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练习题(含答案)1.doc
9页统编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19世纪上半期,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A.《海国图志》 B.《四洲志》C.《天演论》 D.《孔子改制考》2.下列条款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第一款英国公使得驻北京……第二款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第三款英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往来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3.英国学者斯当东对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遇到的中国军队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兵士们在排队敬礼的时候,身上穿着整齐的制服,事毕之后即把衣服收在仓库里,等下次站队时再穿平时他们就穿同老百姓同样的服装,经营各种行业或者耕种田地从中可以看出A.英国使团重点关注中国军队战斗力 B.清朝军队实行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C.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D.中国军队当时注重礼仪具有大国风范4.《海国图志》是当时中国最为完备的世界史地知识巨著,其百卷本中,有关西洋技艺的篇幅占12卷,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作远镜说略》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这说明此著作A.侧重富国之策 B.注重知识创新 C.饱含爱国情怀 D.凸显科技启蒙5.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特权指的是“租借”和领事裁判权②获得这些特权开始于1840年③特权还包括列强在华自定关税权④冲击力近代中国人的法律观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6.下图是一幅反映洋务运动的漫画。
图中人物所说的这些“洋玩意”的含义是 A.西方洋枪队 B.外商企业 C.西方近代科技 D.洋枪、洋烟7.读《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企业分布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B.洋务新政在当时的中国发展极其缓慢C.洋务派创办的企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D.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均分布于沿海地区8.有学者说,比之欧西各国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下列项中,属于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60-90年代)“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的表现是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自行设计建造京张铁路③在台湾架设立电报线 ④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9.下表为轮船招商局在1873~1884年发展阶段商董(入股人)社会背景表,表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买办是洋务民用企业主要投资者 B.轮船招商局受到外国资本的排斥C.轮船招商局具有官商合办的性质 D.轮船招商局是资产阶级民族企业10.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允许各地督抚及统兵大员就地“筹饷”以解燃眉之急。
各省督抚及统兵大员在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督粮道、盐法道四大财税机构之外私自建立起金融管理机构,如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金局,湖北巡抚胡林翼在武汉设立总粮台,曾国藩派人在所辖地区设立厘卡这反映了A.洋务派控制了地方财政大权 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C.“中体西用”观念受到了推崇 D.地方分权趋势加强11.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反抗外来侵略 B.“中体西用” C.追求民主共和 D.“扶清灭洋”12.列强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其侵华手段的变化有①以华治华成为显著特征 ②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③主要采取武力手段扩大侵略权益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13.“百日维新”期间,文化教育方面的规定有:废除八股文,一律改试策论各级考试仍定为三场,一试历史政治,二试时务,三试四书五经;以后一切考试,取士均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不凭楷法(写字)好坏为取舍标准,该规定说明A.维新派在文教方面除旧布新 B.传统教育仍占有主要的地位C.封建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D.洋务派尝试教育方面的改革14.下表是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和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的情况这种情况A.有利于中体西用思想进一步发展 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的深入C.延续以往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 D.反映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15.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要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塑造理想国民,就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就要强健国民体魄,提倡军国民教育,鼓吹尚武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A.意识到思想启蒙是社会政治变革的前提B.对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一定认识C.倡导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D.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的主张存在极端偏颇16.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位学者评价的是A.魏源 B.曾国藩 C.郑观应 D.康有为17.明清之际,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茶叶 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 1893 年,华茶在英 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这反映了( )A.中国的茶叶生产日趋萎缩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列强放缓了对华经济侵略步伐18.如下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19世纪中后期当欧美军队使用散兵线战术后,其实用价值直线下降1899年,清军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
这说明了A.清军武器长期领先世界 B.因循守旧加深民族危机C.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D.战术运用决定战争成败19.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是中国战场上的胜利,外交上的失败这场战争不仅使侵略者在中国取得了铁路修筑权,而且使中国的西南门户大开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指出:“理想的报刊应当承负起‘广译五洲近事’的职责,好让读者可以知晓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这表明梁启超认为报刊应A.唤起国人的危机意识 B.传播西方先进思想C.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D.启发民智以图自强21.仔细观察下面图片,下列有关图1到图2演变实质的解读,最准确的是A.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 B.自然经济到商品经齐C.男耕女织到大机器生产 D.铁器时代到蒸汽时代22.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企业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创办福州船政局23.孙中山说:“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
在议和过程中,美国就有人认为“切勿加中国以不公平导致产生新的仇视”材料意在说明义和团运动A.改变了西方列强侵华的方式 B.使西方列强平等地对待中国C.粉碎了列强侵略中国的企图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24.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商战”一词“首先出现在1862年曾国藩的一份家书中”,台湾巡抚刘铭传也曾指出国家可“不与民争利”,但“不能不与敌争利”,“欲自强必先致富,致富必先经商”这反映出洋务派官员A.商战思想承载民族主义 B.极力维护中国商民权益C.主张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商业营销蕴含民族情怀25.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船“资本既大,又不患风流盗贼,货客无不乐从”,使中国的木帆船航运业受到了致命打击外国航运业以各种手段在中国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还通过多条途径大量吸收华人资金。
李鸿章在《试办招商轮船折》中说:“江浙沙船日少,海运米石日增,本届沙船不敷,诸形棘手,应请以商局轮船分装海运米石,以补沙船之不足,将来虽米数愈增,亦可无缺船之患”1872年经同治帝批准后,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至此,中国水上交通进入轮船运输的新纪元,外国轮运势力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摘编自刘燕京《轮船招商局的创立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积极作用》材料二 殖产兴业的全面展开,对海运业提出更高要求明治政府确定了在政府监督保护下发展民有民营的海运政策,决定扶持组织严密、制度健全的三菱公司1875年,政府将购入的;几十艘轮船,全部无偿交付三菱使用,并从该年起,连续15年发给三菱每年25万元的补助金同时,政府以年息2分、15年还清的优越条件,向三菱贷款81万元1876年,当三菱与英国轮船公司竞争处境危艰之时,明治政府颁布《搭乘外国轮船规则》:严格使用外国轮船的批准手续,并征收手续费作为回报,不论政府何时征用,三菱公司须无条件地尽所有船只应征——摘编自杨栋梁《试论日本明治初期的海运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鸿章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扶持三菱公司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上海轮船招商局和三菱公司的共同作用。
27.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土地分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材料二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