租调制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来计算租,一床每年交纳租粟3石;调,产丝地区纳绢1匹、绵3两;产麻地区纳布1端、麻3斤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1)租,每丁男每年纳粟2石 (2)调,随乡土所出,产丝地区每丁每年纳绢(绫)2丈、绵3两,产麻地区布2丈5尺、麻3斤 (3)庸,每丁每年为国家服徭役20日,闰年加两日,无事时若不愿服役则可“输庸作役”,即向国家交纳代替服役的绢布。

      ☆隋朝租调制与唐前期租庸调制的比较•相同点:•(1)赖以存在的基础相同二者都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赋税制度•(2)赋税的类别相同二者都属于对人的征税,即人头税•不同点:•(1)计税依据不同由按一夫一妇改为按丁男征税其原因是唐代妇女不再授田,故不再承担租庸调义务•(2)唐代“庸”的规定,较隋代有利于保障农时 (三)唐前期的地税和户税 1. 户税 以户为计税单位、依据户等的高低来确定税额的一种财产税规定:把全国所有户分为官户、民户根据财产多少将民户分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三等九级户上上户每年交纳4000文,每减一等减500文;下上等1000文,下中等700文,下下等500文 2.地税 国家对私有土地拥有者以土地为征税对象而开征的税种,每亩纳税2升初以该项收入用于社会救济,充实义仓备荒储粮,后因国家财政窘迫遂用作财政支出   二、唐中期的税制改革——两税法      (一)历史背景         1.均田制的破坏,使租庸调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唐均田制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首先,土地兼并的日益激烈,大土地私有制的迅速膨胀,打破了均田制的原有格局。

                唐中期实行的均田制,两大弱点:其一,放宽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甚至连口分田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买卖,这就给土地兼并的发展,大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开了方便的途径其二,各级贵族、官僚、地主受得大量永业田,使他们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远远超过一般农民,这也助长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关于土地兼并情况,《册府元龟·田制》记载:“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田之侵夺;置牧者唯指山谷,不限多少受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既夺居人之业,实生浮惰之端远近皆然,因循亦久 • 其次,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封建国家掌握的公田越来越少,从而失去了均田制继续推行的物质条件 • 唐贞观年间(公元 627—640 年)全国户数不满300 万户,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 年),全国户数增至 819 余万户唐玄宗时,授田数量严重不足如江西的彭泽,“百姓所营之田,一户不过十亩、五亩” •      2.安史之乱导致农民大量逃亡,使租庸调制不能保证财政收入•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之前的玄宗天宝十四年(755),政府管辖人口5292万。

      到大乱尾声的肃宗乾元三年(760),管辖人口1699万,人口减少了3600多万,其中逃亡人数众多 (二)内容 公元780年,宰相杨炎推行两税法: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际上, 唐中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三)两税法的评价• 1.积极意义 • 首先,在均田制下,国家对租调徭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

      两税中的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虽说依据资产,但土地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地就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    其次,在“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下,不管是地主、贫民,他们向国家纳税的数量却完全一样,这当然极不合理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 再次,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有资产,就一律纳税这样,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收入史载,两税法施行后,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达到三千多万贯,比实行两税法以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2.缺陷•(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建中元年定两税时定户已不严格,贞元四年(788) 又诏令定户等,并且规定三年一定,以为常式,但是许多地方的材料反映,自建中以后就长期没有再定户等,这样就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元和六年(811年)正月,衡州刺史吕温: “臣昨寻旧案,询问闾里,承前征税,并无等第,又二十余年,都不定户,存亡孰察,贫富不均 •(2)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两税法实施后的物价变动两税法实施后的物价变动•建中元年(780年),“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 ——《李文公集》卷九《疏改税法》•到了贞元八年 (792年), “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米一斗为钱一百”可见短短12年,物价已经掉了一半,也可以说货币的价值已经翻了一翻• ——《陆宣公文集》卷二十二 •再到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上疏云:“今税额如故,而绢帛日贱,钱益加重,绢一匹不过八百• ——《全唐文》卷634“疏改税法”•可见,两税实施40年后,绢价已经掉到了建中元年的23%,这样的话,基本可以确定元和十五年的物价是建中元年物价的四分之一左右,也等于说,由于货币强势升值,钱重物轻,税额等于升了400%,农民要交纳4倍的稻米或者绢才能完税。

      •(3)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 ,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 • 元和十三年(818年)李渤上书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闵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旧唐书》李渤传) •三、隋唐时期的工商杂税• 1.间架税•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唐德宗为解决军费困难开征此税该税以房屋为征税对象,规定房屋两架为一间,按间收税,并将应税房屋分为三等上等每间税2000钱,中等1000钱,下等500钱凡没一间,杖60,告者赏钱50贯”结果税吏苛扰,民相告讦,不胜其扰当年10月,泾源兵在长安哗变,以“不税尔间架、除陌”煽动民众从变结果,唐政权被迫废除此税              2.除陌钱 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在全国征收除陌钱,规定凡属公私贸易,每一贯收税二十文,后增至五十文;物物交换则折钱计税 征收方法是由官府发给牙商印纸,登记收纳;不经牙商的另用私簿报税,或自行报缴逃税的一百文罚二千文,杖六十 •3.茶税•(1)开征时间:“贞元九年(793年)正月,初税茶。

      •(2)开征原因:“时军用稍广,常赋不足,所税亦随尽,竟莫得充本储积焉”,“然税无虚岁,遭水旱处亦未以钱拯赡”•(3)征收方法:在“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设置税场,“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商人在产地纳税后,即可通行全国 •(4)茶税加征•a.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时“两镇用兵,帑藏空虚; 禁中起百尺楼,费不可胜计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b.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政府根据朝臣令狐楚之请,被迫取消专卖,“复令纳榷加价而已”此次增加, 税率多少,史无明言,但加税却是事实 •c.武宗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拓地钱’ •四、唐代的盐铁专卖收入•(一)实施的原因• 安史之以后,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各地藩镇割地独立,垄断了各自统辖地区的财权和赋税,拒不上缴中央,国家财政又被严重地分割和截留,"王赋所入无几"(《旧唐书》卷118《杨炎传》)然而,由于唐后期战事频繁,军队数量剧增,官僚队伍膨胀,统治阶级的进一步腐败,财政支出的数额比以期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又不得不把盐铁课税改为盐铁专卖。

      知识链接•唐代初年,由于财政支出不大,国家积蓄相对富裕,所以继续延用了隋代对盐铁既不征税也不专卖的政策,国用所资,惟赖租调贞观初年,右御史权万纪建议税银,被唐太宗所责:"朕之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欲以桓、灵视我耶"(《文献通考》卷18《征榷考》五)不但如此,权万纪为此被罢官还家 •唐玄宗 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问题与日俱增,开元十年(722),唐政府下令首先对食盐征税,从此实行了食盐课税制 •(二)盐铁专卖的作用•1.盐铁专卖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大历元年(766 ),大历初盐利收入为60万缗,末年超过十倍,那就是600万缗,占财政总收入的60%.大历一共有14年,盐利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十倍,其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 2. 加强了唐中叶的中央集权• 由于财力的不断充实,至唐宪宗时期,相继平定了四川、淮西、河北等藩镇割据势力,出现了短期的安定统一局面,史称"元和中兴"这与其说显示了唐中叶中央集权的政治力量,倒不如说显示了国家的财政实力,而国家财政的实力主要来自于盐铁专卖的收入 •3.盐铁等专卖收入还减轻了农民负担。

      •《旧唐书·食货志下》云长庆二年(822),诏曰:“兵革初宁,亦资榷管, 阎重困,则可蠲免如闻淄青、兖、郓三道,往来粜盐价钱,近取七十万贯,军资给费,优赡有余……及均减管内贫下百姓两税钱数至年终,各具粜盐所得钱,并均减两税"两税主要来自广大农民的地税和户税,减少两税的征收必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财政(960~1279)  一、两宋时期的经济、政治概况(一)经济概况  1、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 (1)垦田面积增加:最多时达1400多万顷,  是唐代的2倍 (2)粮食单产增加:汉唐以来,亩产一般在1石左右;宋时亩产已达2石多                       •2、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手工业方面,主要是纺织、制瓷、矿冶三大行业纺织业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机户”;制瓷业瓷窑数量增多;矿冶业最突出的是冶铁业据美国学者郝若贝(Robert Hartwell)推算,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全国铁产量在7.5~15万吨之间相当于160年英国的2倍半到5倍,相当于18世纪初整个欧洲的产量! •商业方面,突破夜昼界限,出现了“夜市”•“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至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二、两宋时期的田赋•(一)田赋制度的基本内容•  1.沿用“两税法”•(1)一年两征:分夏、秋两季征收•(2)税负安排:以田地肥瘠而定每亩税额之等差,但各地标准不一,特别是南方差别大例如:  •苏州“均定税数,只作中、下两等,中田一亩夏税钱四文四分,秋米八升,下田一亩钱三文三分,米七升四合” •镇江“视田土之肥硗,分为四等,曰上,曰中,曰下,曰不及等” •    2. 征收方法•    a.支移:规定纳税户,把秋税谷物送到指定的边镇交纳,运输费自理不自己运输交纳者,要加纳“脚钱”,官方代为运输•  例如:•元丰四年时,衡州茶陵县(今茶陵)田赋税米支移到邻州潭州(今长沙),民户将米送到县城,“米一石别输船脚钱七十,官为运至潭州”   •    b.折变:宋代虽规定夏税输钱,秋税输米,但具体征收时,有时以钱折粮,或又将粮折钱,或以钱折绢,或以绢折钱,称为“折变”几番折征之后,纳税户实际负担往往成倍增加例如:•淮南,夏税本纳现钱,庆历四年(1044年),要第二等以下户,并折纳小麦,每斗34文不久,朝廷以小麦库存太多,令民户再以每斗并耗添94文折纳现钱,通过这二次折变,纳税户的负担平白地加重了近两倍。

      •三、宋代的徭役•(一)宋初的徭役•1、主要类型(负担由重到轻排列)•a.衙前:主管官府财物•b.里正、户长、乡书手:主管督课赋税如所管赋税不足额,则令服此役者赔补•c.耆长、弓手、壮丁:主管逐捕盗贼•d.承符、人力、手力、散从官:主管传送敕令文书•e.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县州杂职、虞侯、掐等役:负责县州杂项事务 •2、编排方法• 按等户轮流差充,户等越高,徭役越重,所以又称“差役”• 其中衙前役,由资产最多的户等充当,里正由第一等户充当,户长由第二等户充当,余下诸役由三、四等户充当• 宋代诸役中,以衙前役为最苦(衙前役包括义务衙前与职业衙前两种,此处所说衙前,系指由乡户充当的义务衙前),他们负责保管仓库,运输粮草、物资,不仅负担所需费用,如有损失,还需赔补,衙前常因此而破产 •(二)北宋中叶徭役制度的改革•1、改革的原因                ——旧徭役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1)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司马光:•“臣尝于村落见农民生具之微,而问其故,皆言不敢为也今欲多种一桑,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粮,藏十匹之帛,邻里已目为富室,指抉以为衙前矣,况敢益田畴,葺庐舍乎?” •(2)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司使韩绛言:•“闻京东民有父子二丁将为衙前役者,其父告其子曰‘吾当求死,使汝曹免于冻馁’,遂自缢而死又闻江南有嫁其祖母及与母析居以避役者,又有鬻田减其户等者  •熙宁元年,知谏院吴充言:•“今乡役之中,衙前为重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给,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2、改革的内容•                 ——差役法改为募役法•熙宁4年(1071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户所缴纳的役钱称“免役钱”;原来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户等,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3、改革的意义•(1)募役法实施后,服役人数有所减少,使得不少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据统计,此前,全国每年服役人数在53万人;此后每年为42万人,服役人数减少11万人•(2)赋役负担有所公平大地主缴纳“助役钱”,说明大地主在赋役上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夺;而下等户不输役钱,减轻了负担 •(3)宋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所收役钱除募役支出外,剩余部分则成为一项财政收入。

      据史书记载,熙宁九年(1077年),役钱收入为1040万贯,募役支出为648万贯,余392万贯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项目1、                                      2、内容           熙宁二年(1071年)废“差役法”改为“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或“雇役法”           规定以州县为单位,各地根据募役所需经费的数额按户等高低分摊征收主要内容:按户等,上四等户为当役户,不再派役,而随夏秋两税收免役钱;原先享有免役权的官户、形势户、僧道(未成丁、单丁、女户)等,按正额半数征收助役钱;在正额之外另征20%免役宽剩钱,以备灾荒年雇人服役之需    3、评价                                                宋·海船纹铜镜   第二节  两宋时期的工商杂税    (一)商税则例    (二)义仓税               经总制钱               月桩钱               市舶课      第三节   两宋时期的财政支出              南宋·出门税                                                    南宋·税银 第六章 元代的财政•第一节  元代北方赋税制度       一、丁税和地税        二、科差               丝料、包银、俸钞                                     元·青花釉里红雕盖罐 •第二节  元代南方赋税制度       一、秋税和夏税        二、科差               户钞、包银    元代赋税征收方法——扑买    元代财政支出构成    元代财政特点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第七章  明代的财政• 第一节 明前期的田赋和徭役 一、田赋•(一)地籍的整理——鱼鳞图册的编造• 1.鱼鳞图册的含义•鱼鳞图册,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管理册籍。

      图册中详细登记了每块土地的主人姓名、亩数、四至以及土质的肥脊还把每块土地的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鱼鳞图册”它是征收田赋的依据 •2.鱼鳞图册的发展演变•(1)关于鱼鳞图册的编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婺州、漳州等地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魏豹文为婺州守凡结田册、户产簿、丁口簿、鱼鳞图、类性簿二十三万九千有奇创库柜以藏之,历三年而成,上其事于朝” •(2)元代自世祖忽必烈时起(1271年),先后在一些地方进行过局部的土地丈量,称之为“括地”或“括勘”经过土地丈量,最后绘有“鱼鳞依次之图”,编造了有关册籍 •(3)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发现因土地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的严重问题后,开始编造完整、紧密的鱼鳞图册,在相当程度上摸清了地权、清理了隐匿这是地政管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4)明代中叶后,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而流为具文清朝建立后,已名存实亡, 明·洪武年间鱼鳞图册 •(二)田赋•1.计税依据:按亩征收•2.税率: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注:各省实际操作中略有增减) •但个别地方却有特殊的税率:•一是朱元璋的家乡凤阳只象征性征收、大学士刘基的家乡青田减半征收;•二是江南的苏、松、嘉、湖、常等府,因朱元璋恨其地民众为张士诚死守抵抗明军,特提高五倍的税率以示惩罚:民田每亩税二斗至三斗,没官田税七斗至石,其中张士诚建都地苏州府最重。

      •3.征收物品•明初田赋之制沿袭唐宋以来的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夏税以小麦为主,秋粮以米为主,有时以丝、绢、棉、钱、钞等物折纳米麦名曰本色,折纳物品叫折色 •二、徭役•(一)赋役黄册•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天下郡县编赋役黄册,十年一造,册成为四本,“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 •(二)徭役的种类•1.均工夫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役法定于洪武元年田一顷出丁夫一人,不及顷者以他田足之,名曰均工夫 •2.里甲正役•它是以里甲为承役单位,以办纳税粮为目的徭役  •(1)里甲正役的依托• ——里甲制度•每110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里长;其余100户编为十甲,每甲10户,设甲首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催征钱粮,勾摄公事 •(2)里甲正役的内容•a.催征税粮该办税粮,粮长督并里长,里长督并首甲,首甲催督人户•b.维持辖区治安如根究逃亡,拘捕罪犯 •3.杂役•它是民间出办(也就是里甲出办)供地方官府使用的银两和供地方官府差遣的役夫  •第二节 明代财税制度改革——一条鞭法                  一、内容          在清丈土地的基础上,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者,总括州县之赋役,    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    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    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    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存    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万物悉并为一    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    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明·丈量步车图 •二、    (一)统一役法将原来的赋、役合并征收   (二)赋役征银除在苏松征米麦以供皇室、官吏外,其余地区一律按亩征银   (三)官收官解废除粮长制,改由地方官吏直接征收运送国库   (四)正杂统筹以各县旧有各种税收收入总额为基准,不论正杂都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土地上,杂税名目取消                                  明·金花银     此为万历十六年福建上交户部银锭     凹面刻有地方名称、税别、重量、     内耗以及有关官员和银匠姓名等     初夏税麦秋粮米,自正统元年规定     江南田赋折银,每年地方将收齐散     碎银两铸银锭上交户部。

                 二、原因     (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了赋和役分征的赋役制度,客观上要求将徭役和赋税合并     (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田赋征收货币化     (三)粮长制的破坏,促使国家在税收征管上恢复了原来的官收官解     (四)政治腐败和严重的财政危机是改革的最直接原因          明·戥子   戥杆长31.1厘米、   盘径8.5厘米、砣   高4.7厘米、重94.6克        三、意义    (一)上承两税法,下启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税制改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赋役合并适应了土地占有关系的重大变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均平赋役的作用     (三)赋役折银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田赋征银客观上促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徭役征银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四、局限性     (一)改革主观目的是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并非减轻百姓税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集中和税负不公的问题     (二)规定税额以原有数额为准,把各种加派固定下来并使之合法化,剥削仍然很重。

           (三)将各种赋役合并征收,手续固然简便,但纳税人无从确切知道所纳税目,使胥吏可以夤缘为奸     (四)计亩征银,百姓在折换中间不免受到商人盘剥,而钱、银与粮米比价经常变动,加重百姓负担  •第二节  明后期的工商杂税        一、钞关税        二、工关税        三、矿监税使        四、三饷加派•第三节  明代的财政支出        军费支出        皇室支出        俸禄支出        其他支出                                         明·崇祯税银五十两锭 •黄宗羲定律    Bn=A+Nx        n:改制的次数    Bn:经n次改革后的农业正税额    A:原始税额                                        明·黄宗羲像    x:各项杂派    Nx:被n次改制后合并的杂派,或n群杂派之和 第八章 清代前期的财政•第一节 清前期的财税改革       一、清初的税制     (一)清初的财税政策           1、轻徭薄赋           2、更名田      (二)税制改革                                                                       清·户部则例                                                                                             清·顺治清丈归户票                      清·顺治鱼鳞图册   1、内容       STEP A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1)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上谕:以康熙五十年人丁(计24621324口)为标准,将当年全国丁银收入总350余万两做为定额,做为以后每年丁银征收的常数。

          (2)配套措施:户部议“缺额人丁,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抵补;又不足,以同甲粮多之丁补之”       STEP B  地丁合一、摊丁入亩        康熙五十五年,首先在广东试    行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实行地    丁合一;        雍正二年至七年(公元1724-    1729年),令全国各省将丁银平    均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    丁”自此,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    民纳地丁之外,另无徭役                                   清·碧玉透雕松竹梅花插    2、原因        STEP A(1)耕地面积不能扩大使丁银随丁数增加而增加失去可能,客观要求将丁银总量固定下来        (2)丁银随丁数增长的制度在征管中遇到极大困难        STEP B(1)按丁征税从理论上讲本身具有不合理性        (2)第一阶段解决了耕地    面积总量与丁银总量关系,稳    定丁银的宏观税负,但土地占    有和丁银负担结构的问题并未    解决        (3)征管方面出现问题                                    清·雍正户牌  3、意义      摊丁入地是我国财税史上的重大变革,其意义在于:    (1)改变了历史上地丁分征、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完成了赋役合一的历史进程,缓解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丁税固定,百姓负担稳定,安心务农和垦田积极性提高,使国家税收收入得到保障    (3)户口渐实,人口不断增多,具有一定政治意义 4、局限    (1)改革实质是为维护官僚地主阶级利益实行的变革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负担沉重的问题    (2)“永不加赋”在推行过程中渐成空文,官方常变相增加名目加征私派  •第二节 清前期的火耗归公       一、内涵及由来          火耗,也称耗羡是为了弥补税银在熔铸过程中的损耗,地方官府在正税之外,另行向纳税户征收银两,另行征收的这部分叫做火耗          二、清初火耗泛滥及后果       三、火耗归公        雍正元年1723,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火耗归公,具体内容:其一,所有县政府征收火耗全部上解省库,省库统一支用其二,火耗收入用于弥补地方财政亏空兼发养廉银其三,减低火耗征收比率,以加征10%为原则,即加,不及10%维持不动,超过10%降至10%        四、意义        其一,减轻百姓负担;其二,各地方财政状况有所好转,有些地方还有结余;其三,吏治有所改善   第九章 清代后期的财政      第一节   田赋      第二节   海关关税         一、构成         进出口税、子口税、复进口税、船钞税         子口税:清后期政府开征的由海关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具体内容为:凡外国商人从国外进口货物或从境内组织货物出口,除在海关交纳5%进口税或出口税外,另行缴纳2.5%的税,其作用是替代内地沿途关卡所征收的内地过境税(或称内地关税)。

               复进口税:清后期海关征收的沿岸贸易税,具体指土货缴纳完出口正税后,由该通商口岸转运到境内其他通商口岸进口内销时,须再纳复进口税,税率为2.5%,故又称复进口半税      二、性质和特征        (一)性质:从原来独立自主的关税,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协定关税”;从原来完全为本国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关税,变为主要为外国列强侵华服务的关税         1、海关关税税则独立制定权丧失   1842         2、独立征管权普遍丧失     1858         3、关税收入支配权丧失          (二)特征:属于财政关税;有利于列强对华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直接为列强侵华服务                                          清·光绪金币            第三节   厘金        一、什么是厘金        清后期开征的一种商品流通税,由于最初税率为1%,习惯上称百分之一为1厘,故称之为厘金1930年被国民政府宣布废除         二、由来及原因         原因:一是镇压太平天国需要大量的军饷;二是政府财政收入日下,创办新税急不可待;三是商品经济发展、流通频繁为开征商业税提供了可能。

                                                 清·厘金金锭     三、基本内容        (一)按种类不同,分为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土药厘     百货厘主要有两种:板厘,也称坐地厘;活厘,也称贩运厘        (二)办法:居者设局;行者设卡        (三)税率:初为1%,后逐渐加重      四、评价                                             清·牙厘总局厘金          厘金征收自1853-1930年废除,存在80多年,总体上看,具有反人民、反进步性,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       体现在:1、主要用于镇压农民起义       2、成为清政府与列强掠夺中国人民财富的手段      3、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第四节  清代后期财政支出结构       一、军费支出       (一)战争军费支出       (二)国防军费支出       二、皇室支出       三、俸禄支出       四、赔款和债务支出       五、洋务支出       六、其他支出 第十章 中华民国时期的财政•第一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一、农业税收及整理               二、工商税收    (一)关税           (二)印花税        光绪十五年(1889年)始,清廷拟议和试办印花税,先后印制了日本版和美国版印花税票,也拟定了“印花税则“十五条,但终未能正式实施。

      1908年再次准备,未果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10月21日公布《印花税法》令,并于次年正式实施自此,印花税一直被民国政府视为不可缺少的重要财源          民国印花税不仅适用于商业凭证,且适用于人事凭证                                        民国·印花税法令摘要        三、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划分       1912年,正式划分了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在此方向下划清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也同时划清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        四、财政支出结构                           民国·地丁银税票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       一、田赋征收与整理        二、裁厘改统          统税: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征的以“一物一税”为原则的税收规定国内产品的统税一般在生产方式厂家或出产地征收;进口商品由入口处海关或入口第一道统税机关征收,出口商品或征或免,或征收二分之一凡已缴纳统税的货物如遇有重征时,可准许申请退税               民国·统税印花存根      三、抗战前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一)内容        背景:1930年,正式收回关税自主权。

              第一阶段          1、税率先后颁布《中华民国海关进口税税则》《进口税税则暂行章程》《中华民国海关出口税税则》《出口(及转口)税税则暂行章程》,分税率为12级,5%-50%不等           2、税款结算银单位结算征银改为金单位结算征银           3、税务行政明确总税务司的地位是财政部外籍雇员;提高海关关税人员中华人比重,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相关知识           4、关税税款的保管与运用要求关税收入必须存入当时中央银行及其各地分行,由中国银行直接经历外债本息的偿还         第二阶段         主要是税则税率的调整        1、出口税增列了许多免税项目,主要是土特产和手工业产品,如茶叶、草帽、编织品        2、进口税最高进口货物税率提高到80%,对竞争性的产品征收     (二)意义        1、改变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从此关税成为国民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2、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缺陷              改革后外国人员在海关中仍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民国·海关进出口税税则    四、抗战时期的田赋征实      (一)内容         1941年5月,国民党五届八中全会正式决定实行田赋的征实;6月,第三的全国财政会议制定《田赋征收实物原则》。

      核心内容有两点:1、中央接管各省田赋2、田赋由征收法币改为征收实物          (二)原因         1、抗战爆发后粮食极端缺乏,是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实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2、通货膨胀严重,迫使国民政府绕开通胀直接征收粮食         (三)意义         1、田赋征实简单易行,免去了农民在以物换银过程中的诸多不便         2、田赋征实支持了持久的抗战,为最后胜利打下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对当时经济形势也产生有利影响,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胀压力    (四)局限        1、随着折征率不断提高,农民负担不断加重         2、征收办法上与民不便         3、定额税制,没有体现出合理税负  (五)实质          是国民政府通胀政策的从属部分,目的是既要通过通胀满足财政需要,同时又企图绕开通胀对财政的不利影响实质就是为了更多地取得财政收入      五、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支出 •中国古代主流税制演进趋势:      第一,征课形态——赋税和役两条线,由分离逐渐走向统一和完善         第二,征课对象——人和物两条线,由对人课税逐渐向对物课税转变。

               第三,征课内容——实物、劳役与货币三条线,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和劳役          公平       确定    便利       经济  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19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