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方法论及其历史地位.doc
7页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方法论及其历史地位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方法论及其历史地位 【作 者】石云霞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方法论原则,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征,也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从本质上说,是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主要有: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历史“溯源”方法;以回避本质为特征的形式比较方法;以“设疑求解”为特征的思辨分析方法他的政治学方法论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其历史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被公认为政治学之开先河者他所创立的政治学理论和方法,对后来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总的方面看,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充满了矛盾,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具有二元论和折衷主义的思想特征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对于政治学的研究他的政治学方法论原则,无疑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特征但是由于他尊重经验事实,立足于政治实践的研究,所以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方法论原则主要有: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历史溯源方法;以回避本质为特征的形式比较方法;以设疑求解为特征的思辨分析方法笔者虽然在这方面知识浅薄,但有兴趣试图做一些粗略的分析,提出一点看法,以就教于读者。
一、关于以自然主义为特征的历史溯源方法这一方法,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胚胎追踪其形成的发生学的研究方法即“溯源”方法,二是由部分而及于全体的整体分析方法亚里士多德说,这是他所“惯常应用的方法”②他首先应用这一方法,考察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他认为,国家即政治团体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③这种社会团体是由较低级的社会团体即家庭和村坊逐步发展和演化而来的因此他说,对于国家像对其他任何事物和任何问题一样,只要“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识④依此方法,他认为,国家这一政治团体最初起源于家庭家庭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家庭是由于两种关系结合的产物,一是男女关系,二是主奴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纯粹出于生理和生活需要的自然关系为了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人类由若干家庭联合又进而组成一种较为高级的社会团体,这就是村坊村坊最自然的形式是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的聚落,因此有些人就称聚居的村坊为“子孙村”随着村坊的进一步发展,若干村坊组合在一起就成为城市(即城邦国家),这样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社会团体就发展到了终点亚里士多德说,这种由家庭到村坊再到国家这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完全是一种合目的的自然的演化过程。
国家的产生和形成完全是为了人类本性发展的需要,国家的产生过程也就是人类本性完成和实现的过程因为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是自然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只有国家才能达到人类的至善;只有在国家中人类才能过上最优良的生活因此人离不开国家那种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个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个人到国家是一个由不完全到完全、由根本意义到十足意义上的人实现其本性的过程,国家的生活是人的本性的完成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⑤以上,就是亚里士多德运用发生学的方法所揭示出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种溯源分析的历史方法,如果从逻辑的角度看,也就是由部分而及于全体的分析方法从逻辑的角度看,亚里士多德首先是把国家这个复杂的整体分成若干组成部分,考察每个组成部分特有的性质,然后联系这些部分的不同组合,分析整体的形成和活动他说:“研究每一事物应从最单纯的基本要素(部分)着手”⑥政治学术“恰好像在其他学术方面一样,应该分析一个组合物为非组合的单纯元素——,我们在政治学的研究中,也要分析出每一城邦所由组成的各个要素而一一加以考察”⑦由于这种分析,我们就能比较清楚地阐明各种社会团体及其人物之间的差异,并进而弄清国家的性质。
但是他又说,考察部分又必须立足于事物的整体性,因为“整体总是超过部分”⑧在他看来,从发生程序上来看,城邦后于个人和家庭,但是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⑨所谓“先于”,就是“优于”,就是说惟有在国家中,个人、家庭、村坊等才是完整的政治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整体是有机体的观点他多次拿国家与活的有机体相类比,认为部分统一于整体是有机的统一,而不是绝对的划一他批评了柏拉图的绝对划一的整体观因为柏拉图主张在国家中子女公育,妻子公有,财产公管,一切绝对统一亚里士多德说,这种划一不符合城邦的本性,它所导致的结果实际上只能是城邦的灭亡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从这一原则出发,他坚决拥护个人权利,特别是私有财产权他反对柏拉图的“共产制”,拥护私有制,认为私有制符合对自己的天赋之爱的个人本性只有维护个人权利,实行私有制,才能实现个人的本性,免除国家中的恶,使之兴旺起来由上可见,亚里士多德运用历史溯源方法阐述国家的产生和形成,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在当时来说,虽然还缺乏事实的根据,但毕竟是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这与他的老师柏拉图相比,应当说是前进了一步但是也应当看到,亚里士多德是从生物学的纯自然主义的观点出发来解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他认定国家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仅仅服从自然的法则而非社会法则,这样就又表现了他对待历史的非历史主义的倾向,反映了他的历史方法的唯心主义性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服从于不同的发展规律亚里士多德主要考察的是希腊城邦国家针对这种国家,恩格斯曾经指出:“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⑩“一夫一妻制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式11)随着劳动生产率和私有制的发展,以血族团体为基础的旧社会而被炸毁,组成为国家的新社会取而代之,这才是国家产生的真正过程恩格斯又说:“国家是从控制阶级对立的需要中产生的,同时又是在这些阶级的冲突中产生的,所以,它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因此,古代的国家首先是奴隶主用来镇压奴隶的国家12)这就是说,国家的本质也不是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个追求至善的政治团体,而是一个阶级压迫的机器。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观点是一种超阶级的观点另外,他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合目的性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应当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们的目的意志只有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离开规律性奢谈目的性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政治学论文网) TAG标签: 历史 及其 国家 地位 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 政体 政治学其次,他把人的本性的发展与国家的产生和形成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物,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不自觉地触及到了人的社会性方面,具有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他的这一观点受到了马克思的称赞和肯定(13)但是,他虽然看到了人的社会性的一面,然而他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提出,人类之所以比蜂类或其他群居动物所结合的团体达到最高的政治组织,就是因为在各种动物中独有人类具备言语的机能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辨别是非与善恶,家庭和城邦的结合则正是这种义理的结合根据唯物史观,用有无语言和理性区别人和动物,从一个侧面说是正确的,但是把它作为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却是唯心主义的因为真正能够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以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结成的生产关系为基础和核心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关于以回避本质为特征的形式比较方法据说,亚里士多德一生曾收集和编订过158种城邦的政治体制他在认真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理论总结,寻求他认为“最好而又可能实现人们所设想的优良生活的体制”(14)所以,比较分析方法是他从事政治学研究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亚里士多德首先阐述了对于诸种政体进行分类和比较的一般标准,主要是两点:一是利益标准,二是最高权力执行者的人数标准依据这二者的统一,他把政体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其一是正宗的或正确的政体,其二是变态的或错误的政体他说:“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评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的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15)他又说,最高权治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要是旨在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必然是变态政体16)依据上述原则,他把正宗政体划分为三种,即君王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相应于上述各正宗政体,也有三种变态政体,即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他不仅对各种政体的性质作了“比较周详的研究”(17),而且又依据各种不同的具体原则,把每种政体又分成若干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对比研究他认为在所有的政体中,僭主政体是最坏的政体,因为这种作为君王政体的变态政体,以个人利益为依归,实行专制独裁平民(即民主)政体是较好的政体,因为他作为共和政体的变态政体,倡导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人人都可以轮流充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担任公职没有财产定额的限制,官吏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任期制等等但是最理想最好的政体,他认为是共和政体共和政体之所以最好,是因为在共和政体中是多数人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统治,一切其他政体都是对共和制的程度不同的偏离共和政体集寡头和平民政体的优点于一身,同时又弃其各自的极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并由其执掌政权,就能免除党派之争,不会出现内讧,而有助于实现政治的安定更为主要者,他认为共和政体崇尚法制,主张以法治国,法治胜于人治因为“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祗和理智的体现”(18)只有按照法律办事,才能做到正义即公平,免除个人情感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比较分析,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前进了一步苏格拉底在谈论各种国家组织和统治形式时,虽然也力图区别出它们的特点和结构的不同,也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但是,他进行分类和比较的标准是混乱的。
另外,苏格拉底通过各种政体的比较分析,把当时存在的贵族制和较为温和的寡头制说成是由良好法律统治的完善国家,而较多地批评了民主制,特别是批评了民主制统治者的不称职和民主制采用的“多数人决定”的原则柏拉图提出了五种国家制度即贵族制、财阀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对之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最正确、最好的政体是由优秀的人和高贵的人统治的贵族制度,其余四种都是错误的政体他认为,由于人的本性的变质,上述几种政体形式会发生改变和更替,这种改变和更替呈现出内在的周期性循环;这种循环是一种退化和堕落柏拉图对此的论证,多半是从心理学、神话学的角度出发,显示出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虽然也有些是以政治、历史提供的事实为依据的,但从总体来看,则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纯属主观臆断,所以他所绘制的政治生活及其形式更替的变动图是虚假的,不可信的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更多地是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而且在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方面大大超过了他的前辈但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毋宁说是次要的,因为他们的比较分析都是从形式出发的,讲的都是国家政治组织形式如何不同,而回避了对国家本质的分析,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则更为突出因为他讲得很明确,政治体制就是一种体现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制度,“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权力的体系”(18)。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政体是受国体决定的,国体决定国家的本质所以对不同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首要的是进行国体的比较,揭示出不同国家制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