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策略》教学设计.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3616062
  • 上传时间:2023-12-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8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材简析】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通过解决例1这 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 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达能饼干和牛奶钙含量里的替换问题除了巩固例1,也还有一种优化替换策略的价值在里面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倍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这是一个跳跃,也是判断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替换策略,而不是机械记忆的一个标志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教学用具】题纸、多媒体课件、空白的策略思考纸【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关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交易,由于这种过程的不方便,祖先们的替换策略产生贝币,这样一个伟大的转换,一直影响到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信用卡的出现意义远远小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贝币,因为贝币是一种元初的替换这说明替换策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范式,教育所能做的恰恰是如何有效的激发和引导好这种思维范式,而不是替换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是我整堂课的一个结构原则一、直接导入1、谈话:早晨喝豆奶遇到的一个问题,父亲喝一大杯豆奶,儿子喝一小杯豆奶,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2倍,现在有一大杯和两小杯豆奶,如果给父亲喝几次喝完?给儿子喝能喝几次呢?学生思考并回答:父亲可以喝两次;儿子可以喝四次初步让学生亲历感知替换的思考过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设计意图:在学生经历课前替换思维的引力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了解替换策略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还能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迅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二、探索新知直接出示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2、读题获取信息:有哪些信息,求什么问题?自主生成替换策略,孩子由于起始阶段父子喝豆奶的启发,这个问题应该不难理解,课堂现场体现的更为充分,孩子们非常迅速的理解了大小杯的替换关系3、小组讨论1)把什么替换成什么?(2)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3)4、交流讨论结果学生汇报教师演示课件5、小结策略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6、列式解答根据刚才的两种思路让学生自选一种喜欢方法进行计算,教师指名解法不同的两名学生板书,并让其再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设计意图:这一层次安排了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感受、探索替换策略的应用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 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而且提高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平衡这种思考的氛围,课堂的现场也是如此三)、教学检验过渡:如何确定自己做对了?(检验)1、学生自己尝试检验2、交流学生的检验方法3、指出只检验满足一个条件的检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4、课件出示检验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检验方法5、小结检验方法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掌握这类题目的检验方法,检验时解答的结果必须满足题中所给的各个条件,培养学生的数学还原思想课堂现场:孩子们的检验是非常到位的,语言叙述也不繁杂四)、小结:你觉得替换的这个策略如何?三、巩固策略过渡:来段广告图片,轻松一下[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1、学生独立完成,先好的同桌可小声交流2、教师选择学生作业在小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3、口头检验4、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5、小结:我们还需优化替换策略来解题,选择合适的替换方法二)教学练一练过渡:小明在装网球时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它!1、[电脑出示]小明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2、齐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自组织生成,教师参与讨论3、问: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5、你准备怎样替换?替换后的数量关系是什么?6、同桌讨论,交流,教师用大小盒做了一个演示,并且让孩子闭上眼睛思考这个替换的过程,然后互相说一说。

      课堂现场:这个过程有一个仪式感,孩子们在大小盒的替换过程中,发现了总数变化的情况,欣喜之情都写在了脸上方法一:把2个大盒换成2个小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① 现在7个小盒还能装下100个球吗?为什么?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方法二:把5个小盒换成5个大盒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穿插提问:① 现在7个大盒要都装满,100个球还够吗?为什么?②现在一共可以装多少个?7、学生选择一种解法解题8、交流9、口头检验设计意图:这道练一练实际也是本堂课的难点,通过大小盒演示参考的方法使学生能比较清楚的看出球的个数总量变化和盒子数量的不变,帮助学生较好的梳理解题的渠道,找准解题的依据,策划出比较明确的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的趣味四、全课总结1、例题和练一练,两种替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注意什么?明确:倍比关系:替换时,可以是一个物体换几个物体或几个物体换一个物体,总量没有变化差比关系:替换时,只能是一个物体换一个物体,但总量发生了变化课堂现场:孩子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能够自主的分析替换策略的不同类型,并非机械式记忆这样一点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2、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数学难题时,不要畏惧,合理选择策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板书在黑板的两侧),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五、课堂作业:“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练习十七第1题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