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化学详细基础知识.pdf

108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76314519
  • 上传时间:2024-08-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4.53MB
  • / 10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一) 物质的组成1、 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 ;分子间有分子间作用( 范德华力) 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 ■ - 些非金属单质( 如H 2、2、S、惰性气体等) ;气态氢化物:酸 酢( S i C > 2除 外 ;酸类和大多数有机物等2、 原子和由原子构成的物质⑴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拆分和化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原子间也有一定间隔;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⑵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固态时为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 化 硅( S i C )等3、 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⑴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如N a +、F e3\ H30\ NH/、[ A g ( N H 3 ) 2『等;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如C「、S ?一 、O J T、S O /一 、[ F e ( C N %广 等 。

      ⑵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固态时为离子晶体) 绝大多数盐类( A l C h等除外) ;强碱类和低价金属氧化物等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意】离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离子和原子在结构( 电子排布、电性、半径)和性 质 ( 颜色,对某物质的不同反应情况,氧化性或还原性等)上均不相同得n e - 得n e -阳 离 子、­、原 子、,nc、阴 离 子 ( 简单阳、阴离子)( 二) 物质的分类1、 元素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决定的) 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⑵元素存在状态① 游 离 态 ——在单质中的元素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同素异形体,常有下列三种形成方式:[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不同:如 3 ;白 磷( P 4 )和红磷等”晶体晶格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晶体晶格的分子排列方式不同:如正交硫和单斜硫②化合态的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元素【 注意】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可从概念、含义、应用范围等方面加以区别 ( 三)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比较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实质只是分子( 原子或离子)间距离变化( 聚集状态) ,分子组成、性质不变——分子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变化,原子重新组合,但原子种类、数目不变伴随现象物质形状、状态改变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范围蒸发、冷凝、熔化、液化、汽化、升华、变形等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燃烧、风化、脱水、氧化、还原等区别无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相互关系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与性质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物质的性质( 四) 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无升降,这是判断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2、氧化还原反应各概念间的关系可用以下两条线掌握概念r升 ———>失———>还 —— —>还————>氧——>氧〈 元素化合原子失去物质是还原剂具元素被还原剂的产物L 价升高电子还原剂有还原性氧化是氧化产物「降—一 得 —— >氧 一 ——>氧—一 还 ——>还〈 元素化合原子得到物质是氧化剂具元素被氧化剂的产物L 价降低电子氧化剂有氧化性还原是还原产物3、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及其强弱的判断⑴物质有无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判断元素为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如 Fe 3+、H2sO4分子中+ 6 价硫元素;元素为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 如Fe、S?一 等;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如 Fe2\SO2、S 等⑵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判断①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g+>Cu2+>A l3+> K+o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减弱,如下列四种卤素离子还原性由强 到弱的顺序是:「>B 「>C「>F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氧化性越强。

      如 F 2 和 H 2 混合在暗处就能剧烈化合而爆炸,而 L与 比 需在不断加热的情况下才能缓慢化合,因而F 2的氧化性比k强不同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反应条件越易,还原性越强, 如有两种金属M 和N均能与水反应, M 在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而 N需在高温下才能与水蒸气反应,由此判断M 的还原性比N强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还原剂A+氧化剂B- - - - - - -> 氧化产物a + 还原产物b,则:氧化性:B > a 还原性:A > b如:S 2 F e2 + + B r2= 2 F e3 ++ 2 B r可知氧化性:B r2> F e3 +;还原性:F e2 +> B r④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可根据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不同来判断还原剂还原性的强弱一般规律是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同理当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如氯气、硫两种氧化剂分别与同一还原剂铁起反应,氯气可把铁氧化为F e C h ,而硫只能把铁氧化为F e S , 由此说明氯气的氧化性比硫强 注意】还原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失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失电子数目无关。

      如 Na的还失失3e-原性强于A l , 而 N a - - -- - - - - > N a+, A l - - -- - - - - > A 13 +, A l 失电子数比N a 多同理,氧化性的强弱是指物质得电子能力的强弱,与得电子数目无关如氧化性&> 2 ,贝 I F ? — ―> 2 F , 02— — ~ > 2 0 2 一 ,得电子数比 F 2 多4 、 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原理: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或得电子)的数值与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 或失电子)的数值相等.步 骤 I :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并列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元素的化合价( 简称标价态)步骤H:分别列出元素化合价升高数值( 或失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降低数值( 或得电子数) 简称定得失)步骤in :求化合价升降值( 或得失电子数目)的最小公倍数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系数步骤w: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系数 五) 离子反应1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 即为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 :⑴离子间发生复分解反应① 有沉淀生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可依据书后物质的溶解性表判断,还有以下物质不溶 于水:CaF2, CaC2O4 ( 草酸钙) 等。

      ② 有气体生成如 CO32 - + 2H+ = C02 t + H20③有弱电解质生成如 弱 碱 NH3 - H2O;弱 酸 HF、HC1O、H2S, H3PO4等;还有水、(CH3coObPb、[ Ag(NH3) 2] ' 、[ Fe (SCN)产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⑵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 3+ 与 I 一 在溶液中不能共存,2Fe '++2I一 2Fe2++ I2S2 -, S O 3 , H *三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2S2 -+SO32 _+6H+ = 3 sl + 3丛0 等2、 书写离子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① 没有自由移动离子参加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如:Cu+H2so£浓) ;NH4C1 ( 固) +Ca(0H)2; C+H2so4(浓) 反应; NaCl ( 固) +H 2so式 浓) ,均因无自由移动离子参加反应,故不可写离子方程式②有离子生成的反应可以写离子方程式,如钠和水、铜和浓硫酸、S02通入滨水里、碳酸钙溶于乙酸等③单质、氧化物在离子方程式中- - 律写成化学式如:SO?和 NaOH 溶液反应:S02 + 20H^ = SOB.+ H 2或 SO2+OH-= HSO3④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

      如 NaHCO?溶液和稀盐酸反应:HCO3 + H1- = H2O+CO2 t⑤操作顺序或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离子方程式不同例 如 Ca(OH)?中通入少量C O ?,离子方程式为:Ca2 ++2OH^+CO2^ = CaCO3 I + H20 ; Ca(0H) 2中通入过量CO?,离子方程式为:OH +CC) 2 = H C O 3 ,⑥对于生成物是易溶于水的气体,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如 NaOH溶液和NH4CI溶液的反应,当浓度不大,又不加热时,离子方程式为:N H j + OH「 === N% • H20 ;当为浓溶液,又加热时离子方程式为:NH4' + 0 H= ^ =N H3 t +H2O⑦对微溶物( 通常指CaS04、Ca(0H) 2、Ag2SO4^ MgCCh等)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当反应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时. ,应写成离子,如盐酸加入澄清石灰水:H++OH=H2O; 当反应里有微溶物处于浊液或固态时, 应写化学式, 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溶液:Ca(OH)2+CO32 - = CaCO3+2OH ;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 Na2s0#溶液中加入AgNCh溶液:2Ag^ + SO42 -^ = Ag2SO4 I » 对于中强酸 ( H3PO4、H2sCh等) 在离子方程式中写化学式。

      ⑧具有强氧化性的微粒与强还原性微粒相遇时,首先要考虑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只简单地考虑复分解反应3、 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几种情况⑴H"与所有弱酸阴离子和0 H 不能大量共存,因生成弱电解质( 弱酸) 和水⑵0 H 与所有弱碱阳离子、H\ 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因生成弱碱、弱酸盐和水⑶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弱电解质、沉淀和气体者不能大量共存⑷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Fe ”与 S2, Fe ?+与 NO3- (H D , S?- 与 S O32 - ( H+)等⑸某些弱酸根与弱碱根不能大量共存,如S2' , H C O -、A 1 O 2 , C O 32- 与F e3+s A「 + 等不共存⑹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F e 3+ 与SCN、A g +与H2O o⑺A P+ 与A C h , N H 4+ 与A I C V、N H 4+ 与S iC V- 不能大量共存⑻注意有色离子( 有时作为试题附加条件) :C / + ( 蓝色) 、F e ' + ( 棕黄色) 、M n O J ( 紫色) 、F e ( S C N产 ( 红色)等。

      六)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热化学方程式⑴概念: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⑵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注意事项①4H写在方程式右边或下边,两者之间用“ ; ”隔开,放 出 热 量 为 “ 一” ,吸收热量△ H 为 “ + ” ②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固体用符号符号“ s ”表示、液体用符号“ 1 ”表示,气体用符号“ g ”表示③热化学方程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4H也不同2、反应热的有关计算⑴反应热= 物质的量X I mo l物质反应吸收或放出的热⑵反应热= 反应物的总键能一生成物的总键能⑶根据盖斯定律: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相同⑷某种物质的状态或晶型不同会引起反应热的差异,根据盖斯定律,可将热化学方程式进行 “ 加减”后,根据反应过程的反应热比较其大小⑸物质的量不同引起的反应热差异,可根据反应热的物质的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比较 七) 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 尔( mo l )⑴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的物理量之一。

      它的物理意义是含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符号为“ 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 oU物质的量和摩尔的关系正如时间和秒、长度和米、电流和安培的关系,不能混用⑵使用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时的注意事项① “ 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如 “ 时间”拆开表明的意义也就变了写成 “ 物质的质量” 、“ 物质量” 、“ 物质的数量”也都不对不能理解为物质的数量或质量②摩尔是用来表示微观粒子( 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或它们特定组合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它不能用来表示宏观物体,如不能说I mo l苹果等③使用摩尔时,应注明粒子的化学式,而不能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目的是避免指代不清引起混淆例如:使 用I mo l氧就会含义不清,究竟是指I mo l O还 是I mo l2呢?2、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重要推论⑴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I mo l ) 1 摩固体、液体体积不同,因为固体、液体里分子、原子、离子间距离小,其体积主要决定于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的直径大小,而不同的分子、原子、离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因而所占体积不同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而这平均距离又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压强与温度,因此当温度、压强相同时,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大致相同,其所占体积相同。

      ⑵阿伏加德罗定律:在相同温度、压强下,同体积的气体中含有相同分子数定义中的“ 四个同” ,如 有 “ 三个同”成立,第四个“ 同”才能成立3、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同温、同压:等=* =普V2 02 /V2同温、同体积: 兽=詈=普尸 2 /V2同温、同压、等质量: 匕=慢=生/ M同温、同压、同体积: & = 4 4 = —m2 % p2( 八) 溶液和胶体胶体⑴定义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IO -〜 [ ( ) -7m 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⑵胶体的类型气溶胶:烟、云、雾液溶胶:Agl水溶胶、Fe ( OH) 3等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⑶渗析因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所以把混有离子或分子杂质的胶体装入半透膜的袋里,并把此袋放在溶剂中,从而使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常用于精制某些胶体⑷胶体的制备方法①物理分散法: 把难溶于水的物质颗粒分散成lnm -100nm 的胶粒溶于水, 如研磨分散法②化学凝聚法:通过复分解反应使产物分子逐步凝聚为胶体如:AgNO3 +K1 胶体) +KNO3F e C b+ 3H 2O = ^ Fe ( OH) 3( 胶体) +3HCl 等等⑸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让光线透过胶体时由于胶体微粒对光线有散射作用,所以从入射光的垂直方 向 ( 或从侧面)可以看到一道 光 的 “ 通路” ,此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溶液无此现象,用此法可鉴别胶体和溶液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里由于分散剂分子从各个方向撞击胶体微粒而形成的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叫布朗运动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里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电泳证明了胶粒带电荷,常用于分离胶粒或提纯胶体④聚沉:在一定条件下,使胶粒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叫胶体聚沉,其方法有:a 、加热;b 、加入强电解质溶液:c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⑹胶体微粒所带的电荷胶体表面积大,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吸附胶体中的阴离子或阳离子而带电一般来说,金属氢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吸附阳离子, 胶体微粒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体微粒吸附阴离子,胶体微粒带负电荷同一溶胶微粒带有同种电荷具有静电斥力,这是胶体稳定的主要原因,布朗运动是胶体较稳定的次要原因⑺几点说明①胶体的电荷是指胶体中胶体微粒带有的电荷, 而不是胶体带电荷, 整个胶体是电中性的②分子胶体微粒大都不带电,如淀粉溶液③书写胶体制备的反应方程式时生成的不溶物质不写“ | ”符号,这是因为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没有凝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④制备F e ( 0 H ) 3胶体溶液是向沸水中滴加F e Cb饱和溶液。

      其离子方程式为:F e3 + + 3 H2O = F e ( 0 H ) 3 ( 胶体) +3 H *制备Ag l胶体是将8 ~ 1 0 滴 O . O lmol/ L 的 Ag N Ch溶液滴入1 0 mL 0 . 0 lmol/ L 的 K I 溶液中 ( 浓度不能大,否则要产生Ag l沉淀)⑸电解质溶液聚沉作用大小除和电解质溶液及电解质离子本性有关外,一般是:离子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聚沉能力越大如使带负电荷胶粒聚沉的阳离子Al3 +> F e3 +o使带正电荷胶粒聚沉的阴离子能力[F e ( C N ) 6 ] 4 > [F e ( C N ) 6 f ,但淀粉胶体微粒因不吸附离子而不带电荷,所以加入少量电解质不凝聚,也无电泳现象 九) 原子组成与结构1 、常见等电子体⑴核外电子总数为2个的粒子: H e 、F T 、L i * , Be2\⑵核外电子总数为1 0 个的粒子:N e 、H F 、% 0 、N%、C H4 ( 分子类);N a1 , M g2\A 『 十 、NHj 、H3O+ ( 阳离子类) ;N3\ O2 \ F 、OH、N H2-( 阴离子类) 。

      ⑶核外电子总数为1 8 个电子的粒子:Ar、H CK H2S . P H3, F2, H2O2> C2 H 6 、CH 3 O H 、N 2 H 4 、CH 3 N H 2 、N H 2 O H 、C H3F ( 分子类) ,K + 、Ca2\ ( 阳离子类) ;P3\ S2 -. C 「 ( 阴离子类) 2 、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较元素核素同位素概具有一定核电荷数( 质子具有相同数目的质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 念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素的原子或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范围宏观概念,对同类原子而言,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微观概念,对某种元素的一种原子而微观概念, 对某种元素的原子而言因同位素的存在而使原子种类多于元素种类特性主要通过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的来体现不同的核素可能质子数相同或中子数相同,或质量数相同,或各类数均不相同同位素质量数不同, 化学性质相同;天然同位素所占原子百分含量一般不变; 同位素构成的化合物如比0、D2O、T2物理性质不同, 但化学性质相同实例H、OH、D、T ; 江 、设M g不同核素H、T、D为H的三种同位素( 十) 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变化规律项目同周期( 左一右)同主族( 上f下)原核外荷数逐渐增加增加子电子层数相同增多结原子半径逐渐增小逐渐增大构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相等化合价最高正价由+ I f + 7;负价数= 族序数一8最高正价、负价数相同,最高正价=族序数性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质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碱性减弱、酸性增强酸性减弱、碱性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渐增渐减( 十一)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⑴非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重合,从整体来看电荷分布是均匀的,对称的。

      这样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当分子中各键均为非极性键时,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当一个分子中各个键都相同,均为极性键,但该分子的构型是对称的,则分子内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这样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CH4, CO2总之,非极性分子中不一定只含非极性键⑵极性分子: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能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 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必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若分子的构型不完全对称,则分子内正负电荷必然不重合,则为极性分子 总之,极性分子中必定会有极性键 但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⑶常见分子的构型及分子极性⑷判断AB”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 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如BH3、BF3、CHt、CCI4、CO2、CS2、PC15、SO3等均为非极性分子,NH3、PH3、PCb、丛0、H2S、SO2等均为极性分子AB”分子内中心原子A若有孤对电子( 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则分子为极性分子,若无孤对电子则为非极性分子2、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⑴只含非极性共价键的物质:同种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单质,如12、H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⑵只含有极性共价键的物质:一般是不同非金属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CC14、NH3、SiO2s CS2等⑶既有极性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H2O2、c2H2、CH3cH3、C6H6 ( 苯)等⑷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活泼非金属元素与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s、CsCk2 0、N aH等⑸既有离子键又有非极性键的物质,如NazOz、Na2Sx, CaC2等⑹由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构成的物质,如NH4c l等⑺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单原子分子) 十二) 化学平衡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⑴ 内 因 ( 决定因素)化学反应速率是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决定的⑵ 外 因 ( 影响因素)①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注意:增加固体物质或纯液体的量,因其浓度是个定值,故不影响反应速率( 不考虑表面积的影响) ②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气体的体积减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注意:由于压强对固体、液体的体积几乎无影响,因此,对无气体参加的反应,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忽略不计③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一般来说,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 4倍。

      ④催化剂:催化剂有正负之分使用正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增大;使用负催化剂,反应速率显著减慢不特别指明时,指的是正催化剂2、外界条件同时对,正 、 卜逆的影响⑴增大反应物浓度, 『正急剧增大,P逆逐渐增大;减小反应物的浓度, / 正急剧减小, - 逆逐渐减小⑵加压对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可逆反应,P正 、/ 逆均增大,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增大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增大的倍数;降压厂正、 V逆均减小,气体分子数大的一侧减小的倍数大于气体分子数小的一侧减小的倍数⑶升温,^ 正、卜逆一般均加快,吸热反应增大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增加的倍数;降温,r正 、 卜逆一般均减小,吸热反应减小的倍数大于放热反应减小的倍数⑷加催化剂可同倍地改变巴E 、 忆 逆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⑴ P 正 =P 逆 ,如对反应 m A ( g ) + n B ( g )、 、p C ( g )① 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A的速率相等② 生成A的速率与消耗B的速率之比为m: n ③ 生成B 的速率与生成C的速率之比为n : p o⑵各组成成分的量保持不变这些量包括: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体积、浓度、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反应的转化率等。

      ⑶混合体系的某些总量保持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总体积、总物质的量及体系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密度等不变 十三) 电离平衡1、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 H 计算⑴水的电离水是极弱的电解质,纯水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其电离方程式为:2H 2'+OH, 通常简写成 H 2 O、 、H " + O H ~ , 25 ℃时,c ( H+) =c ( O H ) =l X 107m o l⑵水的离子积常数K wK w=c ( H + ) - c ( O H ) , 25 ℃时,K 、v =l X⑶K 、. 的意义K ” , 是一个很重要的常数, 它反映了一定温度下的水中H , 浓度和O PT 浓度之间的关系⑷改变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平衡移动方向c ( H + ) 的变化c ( O F T ) 的变化c ( H+)与 c ( O H " )的关系溶液的性质升高温度向右增大增大c ( H+) =c ( O H )增大中性加入少量H 2s 4向左增大减小c ( H+) >c ( O H )不变酸性加入少量N a O H向左减小增大c ( H+)

      常见的题型有:①有关酸碱溶液稀释后pH 的计算a、酸稀释后,先求稀释后c (H '),再 求 pH;碱稀释后,先求稀释后c(OH ) , 根 据 Kw=c(H' ) • c(OH ) , 求出 c (H '),最后再求 pHb、 一定浓度的强酸或强碱溶液用水稀释10,倍体积,溶液中c(H+)或 c(OH ) 也被稀释到同样倍数,浓度变为原来的1 /1 0 )则溶液的pH将增大或减小a 个单位c、一定浓度的弱酸或弱碱用水稀释10,倍体积,由于电离程度增大,使 得 c(H+) 或c(OhT)减小的不到1/10;' , 因此pH增大或减小不到a 个单位d、稀酸、稀碱无限稀释后,因水的电离已是影响pH 的主要因素,因此pH接近于7即稀酸无限稀释后,pH不可能大于7 , 弱碱无限稀释后pH 不可能小于7②有关酸碱混合pH 的计算a、 两种强酸混合,先计算混合后c(H + ),再计算pH混合后Cl(H + )'Vl+C2(H+)-V2C(H+) =V1 + V2b、 两种强碱混合,先计算混合后c(O PT),然后计算c (H '),最后计算pH混合后CI(OH-)-VI + C2(OH-)-V2C(OH-)V1 + V2Kw阴 + ) = c(OH-)pH=—lg c(H+)oc、 强酸、强碱混合后,要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因此需判断后再计算若 n(H')=n(O H「 ) ,酸碱恰好完全反应,贝 UpH=7;若 n(H+)>n(OH ) , 则酸过量,先求反应后溶液中c(H +),再计算p H ,此时pHV7若 n(H +)V n(O H -),则碱过量,先求反应后溶液中c(O JT ),再求出c (jT ),然后计算pH,此时pH>72、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方法⑴由于盐类水解与酸碱中和互为可逆过程,所以盐类水解一般不彻底,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只能用“ 一” ,而不能用“ 一 ” ,生成的不溶物不记“ I ” ,生成的气态产物也不记“ t ” 符号,如 AlCb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A-+ + 3H20 k 金A1(OH) 3+3H+⑵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多元弱酸形成的盐水解时也是分步进行的,如H .C O j^^lT + H C O j , 而 Na2c03 的水解,首先 8 3 " + %。

      ^ HCCV + O H ,生成的 HCC>3一再水解 HCCV + H z O n ^ CO32 -+ OH 1 ,⑶较易水解的阳离子如Ap+、Fe 3+ 等,较易水解的阴离子如C fV -( 或 HCCK)、A1O2一等,在溶液中双水解十分强烈,可完全水解,此时应用“=”并标明“ t ” 及 “ 1 ” 符号Fe3++3HCO3 =^Fe (O H )3 I +3CO2 t > 2A13+ + 3S2 +6H2O^ 2A1(OH)3 I +3H2S t3、守恒法在处理溶液问题的应用在解答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之间的关系的有关问题,特别是等式关系时,经常用到守恒原理 ⑴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总正电荷数与阴离子所带的总负电荷数相等,整个溶液显电中性如 N a2 s 溶液中:c ( N a+) + c ( H+) = 2 c ( S2 -) + c ( H S_) + c ( O H-)⑵物料守恒:在电解质溶液中,某 物 质 ( 或微粒)的总浓度等于该物质电离或水解所产生的各物质平衡浓度之和⑶质守恒:溶液中得质子的微粒得质子的总数与失质子的微粒失去质子的总数相等。

      质子守恒式一•般可由上述电荷守恒式、物料守恒式联立求得4、 中和滴定误差分析(以标准盐酸滴定N aO H溶液为例)编号操作错误待测值理 由V2-V1= V ( 酸)1未用标准盐酸洗滴定管偏高V ( 酸)变大2滴定速度过快,未摇匀,指示剂已变色偏高V ( 酸)变大3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偏高V ( 酸)读数变大4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偏低V ( 酸)读数变小5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仰视读数偏高V ( 酸)读数变大6未用待测碱液洗移液管偏低V ( 酸) 量减小7滴定前. ,用待测碱液润洗锥形瓶偏高V ( 酸) 量增大8快速滴定后,立即读数偏高V ( 酸)量增大5、电解时,溶液中阴、阳两极离子的放电顺序电解时两极的放电顺序,与电极材料( 非惰性金属为阳极,阳极本身放电) ,电镀、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本身的氧化性、还 原 性 ( 本性) 、离子浓度[ 电镀锌时,因c ( Z n 2 + )比c ( H + )大得多,Z n ? +放电而H +未放电] 等因素有关若以惰性电极进行电解,其阴阳两极各离子放电顺序在不考虑浓度大小影响时,一般为:阴 极 ( 阳离子)放电顺序( 氧化性)A u3+> A g+> H g2+ > C i ? ” > H + > P b 2 * > S t? + > Ni ? + > Fe ? + > Zi ? + > M r? +> A l ⑶ + > M g ? *> Na+> C a2+> K+阳 极 ( 阴离子)放电顺序( 还原性)S2-> F > B r > O H > N O3-> S O42-> F6、以惰性电极电解的类型及p H变化规律以惰性电极电解时,按其中O H丁 H '放电情形的不同,电解可分如下几种类型:⑴O H h H '均放电,相当于只电解水。

      凡含氧酸,可溶性强碱,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等电解电解均属于此种类型,其电解方程式均为:2H 2 2 H2t + O2f o其电解后p H变化规律为:含氧酸,电解后p H变小;强碱,电解后p H变大;盐,电解后p H基本不变⑵只有H +放电,而O H ,不放电,此类因H +放电消耗,会使电解后溶液的p H升高凡活 泼 金 属 的 无 氧 酸 盐 ( 除氟化物外)均属此类,如 电 解Na C I溶液:2Na C l + 2H2O电解 电解2Na O H +H2 t +C 12 t » 电解盐酸:2H C 1H2 t +C 121 等 ⑶只有OH ,放电,而 H+不放电此类因O H -放电而消耗,使电解溶液的pH 下降,凡电 解不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均如此如 电 解 CuSCU溶液:2CUSO4+2H2O ^ = 2 CU+O2 t +2H2so4 4) 0H \ H‘均未放电,相当只电解电解质,凡不活泼金属无氧酸盐( 除氟化物外)均属此类,因该类大多水解呈酸性,电解时pH略增大或基本不变,如电解CuCk溶液:电 解CuCl2^ = C u + C l21第二部分元素及其化合物1、 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知识特点是作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实验和计算的载体,其信息量大,反应复杂,常作为综合试题的知识背景或突破思维的解题题眼2、 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必须先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部关系,方法是:“ 抓重点,理关系,用规律,全考虑” ① 抓重点:以每族典型元素为代表,以化学性质为抓手,依次学习其存在、制法、用途、检验等“ 一条龙”知识,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② 理 关 系 :依据知识内在联系,按单质一氧化物一氧化物的水化物一盐的顺序,将零碎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做到滴水不漏③ 用 规 律 :用好化学反应特有的规律,如以强置弱等规律,弄清物质间相互反应④ 全 考 虑 :将元素化合物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理解,从而达到解综合试题时能将所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是处理好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本学科理论、计算或跨学科知识间的外部关系,采取的方法是“ 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① 分 析 :将综合试题拆分思考② 综合:将分散的“ 点”衔接到已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块”中③ 抽 象 :在分析综合基础上,提取相关信息④ 具 体 :将提取出的信息具体化,衔接到综合试题中,从而完整解题 - ) 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规律⑴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如下:F、0 、Cl、N、Br、I、S、P、C、Si、Ho⑵元素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的区别:元素的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影响其强弱的结构因素有:①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③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越多,吸引电子能力越强。

      但由于某些非金属单质是双原子分子,原子是以强列的共价键相结合( 如 N 三N 等 ) ,当参加化学反应时,必须消耗很大的能量才能形成原子,表现为单质的稳定性这种现象不一定说明这种元素的 非金属性弱⑶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及其应用元素的非金属性的本质是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半径、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题目常通过以下几方面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① 非 金 属 单 质 与 H ? 化合的条件及难易程度;②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④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⑤非金属单质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⑥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金属所呈现的化合价;⑦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相对高低( 如 在 H C 1 0 中,氯元素显正价,氧元素显负价,则说明氧的非金属性比氯强)等 二) 卤族元素1 、卤族元素主要性质的递变性( 从 F - I )⑴单质颜色逐渐变深,熔沸点升高,水中溶解性逐渐减小;⑵元素非金属性减弱,单质氧化性减弱,卤离子还原性增强;⑶ 与 H 2 化合,与 H z O 反应由易到难;⑷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减弱,还原性增强,水溶液酸性增强;⑸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⑹前面元素的单质能把后面元素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

      2 、卤化氢均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酸雾⑴氟化氢( H F ) :很稳定,高温极难分解,其水溶液是氢氟酸,弱酸,有剧毒,能腐蚀玻璃⑵氯化氢( H C 1 ) :稳定,在 1 0 0 0 ℃以上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氯酸,俗称盐酸,强酸⑶澳化氢( H B r ) :较不稳定,加热时少量分解,其水溶液为氢浪酸,酸性比盐酸强,H B r还原性比H C 1 强,遇浓硫酸被氧化为单质澳( B r ? ) ⑷碘化氢( H I ) :很不稳定,受热分解,其水溶液为氢碘酸,酸性比氢浸酸强,H I 是强还原剂,遇浓硫酸易被氧化为单质硫3 、卤素及其化合物主要特性⑴氟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质① 卤素单质C k 、B r2> b 与 H 2 化合都需要一定条件,惟 独 F 2 在黑暗处就可与H ? 化合爆炸② 卤 素 单 质 C b 、Bm L与水反应的通式为:X2 +H2O = H X + H X O ( 上与水反应极弱) ,但 F ? 与 H zO 反应却是:2 F 2 + 2 H 2 O = 4 H F + O 2③ 筑 无 正 价 ,其他都有正价④H F有毒,其水溶液为弱酸,其他氢卤酸为强酸,HF能腐蚀玻璃:⑤C aF 2 不溶于水,A g F 易溶于水,氟可与某些稀有气体元素形成化合物。

      ⑵浪的特性 浪在常温下为红棕色液体( 惟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 ,极易挥发产生红棕色有毒的浪蒸气,因而实验室通常将澳密闭保存在阴冷处,并在盛有液滨的试剂瓶内常加适量水盛装溪的试剂瓶不能用橡皮塞( 腐蚀橡胶) ⑶碘是紫黑色固体,具有金属光泽,易 升 华 ( 常用于分离提纯碘) ,遇淀粉变蓝色( 常用来检验碘的存在) ,碘的氧化性较其他卤素弱,q变价金属铁反应生成F e b而不是F e b 三) 氧族元素1、氧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最外层均为6个电子,电子层数依次增加,次外层0为2个,S为8个,S e、T e均为1 8个电子氧通常显一2价,硫、硒、储常见的化合物为:-2价、+4价、+6价,都能与多数金属反应氧化物有两种R O 2和R 0 3 ,其对应水化物H 2 R O 3、H 2 R O 4均为含氧酸,具有酸的通性它们的氢化物除H2O外,其余的H2S > H ? S e、H2T e均为气体,有恶臭、有毒,溶于水形成无氧酸,都具有还原性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而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单质的状态由气态到固态,熔沸点也依次升高,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氧化性依次减弱。

      含氧酸的酸性依次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检验s o /一 时会受到许多离子的干扰⑴A g +干扰:用B a C l2溶液或盐酸酸化时防止A g +干扰,因为A g+ + C r = A g C l k⑵C O ? -、S O 3 "、P O j -干扰:因为 B a C C h、B a S Q、B a 3 ( P O & ) 2 也是白色沉淀与 B a S O4白色沉淀所不同的是,这些沉淀溶于强酸中因此检验S ( V一时,必须用酸酸化如:B a C O3+2 H " = H2O + C O2t +B a2 + 但不能用硝酸酸化,同理所用饮盐也不能是B a ( N C )3 ) 2溶液,因为在酸性条件下S O32\ H S O 3、S O 2等会被溶液中的N O . :氧化为SO?,从而可使检验得出错误的结论为此,检验S 0 4 Z一离子的正确操作为:被检液加足量的盐酸酸化取清液滴加BaCL溶液有无白色沉淀( 有无S O 4 2 - )由此可见,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具有氧化性,但产生氧化性的原因是不同的,因此其氧化能力也有强与弱的差别,被还原产物也不相同。

      四) 氮族元素1、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⑴一氧化氮:无色气体,难溶于水,有很大毒性,在常温下极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2 N 0+ O2=2NO2⑵二氧化氮: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3 N O 2 +H2O=2HNO3+ N O 4 N O2^=^N2O4 ( 无色)注意:关于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几种情况的计算方法① N 0 2或N 0 2与N 2 (或非2 )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可依据:3 N O 2 + H 2 O = 2 H N C h +NO利用气体体积变化差值进行计算② N C > 2和 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时,由4 N O 2 + 2 H 2 O + O 2 = 4 H N O 3可知,当体积比为 -= 4 : 1 ,恰好完全反应V (N O2): V (C > 2 )1 > 4 : 1 , N C )2 过量,剩余气体为 N O、 <4 : 1 ,2过量,乘余气体为2③ NO和0 2同时通入水中时, 其反应是:2 N O + O2= 2NO2 , 3 N O2+ H2O= 2HNO3+NO,总反应式为:4 N O + 2 H2O 4 - 3 O2= 4HNO3当体积比为- =4 : 3 ,恰好完全反应V ( N O ): V ( O2) J > 4 : 3 , N O 过量,剩余气体为 N Ol < 4 : 3 , O 2过量,乘余气体为。

      2④N O、N O2, C h三种混合气体通入水中,可先按①求出N O ?与H 2 O反应生成的NO的体积,再加上原混合气体中的NO的体积即为NO的总体积,再按③方法进行计算2、硝酸的化学性质①H N C h具有酸的通性② H N C h具有强氧化性,表现在能与多数金属、非金属、某些还原性化合物起反应要注意,由于硝酸氧化性很强,任何金属与硝酸反应都不能放出氢气,在与不活泼金属如C u、A g等反应时,浓硝酸还原产物为N O 2 ,稀硝酸还原产物为N O ,( 但不能认为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③ 在 溶 液 中N O . ,几乎与所有离子能大量共存, 但注意, 当溶液的酸性较强可形成硝酸溶液,具有还原性的某些离子则不能与其大量共存,如N C > 3 -、F e2+中任意两者能大量共存,但三者则不能大量共存即:N O 3一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表现氧化性,而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强氧化性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反 应 原 理 :2 N H 4 Q + C a ( O H ” C a C b + 2 N H 3 t + 2 H2O 不能用 N a O H 代替C a ( O H )2,因为N a O H吸湿后容易结块,产生的气体不易逸出,并 且N a O H对玻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装置: 制N H3的气体发生装置与制02、C H 4的相同 干燥氨气不能选用浓H2S O4, P 2 O 5 ,也不能选用无水C a C b ,应选用碱石灰收集N%应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容器口塞一团棉花( 防止空气进入试管,以保证收集的NE比较纯净)检验: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b、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瓶口( 白烟)实验室还常根据浓氨水的强挥发性,向浓氨水中加入N a O H或C a O得到氨气N a O H或C a O的作用是吸水和吸水后使溶液温度显著升高,二者都能减少氨气的溶解五)碳族元素1、碳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2、碳酸正盐与酸式盐性质比较①在水中溶解性:正盐除K; N a \ N H j等易溶于水外,其余都难溶于水;而只要存在的酸式盐都易溶于水一般来说,在相同温度下酸式盐的溶解度比正盐大,如Ca CCh难溶于水,Ca (H CO3)2易溶于水,但也有例外,如N a H CCh溶解度比N a 2 c Ch小②热稳定性:正盐中除K +、N a +等受热难分解外,其余受热易分解;酸式盐在水溶液 或固态时加热都易分解如 Ca( HCO3)2△CaCO3 I + CO2 t + H2O一般来说,热稳定性大小顺序为:正盐〉酸式盐>多 元 盐 ( 盐的阳离子相同,成盐的酸相同)③可溶性正盐、酸式盐都能发生水解,但相同阳离子的相同浓度时溶液中CO32一的水解程度比HCO.3大④都能与酸作用,但相同条件放出CO2的速率酸式盐比正盐快.( 六) 碱金属1、碱金属性质递变规律结构决定性质,由于碱金属的原子结构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所以其化学性质也具有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a、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b、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c、均为强还原剂②递变规律( 锂f钠)a、 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结构越来越复杂b、 与水反应剧烈程度依次增强c、 还原性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2、NaOH的性质①物理性质:俗名苛性钠、火碱、烧碱,是一种白色固体,极易潮解;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磨口玻璃瓶,使瓶口与瓶塞粘结②化学性质a、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蓝,无色的酚酰变红b、 与酸性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c、 与酸作用,生成盐和水d、 与盐作用,生成新碱和新盐 要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参加反应的碱和盐一般是易溶解的碱和盐)e 、 与一些单质的反应2Al+ 2NaOH+ 2H2O = 2 N a A 1 02+ 3H2 tCl2+2N aO H =N aC lO +N aC l + H2OSi+2NaOH+H2O = N a2SiO3+2H2 t③制法:电解2NaCl+2H2O 2NaOH+H, t +C121Na2CO3+Ca( OH)2= C a C O 3 I +2NaOH( 七) 几种重要的金属1、铝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现象及图象分析 ① 向 AlCb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直至过量,如图所示。

      ②现象:白色沉淀逐渐增多达最大值,继续加NaOH溶液沉淀逐渐溶解,直至完全消失Al3++ 3OH = A1(OH)3AI(O H)3+O H-==AIO2-+ 2H2O② 向 NaOH溶液中滴加AlCb溶液直至过量,如下图所示现象:开始时无沉淀,接着产生沉淀达最大值后不增减Al3+ + 401r = A102 + 2H2O3A1O2^ + A13+ + 6H2O==4A1(OH)3 I③ 向 NaAlC>2溶液中滴加盐酸直到过量,如图所示现象:先有白色沉淀后完全消失A1O2- + H+ + H2O = = A1(OH)3 IA1(OH)3 I +3H = = A 13+ + 3H2O④向盐酸溶液中滴加NaAlO2溶液,直至过量,如图所示现象:开始无沉淀,接着产生白色沉淀A102 +4H+= A13+ + 2H2O3AIO2^ + A13+ + 6H2O==4A1(OH)3 I3、镁和铝的氧化物比较2、镁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MgOAl2o3物质类型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物理性质白色粉末,熔 点 高 (2800℃)白色固体,熔 点 高 (2045℃)化跟水反应缓慢溶解于水生成Mg(OH)2难溶于水学MgO+H2O ------ Mg(OH)2性跟酸反应MgO+2H+-------Mg2+ + H2OA12O3 +6H+------ 2A13++3H2O质跟碱反应不反应A12O3 +2OH ------ 2AQ + 3H2。

      4、Fe >与 Fe 3+的相互转化⑴Fe ?+的还原性:2Fe2++C l2 = 2 F e3++2CI 4Fe (OH)2+O2+2H2O= 4Fe (OH)212Fe2+ + 3O2+6H2O = 4 F e ( O H )3 I +8 Fe3+ (Fe ? +露置空气中,易被氧化)酸性条件下:4Fe2++ O2+4H' =4 F e3++ 2H2O4Fe2++ H2O2+ 2 Hh= = 2 F e3+ + 2H2O5Fe2++ M n O4-+8 H+= = 5 F e3+ + 4H2O + M n2+⑵Fe 3+强氧化性一般氧化性:Cu2+< Fe3+< A g+ Cl2> B r2> Fe3+> I2> SO2> S2Fe3++ C u=2 F e2+ + Cu2+2Fe3++ F e =3 F e2+2Fe3++ 2 r=2 F e2++l22Fe3+ + H2S- = 2Fe2+ + S I +2FTFe ' +水解显酸性:2Fe3+ + 3H2O ^ ^ Fe (OH)3+3H+所以配制Fe SC\溶液时常加入少量铁粉(或铁钉)防止氧化,配 制Fe 2(SQ03时常加少量H2s o4,抑制水解。

      5、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及方法绝大部分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金属冶炼的实质是用还原的方法使金属化合中的金属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单质由于金属的化学活泼性不同,金属离子得到电子还原成金属的能力也就不同,按金属活泼顺序对应金属阳离子氧化性K +-A g +逐渐增强,金属冶炼也由难变易 一般有三种冶炼方法:⑴热分解法:适合于冶炼金属活泼性较差的金属如:2 H g O = = 2 H g + O2 t 2A g2O = ^ = 4 A g + O2 f⑵热还原法,用还原剂(CO、C、H2、A l等)还原金属氧化物,适合于金属活泼性介于Z n~ Cu之间的大多数金属的冶炼如Fe2O3+3CO 3 = 2Fe +3c O2高温2A I +Cr2O3 = ^ = 2Cr + A 12O3W O3+ 3 H 2 = ^ = W + 3 H2O⑶电解法:适合冶炼金属活泼性很强的金属(一般是在金属活泼顺序表中排在铝前边的金属)如:电解2A l23~ ^2& +302 tM g C H熔融)理B = M g +2 t 第三部分有机化学基础( 一)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1、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和同一种物质的比较内涵比较的对象分子式结构性质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核素( 原子)符号表示不同,如H、D、T电 子 排 布相同,原子核 结 构 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同同素异形体同一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称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单质元 素 符 号 表 示 相同,分子式可不同,如石墨与金刚石、。

      2 与 3单 质 的 组成 或 结 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似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有机化合物不同结构相似,官 能 团 类型 与 数 目相同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相似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相同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化学性质不一定相同同种物质分子式和结构式都相同的物质相同相同相同( 二) 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及其判定类型:⑴碳链异构是指分子中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次序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⑵位置异构是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碳链或碳环上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⑶官能团异构是指具有相同的化学式,但所含官能团不同的异构现象包括以下几种:①环烷煌和烯煌;②二烯妙和快煌;③醇和酸;④醛和酮;⑤竣酸和酯;⑥氨基酸与硝基化合物等 判定: ①分子式相同; ②主碳链结构或官能团位置不同; ③可以同类,也可以不同类;④联想空间结构( 三) 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1、有机反应的重要条件有机反应的条件往往是有机推断的突破口⑴能与NaOH反应的有:①卤代煌水解;②酯水解;③卤代烧醇溶液消去;④酸;⑤酚;⑥乙酸钠与NaOH制甲烷⑵浓H2SO4条件:①醇消去;②醇成酸;③苯硝化;④酯化反应⑶稀H2s。

      4条件:①酯水解;②糖类水解;③蛋白质水解( 4) N i,加热:适用于所有加氢的加成反应⑸Fe :苯环的卤代⑹光照:烷煌光卤代⑺醇、卤代燃消去的结构条件: B - C 上有氢⑻醇氧化的结构条件:a - C 上有氢2、醇、酚、蝮酸中羟基的活性比较羟基种类重要代表物与 N a反应与NaOH反应与 Na2co3反应醇羟基CH3cH2—OHXX酚羟基VV但不放出气体竣酸羟基0IICH3-C-OHVVV 放出c o23、有机物结构的推断有机物结构的推断主要依赖于:①实验现象;②有机物的性质;③计算等事实,更多的是由性质去推断现列出一些性质与有机物结构的关系如下表:有机物性质有机物可能有的结构1、使溟水褪色C =C 、 一C三c - 、-CH O 、酚2、使 酸 性 KMnO4溶液褪色C =C 、一C 三C二 一CHO、苯的同系物、某些醇3、与 N a反应放出H2—0H 、醇、酚、—COOH4 、与 Na2c 3 反应放出CO2—COOH5、与新制Cu( O H £ 反应一COOH、—CHO6、与[ Ag( NH3) 2「反应—CHO ( 包括葡萄糖、果糖)7、与 印 加成C =C 、 -C = C- 、一CHO、R—CO—R '、苯环8、遇 Fe Cb显紫色酚类 9 、消去反应醇或卤代烧( 邻位有H )1 0 、连续4个 C原子加B r原子共桃二烯煌类1 1 、能水解卤代烧、酯、多糖、多肽、蛋白质、酰胺等1 2 、能酯化有一O H 或一C O O H( 四) 煌及其衍生物的燃烧规律1 、煌 G H y 完全燃烧的通式:CxHy+( x + y /4 ) O2- x C O2 + y /2 H2O2 、有机物每增加1 个 C H2多耗021 . 5 m o l3 、若烧分子组成为C n H 2 n ( 或衍生物C ” H 2 n O 、CnH2 nO2) ,完全燃烧时生成C O 2 和 H 2 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 14 、 若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里完全燃烧、 其燃烧所耗氧气物质的量( 或体积) 与生成C O ?的物质的量( 或体积)相等,则有机物分子组成中H、O原子个数比为2 : 15 、烧燃烧时,决 定 消 耗 量 的 因 素 有 :在等物质的量时,分子中碳原子数越多,02消耗越多( 芳煌有例外) 。

      在等质量时,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分配的氢原子越多, 2 消耗越多6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任何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的质量一定,它们完全燃烧后生成的C O 2 总量为常数7 、不同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若生成的C O? 和 H z O 的质量比相同,则它们的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相同8 、气态嫌C 、 H y 与 混 合 后 燃 烧 或 爆 炸 ,恢复原状态( 1 0 0 ℃以上) ,I m o l 气态嫌反应前后总体积变化情况是:y= 4总体积不变,△ V:y< 4总体积减小,z\ V=l — y / 4y> 4总体积增加,Z \ V=y / 4 — 1( 五) 有机物分子组成通式的应用规律1 、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无论多少种,以何种比例混合,混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值相同可用于质量比、质量分数的求算提示:① 含 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与含有2 n 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竣酸、酯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②含有n个碳原子的焕煌与含有3 n 个碳原子苯及其同系物具有相同的最简式2 、 具有相同的相对分子质量的有机物为: ①含有n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醇或酸叮含有( n- 1 ) 个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竣酸或酯。

      ② 含 有 n个碳原子的烷煌与( n - 1 )个碳原子的饱和一 元醛以上规律可用于有机物的推断3 、由相对分子质量求有机物的分子式设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 o⑴ ” 得整数商和余数,商为可能的最大碳数,余数为最小的氢原子数 例如某煌相对分子质量为4 2 ,则其分子式为:一 = 3 ……6 , 即:C 3 H 612M⑵ 一 的 余 数 为 0 或碳原子数2 6 时,将碳原子数依次减少一个,每减少一个碳原子,12就增加12个氢原子,直到饱和为止128例:求相对分子质量为128的煌的分子式上上=10……8 分子式为CioW或 C9H2 012( 六)葡萄糖( C6HnO6)⑴结构简式:CH2OH(CHOH)4C H O ,特点:多羟基醛⑵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⑶化学性质:①还原性:能发生银镜反应和与新制的CU(OH)2反应CH2OH(CHOH)4CHO+ 2[Ag(NH3)2]+ + 2OH -* CH2OH(CHOH)4COOH + 2Ag I + H2O +4NH3CH20H(CHOH)4CHO+2Cu(OH)2 f CH20H(CHOH)4coOH+C112O \ +2H2O②加成反应:与 Hz加成生成已六醇③酯化反应:与酸发生酯化反应。

      ④发酵反应:( 制酒精)C6Hl26 — 侬 L>2C2H5OH+2co2 f⑤生理氧化:( 供给热量)C6Hl26 —> 2C2H5OH4-2CO2⑷制法:淀粉水解(C6Hl0O6)n+nH2O >nC6Hl2O6( 淀粉) ( 葡萄糖)⑸用途作营养物质和还原剂 七)蛋白质1、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⑴蛋白质是由不同氨基酸按不同排列顺序相互结合而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⑵蛋白质的成分里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⑶蛋白质分子中含有未缩合的竣基和氨基⑷蛋白质溶液是一- 种胶体⑸酶是•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2、蛋白质的性质⑴水解: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a —氨基酸⑵两性:具有氨基酸的性质,能与酸和碱反应⑶盐析:( 钾、钠、镂)盐的浓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产生盐析盐析是可逆过程,利用这一性质,可以分离和提纯蛋白质⑷变性:在加热、紫外线、X 射线、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等条件都能使蛋白质产生凝聚的现象 变性是不可逆的, 利用此性质可进行消毒, 但也能引起中毒 ⑸颜色反应:具有苯环结构的蛋白质遇浓H N 0 3变性,产生黄色不溶物可用于鉴别蛋白质⑹灼烧气味: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可用于鉴别毛料、棉料与化纤第四部分化学实验( 一) 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可加热的仪器⑴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用现、蒸发皿、石棉网、燃烧匙、玻璃棒、的丝⑵可间接加热( 加垫石棉网加热、水浴加热等) ,但不能直接的仪器烧杯、圆底烧瓶、平底烧瓶、蒸储烧瓶、锥形瓶2、用于计量的仪器⑴测量物质质量的仪器A、粗测 托盘天平( 有祛码、镶子与之配套) B、精测 分析天平、电子天平( 中学化学实验不作要求) ⑵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A、粗 测 量 筒 、量杯B、精 测 滴 定 管 ( 分酸式和碱式) 、容 量 瓶 ( 限用于配制一定体积浓度准确的溶液中) 、移液管⑶用于物质分离的主要玻璃仪器⑴ 分 液 分 液 漏 斗 、烧杯⑵过滤 过滤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⑶ 液 体 蒸 发 蒸 发 皿 ( 有玻璃质的,也有瓷质的) 、玻璃棒、蒸储烧瓶( 必要时要配备温度计、冷凝管、牛角管) 、酒精灯4、物质储存仪器⑴储存气体集气瓶、储气瓶⑵储存固体 广口试剂瓶,它又分为:无色玻璃瓶和棕色玻璃瓶:磨砂玻璃塞瓶和丝扣塑料塞瓶;塑料瓶;水槽 二) 仪器的装配和拆卸装配仪器时,首先要根据仪器装置图,选择合适的仪器和附件,然后进行仪器和附件的连接和全套仪器的总装配。

      操作规律为:1、“ 先后”规律⑴ “ 先下后上” :如制Cb的发生装置组装顺序是:放铁架台一摆酒精灯一固定铁圈f放石棉网一固定圆底烧瓶⑵ “ 先左后上” :如制C L :发生装置一洗气装置一干燥装置一收集装置一尾气处理装置⑶ “ 先塞后定” :当被固定仪器上连有塞子时,应先塞好塞子,再行固定 4 ) “ 先固后液” :当反应物既有固体又有液体时,应向反应器中先加入固体,后加入液体⑸ “ 先查后装” :先检查气密性,后装入药品和固定装置 6) “ 先吸后干” :先将气体通过溶液吸收非水杂质,再行干燥 ⑺ “ 先 组 后 燃 ” :先组装好整套装置并加入试剂,再点燃酒精灯 8) “ 先撤后灭” :实验完毕后,应先从水中撤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⑼ “ 先 燃 后 灭 ” :有多个酒精灯的实验,开始应先点燃制气装置中的酒精灯,后点燃其他装置中的酒精灯,如 用CO还 原F e zC h ,应 先 点 燃 制CO的酒精灯,后 点 燃 燃 烧CO的酒精 灯 ,再点燃热还原装置中的酒精灯,实验完毕后,应相反 1 0 )2、⑴⑵⑶( 4 )3、“ 先通氢、后 点 灯 、先灭灯、后 停 氢 ” :即 用H 2还 原CuO的操作顺序。

      进 出”规律“ 长 进 短 出 ” :“ 短进长出” :“ 粗 进 细 出 ” :“ 低 进 高 出 ” :洗气瓶的安装 或 “ 深 入 浅 出 ” )量气瓶的安装球形干燥管干燥气体时的安装冷凝管中水流方向性质实验和制备实验中操作顺序⑴ 做F e丝 ( 在 2中 、Cu丝 ( 在Cb中 ) 、M g ( 在C O 2中 )等燃烧实验时,应先在集气瓶中铺一层薄细沙或加入少量水,以防熔物炸裂瓶底⑵制备胶体:如F e ( O H ) 3溶 胶 ( 沸 水 )滴入FeCb饱和溶液 > 加热至沸: 制硅酸溶胶应向过量盐酸中加入水玻璃⑶苯的硝化,先加入浓硝酸,再加浓硫酸,冷 却 ,滴入苯⑷配银氨溶液:向A g N Q :溶液中滴入稀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后继续加氨水到沉淀刚好消失 三 )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含义物质的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物质一一分开;物质的提纯是指将物质中的其他物质( 也叫杂质)除 去 ,得到较为纯净的物质物质的提纯和分离应遵循以下几点:被提纯或分离物物质,最终不能再引入新的杂质 ( 即除杂不加杂) ;尽量不减少被提纯和分离的物质;采用的方法应尽量使被提纯和分离的物质跟其他物质易分离开;如果在分离操作中,被分离的物质转变为其他物质,应采用适当方法将其恢复为原物质,可记作:不增;不减;易分;复原。

      2、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⑴过滤法液体中混有不溶性固体物质时使用,要 点 :一角、二 低 、三接 触 ⑵蒸发法将溶液中的溶剂蒸发掉,得到溶质的分离方法⑶结晶法根据两种可溶性固体物质在同一溶剂中,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的不同,将溶液蒸发溶剂或使高温饱和溶液降温得到一种晶体的方法,例如,分 离N aC l和K N O 3的混合物,结晶之后还要过滤⑷萃取和分液法分液是把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使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 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方法,应注意,萃取剂跟另一种溶剂的密度应相差较大且互不相溶,以利于静置时分层⑸蒸储法把沸点不同的几种液体物质的混合物,通过控制温度加热再冷凝,先后得到一种或几种较纯净的物质的方法叫蒸储,能先后得到几种分离产物的蒸储又叫分储,例如,石油的分储⑹渗析法把混有离子或小分子杂质的胶体溶液装入半透膜的袋里,并把这个袋放在溶剂中,从而使离子或小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出来的操作叫渗析⑺升华法固体混合物中有某种物质具有升华特性时,可用加热升华再凝华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中混有“,就可用升华法分离。

      ⑻洗气瓶内除杂法此方法适应于气体的除杂, 如将不干燥的H2通过洗气瓶中的浓H2s4可除去HzO蒸气,将SO?、CO2的混合气体通过洗气瓶中的NaHCC>3溶液可除去SO2等等,常用的洗气瓶为自制简易洗气瓶⑼干燥管内的除杂法此方法适用于气体的除杂,如将不干燥的C E通过干燥管中的碱石灰可使C E干燥,将COz、02的混合气体通过干燥管中的NazOz可除去C02等等⑩直接加热法混合物中混有热稳定性差的物质时,可直接加热,使热稳定性差的物质分解而分离出去,有时受热后转变为被提纯物质例:食盐中混有氯化镂,氯化钾中混有氯酸钾,纯碱中混有小苏打等11)高温管内转化法该方法适合于气体的除杂,如 将N2, O2的混和气体通过高温管中的C u网时,可除去⑫酸化法即使杂质与酸反应而转化为非杂质成分或转化为易挥发的气体而除杂的方法如向Na2c3与NaHCCh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可使Na2cCh转化为NaHCO,,( 四) 化学实验设计与评价1、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⑴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正确例如,鉴别Na2SO4和N a i,在试剂的选择上就不宜选用HNO3等具有氧化性的酸。

      在操作程序的设计上,应取少量固体先溶解,然后再取少量配成的溶液并再加入试剂,而不能将样品全部溶解或在溶解后的全部溶液中加入试剂⑵安全性:实验设计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药品和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操作⑶可行性:实验设计应切实可行,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得到满足 ⑷简约性:实验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易行,应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2 、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⑴明确目的的原理: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⑵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⑶设计装置步骤: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⑷记录现象数据:根据观察,全面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⑸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3 、评价确定最佳实验方案⑴优化思路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设计实验完成预期目的设计时一定要有目的性,设计周密、可行、优化的方案例如:如何以还原性铁粉为原料制备F e ( 0 H ) 2 , 并观察它在空气中的氧化过程应分为三步:① H 2 s d 、 2,(1) Fe-------TT——— — > Fe2+@ F e a ( S O 4 ) 3⑵ Fe2+①直接滴加②长导管伸入> Fe(OH)2⑶ Fe(°H)2F§―>Fe(OH)3在⑴中,用②比①好,因过量铁防止F e ? + 被氧化;因⑵中,应 减 少 C h 存 在 对 F e ( 0 H ) 2生成的影响,最佳方案用刚好生成的F e S C ) 4 与 N a O H 反应,N a O H 溶液应煮沸,且用长滴管伸入F e S O 4 溶液中在⑶中应把试管倾斜使之与 2 接触反应环境的选择对设计也有影响⑵优化药品在均能达到实验目的的前提下,考虑用价格便宜的原料,提高经济效益如 M g C b 中含有FeCH如何除去?现提供信息如下:试剂漂 液 ( 含 N a C lO )2 5 . 2 %双氧水( 3 0 % ) N a O HN a2C O3卤 块 ( M g C 1 2 3 O % )价格4 5 02 4 0 0210()6 0 03 1 0 ( 元/ 吨)前两者可除去Fe2 +,考虑价格应选用漂液。

      其次要考虑所加药品不能引进新的杂质,否则也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要求⑶优化装置在设计装置中,要求仪器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合理,突破思维定势,开发仪器功能如洗气瓶的多种用途,组装一套简单的启普发生器等,需要学生在不违背仪器使用方法的前提下,大胆动脑,合理拓展思维,使实验设计方案在现有仪器前提下能得以实现⑷优化实验顺序①仪器的安装顺序:先竖向:从下至上;后横向:从左至右②装置图的连接:整套装置大体的连接顺序是:制取一除杂一干燥一主体实验一尾气处理而就单个装置的连接要注意:“ 五进五出” :气体的流向通常是左进右出;洗气瓶作洗气用时长( 管)进 短 ( 管)出;洗气瓶作量气( 制出的气体从洗气瓶中把压到量筒中)用 时 短 ( 管)进 长 ( 管)出;干燥管干燥气体粗( 端)进 细 ( 端 )出;冷凝管用的水下进上出( 逆流原理) ③气体的干燥顺序:需收集的气体,经过系列洗气除杂后再干燥、收集,不能干燥后又洗气需要某气体进行加热反应( 如CO、比 与CuO、Fez ? 的反应)时,先干燥再反应④加热的先后顺序:同一实验中有几处需要加热时,通常先加热制气装置,待产生的气体把系统内的空气排净后再加热反应的部分。

      停止加热时,先停反应的部分再停制气的部分,使产生的气体继续通一会儿使生成物冷却,防止又被氧化( 如C O还原FezCh的实验)⑤操作的一般顺序:程序设计一连接仪器一检查气密性f 装入药品一实验及现象观察一装置拆除一仪器清洗⑸优化实验安全措施为使实验安全可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 有毒气体的尾气必须处理通常将H?S、SO2、CI2、HC1、NO2等用水或NaOH溶液吸改,将C O点燃烧掉② 易燃气体如H2、CO、CH&、C2H八C2H2等点燃这前必须要验纯③ 用H2、C O还原CuO、FezCh等实验,应先通气,等体系内的空气排净后再加热,若先加热后通气可能会发生爆炸事故④ 加热制取的气体用排气法收集完毕,应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热试管而使试管破裂 物 质 〈一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物质的分类混 合 物 ( 多种化学组成)( 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 ,各物质仍保持其原有 性 质)纯 净 物 ( 单一化学组成)( 由 同 种 物质组成,具有 固 定 组 成 、固定的熔<沸 点 )机械混合三种分散系《化 合 物( 多元素)<单质( 单一元素)化合物根 据 组 成 性 质 > 〈溶 液 :NaCl溶液等、 )胶体:粒子胶体:A g l胶体、Fe( OH)3胶体分子胶体:蛋白质、淀粉( 10-9m <d< 10-7m )浊液化学键不同悬 浊 液 :石灰水(go%)・ 乳浊液: 敌敌畏乳液「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I 络合物水溶液或熔融态导电性含碳与否)电解质1 强电解质t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金属, 无机物» 1 非金属, 稀 有 气 体 ,非 金 属 氢 化 物 ( 常态的气态氢化物)r不成盐氧化物:c o 、NO等「 酸性氧化物:氧化物成盐氧化物j碱性氧化物:I 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Naz。

      2等超氧化物:KO?等I臭氧化物:RbCh等8 2 、SiO2 等Na2CaO 等A12O3 等 2、物质的组成游离态)单质 ( 直接构成兀素 ^ ^ 分子 < - - - - - - - - - -原子▲化合态 , 化1•物逑邂离 子 心 M直接构成宏 观 ( 成份) 微 观 ( 粒子)「 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种粒子«原子一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I 离 子 一 带 有 电 荷 的 原 子 ( 或原子团)—原子团各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不易分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不同原子的互称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同分异构体——同分子式、同化学组成、不同结构的有机物同系物一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 一CH2” 原子团的物质的互称3、物质的变化r物理变化:1化学变化( 反应) :本质—— 旧化学键破坏,新的化学键形成金属与m E金属的比较( 偏旁部首分)状态光泽导电、导热性延展性金属固有光泽良好良好非金属固、液、气无不具有质脆、易 碎 ( 不绝对)一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4、酸、碱、盐的概念及分类⑴酸:在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是否含氧〉 / 含 氧 酸 : H2so4、HNO3等I 无氧酸:HCK HBr等酸<士一工口心「 强酸:( 完全电离) H2s。

      4、HN03、HC1、HBr等I 电图程度、 | 、~中强酸:( 部分电离) H2so3、H3Po4等〉都是弱酸常见弱酸酸性顺序:H2SC弱酸:( 部分电离) HF' H2CQ3、H2s等 >:J ■氧化性酸:浓 H2SO4、作 ( 林J H N 5、HC1UI非氧化性酸:稀 H2s0 八 盐酸、H3P 4元酸:HC1> HNO3、CH3COOHv 二元酸:H2so4、H00C—COOH ( 乙二酸,又称草酸)、 多元酸: H3P 4§ 酸的特殊性质难挥发性酸:H2so4、H3PO4易挥发性酸:HC1、HNO3, H2S易分解的酸:HC10、H2so3、H2co3、HNO3还原性酸:H2S> 浓 HC1、HBr、HL H2so3§ 下列弱酸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0 H 、H2SiO3> 高级脂肪酸、HC10 ( 漂白)§ 酸的通性( 以 CH3co0 H 为例)a、 遇石蕊试液变红b、CU( 0 H )2+ 2cH3coOH= (CH3COO)2Cu+ 2H2Oc、 CuO+2cH3coOH=(CH3coOKCu+H?d、Zn+2CH3COOH=(CH3COO)2Zn+H2 te 、 NaHCO3+CH3COOH=CH3COONa+ H20+C O2 t☆硝酸例外,不论是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金属是否活泼,硝酸与金属一般不放出氢气。

      ⑵碱——在溶液中电离时,阴离子全部是OHT的化合物溶解性:•可溶性碱:NaOH、KOH、Ba(OH) 2、NH3 • H20■难溶性碱:CU( O H ) 2、Fe (OH)3「 强碱:NaOH、KOH、Ba(OH” 、Ca(OH)2碱 J 电隔程: 反 弱碱:NH, • H2O、Fe (OH)2l 两性氢氧化物:A1(OH) 3、Zn(OH)2, 元碱:NaOH 碱的通性:a、遇石蕊变蓝,遇酚配变红b、与酸性氧化物反应:S O2+ C a ( O H )2= C a S O3 I + H20S i O 2 + 2 N a O H = N a2S i O 3 + H2Oc、C a ( O H )2+ 2 H C I = C a C l2+ 2 H2Od、C a ( O H )2+N a2C O3=C a C O3 I + 2 N a O H⑶盐:由金属离子( 或N H :)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正盐:N a 2 c o 3、N a 3 P o 4、C a3( P O 4 ) 2酸式盐:N a H S O i , N a H 2 P o 4、N a2H P O4J 碱式盐:CU2(OH)2CO3复盐:K A 1 ( SO4)3 • 1 2 H2O . K C 1 • M gC l2 • 6 H2Ol 络 盐 :N a3A lF6, [ Fe ( SC N )] C l2盐的通性:a、B a C O3+2 H+ = B a2 + + H2O + S O2 tb、M gC l2+2 N H3 • H2O = M g( O H2 \ + 2 N H ;CU2++SO4_ +B a2 + + 2 O H = C u ( 0 H)2 I +B a S04 \c、C u SC )4 +B a C 1 2 = B a SC )4 I +C 1 1 C I 2d、Zn +C u SO 4 = C u +Zn SO 4盐的特性:盐的水解5、常见的既能与酸又能.与 碱反应的物质⑴金属:A l、Zn△⑵非金属:Si ( Si +3HC 1 SiHC h+H^ t )△S ( 3S+6 N a O H 2 N a 2 S+N a2SO3+3H2O )⑶两性氧化物:A I 2 O 3、Zn O⑷两性氢氧化物:A 1 ( O H)3、Zn ( O H)2( 5 )弱酸的钱盐:( N H4 "S、(NH4)2SO3S C H3C O O N H4 ( 6 )弱酸的酸式盐:N a HC C )3、N a HS、K2H P O4( 7 )还原性酸:H2S, HI⑻强氧化性酸:浓H2 s。

      4、H N O3⑼个别的酸性氧化物:SiO2 ( SiO2+ 4 HF= SiF4 f + 2 H2O )( 1 0 )一些盐类物质:N a 2 cC h、C u SO4, A g N O3( I D某些有机物:C H , - C O O H JOOH ?H他 、(oTNH\ (oTNH 2二、化学用语⑴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c、表示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⑵离子符号和价标符号:离子符号:N a +、C a2 +s S O:、C I O价 标 符 号 :― 仁 、C;⑶化合价的含义、规律、应用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一定数目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合的性质——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的性质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的关系——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 规定)为零]一对于二价元素与奇数价或偶数价元素化合时,化学式是不同的n为奇数价,化学式为M 2 ( SC > 4 )n ;若为偶数,其为M(SOQJL2⑷电子式①原子的电子式:H- Mg : : ci-H②离子的电子式:H +、N a+> M g2 +、[ : S : ]2 - [ H : N: H ]+ [ : b: H③区分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一 重点与难点打※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生成离子化合物。

      如:N a +[ : S : ]2-N a+ N a+[ : ci: V M&2+[ : S-.]2~※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日寸;它们的原子之标形成共价键,生成共价单质或共价化合物如:N^N: H : ci: : ci: ci: : o: : c : : o: :H:O:O:H※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也有可能是共价化合物如A lC b、Fe C b④表示形成过程:H +-S- + - H -----> H : S : H 5、原 子 ( 离子)结构示意图( 或称原子、离子结构简图)6、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式——表示其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氢氧化钠NaOH水H2OH -O -HH2O双氧水H2O2H -O -O -HHO乙烯C2H4H H1 1H -C = C -HCH2=CH2CH2乙快c2H2H -C三C -HHC = CHCH苯C6H6H -C , C -H1 IIH- C>s /C —H◎CH7、中学阶段常用的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①原子个数守恒 ②化合价升降总数守恒 ③电荷守恒§ 对这一定律的理解是进行化学计算的重要依据。

      也是常用的解题方法运用守恒法解题可以简化解题步骤,快速解题⑴化学方程式: ( 依据客观事实, 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为气体“ t ” 、沉 淀 “ I ”等)⑵热化学方程式:2 H2 ( g ) + C h ( g ) = 2 H2 O ( g ) ; A H= -4 8 3 .6 k J /m o l⑶离子方程式: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一定反映本质) 复习其书写方法( 步骤)拆f强酸、强碱、可溶性盐⑷电离方程式:分清强、弱电解质NaCl=Na+ + ClB aS04=B a"+S0;H3PO4^ ^ H+ + H2PO4⑸电极反应方程式:a、分清类型( 首先弄清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b、分清极称( 搞清氧化——还原情况)三、化学中常用计量1、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及相关的说法①定义:以 nt: 原子的质量的看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②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2 , 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的基本物理量——衍生概念①阿佛加德罗常数:12gi?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NA为近似值,为 6.02X I ( ) 23 m oit②阿佛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推论:匕= 2L 2 = MV2 n2 p2 M 2mNMi = IkM i n2③物质的量计算:n=n = —V„,n=C • V ( 溶液)微粒数目气体体积( 标准状况)热量④物质的量浓度、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以 I 升溶液做为基准) a %=X 1 0 0 % (a < s )1 0叶 sCM ,、 1000-p-a%100 2 M3、化学反应与能量⑴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定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燃烧热和中和热等概念⑷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方法a、 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b、 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c、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传递关系来判断( 最可靠)d、 根据化合价及还原产物( 最不可靠)4、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 附表见后)⑴金属与酸反应:K C a N a M g A l Z n F e S n P b ( H) C u H g A g P t A ua、氢以前的金属能置换非氧化性酸中的氢:2 A 1+ 3H 2 s C )4= A 12 ( S O 4) 3+ 3H 2 tb、氢以后的金属不能跟非氧化酸反应。

      只能与强氧化性酸反应:3CU+ 8 H N O3 ( 稀)= 3CU( N O . , )2+ 2 N O t + 4H2Oc、氢以前的金属与氧化性酸反应的产物与金属活泼性、酸的浓度、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d、Fe、A l 在冷、浓 H 2 s o 4、H N O 3 中钝化⑵金属与盐溶液反应a、除活泼金属( K、C a、N a、B a 等 ,N a + C u S O4+ H2O -b、后面的金属可与前面金属发生非置换反应:2 Fe C l3+ C u = 2 Fe C I2+ C u C l2c、其他情况:3Z n + 2 Fe C I3+ 6 H2O = 2 Fe ( O H )3 I + 3Z n C l2+ 3H2 t⑶金属与水反应a、K、C a > N a遇冷水迅速放出田 ( 有 2存在,K发火)b、M g在冷水中缓慢,在沸水中快 A l在冷水中不反应,在沸水反应微弱c、Z n、Fe、S n、P b能在红热条件下与水蒸气反应,产 生H 2△3Fe + 4H2O , Fe3Q4+ 4H2e、 氢以后金属不与H 2 O反应f、金属活动顺序K、C a、N aM g、A l、Z nFe ^ S n、 P bHC u、 H g、 A gP t、A u与氢反应常温下易被氧化常 温能 被氧化常温干燥空气 中 不 被 氧化加热被氧化不能被氧化与水反应常温能置换水中的氢加热与水蒸气反应能置换水中的氢不能置换水中的氢与稀酸反应能置换稀酸中的H卜与 H N O3.浓 H 2 s o 4反应与王水反应与盐反应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存在状态仅呈化合态化合态、游离态游离态碱溶 、强热时分解不溶、加热分解、由难到易碳酸盐溶 、强热时分解不溶、加热分解、由难到易硝酸盐溶,加热分解,由难到易冶炼方法电解熔化物还原剂法加热法物理富集失电子能力强f弱得最子能力弱f强 ( 离子)⑷判断原电池的电极和电极反应式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术、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⑸判断电解时阳离子放电顺序——与金属活泼性顺序相反A g+> Fe3+ > H g2 +> C i ? + >H+> P b2 + > S n2 +> Fe2 +> Z n2 +>( H+) > A l3+> M g2 + > N a+⑹硝酸盐热分解K C a N a M g A l Z n Fe S n P b C u H g A 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_ _ , 7VlM N O 2 + O 2 M O + N O 2 + O 2 M + N O 2 + O 2⑺判断金属原子还原性和金属离子氧化性强弱原理同⑸⑹ C金属原子还原性 K - 速羽" A u[ 增强一金属离子氧化性K + * A g+⑻金属冶炼方法a、K - A l:熔融电解( K C l+ N a 旭 N a C l + K )b、Z n - C u :用还原剂C、C O、出 或溶液电解c、H g —A g :加热等d、P t、A u :物理方法⑼不溶性碱热稳定性金属越活泼,其氢氧化物越不易分解a , M g - C u :酒精灯加热b、A g、H g :常温下分解⑩判断可溶性碱的强弱金属越活泼( 金属性越强) ,其氢氧化物碱性就越强( 1 1 )判断单质能否与。

      2反应及其产物K - N a :常温下易被氧化4L i + O2= 2 L i2OM g f Fe :常温下可氧化,加热时易被氧化S n —A g :高温下能被氧化P t、A u :不能被氧化⑫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状态K - P b :化合态 C u 、H g 、Ag化合态和游离态P t 、A u :游离态⑬判断金属硫化物的颜色K2S - Z n S :白色或无色Fe S 、P b S 、C u S 、C u2S , H g S 、A g 2 s 黑色( M ) 金属氧化物的水化K-Mg:能与水作用A l- A g :不作用四、溶液1、学习目标:a 、了解溶液的涵义b 、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c、 了 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d 、了解胶体的概念及重要性质的应用e 、初步了解结晶、结晶水、结晶不合物、风华、潮解的概念2 、四种分散系的比较溶液、胶体、悬浊液、乳浊液△比组成、分散质微粒状态及大小,主要特征及实例来认识和比较△胶体的制取、分离、凝聚方法和性质提纯分离溶液中中分子或离子和胶体的胶粒分离 ——j、制备F e ( 0 H) 3 胶体、Hf i C h 胶体、A g l 胶体 >》 胶体凝聚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加热、加相反电荷胶体' - - - - - >性质 >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胶 体 的 稳 定 性 ~~~>3 、溶液的组成及形成过程a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 - - 质量为真、体积为假( 质量、密度)b 、溶液的形成过程( 物理——化学过程)A、物理过程 B 、化学过程 c、固体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划分( 20℃)①易溶:S>10g ②可溶:IgVSVIOg③微溶:O.Olg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溶解度曲线: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点、线、面的含义三点规律: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五、金属概论1、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具有还原性( 只显正价)工最外层电子数目少结构特点上电子层数较多,原子半径较大2、金属的性质a、物理性质:金属晶体一 共 性 ]\ 解释f 个性」b、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见前)——金属性的定义及其表现3、金属冶炼 NajAlFba、电解法:Na、Mg、Al 等 2Al2O34Al +3O2 tb、还原法:Zn、Fe 、Sn、Pb、Cu 等 ( 用 C、CO、H2> Al 还原)△ △如:WO3+3H2--------- W +3H2O 2CUO + C:^=:2CU+CO2 t△TiCl4+ 4 N a ^ ^ = T i + 4NaCl△c、加热法:Ag、Hg HgS + O2=—— = H g + S O2 t4、金属的锈蚀及防护a、锈蚀:①化学腐蚀——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电化腐蚀——发 生 ( 电化学)原电池反应b、防护:一一消除电化腐蚀发生的条件六、非金属概论1、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右上角)2、原子结构的特点:( 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3、单质的物理性质——分类解释,看属于哪类晶体4、化学性质a、 氧 化 性 ( 显负价)b、还 原 性 ( 显正价)c、非金属性的定义及表现5、制备方法MnO?a、热分解法:2KC1O3玄 三 2K0 + 3 0 ? tCH4 -^ -> C + 2 H2b、还原法:SiO2+2C Si+2C0离沪SiCl4+2H2 Si+4HC1c、氧化法:2KMnC) 4+16HCl=2MnC12+5C12t+2KCl+8H2O2Br +C12 =Br2+ C r, 上 电解e 、电解法:2NaCl + 2H2。

      = = 2 N a O H + H2 t +C12 t电解MgC12WMg+cl2t 各章重要基础知识概要- 、卤素、氧化还原反应H C 1 V— C l2—» H C 1 0 —» N a C lO、C a ( C 1 0 )2氯元素转化关系图B n、b都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⑴在水溶液中的颜色B r2:黄色 12:棕黄色⑵在有机溶剂( 苯、汽油、C C 14)中的颜色为B r2 :橙色或橙红色 12:紫红色C a F2 + H 2 s O 4 ( 浓)= C a S O4+ 2 H F t2 F2+ 2 H2O = 4 H F + O2 公K C I O 3 + 6 H C I ( 浓) △ KC 1 + 3 c l2 t + 3 H2O( C lO j+ 5 C 1 + 6 H+ = ^ = 3 C 12 t + 3 H2O )2 K M nO4+ 1 6 H C l = 2 K C l+ M nC l2+ 5 C l2 t + 8 H2O微热M nC > 2 + 4 N a C l+ 4 H 2 s o4(浓 )M nC l2+ 4 N a H S O4+ C l2 t + 2 H2OA3 c l2 + 6 K O H — K C 1 O3+ 5 K C 1 + 3 H2OC l2+ 2 N a O H = N a C l+ N a C lO + H2O ( 吸收余氯) 2C12+ 2Ca(0H)2= CaCI2+Ca(ClO)2+2HoO ( 制漂白粉)漂白粉 [Ca(C10) 2是漂白粉的有效成分]Ca(ClO)2+CO2+H2O=CaCO3+2HClO ( 漂白粉的使用原理)光C12+ H2O=HCI + HC1O ( 2 H C 1 0 = ^ 2HC1+02 t )Cl2+ <^Q^> —l;eC1:i X26H5C1 +HC13c------库 土 6H6ck强热2NaCl +H2SO4 ( 浓) Na2SO4+2HCl t微热JN aCl + H2so4 ( 浓) NaHSO4+HCl tt-NaCl+NaHSO4 A Na2so4 +HC1光2AgX~ ~2A g+X2 (X =C k Br、1)我化还原反应{J"标实志质::元电素子化转移合价的升降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氧化剂:在反应中获得电子的物质氧化产物:被氧化得到的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 - - - - > 弱氧化剂+ 弱还原剂(C12+2KI=2KCI+I2)二、物质的量反应热物质的量:以摩尔为单位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国际单位制( SI制) 的基本物理量摩尔:表示物质的量单位,某物质如果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这种物质的“ 物质的量”就 是 Imol物质的量= _ _ _ _ _ _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_ _ _ _ _ _ _阿佛加德罗常数(6.02X1023)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 所含碳原子数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同分子数目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推 论 1: 1摩尔任何气体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力下,占有相同的体积推论2:气体的体积比=分子数目比= 物质的量之比(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A A燃烧热:lOlkPa时,I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放出吸热反应:A H > 0放热反应:△1 ! < ( ) ⑺' ” ' 里 类型:反应热中和热: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ImolHzO时的反应执表示方法:热化学方程式单位:kJ/mol如:C O (g)+^O2(g)=CO2(g) AH=-28.2kJ/mol意义:1 mol CO和 05m oiQ 起反应生成CO2时 , 放 出 282.8kJ的热——所有的水解和电离过程都是吸热的——大多数的分解反应都是吸热的——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都是放热的。

      但也在例外应掌握:AH2(g) + l2( g) — 2HI(g) A H > 0放电N2(g)+O2(g) 2NO(g) A H > 0C02( g) + C(s) = ^= 2 C 0 (g ) A H > 0重点记忆:CXs) +H2O(g) = ^= C O (g ) + H2(g) A H > 0热化学方程式:表明反应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注意:1、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2、反应热用符号“ △H” 表示,放热用“ 一” ,吸热用“ + ”3、注明反应和生成物的状态4、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相同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键能:破 坏 Imol该键所吸收的能量或生成Imol该键所放出的能量反 应 热 ( △H ) = 生成物键能总和一反应物键能总和三、氧族元素离子反应H2S—S -S 02> SO3fH2s 3、H2so4 - Na2so3、Na2SO4硫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 臭 氧(0 . 3 ) :2的同素异形体,主要分布在距地面1 0 —5 0 k m的臭氧层中… 放电、制备:3 0 2 — = ^ 2 03性质:极强氧化剂,能漂白,能使K I淀粉试纸变蓝石 开 磨2 A g + S = A g 2 s ( 黑) H g + S - -Hg S ( 黑)点燃A2 C u + S ' … 丛 C u2S 3 S + 6KO H^= 2 K2S + K2S O3+ 3 H2OH g S ( 黑或红色)+ O2=^=Hg ( 蒸气)+ S O2H ? S + H 2 s o K浓)= S I + S O2 t + 2 H2OH ^ S +2 F e C l3=2 F e C b+2 H C 1 + S I 2 H , S + O, + 4 A g = 2 H , O+ 2 A g , S, AC + 2 H 2 s o £浓) 一C 02 t + 2 S O2 t + 2 H2O2 N a 2 s o 3 + O2 = 2 N a 2 S C ) 4 2 H 2 s o 3 + C > 2 = 2 H 2 s O4S 02+ X2+ 2 H2O =H 2 S O4 +2 H C 1 ( X2= C 12, B n、I2)2 F e3 ++ S O2+ 2 H2O= 2 F e2 ++ S O ^ + 4 J TN a 2 S O3+ C l2+ H2O= N a2S O4 + 2 H C lS20+2PT=S I + S O, t + H2O H 2 S + H 2 s o式浓)= S I + S 02 t + 2 H2OAA2 C a S O4 • 2 H2O 2 C a S O4 • H2O + 3 H2O N a 2 s C ) 3 + S = ^ = N a 2 s 2 O3离子反应: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生成的反应。

      离子方程式书步骤:1、写 ;2、拆;3、册 !I ; 4、查——关键是拆,拆的时候要三问,问:a、 是不是强酸?强酸:H C 1、H 2 s o 4、H N O3、H B r、H I、H C I O4等b、 是不是强碱?强碱:N a OH、K OH、B a ( OH )2, C a ( OH )2 ( 澄清溶 液 ) 等 C 、 是不是可溶性盐?钾钠钱■和硝酸盐酸盐,银 ( 亚)汞铅银亚汞,钙领铅——硫酸盐醋酸盐可溶d 、——除强酸、强碱、可溶性盐要拆外,其余的皆不拆四、碱金属N a-N a2O. Na2O2^N aO H -N a2CO3, NaHCO34Na+O2=2Na2O(S) 2Na+O2 卜 Na2( ) 2( 淡黄色)2Na2O2+ 2H2O= 4NaOH+ 02 t 2Na2O2 + 2CO2= 2Na2CO3+ 022NaOH+2Al+2H2O=2NaAlO2+3H2 t2NaOH+Si + H2O=Na2SiO3+2H2 t2NaOH+SiO2=Na2SiO3+ H20NaOH+CH3coONa — ^^->Na2CO3 +CH4 tNaOH+NaHCO3=Na2CO3+H2O2NaHCO3 " Na2cO3+CO2 t +H20 Na2CO3+Ca(OH)2 =CaCO3 I +NaOHNa2CO3+Ba(OH)2 =BaCO3 I +2NaOH Na2CO3++CO2+H2O=2NaHCO3焰色反应:钠——黄色 钾——浅紫色( 一) 元素周期律知识网络图r随着原子序数或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周期律①原子结构呈周期性变化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③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i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排列原则1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I ③把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 周 期 ( 1 、 2 、 3 周期)「 周 期 ( 7 个 横 行 ② 长 周 期 ( 4 、 5 、 6 周期)I ③ 不完全周期( 7 周期)结 构 <। 「 ① 主 族 Q A-VDA族共7 个 )、 族 ( 1 8 个纵行」 ② 副 族 ° B— V 1 1 B 族共7 个 )/ « 八 1 八 〃 r i / 二、 ( 二)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按下图格式联想复习原子结构联系- - -类属——通性—特性—用途- - - 存在- - - 制法—检验五、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1、原子结构, 质子组成”{原子核t中子z L核外电子; H ( 气原子)例外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10电子微粒分子:Ne、HF、H2O、NH3、CH4离子:N3\ O2\ F、N a \ Mg2+、A l-OH\ NH£、H3O \ NH418电子微粒:分子:Ar、F ,、HCK H,S、PH3, H Q、S i /、N,H4、NH, — OH、CH3cH3、CH Q H、C H # 离子:K \ Ca2 +. Cl \ S2\ H S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的性质,金属性、非金属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碱性——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规律a、 核外电子层数=周期数b、 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族序数c、 质子数=原子序数= 原子核外电子数d、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 族序数,负价的绝对值=8一族序数——熟记稀有气体的原子序数? H e、i ( )Ne、" A r、3 6 E、5 4 X6、怅心根据某元素原子与相近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可确定某位置( 哪一族) ,反之亦然。

      ——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⑴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或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中氢的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碳 元 素( C )⑵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氮 元 素( N )⑶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或气态氢化物的沸点最高的元素是O⑷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 1⑸最活泼的非金属,或无含氧酸的非金属元素为F⑹最活泼的金属是Cs⑺最强的酸为H C1 O4⑻最易着火的非金属单质为P&⑼最轻的单质为H2,最轻的金属为Li⑩常温F呈液态的金属单质为汞( H g )⑪常温下呈液态的非金属单质为B r2⑫一般没有正价的元素为0、F⑬没有负价的元素为金属元素( M )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显两性的元素有B e、A k Z n( 1 5 )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有C、P、0、S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烈相互作用r共价键的形成条件: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配对成键一A l C b 、FeC h 、部分醋酸盐等中的化学键也属共价键离子键的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共价键的键参数1 、 键能:拆 开 1 摩尔共价键所消耗的能量( k J /m o l )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2 、 键长:成键原子的核间距键长越短,键就越强,越牢固3 、 键与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可反映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进一步帮助我们判断分子的极性——键角小结( 此项还可帮助判断有机分子的原子是否共面)分子P4 H2SNH3水键角6 0 ° 略 9 0 °1 0 7 ° 1 8 ' 1 0 4 .5 °分子CH2=CH2BF3C 6 H6 ( 苯 )键角1 2 0 °微粒( N H J) 甲烷CC4金刚石 单晶硅 C O , C S , C , H,1 0 9 ° 2 8 '1 8 0 °—s p ' 杂化 1 0 9 °2 8 ' ;s p ? 杂化 1 2 0 ° s p 杂化 1 8 0 °应掌握的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的两种判据:中心原子化合价法和受力分析法1 、中心原子化合价法组成为A B 型化合物( 分子) , 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等于族的序数,则该化合物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如 C H 』 、C C 14> S O 3 、P C I 5 等2 、受力分析法若已知键角( 或空间结构) ,可进行受力分析,合力为零者为非极性分子如 o=c=o同 位 素 ( 同质子数而不同中子数的同元素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双原子分子H X 、C O 、N O ...。

      2 、H2> 2 、N2……三原子分子H2O > 降 、N O 2 、s o2C O 2 、C S 2四原子分子N H3 、H2O2B F3 、P 4 、C 2 H2 、S O 3五原子分子C H3 C I 、C H2 c k 、C HC I 3 ...C H4 、C C I 4 、S i F4...其它C H3 c H2 0 HC 2 H4 、C 6 H6 ( 苯 ) 、汽油、P C 15 ①只有同位素原子才可标示质量数;②许多元素都有同位素;③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④自然界中( 天然)各同位素占的原子百分含量一定----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各种晶体类型判别的最有力的判据---- 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 分子量越大, 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壕沸点越高 极性相似者相溶O六、氮族NH4CI-NH3-N2 fNO - HNO2NO, HNO3NaNChKNO3氮族元素知识网络2 (催、△) C u等 ( 稀酸)(VHN2 + 02放电4NH3+5O2催化剂4NH3 + 3O2 ( 纯)2NO N2+3Mg4NO+6H2O占燃 ,^ i^ = 2 N2+6H2O点燃Mg3N2△△2NO+O2=2NO2 2NO2、 N2O43NO2 + H2O= 2HNO3+NO 4NO2+O2+ 2H2O= 4HNO3NO+NO2+2NaOH=2NaNO,+H,O一 微执NaNO,+H2SO4 NaHSO4+HNO3 t, AC+4HNO3 ( 浓 ) CO2 t +4NO2 t +2H2OS+2HNO3 ( 稀)= A =H2sO4 +2NO tAg+ +2NH3=[Ag( NH3)2]+Mg.,N2+6H2O=3Mg( OH)2 I +2NH3 t 硝酸盐的热解规律K C a Na Mg Al Zn f Sn Pb C u Hg AgM N 0 2+0? M 0 H4N6H- 02 M NO, O,3P ( 白磷)+ 5H N O3+ 2 H2O = ^ = 3 H3PO4+ 5N O t ( 制高纯度的磷酸)PQ '+ H ?。

      一 冷 水2 H PO3 P2 O 5+ 3H 2 O :热水 2 H 3P4Ca 3( PC)4) 2 + 2 H 2 s C> 4= Ca ( H 2 Po 4) 2 + 2 Ca S O4 ( 普钙)Ca3( PO 4) 2 + 3H2S O4 =^=2H3PO4+ 3Ca S O4 ( 磷酸的工业制法,强酸制弱酸)Ca3( PO 4) 2 + 4H3PO 4= 3 Ca ( H 2 Po4 ) 2 ( 重钙)I I P( 白磷) + 1 5Cu S C> 4+ 2 4H 2 O = 5Cu 3P+ l 5H 2 s o 4+ 6H 3P4 ( 此反应用于除去白磷的毒性)- P2O5 ( 实际上是P4O1 0)是白色粉末状固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在空气中很快潮解,是一种很强的干燥剂——硝酸盐在高温、酸性环境条件下,表现出强氧化性a、 黑火药反应:S + 2 K N O3+ 3 C = K2S t + 3CO2 f + N2 tb、N O ?、H+ 等效于 H N O3——强碱的磷酸盐溶液:正盐只是水解呈强碱性( 如N a 3P0 Q二氢盐即电离又水解,电离强于水解呈弱酸性( 如N a H 2 Po4 )------氢盐水解强于电离呈弱碱性( 如N a z H PCU)氧及其化合物相互关系 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联系七、碳族CH」 -C -C O、CO2- H2CO3-CaCO3—Ca(HCO3)2SiH4-Si->SiO2-*H2SiO3-»Na2SiO3碳 、硅及化合物联系脉络 炼钢中硅铁脱氧。

      2、FeO炼钢有机物C60金刚石石墨Si wC、Mg性质、结构的比较C0 =炼铁跟NaOH反应( 与A l、AI2O3比较)石英玻璃光导纤维-S i02CO2侯氏制碱法跟镁反应与苯酚钠反应硅酸盐一CaCOs -硅酸盐化学式的变换氯气制漂白粉海水中提取镁炼铁中除铁渣制水泥制玻璃玻璃态物质Ca S i O sCwC02^ - N a 2 c 0 3^ ---- > N a H C0 32 S i O 2CO q — Ca CO s、 : Ca (H CO 3) 2N a z S i ChH2S i O3占燃C +O2^ C O2f2C+SiO2S: Si+2CO tC+H△2O(g) ——CO+H2卢燃2C + O 士 CO3C+Fe2O3 温 2Fe +3CO t△CO +H2O(g) ^ = C O2+H2点燃Si+O2- S i O2Si + 2Cl22^ S i C l4C + 2 S ± BCS2S i wSiCl4+2H2 Si +4HC1 SiO2+2C Si+2CO fSi +Fe O 业型 SiOz+Fe电炉高汨CaO+3C - CaC2+CO t CaCO3+CO2+ H2O=Ca(HCO3)2 MgCO3 MgO+CO21△Ca(HCO3)2^ = CaCO3+CO2 t + H2O SiO2+2NaOH=Na2SiO3+H2OSiO2+ 3C = 3S iC + 2C O tSiO2+4HF=SiF4 f +2H2ONa2SiO3+2HCH-H2O=H4SiO4 I +2NaCl H4SiO4=H2SiO3+H2OANa2SiO3+CO2+H2O=H2SiO3 I +Na2CO3 H2SiO3 ——SiO2+ H2O△Mg(HCO3)2 ——Mg(OH)2 I +2CO2 t (水解) 常见金属 Mg、Al、Fe、Cu镁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2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 卢燃3Mg+N2 - M g 3 N2占燃2Mg+CO2 * 2MgO+C। ^ , 沸 '2Mg+SO2 2MgO+S Mg+2H2O ==M g(O H )2 +H2 t (酚儆变粉红)AMg+2c2H50H ---------(C2H5O) 2Mg+H2 t MgCO3+H2O = Mg(OH)2+CO2 tMgC03 = = M g 0 + C 02 t电解 ,M gCb( 熔融)一Mg+Cl2 tMg(HCO3)2 + 2Ca(OH)2 = Mg(OH)2 I + 2CaCO3 I + H2O Mg(0H)2 MgO + H2OMgO+H2O=Mg(OH)2 (缓慢) Mg3N2+6H2O=3Mg(OH)2 I +2NH314A1+3O2 — 2A12O34Al+3MnO2 ±1 3Mn+2Al2O32AI4-Fe2O3 画辿 2Fe +AI2O32Al+3Fe O —3Fe +Al2O3 (炼钢脱氧)2A1+6c2H50H------- >2(C2H5。

      ) 3人 1+3H2 t2ALO3 ( 熔融)4A1+3O, t A1,O3+2OH-=2A1O1 +H I0NaaAlFe, A1(OH)3+3H+ = A13+ + 3H2O , A13+ + 3NH3 • H2O=A1(OH)3 I +3NH4+I Al(0H)3 + OH- = A102" + 2H2O I A13 ++3H2O ^ ^ A 1 (O H )3+3H+AIO2 +2H2O^------A1(OH)3+OH A1O, -t-Hb + H2O=Al(OH)3 I△A102^+CO2+2H2O=AI(OH)3 I +HCO3 , 2Al + 3s Al2s3AIO2^+CO2+3H2O=AI(OH)5 I 4-CO32- ' A12S3+6H2O= A1(OH)3 I +H2S fA102- + Al3++6H2O=4 A1(OH) 3 I Al3++3 HCO3 =A1(OH)3 I +3CO2 tA1O2 +NH4++ H20=ARGH)., I +NH3 t 2A13++3C O32 -+3H2O=2A1(OH)3 I +3CO2 t2Al3++ 3S2 + 6H2O=2A1(OH)3 I +3H2s f 2NH4++ SiO32'+ 2H2O= H2SiO3 I +2NH3 • H20A13++3HS +3H2O=A1(OH)3 I +3H2s t说明:A1(OH) 3可写成H3AIO3。

      做为碱,为三元碱;做为酸,为一元酸点燃3Fe +2O2 Fe3O4占燃2Fe +3Cl2^1 2 F e C l3Fe +l2=Fe I2 IBJ yH3Fe +4H2O Fe3O4+4H23Fe O+ 10HNO3=3Fe (NO3)3+5H2O+NO f2Fe2 ++Cl2=2Fe3+ + 2Cl2Fe3++ 2 r = 2Fe2++ l22Fe Cl3+Cu=2Fe Cl2+CuCl22Fe3++Fe =3Fe2+ Fe " + SCN = [Fe (SCN)] 2+2Fe Br2+3Cl2 (足量或过量) =2Fe Cl3+2Br2Fe3+ + 3H2O Fe (OH)3 +3H +2Fe Cb+H2s = 2Fe Ck+S I +2HC1 Fe Cl3+3H2O F e( O H )3 +3HC12Fe " (6C D +SO2+2H2O =2Fe2++SO42'+4H+ (6CF)3Fe3O4 +8A1 譬=9Fe +4Al2O34Fe S +11O2 二竺= 4Fe2O3 + 8SO22Fe +Ch 通些=2Fe O ( Q; 不足)2Fe O+Si 通楚 2Fe +SiO2Fe O+C 吧辿 Fe +CO tFe O+Mn 2宿耳1 2Fe + MnO2Fe (OH)3 q = Fe2O3+3H2O4Fe +3O2=2Fe2O3 (O2充足,高温)4Fe 3() 4+C) 2=6Fe 2O3 (图温)MnO4"+5Fe2+ + 8H+=M n2+ + 5Fe3++4H2O4Fe (OH) 2+O2+2H2O=4Fe (OH) 3Fe3O4+4H2=3Fe +4H2O6Fe O+O2=2Fe3O4 (高温)2CU+ O2^2°£ 2CU2O 4CuO 2Cu2O+O2 t微执 高温CU(OH)2 = 3 CuO + H2O 4CU(OH)2 2Cu2O + O2 t + 4H2OCU2(OH)2CO3 — 2CUO+CO2 f +H2O2Cu+ O2+ CO2+ H2O = CU2(OH)2CO3 (铜绿)4HCl + PbO2=PbCl2+C l2 t +2H2O 2HC1+ PbO= PbCl2+ H208HCH-Pb3O4=3PbCl2+Cl2 t +4H2O2KC1O3 警 2KC1+3O2 t (NH4HCO3 -NH3 t +H2O+CO2 t )2KMnO4 - K2MnO4+MnO2+O2 t 2H2O2^ = 2H2O+O2 t 无机知识归纳总结反应途径结构网络图:I工业生产I1有机合成1[一一定律1ZHC1/ %C12-------- >“ 胫 、 S03、/ X Z 'S< S02, 'H2s041制备实验方案的研究1 1岁奔属单质的制豆J金属的冶炼11常见的制备反应1 〜上 效 平 衡1co反应途径 1、1 " ^ " ^ / A l《 N H:i N021C10 F e. A ] X) 3 / \ /N2、 、N O <——HN03Fe -------- * Fe3+Na202 ,Na2C0]/ 7 / zNa-------- ► NaOH-------- ► NaHCOs z。

      wNaC1 0FeA N0 + RH3FeO-^g^-Fe(OH)2显色反应KSCN|苯酚I-------FeCh ——Sn24| ,、N03-SBmI S2-| MnOr--------FeCl2FexOyH\ N03-f Fe2+ Fe3+ NO2 NOCO A】fIAlO2 -Fe2()3 Fe304 FeOH2Ch BK2FeCh FeBrsreI2 S 'FeS Feh冷浓硫酸、冷浓硝酸"现化甲 Fe3+ Cu2»H2OFesOd特征现象:1、浅黄色固体:S或NazCh或AgBr2、有色溶液:Fe?+ (浅绿色),Fe3+ (黄色)、(2心(蓝色)、MnO4 (紫红色)3、有色固体:红色(Cu、Cu2O> 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黑色:CuO、FeO、FeS、CuS、Ag2S, PbS 黄色:AgL Ag3PO4白色:Fe(OH)2、CaCCh、BaSC^、AgCK BaSO34、有色气体:F2 (浅黄绿色)、Cl,(黄绿色)NO2. Br?(蒸气)(红棕色)反应现象结构网络图⑴苍白色:让在CL中燃烧⑵蓝色:CO在空气中燃烧卜)蓝紫色:S在纯氧中燃烧⑷注意乙烯、苯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DpH试纸⑵红色石蕊试纸⑶蓝色石蕊试纸⑷酚献试纸⑸淀粉一KI试纸常见阴离子的检验无机框图推断 特征反应现象①遇酚儆变红的气体必是氨气。

      ②在空气中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是NO③向一溶液中加入碱液,产生白色沉淀,进而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该溶液中必含Fe2+«④遇SCN 显红色或遇OH一生成红褐色沉淀,或遇苯酚显紫色的离子是Fe3+O⑤ 遇 BaCk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溶液可能含有Ag+、SC^. 或 SO42,⑥ 遇 HC1生成沉淀的溶液中可能含有Ag+、SiO32 -. S2O32 -O⑦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H2S>与 H2S 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的气体可能是Cb、 2、 SO?、NO?等⑧电解电解质溶液时阳极气态产物一般是 2 , 阴极产物是H2O⑨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是CI2 ( 加热后不恢复红色)或 SO2( 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物质可能是次氯酸盐NaClO、Ca( C10"、氯水,Na2⑩在Cl?中燃烧生成白色烟雾的是磷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导致反应原理不同MnO2+4HCl ( 浓)=MnCl2+C l2 t +2H2OMnO2 + HCl ( 稀 )一 ► 不反应Ca( QO) 2+2HCl ( 稀)=CaCl2+2HC10Ca( C10) 2+4HCl ( 浓)=CaCl2+2Cl2 t +2H2O卤素CH4+Br2( g) CH,Br+HBrCH4+ 澳水一工一不反应< § > + B r? ( 液 占 -@ > - B r +HBr< O > +溟水——► 不反应 反应过程中需浓H2SO4的反应△制 H3Po 4: C a3( PO 4) 2 + 3H2S O4 ( 浓)=2 H3PO4 + 3C a S O4△制亚硫酸酊:Na 2 s O 3+ H2 s o 4 (中等浓度)^N a2S O4+ H2O + S O 2 t微执制 HC 1 : Na C l ( 固)+ H2S O4 ( 浓)^ ^ N a H S 04+ HC l t强执Na HS O4+ H2S O4 ( 浓) =Na2S O4+ HC l t制 C 2 H4: C H3cH2 0 H > C H2= C H2 t + H20制葡萄糖:( C 6 HH) C ) 5) n ( 纤维素)+ n H2O ―浓对缸A n C6H1 2O6制硝基苯:+ HNO 3 ( 浓) 浓 胃 酸 , @ ) ^ N0 2 +H2O制乙酸乙酯:C H3co O H +C H3cH2 0 H "皆 限 * C H3co O C H2 cH3+ H2 O制硝酸纤维:[ C 6 H7 O 2 ( O H) 3]n + 3n HNC > 3 一 浓 譬 >[ C6H7O2( O NO2) 3]n + 3n H2O制 T NT :+ 3H2O制苯磺酸:+ H2S O4 ( 浓)-- ~S O 3H + 丛0( 浓硫酸的还原产物是S O 2 ,稀硫酸的为H2 )Zn + 2 H2 s o 4 ( 浓)= Zn S O4+ S O2 t + 2 H2O ; Zn + H2S O4 ( 稀)= Zn S O4+ H2 tC u + 2 H2 s O 4 ( 浓)= ^ = C u S O4+ S O2 t + 2 H2O ; CU+2H2SO4 ( 稀)不反应2 A1 + 6 H2S O4 ( 浓)-AI2( S O4) 3+ 3S O2 t + 6 H2O ; Al 在 H2 s O 4 ( 冷,浓 )中钝化2 A1 + 6 H2S O4= A12( S O 4) 3+ 3H2 t2 F e + 6 H2 S O 4 ( 浓)-F e2( S O 4) 3+ 3S O2 t + 6 H2O F e 在 H2 s O 4 ( 冷,浓 )中钝化F e + H2 s o 4 ( 稀 )= F e S O4+ H21C + 2 H2 s o 4 ( 浓)= ^ = C O2 t + 2 S O2 t + 2 H2O C + H2S O4 ( 稀)不反应 反应过程中需稀硫酸的反应制 H2 : Zn + H2S O 4= Zn S O4+ H21稀硫酸糖类水解:C12H22OH ( 蔗糖)+H2O ― △ ― (6印2。

      6 ( 果糖)+ c6H1 2o6 ( 葡萄糖)酯水解:C H3co O C H2 cH3+ H2 O 一誓 至* C H3co O H+ C 2 H50 H(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常为N02,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N 0 ,金属和硝酸的反应不考虑氢气的生成)C u + 4HNC ) 3(浓)-A CU( NO3)2+2NO2 t + 2 H2O3C u + 8 HNC > 3 (稀)= ^= 3CU( NO3)2+2NO t + 4H2OC + 4HNC ) 3(浓) A C 02 f + 4NO2 t + 2 H2OAR F e在冷的浓硝酸、浓硫酸中钝化A1 + 6 HNO 3(浓)= ^ = A1 ( NO3)3+ 3NO2 t + 3H2OA1 + 4HNC ) 3 (稀)= ^ A 1 ( NO3)3+ N O t + 3H2O过量的铁和浓、稀硝酸的反应的分析F e + 6 HNC ) 3(浓)—F e ( NO3)3+ 3NO2 t + 3H2OF e + 4HNO 3(稀)= F e ( NO3)3+ N O t + 2 H2OF e + 2 F e ( N O3) 3= 3F e ( NO3) 2其他电解2 Na C l (熔融)—2 Na + C l2 t电解2 Na C I + 2 H2O 2 Na O H + H2 f + C I21Na C K^ f f )+ C O2+ N H3+ H2O = Na HC O3 I + N H4C 1无机框图题题眼归纳( ―) 特征反应: 1、与碱反应产生气体:⑴单质Al、S i-------5⑵钱盐:N H / 5 一H2 f2 A1 + 2 Na O H+ 2 H2O = 2 Na A 1 02+ 31 12 tS i + 2 Na O H+ 2 H2O =Na2S i 03+2 H2 tNH3 t + H202、与酸反应产生气体:金 属 3H21( 1 )单质金属金 属 」 明「 浓H/S O uS 021N021 NO t非金属浓HNQS 021 C 021NO 2 t C 02 t浓 麻0 - 1 , s o ; f浓 HNO31t 丽2 f C 02 1CS, CO32' (HCO3 ) ———►⑵ 化 合 物 ,S2' (HS-) -_ >, so32- (H SO3 ) ― S L _►c o21H2S ts o2 f3、Na2s2O3与酸反应既产生沉淀又产生气体:S2O32+2PT =S I +SO2 t + H ,04、与水反应产生气体:⑴单质:2Na+2H2O=2NaOH+H212F2+2H2O=4HF+O2 t⑵化合物:2Na2O2+2H2O=4NaOH+O2 tMg1N2+3H2O=3Mg(OH)2 I +2NH3 tA12S3+6H2O=2A1(OH)3 I +3H2s tCaC2+2H2O=Ca(OH)2+ C2H2 t5、强烈双水解Al^+COa2' — 则 一 C02 t + A1(OH)3 IAl3++ S2 - (HS )―A1(OH)3 I +H2S fA13++A1O2' — 吧 一 A1(OH)3 I6、铝热反应:Al+ 金 属 氧 化 物 一 汕 一 金 属 + AI2O37、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⑴ 单 质 : Al、Be 、Zn⑵化合物:A12O3S A1(OH)3、Be O、Be (OH)2> ZnO, Zn(OH)2.弱酸弱碱盐、弱酸的酸式盐、氨基酸8、与 Na2( )2反应:2Na2O2 +2CC>2=2Na2co3+O2 2Na2O2 +2H2O=4NaOH+O2 t9、2Fe Cl3+ H2S = 2Fe Cl2+S I +2HC110、电解2H2O 电解 H2 t +O2 f 2Al2O3 电解 4A1 + 3O2 t由碗2NaCI+ 2H2O 2NaOH + H2 f +C12 t30H 0H-11、 Al3 +、 (OH) 3 k u, 'AIO2-3H ri12、归中反应:2H2S+SO2=3S +2H2。

      4NH3+6NO - 催 化剂 5N2+6H2O13、受热分解产生2 种或3 种气体的反应:NH4HCO3KNHJ2CO3] —NH3 t +CO2 t + H2O钱盐 NH4HSO,[(NH4)2SO.,] NH3 t +SO2 t + H2OI NH4HS[(NH4)2S]△*NH3 t +H2s t14、特征网络(1) A — 2 — p 2------► DA C -* D ( 酸 或 碱 )①NH3( 气体) 2a NO-—► N O2 — — ~ -H N O3②H2s ( 气体)-+ SO2―► s o3 _H20 >H2S O4③C ( 固体) 一 包 一CO -― — ► CO2 —H2° > H2cO3④Na ( 固 体 )— —— ►Na^O-— — > Na — — — > NaOH强 酸 "气 体 B⑵ 卜一强 碱 ,气体cA 为弱酸的镀盐: ( NH4) 2CO3 或 NH4HCO3; ( NH4)2S 或 NH4HS;( NH4) 2SO3 或 NH4HSO3⑶无机框图题中常用到催化剂的反应2KC103 === 2KC1 + 302 t 2 H 2O 2 2H20+02 1 2so2 + 0 2催化剂:-A-m 2s034NH3+ 50 2催化剂△4N0 + 6 H2。

      催化剂N2+3H2 m2怅中学常见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无机部分)一、混合物名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名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黑火药S、KNO3、C金刚砂SiC工业盐酸HCKFe Ch)、H2O硅 胶SiO2 • nH2O漂白粉Ca(ClO)2> CaCl2泡花碱Na2SiO3^ H2O碱石灰CaO、NaOH玻 璃Na2SiO3^ CaSiO3> SiO2草木灰K2CO3普 钙Ca(H2P 4)2、CaSC) 4石英SiO2硫铁矿Fe S2石英砂SiO2黄铜矿CuFe S2脉石SiO2菱镁矿MgCO3硅石SiO2菱铁矿Fe CO3石灰石CaCO3磁铁矿Fe3O4大理石CaCO3褐铁矿2Fe2O3 • 3H2O硝石KNO3方铅矿PbS方解石CaCCh焊 锡Sn、Pb钟乳石CaCO3锡石矿SnO2磷矿石Ca3(PO4)2无定形碳焦炭、炭黑、活性炭萤石CaF2铝热剂A l和金属氧化物重晶石BaSC) 4铜绿CU2(OH)2co3冰晶石Na3AlF6纯净盐酸HCk H2O光卤石KC1 • MgCl2 • 6H2O马口铁Sn、Fe ( Sn作镀层)白铁Zn、Fe ( Zn做镀层)铁锈Fe zCh e nH2O铝机土A12O3 阴20、 &2。

      3 丑2Fe ?O3、S1O2水泥2CaO • SiO2> 3CaO • SiO2^3CaO • AI2O3二、纯净物名 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名 称主要成分的化学式面碱、洗涤碱Na2CO3 - 10H2O液氨NH3纯 碱 ( 苏打)Na2cO3重钙Ca(H2Po4)2烧 ( 火)碱NaOH蓝 ( 胆)矶CuSO4 • 5H2O 硫 磺S绿研Fe SO4 • 7H2O小 苏 打 ( 面启子)NaHCO3明 ( 白)矶KA1(SO4) 2 • 12H2O大 苏 打 ( 海波)Na2s2O3 • 5H2O皓矶ZnSO4 • 7H2O生石灰CaO金刚石C消 ( 熟)石灰Ca(OH)2石墨C石膏CaSO4 • 2H2O水银Hg熟石膏2CaSO4 ・ H2O水晶SiO2干冰CO2芒硝Na2sO4 • 10H2O铁红Fe2O3尿素CO(NH2) 2磁性氧化铁Fe3O4碳醉co2碳钱NH4HCO3硫酊so3硫钱(NH4)2SO4硝酎N2O5硝钱NH4NO3磷醉P2O5泻盐MgSO4 • 7H2O有机化学有机物:指含碳化合物一但要注意有些含碳化合物如:CO2、c o 、CaCO,> H2c 3、CaC2, KSCN等,它们的结构与性质和无机物相似,通常仍把它们列为无机物范围。

      有机物的特点:①多数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②多数受热易分解且易燃烧③多数是非电解质,不易导电,且为分子晶体,熔点低④有机物所参与的反应比较复杂,常伴有副反应,且一般反应速率较慢- - - - 以上4 条均有例外⑤有机物种类繁多——有机物种繁多的原因:( 二千多万种)a、 碳的四价b、 碳原子的构造形式多种多样,碳链可以形成很大的规模c、 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d、 烧: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烷 煌 ( CnH2n+2, n 2 l ) , 稳定,可发生取代、氧化、裂化等反应- - - - 代表物:CH4烯 燃 ( CnH2n, n > 2 ) ,可发生加成、加聚、氧化等反应——代表物:C2H4快 煌 ( CnH2n-2, n》2) , 可发生加成、加聚、氧化等反应一代表物:CH 三 CH 焕炫的聚合一般为低聚环 烷 煌 ( CnH2n, n 2 3 ) , 与烷烧性质相似——代表物:C6HI2 ( 环己烷)键角约为109° 28'芳 香 煌 ( 苯及其同系物)通式CnH2『6 n 2 3 )可发生取代、加成、氧化等反应——代表物:C6H6 ( 苯)及 C7H8 ( 甲苯) 一般不起典型的加成反应( 如不与溟水反应)煌的衍生物一从结构上说,都可以看作是由燃衍生而来的( 即都可以看作是烧分子中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的有机化合物。

      除 C 外,还可以有H ,并必有0 、N、S、P、 X ( 卤素)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官能团:能够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的官能团有:一X、一OH、一CHO、—COOH, 一NH2、—NO2> —CO一等卤代煌: R - X, CnH2n+iX, CH3CH2Br典型物性:不溶于水水解:C2H5C1 + H2O ^a9H> C2H5OH+HC1消 去 ( 醇解) :CH3—CH2Br+KOH ― 忆 CH2=CH2 t +K Br+H2O醇:R—OH, C„H2n+1OH ( C„H2n+2O) > CH3OH、C2H50H [ 醉羟基( —OH)为亲水基]典型物性:与水混溶,熔沸点较高a、与钠反应( Mg、Al) : 2CH3CH2O H +2N a---------->2CH3CH2ONa+H2 fb、取代反应:CH3CH2OH+HBr------------> C2H5Br+H2Oc、消去反应:CH3CH2OH+HBr >CH2=CH2t +H20ds 分子间脱水:CH3cH2OH+CH3cH20H ㈱ 整 > C2H50c2H5 +H20e 、氧化反应:2 CH3cH20H & 或Ag > 2cH3cHe ) + 2 比0 0R—CH2—OH 可被氧化成 R—CHO, R -C H -R ' [0] > R-Q-R'R2O HR —C —RI不会被氧化IOH醇在消去时,可和相邻碳原子上的氢消去、 生成水,但下列情况下不能被消去: CH3©-CH20H CH3-C-CH2OH3H3f、酯化反应:HCOOH+HO—C2H5 -t^£*HCOOC2H5+H2O酚:CnH211-6O典型物性:无色晶体;特殊气味:常温时,在水中溶解度不大。

      a、 弱酸性:^O ^-O H +N aO Il―► © ^ O N a + HzOb、 取代反应: 0H© > - 0 H + 3Br2—"B rT O TB r i + 3 H B rc、 缩聚反应: Brd、 显色反应:遇 Fe Cb溶液显紫色易被氧化,露置在空气中显粉红色,且随氧化程度的加深而颜色加深醛:0R-C-H CnH2nO2 HCHO CHjCHO典型物性: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a、还原反应:CH3CHO+H2 .》CH3cH20Hb、氧化反应:2CH3CHO+2Cu(OH)2-ffl^ L cH3COOH+Cu2O I +2H2O水浴加热CH3CHO+2[Ag(NH3)2]++2OH * CH3COO +NH4++2Ag I +H2O+3NH3 fe 、 聚合反应( 加聚)竣酸:R—COOH CnH2nO2 HCOOH CH3coOH典型物性: 具有强烈刺激性( 熔 点 166C ,沸 点 117.9℃) , 易溶于水 a , 酸性:2cH3coOH+Na2co3=2CH3coONa+EO+CO2 tb、酯化: 0 0CH:; C— OH + H— 18 一C2H5=云 且 CH3c— 18。

      -C2H5+H2Oc、 脱竣:CH3COONa+NaOH > Na2CO3 + CH4 t酯:RCOOR' CH3coOC2H5 典型物性:难溶于水:有芳香气味:油状液体组成通式:CnH2nO2无机酸、水解:CH3coOC2H5 + H2O 、----------CH3co0H+C2H50HR—COOR' + NaOH A > R—COONa+ R' - OH油脂属酯类,为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硬脂酸: G7H35COOH ( 固) 软脂酸: C|5H31co0H ( 固) 油酸: C17H33coOH ( 液 )糖类: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竣基酮,以及水解能生成它们的化合物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代表物:葡萄糖 CH2OH—( CHOH) i-C H O 典型物性:易溶于水有甜味由于含有醇羟基( 一0H ) , 故能发生酯化反应含有醛基( -CHO) , 具有醛的性质( 如氧化成酸,还原为醇)其它反应:C6H12O6—2CH3CH2OH+2CO2 \C6Hl26 … 鲤型"2cH3cH( OH) COOHC6Hl2O6+6O2-------->6CO2+6H2A H <0低 聚 糖 ( 二糖)代表物:蔗 糖 ( 无醛基) 、麦 芽 糖 ( 含醛基) ,溶于水,有甜味水解:G2H22。

      蔗糖)C6Hl26 ( 葡萄糖)+C6Hl26 ( 果糖)Cl2H22On ( 麦芽糖) 催 化 剂 》2C6H]2C) 6 ( 葡萄糖)多糖:由很多个单糖分子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分子间脱去水分子,结合而成的糖一般不溶于水,没有甜味,没有还原性重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淀粉:( C6H2O5%,淀粉的溶液是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但不能产生电泳现象性质:a、与 碘 ( 12)作用呈蓝色b、在催化剂作用下水解成低聚糖或单糖- /0H ・( C6H72) — 0H、0H n 纤维素:( C6Hoe > 5 ) n ,( 含有醇羟基)性质:a、水解b、酯化:/ 0 H( C 6 H 7 O 2 ) —0 H、0 H/O N O 2+ 3 n H O - N O 2 ( C6H 7 0 2 ) - 0 N 02 + 3 n H20△ [ 、0 N 0 2 jn蛋 白 质 ( 属天然高分子)蛋白质由C、H、0、N、S等元素组成,分子量很大有几万至几千万,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全部是a-氨基酸蛋白质的性质①水解生成氨基酸②蛋白质的两性③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某些性质,如盐析:蛋 / 质 少 量 盐 "溶解 多 或 J淀盐析是可逆物理过程,利用这个性质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④蛋白质的变性( 不可逆过程)在热、酸、碱、重金属盐( Pb2+、Hg2\ C / +等) 、紫外线、醛类、酚类等物质的作用下,蛋白质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 凝 结 ( 凝固) ,这种现象叫蛋白质的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理作用。

      ⑤颜色反应蛋 白 质 ( 含苯环)+ 浓HNC>3---------► 变 黄 色 ( 用于检验蛋白质的存在)⑥蛋白质在灼烧时产生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可区分化纤和毛织品)酶 的 特 性 ( 酶比较“ 娇嫩” )酶是具有特殊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性质,又有它的催化特性:催化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反应快;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氨基酸属含氮有机物,分子里含有竣基( -C O O H )具有酸性,又含有氨基( 一NH2)具有碱性,是一种两性物质氨基酸溶于水C H3—C H —C 0 0 H + N a O H _ _ _ _ _ _ > C H3—C H —C O O N a 十七0NH2NH2C H 3 - C H - C O O H +HC1 _ _ _ _ _C H a - C H - C O O H加 2N H3C 1 儿种重要的氨基酸:甘 氨 酸 ( 氨基乙酸)C H 2 - C O O H ( 最简单的氨基酸)NH2丙 氨 酸 (a 一氨基丙酸)C H s- C H - C O O HN H2苯 丙 基 酸 ( 一氨基一 B 一苯基丙酸)C O O HN H2谷 氨 酸( a一氨基戊二酸)H O O C - C H2 - C H2 - C H - C O O H肽键二肽N H2三肽0 HII I- C - N -0 I III IR - C H - C - N - C H - C O O H0 HII I0IIN H2I .RR - C H - C - N - C H - C - N H - C H - C O O HN H 2R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烷脱竣2cH3cH2cH2cH3 +5O2丁空化号 4cH3co0H+2H,0加热、加压示例:C H 3 C H 3C H :3 c H 2 B rC H iC H 3 C O O C 2 H 5C H2= C H2IC H = C H -C H2- B rC H2- B rC H 2 = C H C 1” - 础C lC H 2 0 H0C H 2 - C H 2 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㈠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CH3-CH=CH2+CI2 500°C >CH2CI-CH=CH2+HCICH3+ 3H2O制 TNT: 6 ) +3HNO3— 吸取㈡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别的物质的反应◎ + 3 H 2 OCH3CHO+HCN------------ ► C H: !- C H - C NI0 HCH2=CH2+H2O —— 催 . 剂 〉CH3-CH2OH㈢加聚反应不饱和的单体通过加成反应的方式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nCH2= C H -C N ------------ »3 C I I = C I 1 催 化 剂 ,<^>E C H 2 - ' H土C N( 低聚,三聚)n _ —H催化剂》ECH2—0稣, (产3 H C H 0催化剂》I |C H 2 C H2㈣缩聚反应单体间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 如水、氨等)的反应 n H O O C - < @ > - C O O H + n H O - C H 2 c H 2 — O HO C H 2 C H 2 O1- + 2 n I h OJ nn CH3—CH—COOH --O—CH—CO-- + n H2OOH CH3㈤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代煌),而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 键 )化合物的反应醇CH3-C H2-C H2-B r + NaOH —^ C H3—CH=CH2+NaBr+H2OCH3-C H2-O H t CH2=CH2 t +H2OCH3 —CH —CH2 KOH,醇溶液 . 八 “ r _ r u ,I 1 ----------------------> CH3—C = CH + 2HBrBr Br因酯化反应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C2H5OH+ H2SO4------------ - CH3CH2OSO2OH+ H2OC2H5OH+HO-NO2-------------- C2H5。

      NO2 + H2O0H(C6H7O2)二O H +3n HO-NO2 巡遮'O H Jn㈤水解反应化合物与水作用,生成几种物质的反应a、 盐的水解b、 氮化物水解:Mg3N2+6H2O=3Mg(OH)2 I +2NH,c、 碳化物水解:A14C3+ 12H2O ------------ ► 3CH4 f +4A1(OH)3 Id、 卤代燃水解:(Q ) ~ CI + H2O 产R化?,OH + HC1e 、 酯的水解(C6H7O2)—0N02、0N02+ 3n H20n C17II33COO-CH2 CH2-O HI I o u A H2 S O4、IC17H33COO-CH + 3 H 2 ° 、------------ C H -O H +3C17H33COOHI IC17H33COO-CH2 C H 2-O HC17H33COO-CH2C H 2-0HQ7H33COO—山+ 3NaOH A > i l - O H +3Ci7H 33C00Na 皂化反应C17H33COO-CH2CH2-O Hf、糖类的水解:( C6 H“ Q 5 ) n ( 淀粉)+nH2O ILS( ) l>nC6Hl2O6g、蛋 白 质 ( 多肽)的水解CH3 - CH - CONH - CH - CH2 - COOH + H20 - - - - - - CHs- CH- COOH + NH2 - CH- CH2 - COOH血 & 庙2 6( N氧化反应有机物的燃烧及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得氧或失氢的反应,都属氧化反应C、Hy + ( x+y/4) O2------ ►xCO2+y/2H2OCH3<©>酸性高镒酸钾溶液COOH橡胶的老化:2cH3cH2cH2cH3+502- 加2化 * : -4CH3coOH+2H2。

      仇) 还原反应有机物失氧或得氢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C17H33COO-CH2IC17H33COO-CH + 3出C17H33COO— CH?油 酸 甘 油 酯 ( 油 )C17H35C00-CH2I卷? 「 Cl7H35c0 0 一人加热、加压 |Cl 7H35co0 — CH2此反应亦是加成反应,又称硬化反应硬 脂 酸 甘 油 酯 ( 脂 肪 )什) 裂化、裂解C16H34—8H18+C8H1 6C4H10— ^ c a + c 3 H 6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相称为同系物 同系物一定要有系差)同系列原理:a、因为结构相似,故化学性质相似 b、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分子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就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对于烧,碳原子小于或等于4以下的均为气态有机物中,甲烷的分子量最小,且含氢量最大,密度最小同分异构现象1、碳干异构2、位置异构3、官 能 团 ( 类别)异构第一种情况:如 CH3—C比-CH?—C% 与 CH3—CH—CH3鼠第二种情况:CH3-C H2-C H2-O H 与 CH3-CH-CH30H三 0HCH3-< n > -O H < n /-O H CH3、 、 、第三种情况:a、 同碳原子的烯煌和环烷燃b、 同碳原子的二烯煌和快燃变化:一环一烯等同于二环,二烯等同于一个叁键c、 同碳原子的醇、酚、醛 ( 须为芳香族化合物)d、 同碳原子的醇、触e、 同碳原子的醛、酮、烯醇f、 同碳原子的竣酸和酯 变化:羟醛、羟酮、酸 酮 ( 烯醇)g、 同碳原子的硝基化合物、氨基酸举例见下表:有机物通式实 例g H 2 n +2。

      CH3cH2cH2OH、CH3—0 —CH2cH3、 CH3CHCH3OHCnH2no0CH3cH2cHO、CH3C-CH3 、CH2=CHCH2OHX CH3-CH-CH2、o /CH2—CH2 CH2—CH—OH1 1 、/0 - CH2 CH2 Cn H2 n + 2 0 2CH3 c H2 c o O H、CH3 c o OCH3、HCOOCH2 c H3、CH3 c o e H2 0 HHOCH2 c H2 c H0、CH3 f He HOOHg H2 n - 6三 一H3 0 1 1CH3^ 0>-OH - C H 2 0 H

      6 按材料来源分 天然高分子 如:蛋白质、多 糖 ( 淀粉、纤维)合成高分子( 合成材料)如:三大合成材料按形成过程特点分加聚高分子( 加聚物)和缩聚高分子( 缩聚物)按材料结构分 线型高分子和体型高分子合成材料 传统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和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新型高分子材料( 功能高分子材料• 复合材料)三、新高分子材料的种类a、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新型有机非金属材料c、功能高分子材料d、复合材料四、高分子的聚合特征聚合反应包括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缩合反应) ,是有机化学中两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加聚特征单体聚合物单烯加聚K-C=C-Mn I 1 -------->L NK ML N共辄二烯加聚K -C=C-C=C-Mn 1 1 1 1 --------> ]L N P Q-c—c= c—c l1 1 1 1」nL N P Q共聚K—C=C—C=C—Mn Illi +n CH2=CH2-------->L N P QK Mtc -C = C -C -C H2-CH2^Hi l l 」nL N P Q开环加聚环酸开环 匚口 一-R土环酯开环0r _ D n----------- R—।u —Un 内酰90胺开二 -NH—!______ E_p _ D V T L I 1环R_[C R NIIKL 」n缩聚特征单体官能团的缩合主链特征副产物1、羟一羟缩合i—OH + H—- O --------—o —"( 酸氧链)H2O2、竣一羟缩合0II .-C -O H +H-=-0-----------O> - C - O -( 嗨链)H2O3、羟一胺缩合0II . . .-C 十 OH + H - NH------------0* -C -N H -( 肮键)H2O4、酚一醛缩合H亍0H1 . O二H …卜: 口 + R - C - H --------0H1-> - —fH —RH2O五、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比较加聚反应缩聚反应定义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 单体) 分子相互加成聚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 高分子)的反应单体间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单体结构特点1、 单体中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 烧或烧的衍生物)2、 单体含可开环的环状小分子化合物1、 单体小分子化合物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不同的能反应的官能团2、 酚类和醛类等链节特征链节一般为碳链开环加聚的链节 像 含 N、O 等链节不但有碳原子, 同时含有N、0 原子反应特征反应中仅有高分子化合物生成反应中除有高分子化合物生成外还有小分子化合物生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高考目标要求 1 、 掌握常见气体、无机物、有机物的制备原理、方法2 、 了解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的程序、原则及多方案的比较3 、理解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路和一般方法4 、 理解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5 、 按要求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能进行分析、评价、评测其优缺点突破标准实验设计从实验目的要求从量的要求「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r分离]物质的1提 纯 上 实验方案的设计、 I检验J「 定性实验,制 备 、鉴 别 、鉴 定 ,性质的比较、分离、提纯等定量实验、化学式、结构的推断、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结晶水的测定、中和, 滴定、中和热测定一个相对完整的化学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七部分:①实验名称;②实验目的; ③实验原理; ④实验用品: ⑤实验步骤: ⑥现象与结果; ⑦问题与讨论。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者必须熟记这七部分,在设计方案时,做到按序思考,综合考虑㈠常见气体的制备、收集和净化1、常见气体的制备反应原理( 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NO:c o2:NH3:Cl2:C2H4:SO2:C2H2: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三类典型装置:①固+ 固 气,如制2、NH3② 固 + 液 体 ——> 气 ,如制H2、H2SS C2H2、CO2、N 02③ 固 ( 或液)+液 一^ 气,如制C12、c2H4、CO、NO、SO2等3 、 气体的收集装置选择气体收集装置的依据( 如密度大小、溶解性等)常见的气体收集方法:排 液 法 ( 如排水法,排饱和食盐水等法) 排 气 法 ( 如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4、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干燥剂与干燥装置的选择依据、洗气瓶、干燥管的选择等5、气体的检验6、尾气的吸收7、仪器装置、操作的创意与设计8、气体的制备原理的拓展9、测量气体体积常用的方法㈡化学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和程序正确2、 安全性原则——防爆、防燃、防中毒、防污染、防倒吸、防泄漏3、 可行性原则——所选用的化学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等在中学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切实可行4、 简约性原则——简单易行,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获得较佳的实验结果。

      经济性原则和环保性原则)学习练习:拟用右图装置制取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 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 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气体abcdC2H4乙醇浓硫酸NaOH溶液浓硫酸Cl2浓HC1MnO2NaOH溶液浓硫酸NH3饱和NH4 cl溶液消石灰H2ONaOH固体NO稀硝酸铜屑H2OP2O5①上述方法中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气体是②指出不能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气体,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九、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一、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的快慢程度)a、意义: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常依据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快慢( 如气泡的产生,沉淀的生成,颜色的消褪等)来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对不可逆反应,比较的是反应从开始到完成的所需时间的长短—对可逆反应, 比较的是反应从开始至平衡建立所需时间的多少在未达平衡时,V 正 WV逆,其微观表现为正、逆反应都在进行;其宏观物料变化为:反应物逐渐减少,生成物逐渐增加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量都不再起变化时,反 应 “ 终止”( 即达到了化学平衡)b、表示方法常 用 单 位 时 间 内 反 应 物 浓 度 的 减 少 或 生 成 物 浓 度 的 增 加 来 表 示 ( 计算公式;单位:mol , ( L , min) 1 BK mol , ( L , s) -1........)—同一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时,其数值之比等于其化学方程式系数比- - - - - - 般不能用固体物质表示c、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主要因素)外 因 ( 条件) :浓度——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减少反应物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压强——只影响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 体积缩小,浓度增大) ,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压强( 体积增大,浓度减小) ,反应速率减慢温度——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催化剂——可 以 ( 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此外,光、激光、超声波、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溶剂等均可影响速率——外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小规律一般为:催化剂〉温度〉浓 度 ( 压强)二、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不存在程度问题一化学平衡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的规律,如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情况的影响等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一当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我们就说这个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反应途径无关, 从正反应或逆反应开始都可以建立( 等效平衡) 化学平衡的特征:( 三大特征)亦可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动” :V 正= 丫逆£ 0 , 动态平衡( 简 称 “ 等 ” )“ 定” :外界条件一定,各组分百分含量一定( 浓度不再改变)( 简 称 “ 定” )“ 变” :外界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发生移动而建立新平衡( 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移动:原因——反应条件改变引起ViEWV逆结果——速率、各组分百分含量与原平衡比较均发生变化方向:V 正A V 逆向右移动;V 正<V 逆,向左;V F = V 逆,原平衡不移动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增大反应物( 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反之亦然压强:增 大 ( 或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 或扩大)的方向移动温度:升 高 ( 或降低)温度,平衡向吸热( 或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般思路( 所有的平衡问题都是由速率问题解释的)r速率不变:改变条件<I速率改变如容积不变时充入惰性气体( 因浓度不变)改变固全或纯液体的量( 因固体和纯液体浓度为固定值)力 心 旧 口 「 使用催化剂 I宙 / 天 / T「 辱 与 则 同 /对 气 体 体 积 无 变 化 的 反 应 ; 干 衡 不 移 动v 正 = " 逆 I 浓度改变压强 J〔 程度不同立4 V逆度强度浓压温X平衡移动勒沙特列原理( 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 如浓度、压强、温度) ,化学平衡就会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不能改变这种改变)一勒沙特列原理( 亦称平衡移动原理)适合于一切平衡体系化学平衡:2NC) 2 N2O4电离平衡:NH3・ H2 NH: + 0H水解平衡:A10; +2H2O AI( OH)3+ O ir溶解溶解平衡:NaCl 嗡尸Na++Cl其 它:平衡理论知识网络图r化学平衡<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及平衡图像平衡状态的标志等效平衡与相关计算平衡理论〈「 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溶解平衡< 溶解与结晶I物质的分子、提纯与溶解平衡r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水的电离电离平衡 i 溶液pH的计算 一所有平衡问题都是速率问题来解释的。

      分析讨论条件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确定平衡是否移动)—若为速率问题,讨论的问题主要有四项( 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若为平衡问题,讨论的问题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项等效平衡举例:等温等容 2sCh、 、2SO2+O2a、0.21.8 0.9b、1.01.0 0.5c、20 0d、02 1等温等压 N2+3H2 -2NH3a> 1 32b、2 60c、0 04c、n 3n0d、0 0m等温、寺压或等容2HI^—H2+I2a、20 0b、01 1c、m0 0d、0n n十、电解质溶液胶体[ 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看人否导申t 非电解质:凡是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上 飞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在化合物的范筹里讨论的混 合 物 ( 包括溶液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离子化合物必为电解质)——C02> SO2、NH3等在水中不能直接电离,因而它们不是电解质,属非电解质2、 工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m = 3 + 「t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为离子CH3coOH 3coeF + ET——判定电解质的强弱,看其在水溶液中的表现。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同时存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重新结合生成的电解质分子这两种过程—升温、促进电离( 因弱电解质的电离为吸热过程) ;稀 释 ( 浓度越小) ,促进电离无限稀释,电离度为10 0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化学键电离程度有否电离平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强电解质离子键或某些具有极性键共价化题( N a C K H B r )完全电离为不可逆过程无N a C l = N a++ C C水合离子( N a +、CD弱电解质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 H 2 S、H F )部分电离可逆过程有H F ' t T + F "分子、水合离子H F、IT、F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是在一定条件( 浓度、温度)下的平衡,适应于勒沙特列原理一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够导电,是由于溶液里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导电性的强弱主要跟单位体枳溶液里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多少即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 有 关 ( 还与离子所带的电荷多少有关) ,而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又跟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有关户—溶液导电性的不同 是由于 > 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 是 由 于 〉 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一是由上- - > 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这与电解质的化学键有密切关系。

      3、水的电离、溶液的pH值水的电离2H H 3O ++O H - - - -> H2O< P T + OH ( 水为极弱电解质)水的离子积( 2 5 ℃) Kw= [jr] [OH-] = 1 X 1 0- 7X 1 X 1 07= 1 X 1 01 4——水的离子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只要在水溶液里,总是有Kw = H] [OH ] =定 值( 2 5 ℃时,KW= 1 X 1 O1 4)溶液的酸碱性——取 决 于 溶 液 与[OH]的相对大小- C(H+)>C (O H ) 酸性♦ C(H+) 8 蓝色3.1-4.4 橙色 > 4 .4 黄色8.2〜 10 浅红 > 1 0 红色※酸碱的强弱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强酸、强碱溶液两两混合pH 值的计算规律混合情况A、B 都是酸A、B 都是碱混合前溶液pH值的关系 混和后溶液的pH值pHA14 ( 中和后,碱有剩) pHB-0.33、 盐的水解一在溶液中盐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 OPT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盐的水解——哪些离子?弱碱阳离子:NH; 、Fe3\ Fe2\ A产、Cu2\ Zn2\ Ag+等弱酸根阴离子:CH3co0、H C 0 0 、H S 、S” 、H C O j、COg 等“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强酸弱碱盐——酸性强碱弱酸盐——碱性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强酸强碱盐——中性弱酸弱碱盐——看相对强弱( 水解平衡遵循勒沙特列原理)内因——盐的本性( 越弱越水解)外因——( 1) 浓度① 溶 液 越 稀 ,水解程度越大② 改变溶液H+或 O K 浓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水解平衡( 促进或抑制水解)⑵温度水解是吸热反应( 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所以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

      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生成的物质也不会分解;盐类的 水解是可逆反应,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一般不写等号而写可逆符号( 用可逆符号“ ”表示)N a HC O3+H2O . H2C O3+ N a O H ( HC O ^ +^0^^=^ H2C O3+OH )CUC12+2H2O、 、CU(OH)2+2HC1 [CU2++2H2O 、 0 m2 + 2 的多元弱酸根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水解趋势远远大于第二步、第三步水解因此多元弱酸根的水解离子方程式一般只需要写离子的第一步水解一电离大于水解酸式根只有两种:HS O a , H2 P O J;故 N a HS C ) 3 、N a H2 P O 4 的水溶液显酸性——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酸或碱均抑制水的电离——配制易水解的盐的溶液时,应先加入酸或碱,后加水 抑制在先,而不是水解后再“ 治” )CUSO4(H2SO4) A gN O3 ( HN O3) F e C l3 ( HC 1 ) N a 3 P O 4 ( N a O H)一想一想:C u S C X t 溶液、F e C b 溶液、A l C b 溶液、C H3 c oO N a 溶液分别加热蒸发至干的情形。

      A、 电荷守恒——在酸、碱、盐的水溶液里,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B 、物料守恒一一在水溶液中某离子的物质的量的起始量等于该离子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物质的量之和例 O . l mol / L N a 2 s 溶液中: C ( N a , ) = 0 . 2 mol / LC ( S2 ) + C ( HS ) + C ( H2 S ) = 0 . 1 mol / L = 1 / 2 C ( N a+)C ( N a+) + C ( H+) = 2 C ( S2- ) + C ( HS - ) + C ( O H )5 、酸碱中和滴定( 举一反三)原理:H++ O H " = H2O n ®CKV«=nwCwVw仪器关键- 酸式滴定管( 不能盛放碱液、氢氟酸)碱式滴定管( 不能盛放酸液和强氧化性溶液)I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 移液管、吸球)r准确测定参加反应的两种溶液的体积1 准确判断中和反应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靠指示剂)标准溶液、待测液试剂 匕 一 」作用: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确定滴定终点指 小 剂t选择:变色要灵敏( 变色范围要窄) 、 明 显 ( 且终点尽可能与变色范围•致)( 如何选择指示剂)r准备:洗涤、查漏、注液、调液面、读数操 作J滴定:移取待测溶液,加指示剂2〜 3滴,滴定,判断终点,读数I计算:取两次或多次消耗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依方程式求C待 测 。

      ( 消除偶然误差)“ 左手控活塞,右手执锥开瓶,液流要成滴,锥瓶要摇匀,衬纸观色变,终点要看清”误差分析从计算公式上看,由 于 计 算 时 垣 为 定 值 ,所有能引起v 林偏大的操作,均能使测n未 V未定结果偏高;所有能引起起V 标偏少的施作,将使测定结果偏低——如何确定用液最大量6、胶体、分散系①几种液体分散系的比较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分散质微粒的直径<10^9m>10~7m10 “m〜 10 7m分散质微粒单个小分子或离子巨大数目分子集合体许多分子集合成高分子实例酒精、NaCl溶液石灰乳、汕水Fe ( OH) 3胶体、 淀粉溶胶性质外观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均一、透明稳定性稳定不稳定较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不能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 ②胶体鉴别无丁达尔现象静置分层丁达尔现象直径大小JO4〜 lO-'m ( 本质特征)微粒特征表面积大「a、 能透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 渗析——可用于胶体的分离与提纯)b、 对光散射具有丁达尔现象性 质 J c、 受水分子从各方向大小不同的撞击作布朗运动d、 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定向移动产生电泳现象、 e 、 电荷中和( 加入电解质或电性相反的胶体)或受热胶粒发生凝聚一胶体具有上述性质,其本质原因均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 10-9-10-7m)——电泳现象证明胶粒是带有电荷的( 吸附阴阳离子)——同种胶粒吸附同一种离子( 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带有同种电荷「 分散法制取<I 雇聚江 AFe Cl3+3H2O—Fe ( OH)3 ( 胶体)+3HC1KI +AgNO3=AgI ( 胶体)+KNO3Na2SiO3+2HCl = H2SiO3 ( 胶体)+2NaCl③溶液工已扩散一吸执 _ _ _N H 4N O 3吸热物质的溶解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溶 剂 化 一 藏 尸 ”。

      「放热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在液态溶剂里当溶解的速率和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 动态平衡) 遵循勒沙特列原理溶解方程式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NaCl 溶3、Na++ClNaCl=Na++Cl溶解度:结晶,“ *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g) , 波刈、固体溶解度= 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 g) 8‘ 的 ,—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只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 NaQ;另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消石灰[Ca( OH)2]气体的溶解度:1.01 X l( ) 5pa和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所溶解气体的体积一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溶解浓度:溶 液 的 质 量 分 数溶= 罢质盥的*质7量^ x( E1 )0 0 %溶 液 的 质 量 ( g) 物质的量浓度( mol • L-' )溶质的物质的量( m d)溶 液 的 体 积 ( L)「溶质的质量分数=——换算-口 溶 廛 的 摩 尔 质 量 x l %lOOOxpI 物质的量浓度=1000 > p X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摩尔质量结晶的方法蒸发溶剂结晶( 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蒸发后冷却结晶( 冷却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一饱和溶液不•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7、电化学①原电池一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必要条件:必须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亦是判断标志)负极:Cu电极反应:C u-2e =Cu2+正极:C电极反应:2Fe 3++2e -=2Fe ?+总反应方程式:Cu+2Fe3+=Cu2++2Fe2+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一极为正极——原电池电极的确定: {( 最准确的电极判断方法)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金属或合金跟周围接触到的气体或液体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损耗的过程。

      化学腐蚀电化腐蚀条件金属跟非电解质等直接接触不纯金属或合金跟电解质后溶液接触现象无电流产生有微弱的电流产生本质金属被氧化的过程较活泼的金属被氧化的过程相互联系化学腐蚀与电化腐蚀往往同时发生 析氢腐蚀吸氧腐蚀条件水膜酸性较强水膜酸性很弱或者呈中性正极反应2H++2e =H212H2O+O2+ 4e -=4OH-负极反应Fe —2e =Fe2+——金属及其合金的腐蚀主要是吸氧腐蚀金属的防护方法:a、 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b、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c、 电化学保护法——金属的腐蚀的原因主要是发生了电化腐蚀( 吸氧腐蚀) ,因此金属的防护主要是要消除电化腐蚀( 吸氧腐蚀)发生的条件②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 或熔化的电解质) 而在阴、 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离是电解的前提条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过程——检验熔融的电解质是否导电,可以判断其是否为离子化合物电解池:把电解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阴极:F e 电极反应:2H++2e .=H2 t ( 还原)阳极:C 电极反应:2c「-2 1 =C12f ( 氧化)总反应方程式:电解2NaCl + 2HoO = 2NaOH+H. t +C12 t二M三二三一阴极区-5TTZT - 赁 ( 碱性)-L lU n - -4J —r - - -ffejNaCl溶液中离子导电阴阳极判断阴极一与电源负极相连阳极一与电源正极相连 必要条件:通电强制性地引起氧化还原反应标志:外接电源电解时电极产物的判断⑴阳极产物的判断:首先看电极,如果是活性( 金属)电极,则电极材料失电子,电极被溶解,溶液中的阴离子不能失电子。

      如果是惰性电极( Pt、C )则要看溶液中的离子的失电子能力( 还原性) ,根据阴离子放电顺序加以判断 阴离子放电顺序:S ^ > r> B F > O H -> N O3 >S O42 ->F-)⑵阴极产物的判断:直接根据阳离子放电顺序进行判断,阳离子放电顺序:Ag+>Hg2 +>Cu2+ >H ' > Pb2i >Sn2+ >N i2 +>Fe2 +>Zn2+ >M n2+> Al3 + >M g2 +>N a+>Ca2 +>K+——A l" 、Mg2\ N a \ Ca2 +> K+在水溶液中不放电——Pb2+, Sn2+> Ni2 +, Fe2+, Zr?+ 当浓度较大时,比 H卡 先放电分析解决电解应用问题的主要方法思路:a、绘出草图b、确定电极c、分析通电前电解质溶液的电离过程( 电解质和水)d、分析通电后的离子的移动方向,放电能力,电极反应、电解结果( 两极现象、水的电离平衡、离子浓度、溶液酸碱性,pH值变化等) ,最后归纳到题目所需解答的问题匕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定义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解的装置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应用电解原理在某些金属表面镀上一层其它金属的装置 装置举例」 1 1 ___ .CuZn1 1CC1 -11 1 1 ,||Zn ||FeA 1 1 i 1—uZnCl2稀硫酸CuC12形成条件①活动性不同的两电极 ( 连接)②电解质溶液( 电极插入其中并与电极自发反应)③形成闭合回路①两电极接直流电源②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③形成闭合回路①镀层金属接电源正极, 待镀金属接电源负极②电镀液必须含有镀层金属的离子电极名称负极:较活动金属正极:较不活动金属( 或能导电的非金属)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极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极名称同电解,但有限制条件阳极:必须是镀层金属阴极:镶件电极反应负极:氧化反应、金属失电子正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阳极: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阴离子失电子,或电极金属失电子阴极:还原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阳极:金属电极失电子阴极:电镀液中阳离子得电子电子流向负 极导 线 .正极电源负极一阴极电源正极《 导线 阳极同电解池用惰性电极进行溶液中的电解时各种变化情况简析类型电极反应特点实例电解对象电解浓度质pH值电解质溶液复原电解水型阴:2H++2e =H2阳:40H - 4 e =H2O+O2NaOH水增大增大水H2SO4水增大减小水Na2so4水增大不变水分解电解质型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分别在两极放电HC1电解质减小增大氯化氢CuCl2电解质减小氯化铜放 H2生碱型阴极:H?O放 H2生碱阳极:电解质阴离子放电NaCl电解质和水生成新电解质增大氯化氢 放 。

      2生酸型阴极:电解质阳离子放电阳极:比0放0 2生酸CuSO4电解质和水生成新电解质减小氯化铜氧化剂的氧化能力(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强弱的判定依据1、根据反应条件来判断:是否加热,温度高低,有无催化剂不同的氧化剂与同种还原剂( 或不同的还原剂与同种氧化剂)的反应可依据以上条件来判断例如,由 2H2so3+O2=2H2s 4 ( 快) 2Na2so3+C) 2 = 2 N a 2 s ( 慢)2SO2+O2 : 吗 剂 、2SO3可知还原性:H2SO3>Na2SO3>SO22、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定:如 CU+4HNO3 ( 浓)= CU( NO3)2+2NO2 f +2H2O ( 较剧烈)3Cu+8HNO3 ( 稀)=3CU( NO3)2+2NO t +4H2O ( 较微弱)可知氧化性:浓 HN03>稀 HNCh3、根据氧化一还原反应的传递关系来判断:氧化剂氧化能力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能力; ] 竹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能力 J简 记 作 : ' ' 左 右 "※一般来说,判断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时不能简单地看氧化剂被还原成的价态高低,应看氧化剂氧化其它物质的能力比 如 硝 酸 越 稀 ,其氧化性越弱,跟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化合价降得越多。

      KMnO4溶液酸性越强,氧化性越强,跟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化合价降得越多Na2sC) 3+KMnO4( H+) f 无色的 Mn2+Na2sC>3+KMnO4( H2O) f 褐色的 Mn02Na2sCh+KMnCMOH-) -绿色的 MnO^-氧化性:F2>C12>Br2>l2>SO2>S还原性:S2 ->SO 2->I >Fe2+>B r > C F > F基本的定律、原理 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又 名 “ 物质不灭定律”2、阿佛加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X每有''三同" ,必有第四同,此定律又叫“ 四同定律”阿佛加德罗定律的推论①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质量比等于分子量之比,等于密度之比,等于相对密度②同温同压不同体积的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③同温同压同质量的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比的反比3、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个条件( 如浓度、温度或压强等) ,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外界条件改变对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影响所改变的条件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增大反应物浓度加快向生成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加快向吸热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加快向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的方向移动加催化剂加快不移动4、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①泡利不相容原理一在同一个原子里,没有运动状态四个方面完全相同的电子存在一电子层( 层 )电子亚层( 形)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方面| 电子云的空间伸展方向( 伸)、 电子的自旋( 旋)②能量最低原理在核外电子的排布中,通常状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③洪特规则 在同一电子层的某个电子亚层中的各个轨道上,电子的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样排布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四种晶体比较表※注:离子晶体熔化时需克服离子键,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了共价键,分子晶体熔化时只消弱分子间作用力,而不破坏化学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构成晶体的微粒阴、阳离子原子分子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微粒间相互作用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金属键典型实例NaCk CsCl金刚石、 Si、SiCh、 SiC干冰、氢气、有机物、 惰气钠、镁、铝、铁物理性质熔沸点熔点较高、 沸点高熔沸点高熔沸点低一般较高、 部分低导电性固态不导电, 熔化或溶于水导电差差良好导热性不良不良不良良好机械加工性同上同上同上同上硬度较硬而脆高硬度较小一般较高部分低物质熔沸点规律1、不同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较复杂)「原子晶体:原子半径越小,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如金刚石〉单晶硅离子晶体:组成相似的离子晶体,离子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NaCl>KCl2、同种晶体《 金属晶体:金属键越强( 半径小、价电子多) ,熔沸点越高如:NaCH3COOH>H2O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4、 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 极少数例外)5、 常温下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6、 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7、 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8、 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9、 用电化学的方法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1、同周期中,由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4、与 H2化合的条件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占附6、其它 例:2 C u + S ^ = C u 2 s Cu+Cl2 CuCl2所以,C l的非金属性强于S关于NO?和 N2O4平衡移动的讨论一、结论:将 N02装入注射器内,进行下列操作,现象如下:① 缓慢压缩,气体颜色逐渐加深② 缓慢扩大体积,气体颜色逐渐变浅③ 突然压缩,气体颜色先变深,但最终比起如深④ 突然扩大体积,气体颜色选变浅,后变深,但最终比起始浅。

      二、证明:以①为例推论如下:设原平衡混和气中N02、N2O4浓度分别为a 摩/ 升、b 摩/ 升压缩至某体积时,N02.[N2O4] _rNO2]2 a2 c2 N2O4在新平衡下浓度分别为c 摩/ 升和d 摩/ 升慢慢压缩,可以认为气体温度不变,此温度下 常数,则当体枳缩小时, ,平衡2NC>2『 、N2C>4右移,IN2O4I增大,即 d > b ,则得c2>a2,所以c > a ,气体颜色加深何时考虑盐的水解1、判断盐溶液酸碱性及能否使指示剂变色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如 CH3coONa 溶液呈碱性,0 CH3COO + H20 CH3coOH+OH2、配制某些盐的溶液时,为了防止溶液变浑浊( 水解) ,需加入酸抑制其水解,此时考虑盐的水解例:配制CuSC>4溶液时需加少量H2so4 , 配 制 Fe Cb溶液时需加入少量盐酸( 加相应的酸)3、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要考虑到水解如 N a 3 P 溶液中[Na+]>3[P0 丁4、说明盐溶液中离子种类及多少时要考虑到水解例 Na2s溶液中含有N a\ i t 、S2\ HS\ OH , 其浓度关系是+[HS]+[OH]5、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盐溶液反应时,需考虑水解。

      如 镁插入CuSO4溶液中有氏 放出因为CU2 ++ 2 H2O、 、 CU( O H ) 2 + 2 H +Mg+2H+=M g2+ + H2 f6、强酸弱碱盐与强碱弱酸盐溶液相混合,其现象不能复分解反应规律来解释时,要考虑到双水解例: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是:3H C0, +A13 +=3CO2 t +A1( OH) 3 I ;7、判断溶液中有关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主要是双水解问题) ,如 Fe 3+ 和 HCO?不能大量共存;8、施用化肥时需考虑到水解如:草 木 灰 ( K2c 3)不能与铁态氮肥相混用因为 C O , + H20、 、HCO& + OH NH; + OH < -NH3 • H20,随 NH3的挥发,氮肥失效9、分析某些化学现象时要考虑盐的水解如:制备Fe ( 0H) 3胶体、明帆净水及丁达尔现象、Fe Ch等溶液长期存放变浑浊,等10、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用酸碱滴定时的指示剂以及当p H = 7 时 酸 ( 碱)过量情况的判断等问题,要考虑到盐的水解如 :CH3COOH与 N aO H 刚 好 反 应 时 p H > 7 ,若 二 者 反 应 后 溶 液 pH = 7 , 则CH3COOH 过量,因为 CH3coe ) 一 + 40、 ' C H 3coO H + O K ,为 止 匕 CH3co0H 与NaOH互相滴定时、 选用酚配作指示剂。

      11、试剂的贮存要考虑到盐的水解 如贮存Na2cCh溶液不能玻璃塞,因为Na2cCh水解后溶液碱性较强,这样SiO2 +2OH- = SiO; - + H2NazSiCh具有粘性,使瓶颈与瓶塞粘结在一起;NH&F溶液不能用玻璃瓶盛装,因为水解时产生的氢氟酸腐蚀玻璃,F +H2O、 、HF+OH 4HF+SiO2 = SiF4 t +2H2O;12、制取无水盐晶体时要考虑到盐的水解例:不能利用蒸干溶液的办法制Fe Cb和 AlCb,也不能在空气中加热Fe Cl3 - 6H2O和 A1C13 • 6H2O 制无水Fe Ck和 A1C13, 就是因为水解的缘故13、解释某些生活现象应考虑到盐的水解例:炸油条时利用了 Fe 3+ 与H CO- ( CO ; 一 )双水解的道理;ZnCb和 NH4cl可作焊药是利用了它们在水溶液中水解显弱酸性的道理;家庭中可用热的N a 2 c 溶液洗涤餐具或涮便池,利用的是加热可促进C O ,的水解使碱性增强,去污能力加大的道理原电池七种1、普通锌铳电池( “ 干电池” )“ 干电池”是用锌制圆筒形外壳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有铜帽的石墨作正极,在石墨周围填充ZnCk、NH4CI和淀粉糊作电解质,还填有MnC) 2作去极剂( 吸收正极放出的H2, 防止产生极化现象) 。

      电极反应为:负极- - - Zn—2e - = Zn2+正极——2NH: +2e-=2NH3+ H2H2+MnO2 =M n2O3 + H2O正极产生的 N% 又和 ZnCl2作用:Zn2++ 4 NH3 = [Zn( NH3)4]2+淀粉糊的作用是提高阴、阳离子在两个电极的迁移速度电池总反应式:2Zn+ 4NH4cl+ 2MnO2 = [Zn( NH3) 4]Cl2+ZnC12+ Mn2O3+H2O“ 干电池”的电压通常约为1.5伏,不能充电再生2、铅蓄电池铅蓄电池可放电亦可充电,具双重功能它是用硬橡胶或透明塑料制成的长方形外壳,在正极板上有一层棕褐色PbO2,负极板是海绵状金属铅, 两极均浸在一定浓度的硫酸溶液中,且两极间用微孔胶或微孔塑料隔开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负极——Pb+SO 7 一2e 「 = PbSO4正极——?602+ 4 ^ + 8 0 2 -+ 2 6 =PbSO4+2H2O当放电进行到硫酸浓度降低,溶液密度达1.18时即停止放电,而需将蓄电池进行充电;阳极——PbSO4 + 2 % 0 —Ze -uPbCh+dFT+SOT阴极——PbSO4 + 2 e -= Pb + S 0 丁当溶液密度增加至1.28时,应停止充电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反应式为:PbO2+Pb+2H2SO4、劈、PbSO4+2H2O允 电目前,有一种形似于“ 干电池”的充电电池,它实际是一种银锌蓄电池( 电解液为KOH) 。

      电池反应为 Zn + AgaO+H? Zn( OH)2+2Ag 充电3、纽扣式电池常见的钮扣式电池为银锌电池,它用不锈钢制成一个正极壳和负极盖组成的小圆盒,盒内靠正极壳一端填充由Ag2和少量石墨组成的正极活性材料• ,负极盖一端填充锌汞合金作负极活性材料,电解质溶液为浓K O H ,溶液两边用竣甲基纤维素作隔膜,将电极与电解质溶液隔开电极反应为:负极——Zn+20H -2 e =ZnO +H2O正极- - - - AgjO+ H2O+ 2e =2Ag+2OH电池总反应式为:Ag2O + Zn = 2Ag+ZnO一粒钮扣电池的电压达1.59伏,安装在电子表里可使用两年之久4、氢氧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电池,主要用于航天领域它的电极材料••般为活化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铝电极、活性炭电极等电解质溶液一般为40%的KOH溶液电极反应式为:负极:2H2 催 化 剂 4H4H +4OH -4 e =2H2O正极:O2+2H2O+4e =40H电池总反应式为:2H2+ O2=2H2O5、微型电池常用于心脏起博器和火箭的种微型电池叫锂电池,它是用金属锂作负极、石墨作正极,电解质溶液由四氯化铝锂( LiAlCL,)溶解在亚硫酰氯( SOC12)中组成电池总反应式为:8Li + 3SOCI2= 6LiCl+ Li2SO4+2S这种电池容量大,电压很稳,能在一56.7C〜 71. 温度范围内工作。

      6、海水电池1991年,我国首创以铝一空气一海水为能源的新型电池,用作水标志灯已研制成功该电池以取之不尽的海水为电解液,靠空气中的氧使铝不断氧化而产生电流电极反应式为:负极:4A1—12e =4Al3+正极:3O2+6H2O + 12 e = 12OH电池总反应式为:4A1 + 3O2+6H2O = 4A1( OH)3这种电池的能量比“ 干电池”高 20〜 50倍7、燃料电池该电池用金属钳片插入KOH溶液中作电极,又在两极上分别通甲烷和氧气电极反应式为:负极:CH4+10OH - 8 屋 =( 2 0 ,+ 7 出0 正极:2 O2 + 4 H2 O+ 8e - = 8OPT电池总反应式为:C H4+ O2 + 2 KOH = K2C O3+ 3 H2O酸、碱、盐的电解规律表※首先应熟记“ 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阴离子的放电顺序:S2 >I > B r > O H > N O3 >S O42 >F阳离子的放电顺序: 金属单质〉A g- >Hg" >C u " >H+ >Pb ”>S n 2 r>Ni2- >Fe2'>Z n2 +> M n2 +>A l3 + > Mg2 ,> Na1 >C a2 +>K'盐 ( 酸、碱)电解方程式p H值相当于电解何物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 Na2 c o 3、NaH2 PC h电解 ,2 H2O 2 H2 T+ O2 TNa2 c C h变小NaH2 Po 4 变大电解水不活泼金属含氧酸盐 C u S C >4、A gN03电解CU2++2H2O 2 C u + O2 T+ 4 H+p H值变小水和电解质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NaC l、K1电解2 C 1 - + 2 H2。

      C h + H2 T + 2 OH -p H值变大水和电解质不活泼金属的无氧酸盐 C u C l2, C u B r2、 , 电解 ,C u2 ++ 2 C 1 - C u + C h, , 电解 ,C u2 ++ 2 B r - C u + B r2C u C l2: p H 值变大C u B r2 : p H 值变小电解质本身含氧酸 H2 s o 4、HNO32 H2 电解 2 H2 T+,O2 Tp H值变小电解水无氧酸HC 1、HI, 电解 ,2 H+ + 2 C 1 - H21 + C 1 2p H值变大电解质本身强碱 NaOH、KOH电解 ,2 H2O 2 H2 T+ O2 Tp H值变大电解水熔融态物质NaC lNaOHA I2 O3… 工 电解2 Na+ + 2 c「 ( 熔融) 2 Na+ C L入一, 电解4 Na++ 4 O H -( 熔融) 4 Na+ O2T+ 2 H2O电解4 A l3 + + 6 O2 - (熔融) 4 A 1 + 3 0 2 T电解质本身 元素化合物知识生成氧气的方程式小结Mn O,( 1 ) 2 KC 1 O3 ^ 2 KC 1 + 3 O2 t( 2 ) 2 KMn C ) 4 =B = K2M n O4+M nO2+O2 t( 3 ) 2 H2O 通电 2 H2 t +O2 t( 4 ) 2 HgO = ^ = 2H g +O2 \光昭或△( 5 ) 4 HNO3 - - 4 N O2 t +O2 t +2H2OA( 6 ) 2 KNO3 = 2 K N O2+O2 f(7)2CU(NO3)2 = ^ = CUO+4NO2 f +O2 t( 8) 2 A gNO3 = ^ = 2 A g + 2 N O2 t +O2 t光昭( 9) 2 HC 1 O '、 2 HC 1 + O2 t由解( 1 0 ) 2 A l2O3 ( 熔 融 )™ = = 54A1+3O2 f冰晶石作熔剂f ll) 2 F2 +2H2O = 4H F +O2 t( 1 2 ) 2 Na2O2+2H2O = 4N a O H +O2 tMn O,( 1 3 ) 2 H2O2 = ^ ^ 2H2O +O2 t( 1 4 ) 2 Na2O2+ 2 c o 2 =2 Na2 c o 3 + O2由解( 1 5 ) 4 NaOH ( 熔融) 二" 4 N a + O2 t + 2 H2O氮的氧化物小结氮元素化合价俗称主要性质N2O+ 1笑气无色气体,易溶于水,中性,具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NO+ 2无色气体, 难溶于水, 易 被 空 气 氧 化 成 NO2,具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N2O3+ 3亚硝酎暗蓝色气体,极不稳定,易分解为NO和 NO2,酸性,具有氧化性,也具有还原性N02+ 4红棕色气体,与水反应生HNO3和 N O ,但它不是酸酊,具有强氧化性N204无色气体( 低于21 七成液体)N205+ 5硝醉白色固体,具有强氧化性 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氧化作用化合作用吸附作用Ch、。

      2、Na2O2> 浓 HNO3so2活性炭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可逆可逆能被活性炭吸附的物质1、 有毒气体( NO2、Cl2> N O等 ) ——有毒2、 色素一一漂白3、 水中有臭味的物质——净化生成氢气的方程式小结(DFe ( 活泼金属)+2HCl=Fe Cl2+ H2 t(2)2AI + 2NaOH+2H2O=2NaAlO2+3H2 t(3)Si+2NaOH + H2O =N a2SiO3+2H2 t(4)3Fe + 4H2 ( 气)3=^^304+4112(5)C+ 比0(气)= ^ = C O + H2⑹ 8 +氏0(气 )=X=CO2+H2(7)2Na+2H2O=2N aOH+H2 t(8)Mg+2H2O △ Mg(OH),+H, t(9)2NaCl + 2H2O—电解 一2NaOH+Cb t + H2 t(10)H2S △ H?+SA(1D2HI - H2+ I2⑫2H2O」 ^B =2H 2 t + 02 t(13)2C2H5OH+2Na (K、Mg、A l)______>2C2H5ONa+H2 f(14)CH4 10°℃ 以 % ( 炭 黑 )+2H2 t(15)原电池的析氢腐蚀 水参与的反应小结1、水的电离:H2O - H++OH 或 2H2。

      = H3O++OH2、水与氧化一还原的关系C 2Na+2H2O=2NaOH + H2 t水作氧化剂 1 3Fe +4H2O (^) ^ = F e3O4+4H21 C+ 比0(气) = ^ = C O + H2水作还原剂 2F2+2H2O=4HF+C)2电解水既作氧化剂,又作还 原 剂 2H2 2H2 t + 02 tCl2+ H2O=HCI + HclO水既不作氧化剂,又不作还原剂 2Na2O2+2H2O=4NaOH+O2 t3NO2+ H20=2HNO3+NO3、水化:CH2=CH2+2H2O ― :避件工一> CH3cH20HCO(NH2)2+2H2O 微生物 > (NH4)2CO34、水合:NH3+H2O "NH3 • H20CUSO4+5H2O=CUSO4 • 5 H205、水解⑴盐类的水解 A102 + 2 H2Q - A1(OH)3+OH⑵氮化镁的水解Mg3N2+6H2O=3Mg(OH)2 \ +2NH3 t⑶醇钠的水解C2H5ONa+H2O-C2H5OH+NaOH⑷酚钠的水解 C6H5ONa+H2O .. 、 C6H5OH+NaOH卤化烧的水解 C2H5cl + H2O用 叫 > C2H5OH+ HC1无机酸或碱⑹酯的水解:C M C O O C H + H Q 、 一 、CH5OH+CH3coOH⑺油脂的水解:C H 2-O —C -C |7H 35 CH2-OHI ICH—O—C—Ci7H35 +3NaOH------------ > CH -O H +3C|7H“ COONaI ICH2一O一C -G 7H 35 CH2-OHIIO⑻糖的水解(C6Hl0O5)n+nH2O >nQH,2O6淀粉 葡萄糖 (CftHl()O5)n+nH2O >nC6Hl2O6A纤维素 葡萄糖2(C6H 10O5)n+ nH2O » . > ng2H22。

      淀粉 麦芽糖C12H22OH+nH2O -H^ > C6H12O6+ C6H,2O6蔗糖 葡萄糖 果糖Ci2H22On+nH2O H;SOj >2C6H12O6麦芽糖 葡萄糖⑼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 用缉自磬或续或自盥各种a —氨基酸6、双水解:此类反应发生的条件:a、必有一盐水解呈碱性,另一盐水解显酸性;b、水解生成的酸、碱相互之间不反应( 或按复分解模式发生,有 •盐 不存在) A IO ^ 跟几乎所有水解显酸性的阳离子( Fe 3+.Fe r Al3\ Cu2+.> NH4+等) 均可发生双水解反应关于气体的全面总结1、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检验⑴氧气① 制取原理——含氧化合物自身分解②制取方程式——2KC10, MnOz 2KC1 + 3O, t③ 装 置 ——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加热④ 检 验 ——带火星木条,复燃⑤ 收 集 ——排水法或向上排气法⑵氢气①制取原理——活泼金属与弱氧化性酸的置换② 制取方程式——Zn+H2SO4 = = H2SO4+H2 t③ 装 置 ——启普发生器④ 检 验 一一点燃,淡蓝色火焰,在容器壁上有水珠⑤ 收 集 ——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⑶氯气①制取原理——强氧化剂氧化含氧化合物②制取方程式——MnC>2+4HCl ( 浓 ) ===M nC l2+C l2 t +2H2O ③ 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④ 检 验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⑤ 除杂质——先通入饱和食盐水( 除 HC1) , 再通入浓H 2 s ( 除水蒸气)⑥ 收 集 ——排饱和食盐水法或向上排气法⑦尾气回收——Cl2+2NaOH=== NaCI+NaC10+H20⑷硫化氢①制取原理——强酸与强碱的复分解反应②制取方程式——F e S + 2H C l= = Fe Cb+H2s t③装置——启普发生器④检验——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⑤除杂质——先通入饱和NaHS溶 液 ( 除 HC1) ,再 通入固体CaCb ( 或 P2O5)( 瞅蒸气)⑥收集——向上排气法⑦尾气回收——H2S + 2N aO H = = Na2S + H2O 或 H2S + N aO H = = NaHS + H2O⑸二氧化硫①制取原理——稳定性强酸与不稳定性弱酸盐的复分解②制取方程式——Na2sO3+H2so4= Na2SO4+SO2 t +H20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④检验——先通入品红试液,褪色,后加热又恢复原红色;⑤除杂质——通入浓H2sO ,( 除水蒸气)⑥收集——向上排气法⑦尾气回收——SO2+ 2 N a O H = N a2SO3+ H2O⑹二氧化碳①制取原理——稳定性强酸与不稳定性弱酸盐的复分解②制取方程式——CaCO3+2HCICaCI2+CO2 t +H20③装置——启普发生器④检验——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⑤除杂质——通入饱和NaHCO?溶 液 ( 除 HC1) , 再通入浓H2so&( 除水蒸气)⑥收集——排水法或向上排气法⑺氨气①制取原理——固体铁盐与固体强碱的复分解②制取方程式——Ca( OH) 2+2NH4C l= = C a C l2+NH3 t +2H2O③装置——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加热④检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⑤除杂质一一通入碱石灰( 除水蒸气)⑥ 收 集 ——向下排气法⑻氯化氢①制取原理——高沸点酸与金属氯化物的复分解 ②制取方程式——NaCl+H2s。

      4△Na2SO4+2HCl t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④检验——通入AgNC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HNO3沉淀不溶⑤除杂质——通入浓硫酸( 除水蒸气)⑥收集——向上排气法⑼二氧化氮①制取原理——不活泼金属与浓硝酸的氧化一还原;②制取方程式——CU+4HNO3=CU( N O3) 2 + 2 N O2 t +2H2O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或用大试管、锥形瓶)④检验——红棕色气体,通入AgNCh溶液颜色变浅,但无沉淀生成⑤收集——向上排气法⑥尾气处理——3NO2+ H20 = ^2H N O3+ N 0NO+NO2+2NaOH===2NaNO2+H2O⑩一氧化氮①制取原理——不活泼金属与稀硝酸的氧化一还原;②制取方程式——CU+ 8 H N O3 ( 稀)=^CU( N O3)2+ 2 N O t +4H2O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或用大试管、锥形瓶)④检验——无色气体,暴露于空气中立即变红棕色⑤收集——排水法QD一氧化碳①制取原理——浓硫酸对有机物的脱水作用②制取方程式——HCO O H浓 硫 酸 > CO f + H20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④检验——燃烧,蓝色火焰,无水珠,产生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⑤除杂质——通入浓硫酸( 除水蒸气)⑥收集——排水法⑫甲烷C a O①制取方程式——CH3coONa+NaOH - ^― > CH4 t +Na2CO3②装置——略微向下倾斜的大试管、加热③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⑬乙烯①制取原理——浓硫酸对有机物的脱水作用②制取方程式——CH3cH,0H理 匣 曳 CH2=CH, t + H ,01 7 0 ℃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加热④除杂质——通入NaOH溶 液 ( 除 SO?、CO,) , 通入浓硫酸( 除水蒸气)⑦ 收 集 ——排水法 ( 14)乙快①制取原理——电石强烈吸水作用②制取方程式——CaC2+2H2O-------> Ca( OH)2+C H 三CH t③装置——分液漏斗、圆底烧瓶( 或用大试管、锥形瓶)④检验——无色气体、能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并冒出浓的黑烟⑤除杂质一一通入硫酸铜溶液( 除 H2S、PH3) , 通入浓硫酸( 除水蒸气)⑧收集——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2、常见气体的溶解性极易溶——NH3 ( 1: 700)易 溶 ——HX、HCHO、SO, ( 1: 40)能溶或可溶——CO2 ( 1: 1) 、Cl2 ( 1: 2) , H2S ( 1: 2.6)微溶——C 2 H 2难溶或不溶——。

      2、& CO、NO、CH4、CH3CI、C2H4、C2H6与水反应的- - -F?、N O 2能用启普发生器制取的——CO?、H2> H2S能用加略向下倾斜的大试管装置制取的—— 2、N% 、CH4能用分液漏斗、圆底烧瓶的装置制取的——Cl?、HCL SO2> CO、NO、NO?、C2H45、 有颜色的——F2 ( 淡黄绿色) 、Cl2 ( 黄绿色) 、NO2 ( 红棕色) 、Br2 ( 红棕色)6、 具有刺激性气味的——F2, Ch、Br?( 气) 、HX、SO2、NO2, NH3、HCHO臭鸡蛋气味的——H2s稍有甜味的——C2H47、 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氏、2、c o 、NO、CH4> CH3CI、C2H 6、C2H 4、C2H 28、 不能用排气法收集的——CO、N2S C2H4、NO、C2H69、 易液化的气体——Cb、SO2, NH3 1 0 、有毒的气体——C b 、F 2 、H2S . S O 2 、N O 2 、c o , N O1 0 、能在空气中燃烧的——H2, CO、H 2 S 、C H 4 、C 2 H 6 、C 2 H 4 、C2H21 1 、只能在纯氧中燃烧的——N H31 2 、制备过程中发生氧化一还原反应的——C k 、4、。

      2 、NO、N O21 3 、能用浓H 2 s O 4 制取的——H F > H C k C O 、C 2 H 41 4 、制备时不需加热的—— H2S > C O 2 、H2S S O 2 、NO、C2H21 5 、能使品红试液褪色的——C h 、S O2> N O21 6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是——H X 、S O2> H2S > C O217、能使酸性K M 1 1 O 4 溶液褪色的是——H2S , S O ? 、H B r 、H L C 2 H 4 、C 2 H 21 8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N H31 9、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的——H2S2 0 、不能用浓H 2 s O 4 干燥的——H2S . H B r 、H L N H32 1 、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C h 、H X 、S O ? 、H2S , C O 2 、N O22 2 、不能用C a C k 干燥的——N H3有机代表物质的物理性质1 、状态固态——饱和高级脂肪酸、脂肪、T N T 、蔡、惠、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醋 酸 ( 1 6 . 6 ℃以下) 、针状的T N T ;气态——C 4 以下烷、烯 、烘、甲醛、一氯甲烷液态——工油状——硝基苯、溟乙烷、乙酸乙酯、油酸~粘稠状一一石油、乙二醇、丙三醉2 、气味无味——甲烷、乙 快 ( 常因混有P%、H 2 s 和 As%而带有臭味) :稍有气味——乙烯特殊气味——苯及同系物、蔡、石油、苯酚刺激性——甲醛、甲酸、乙酸、乙醛甜味——乙二醇、丙三醇、蔗糖、葡萄糖、麦芽糖香味——乙醇、低级酯苦杏仁味——硝基苯3 、颜色白色——葡萄糖、多糖淡黄色——T N T 、不纯的硝基苯黑色或深棕色——石油4 、密度比水轻的——苯及其同系物、一氯代烧、乙醇、乙醛、低级酯、汽油比水重的——硝基苯、溟苯、乙二醇、丙三醇、C C 14>氯仿、溪代煌、碘代烽、二硫 化碳5、挥发性乙醇、乙酸、乙醛6、升华性蔡、惠7、水溶性不溶:高级脂肪酸、酯、硝基苯、浪苯、甲烷、乙烯、苯及同系物、蔡、懑 : 、石油、卤代烧、TNT微溶:苯酚、乙块、苯甲酸易溶:甲醛、乙酸、乙二醇、苯磺酸与水混溶:乙醇、苯 酚 ( 70C 以上) 、乙醛、甲酸、丙三醇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