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古代小说专学的建立新文化运动ppt课件.docx
8页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古代小说专学的建立:新文化运动ppt课件内容提要 小说研究成为专门的学问(简称专学)形成于五四时期这是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现象本文拟从小说专学的建立标志、研究成果、学术渊源、形成背景等方面对其做一梳理,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一史实�一所谓专学,通常指研究有相对稳定的对象、明晰的范畴、科学的方法、独立的学术地位我们将中国小说专学的建立划定于五四时期,正是从这些方面予以论证和确认的首先,五四时期古代小说的研究对象基本确定�小说书目的记录,自《汉书・艺文志》就已有之但古代典籍中所列的小说书目常常既芜杂又残缺说它芜杂,因为无论是史书艺文志、经籍志中记载的篇名,还是私家辑录的书目,都有大量非小说的名目混入说它残缺,因为这些小说目录,几乎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唐以来白话小说创作层出不穷这一事实甚至到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之时,把剧作当小说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比比皆是直至五四时期,哪些是古代小说才终得确定这首先当感谢鲁迅和孙楷第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对历代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罗列,虽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但古代小说的范围由此而基本确定而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及《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先后出版,也结束了通俗小说没有独立版本目录的状况。
至此,古代小说有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对象�第二,五四时期小说研究具有了明晰的范畴与科学的方法�这一时期,小说的作者生平、成书年代、版本目录、故事源流、文本阐释等成为研究的基本范畴,历史考据法、历史演进法及结合作者、作品、背景的综合研究法等成为古代小说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范围的运用者和范式的开创者首先和胡适与鲁迅联系在一起�胡适着重对几部经典小说作了细致精密的考证,对这些小说的作者生平、成书年代、创作主题、故事演变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如在《红楼梦》研究中,他注意搜求著者、版本等资料,细致地考证出作者的家世生平,提出了著名的"自叙传"说他还运用历史考据法,以"序言"及"导言"等形式,对《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代小说作了大量的考证,取得了很大收获胡适开创的这种方法,时至今日仍是行之有效的鲁迅则率先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史的观照,写成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在这一小说史的撰写中,鲁迅不是孤立地对作品进行研究,而是以时代为序把作品放到其生成的时空中,联系政治、宗教、社会风气等分析小说形成的原因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如对六朝志怪与志人小说、唐传奇小说、明清人情小说、明代神魔小说等都进行了独特的审视,从而使人们对这些小说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小说史的编写体例和研究方法在踵武者中多有采用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也把作者、版本目录、主题及创作艺术纳入其研究范围�他如,孙楷第运用传统的版本目录学对小说进行了书目整理和书本的实物考察,谭正璧运用历史考证法对"三言"、"二拍"故事进行了考证,阿英、赵景深等也运用考证法对古代小说文献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第三,五四时期小说研究具有了自身的学术地位�这首先表现为古代小说的地位不再比附于经史在古代由于小说地位低下,五四以前的批评家和创作者们,在强调小说价值时常比附经史,而忽略小说独立的美学价值晚明思想家和文学家李卓吾、袁宏道,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等,把小说抬到《六经》、《语》《孟》之上,小说的地位高则高矣,但仍未跳出以经史作比的窠臼至于用史学的观点来要求小说,则是明清小说创作和评点中一种普遍的集体无意识,如《醒世姻缘传》的作者西周生,在书的"凡例"中声明"本传其事有据,其人可征",此小说创作观-如史学观的翻版又如批评家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的伟大是因为"真而可考"、"据实指陈,非属臆造",而没有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是其不凡艺术的创造力象这样的例子,在明清小说评点的文字里随处可见�再者,小说研究不再是为某一功利性目的服务的手段。
戊戌变法前后,小说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以梁启超为例,其前期治学是为政治斗争作准备或补充;后期是为了文化救国、教育救国目的治学而五四学人的纯学术精神则相当突出,胡适认为做学问"不当存这个狭义的功利观念","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①他对蔡元培非常尊敬,可是对蔡元培《石头记索隐》的批评却异常尖锐,他说自己"不得不爱真理过于爱朋友了"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写作同样体现了客观严谨的态度鲁迅与胡适有着不同的政治倾向,终致矛盾激化但1934年《中国小说史略》最后一次改定时,鲁迅还根据胡适的考证成果,改正了曹雪芹生卒年及有关论断,并通知日本友人增田涉据此订正《中国小说史略》日译本�以上四点,既是小说专学建立的标志,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五四时期古代小说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表现�二五四时期小说专学的建立,胡适、鲁迅等一代宗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因此在谈到小说专学的建立标志时,我们对胡适与鲁迅多有提及他们的古代小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五四时期的研究成就�胡适对古代小说研究的贡献是他对经典小说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尤其对《红楼梦》倾注的心血最多,成果也最引人注目胡适以前,索隐派盘踞着"红学"领域。
他们认为《红楼梦》"无一字无来历"(邓狂言《红楼梦释真》),把《红楼梦》当成了一个谜,穿凿附会地探求《红楼梦》所"隐"何人何事胡适从1921年起先后写成了《〈红楼梦〉考证》、《跋〈红楼梦考证〉》、《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等重要论文,对曹雪芹的世家生平作了深入的考证,对版本、创作时代也有详细考证,得出许多让人信服的结论,从而给"旧红学"以沉重的打击,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局面�胡适在研究中还运用"历史演进法"来考察众多小说的成书过程如他在《水浒传考证》中指出,"《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12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15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断语可谓准确此后,胡适又用此种方法考证《三国演义》、《西游记》、《三侠五义》,取得了重要成就�胡适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也多有涉及如他说李汝珍"是中国最早提出妇女问题的人,他的《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镜花缘〉的引论》);他认为《官场现形记》"是从头至尾诅咒官场的书全书是官的丑史"(《〈官场现形记〉序》)在艺术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刻画、景物描写、语言艺术等,胡适也有很多精当的阐释。
�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是全面研究,他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较完整的小说史体系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他对中国小说发生和演进过程作了系统考察,他以远古神话和传说开端,从汉人小说谈到六朝的志怪与志人小说,从唐代的传奇杂俎谈到宋代的志怪、传奇、话本、拟话本,从元明的讲史谈到明代的神魔、人情小说,从清代的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侠义及公案小说谈到清末的谴责小说,深入探究了小说兴衰替变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对小说的影响,品评了各种小说的代表性作品,写成一部中国小说史力作,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③的局面鲁迅对具体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多有精彩之论,下语不多却相当精辟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俯拾皆是如他认为《金瓶梅》著西门庆一家"即骂尽诸色,盖非描摹下流言行,加以笔伐而已"他评价《聊斋志异》"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他称《儒林外史》为"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的讽刺小说,又分出象《官场现形记》这样"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的"谴责小说"他批评《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些评论言简意赅,充分显示了鲁迅敏锐深邃的识辨力�三考察小说专学开创者的学术渊源,我们发现:胡适、鲁迅等人对国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学术传统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他们大多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深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对西方学术方法又多有借鉴,因而其学术体现了东西合璧的特点。
�胡适留学美国,曾师从实验主义大师杜威实验主义者强调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证明手段合理实验主义的目的之一是使人类养成创造的智慧,使人有创造的思想力胡适也是赫胥黎"存疑主义"的门徒他认为只有证据充分的知识才可以相信,凡没有充分证据的只可存疑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论正是这两种哲学指导下的产物他说:"我要读者学一点科学精神,一点科学态度,一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证据走科学的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④胡适对古代小说研究的巨大贡献也得益于他对乾嘉汉学的继承蔡元培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序言中,就曾称赞胡适"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⑤说胡适在汉学上有家学渊源之语虽谬⑥,但它说明了胡适确有深厚的汉学功力自然,胡适对清代汉学家不知贯通的弊端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并且认为他们对考证的运用是不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古代小说的研究上,赫胥黎的"存疑思想"使胡适大胆怀疑前人成见,实验主义的思想让胡适知道怎样思想,而汉学的诸种方法使胡适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利器。
因而其才有《〈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三侠五义〉序》等重要的论文出现,正是这些学术成果奠定了胡适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的地位�鲁迅在古代小说研究上的成就当归功于其在版本目录学、校勘学方面的良好训练和进化论的深刻影响�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师从章太炎,因而有很好的国学基础,校勘的功力极其深厚其《破〈唐人说荟〉》一文充分显示了鲁迅在版本目录学上的造诣鲁迅认为"目录亦史之支流"⑦,其《中国小说史略》的开篇便有对古代小说书目的独到研究,他还编写了《说目》、《明以来小说年表》、《采录小说史料目录》等小说书目《古小说钩沉》的辑录是在《说目》基础上形成的,《唐宋传奇集》的辑录和编纂则体现了他校勘学方面的功力�鲁迅开始接触进化论始于南京时期(1898~1901年)他首先阅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天演论》并不是专门谈进化的,所以鲁迅对进化的理论并不十分了解在日本东京时期(1902~1904年),他进一步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此进化论在鲁迅思想上深深扎根⑧,它成为鲁迅小说杂文创作的思想柱石,并对古代小说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扛鼎之作《中国小说史略》应该说和他受到进化论影响,以及得到良好的版本目录学训练不无关系。
进化论使鲁迅能以发展的文化史观来审视古代小说,而这对于小说史的撰写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关系着如何来看待小说演变问题;而版本和目录,对于全面掌握历代有那些小说以及它们在各个朝代的流传情况自然至关重要,没有对小说作品的深入了解,何以成其小说史?诸种因素的具备使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能较为正确全面地把握小说的兴衰流变,从而描绘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全景�四回首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代小说专学创立于五四时期,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和学科自身发展的产物�首先,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是空前的,它使人们能以宽广的眼光来审视古代小说�这种交融与碰撞,早在戊戌变法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其时,文学创作与研究对西方借鉴的现象已初露端倪受西方影响和出于自身的需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强调小说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响亮地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小说被推上"文学之最上乘"⑨的地位虽然他们的初衷在于创作新小说,并对古代小说多有贬斥,但小说地位的空前提高与运用西方文学观念解读古代小说的尝试,仍使古代小说的批评和研究带有不同以往的性质,它成为古代小说研究从古代评点式向现代科学批评转型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五四时期秉承此风,外国文化思潮的涌入更为恣肆据统计,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