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生背小古文.doc
21页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测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携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集市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注意字词 履:lǚ 边音,第三声 度:duó 多音字,第二声 宁:nìng 鼻音, 第四声 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揠苗助长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2)而揠(3)之者,芒芒然(4)归,谓(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长矣!”其子趋(9)而往(10)视之,苗则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长者寡(13)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15)无益(16),而又害之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3、揠(yà)——拔 4、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释义: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谓——对……说 舍——放弃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恐——担心 为——替,给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矛与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7、或:有人 8、以:用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