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尧老师信铭导读.ppt
69页《信心铭》导读““信心信心””的三层含义:的三层含义:1 1、信什么?、信什么?2 2、如何信?、如何信?3 3、怎样信到位?、怎样信到位?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解信解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观行观行《《信心铭信心铭》》之纲要之纲要1 1、立、立““圆解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2 2、起、起““圆信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心不二,不二信心3 3、修、修““圆观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虚明自照,不劳心力4 4、证、证““圆果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法界圆融,事事无碍5 5、知禅病、知禅病————略述十一种用功偏差略述十一种用功偏差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至道无难的原因本自具足,一切现成,一念无心,当下即是本自具足,一切现成,一念无心,当下即是 1 1、大道本自具足(因分别执着而被掩盖);、大道本自具足(因分别执着而被掩盖); 2 2、道在作用(因驰求而被遗亡);、道在作用(因驰求而被遗亡); 3 3、道之妙用在第一念无心处现行(因分别而当下错、道之妙用在第一念无心处现行(因分别而当下错过);过); 4 4、道在当下(道遍一切处,道遍一切时,道遍一切、道在当下(道遍一切处,道遍一切时,道遍一切心态);心态); 5 5、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6 6、道在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相应。
道在一念无心而照、照而无心处相应临济禅师“道在目前” 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道流!约山僧见处,与释迦不别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般用处,欠少什么?一道神光未曾间歇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若能如是见得,只是一生无事人……尔尔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尔一念心上清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净光是尔屋里法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分别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光是尔屋里报身佛,尔一念心上无差别光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是尔屋里化身佛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听法底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城东老姥不欲见佛 昔城东有一老姥,与佛同生,而不欲见昔城东有一老姥,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于十指掌中亦总是佛中亦总是佛 有僧问赵州和尚: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道场?如何是道场?”赵州赵州和尚回答道:和尚回答道:“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
你从道场来,你从道场去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全体是道场,何处更不是?”范冲居士的悟道因缘范冲居士的悟道因缘 左丞范冲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曾左丞范冲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曾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守豫章一天,范冲居士上庐山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守豫章一天,范冲居士上庐山礼谒圆通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是洪州泐潭应乾禅师之礼谒圆通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是洪州泐潭应乾禅师之法嗣,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孙饮茶毕,范冲居士喟然法嗣,东林常总禅师之法孙饮茶毕,范冲居士喟然长叹道:长叹道:“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官场)中,去某行将老矣!堕在金紫行(官场)中,去此事(悟道解脱)稍远此事(悟道解脱)稍远道旻禅师于是呼内翰之名道旻禅师于是呼内翰之名范冲居士随声应喏道旻禅师反问道:范冲居士随声应喏道旻禅师反问道:“何远之有?何远之有?”范冲居士言下有省,遂礼拜道:范冲居士言下有省,遂礼拜道:“乞师再垂指诲乞师再垂指诲道旻禅师道:道旻禅师道:“此去洪都有四程此去洪都有四程范冲居士正要范冲居士正要拟思,道旻禅师道:拟思,道旻禅师道:“见即便见,拟思即差见即便见,拟思即差范冲范冲居士终于豁然有省。
居士终于豁然有省 枢密吴居厚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枢密吴居厚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归钟陵的时候,曾拜谒过庐山圆通道旻禅师他告诉归钟陵的时候,曾拜谒过庐山圆通道旻禅师他告诉道旻禅师:道旻禅师:“某往赴省试(又称会试,由尚书省举行某往赴省试(又称会试,由尚书省举行的考试),过此(途经庐山圆通寺),过赵州关,因的考试),过此(途经庐山圆通寺),过赵州关,因问前住讷老(指圆通居讷禅师):问前住讷老(指圆通居讷禅师):‘透关底事如何?透关底事如何?’讷曰:讷曰:‘且去做官且去做官’今不觉五十余年今不觉五十余年道旻禅道旻禅师便问:师便问:“曾明得透关底事么?曾明得透关底事么?”吴居士道:吴居士道:“八次八次经过,常存此念,然未甚洒脱在经过,常存此念,然未甚洒脱在道旻禅师于是将道旻禅师于是将一把扇子递给吴居士,说道:一把扇子递给吴居士,说道:“请使扇吴居士接吴居士接过后,便挥动着扇子道旻禅师问道:过后,便挥动着扇子道旻禅师问道:“有甚不脱洒有甚不脱洒处?处?”吴居士一听,忽然有省,便道:吴居士一听,忽然有省,便道:“便请末后句便请末后句??”道旻禅师于是挥扇两下。
吴居士道:道旻禅师于是挥扇两下吴居士道:“亲切!亲亲切!亲切!切!”道旻禅师道:道旻禅师道:“吉獠舌头三千里吉獠舌头三千里 无分别的理解:无分别的理解:1 1、知空幻(空观智);、知空幻(空观智);2 2、对假有之差别相了了分明;、对假有之差别相了了分明;3 3、内心不执着,不憎爱,如如不动内心不执着,不憎爱,如如不动 譬喻:譬喻: 梦中不知是梦,因迷分别梦境,随境所转,产生爱恶梦中不知是梦,因迷分别梦境,随境所转,产生爱恶取舍之情,即是造业取舍之情,即是造业 梦中若知是梦,虽对梦境了了分别,但不生怖畏逃避梦中若知是梦,虽对梦境了了分别,但不生怖畏逃避攀求之心,内心不动攀求之心,内心不动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第一种禅病:好静厌动,于外境起顺逆之妄想分别第一种禅病:好静厌动,于外境起顺逆之妄想分别原因:不明白、不谛信原因:不明白、不谛信“道无逆顺,道遍一切处,一切现道无逆顺,道遍一切处,一切现成,本自具足,无欠无余成,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之理,故于外境上妄想生分之理,故于外境上妄想生分别、取舍。
别、取舍过患:修行的时间、地点、境缘不能充分利用在日用中过患:修行的时间、地点、境缘不能充分利用在日用中功夫不能成片心中驰求不安,不得自在功夫不能成片心中驰求不安,不得自在对治:用对治:用“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之决定见信来对治之决定见信来对治石头和尚开示尸利禅师“汝还曾失么” 京兆府(今西安)尸利禅师,石头希迁禅京兆府(今西安)尸利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之法嗣,初参石头和尚,便问:师之法嗣,初参石头和尚,便问:““如何如何是学人本分事?是学人本分事?””石头和尚道:石头和尚道:““汝何从汝何从吾觅?吾觅?””尸利禅师道:尸利禅师道:““不从师觅,如何不从师觅,如何即得?即得?””石头和尚道:石头和尚道:““汝还曾失么?汝还曾失么?””尸利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尸利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参见(参见《《五灯会元五灯会元》》卷五)卷五) 开善道谦禅师开善道谦禅师………… “ “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 ” ………… 宗元禅师叱责他:宗元禅师叱责他:““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
去!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吾与汝俱往………… “ “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得相应去?”” “ “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应付)………… “ “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 “ “著衣吃饭,屙屎放尿,著衣吃饭,屙屎放尿, 驮个死尸路上行驮个死尸路上行 ” (参见(参见《《五灯会元五灯会元》》卷二十)卷二十)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一种平怀,泯然自尽 第二种禅病:于空有上起二边见,执空寂之境为究竟。
第二种禅病:于空有上起二边见,执空寂之境为究竟原因:不明白大道超越了空有二边,误以为空寂之境便是原因:不明白大道超越了空有二边,误以为空寂之境便是道过患:落在空寂当中,不得活用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过患:落在空寂当中,不得活用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脱离社会脱离社会对治:归于空有不二之正见,功夫上,针对偏于空寂之静对治:归于空有不二之正见,功夫上,针对偏于空寂之静坐,多在日用中磨练自己坐,多在日用中磨练自己梁山缘观禅师与园头和尚的对话 问:家贼难防时如何?问:家贼难防时如何? 师曰:识得不为冤师曰:识得不为冤 曰:识得后如何?曰:识得后如何? 师曰:贬向无生国里师曰:贬向无生国里 曰: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曰:莫是他安身立命处也无? 师曰:死水不藏龙师曰:死水不藏龙 曰:如何是活水龙?曰:如何是活水龙? 师曰:兴波不作浪师曰:兴波不作浪 曰: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曰:忽然倾湫倒岳时如何? 师下座把住曰:莫教湿却老僧袈裟角师下座把住曰:莫教湿却老僧袈裟角如何是学人安身立命处 问:问:““凝然湛寂时如何?凝然湛寂时如何?” ” 福州白鹿山显端禅师曰:福州白鹿山显端禅师曰:““不是阇黎安身立命处。
不是阇黎安身立命处 曰:曰:““如何是学人安身立命处?如何是学人安身立命处?”” 师曰:师曰:““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云有出山势,水无投涧声 ” 婆子烧庵婆子烧庵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凡二十年,常令一二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凡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婆子令女子抱定庵主,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婆子令女子抱定庵主,试问:试问:“正恁么时如何?正恁么时如何?”庵主云:庵主云:“枯木倚寒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岩,三冬无暖气女子送饭毕,回来把其经过女子送饭毕,回来把其经过告诉了婆子婆子道:告诉了婆子婆子道:“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汉!”于是将庵主驱出庵外,放火将庵烧却于是将庵主驱出庵外,放火将庵烧却《五灯会元》卷一)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遣有没有,从空背空 第三种禅病第三种禅病————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 原因:于有念(动)、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原因:于有念(动)、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式,消灭妄想,归于无念。
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式,消灭妄想,归于无念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时的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时的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性、佛性)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性、佛性) 过患: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过患: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后被妄想、焦虑所淹没后被妄想、焦虑所淹没 对治: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对治: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大无边的包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大无边的包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一名旁观者告诉自己一名旁观者告诉自己““当下即是,切莫多事当下即是,切莫多事”” 福福州州罗罗山山道道闲闲禅禅师师…………岩岩头头全全奯奯((音音““豁豁””)禅师)禅师…………石霜庆诸禅师石霜庆诸禅师………… “ “去住不宁时如何?去住不宁时如何?””………… “ “直须尽却。
直须尽却 “ “去住不宁时如何?去住不宁时如何?””………… “ “从他去住,管他作么?从他去住,管他作么?” ” “ “是谁起灭?是谁起灭?”” 破庵祖先禅师(师密庵咸杰禅师)破庵祖先禅师(师密庵咸杰禅师)…………首众于灵隐首众于灵隐…………有道者请益:有道者请益: “ “胡孙子捉不住时如何?胡孙子捉不住时如何?”” “ “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时无准侍者傍闻大悟时无准侍者傍闻大悟多言多虑,转不相应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第四种禅病:在文字思维知见中寻找大道第四种禅病:在文字思维知见中寻找大道 原因:不明白语言思维皆不离二边,而道在二边之原因:不明白语言思维皆不离二边,而道在二边之外要与大道相应,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要与大道相应,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般若如大火聚,无你凑泊处般若如大火聚,无你凑泊处””,,““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似一物即不中””。
过患:一者在知见思维等生灭心中打转转,定慧等过患:一者在知见思维等生灭心中打转转,定慧等功夫不能落到实处二是误以知见为功夫,住在妄想的功夫不能落到实处二是误以知见为功夫,住在妄想的““大事了毕大事了毕””中停滞不前,落入野狐禅,易犯大妄语戒中停滞不前,落入野狐禅,易犯大妄语戒 对治:正用功夫时,用智不用识,剿灭一切文字思对治:正用功夫时,用智不用识,剿灭一切文字思维 六祖告众曰:六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曰:神会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报恩玄则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报恩玄则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青峰青峰传楚禅师传楚禅师………… “ “如何是学人自己?如何是学人自己?”” “ “丙丁童子来求火。
丙丁童子来求火………… “ “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己求自己丙丁属火而更求火,如将自己求自己 “ “几放过,元来错会!几放过,元来错会!””又道:又道:““与么会又争得!与么会又争得!””………… “ “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某甲只与么,未审和尚如何?”” “ “你问我,我与你道你问我,我与你道 “ “如何是学人自己?如何是学人自己?”” “ “丙丁童子来求火丙丁童子来求火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第五种禅病第五种禅病: :妄想离见闻觉知寻找真空妄想离见闻觉知寻找真空 原因原因: :妄将见闻觉知等相用与常住真心之体打成两截,妄将见闻觉知等相用与常住真心之体打成两截,执灭绝空为真空,不明体用不二之理,不明白见闻觉知执灭绝空为真空,不明体用不二之理,不明白见闻觉知当体即空妄想在念头和见闻觉知之外寻找真空当体即空妄想在念头和见闻觉知之外寻找真空。
过患过患: :离念觅心、离见闻觉知觅心,或者陷入斗争,离念觅心、离见闻觉知觅心,或者陷入斗争,徒劳自疲,或者无下手处,或者落入死寂徒劳自疲,或者无下手处,或者落入死寂 对治: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对治: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无心即是知君不可见无心即是 深禅师住持泐潭文准禅师深禅师住持泐潭文准禅师 “ “汝是悟侍者那(耶)?汝是悟侍者那(耶)?”“”“诺 “ “是当时在知客寮,见掉火柴头,有个是当时在知客寮,见掉火柴头,有个悟处底么?参禅学道,只要知个本命元辰悟处底么?参禅学道,只要知个本命元辰下落处汝铲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下落处汝铲地作此去就,汝在藏殿移首座鞋,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又在知客寮座鞋,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又在知客寮移他枕子,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汝每夜移他枕子,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汝每夜在此提水度筹,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因在此提水度筹,岂不是汝当时悟得底?因甚么不知下落,却在这里恼乱大众?甚么不知下落,却在这里恼乱大众?”” 昔大慧宗杲禅师在径山患背疮,疼痛无比,昔大慧宗杲禅师在径山患背疮,疼痛无比,昼夜叫唤。
有僧问:昼夜叫唤有僧问:“和尚还有不痛底么?和尚还有不痛底么?”大慧禅师道:大慧禅师道:“有那僧便问:那僧便问:“作么作么生是不痛底?生是不痛底?”大慧禅师道:大慧禅师道:“痛杀人!痛痛杀人!痛杀人!杀人!”黄檗禅师开示“莫离见闻觉知觅心” 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方,更无障碍 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 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二见不住,慎莫追寻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无咎无法,不生不心第六种禅病:在二边之见上分别取舍执着第六种禅病:在二边之见上分别取舍执着 1 1、于用中作二边取舍,即于是非之二边中执着于所认为的、于用中作二边取舍,即于是非之二边中执着于所认为的是,如动静之中执着于静,凡圣中执着于圣,染净中执着于净,是,如动静之中执着于静,凡圣中执着于圣,染净中执着于净,生死涅槃中执着于涅槃,等等生死涅槃中执着于涅槃,等等 2 2、于体用中作二边分别,将、于体用中作二边分别,将 “ “二边分别之用二边分别之用””(二)和(二)和““如如不动之体如如不动之体””(一)对立起来(将(一)对立起来(将““用用””和和““体体””又对立起又对立起来),离用之外,执着于一念不生之体(一)来),离用之外,执着于一念不生之体(一)原因:不明白佛法是不二法门,既包含了二,同时又超越了二,原因:不明白佛法是不二法门,既包含了二,同时又超越了二,最后边一和二的分别都超越了。
最后边一和二的分别都超越了过患:无论是在二边之中取一舍一,还是在体(一)用(异)中过患:无论是在二边之中取一舍一,还是在体(一)用(异)中执着于体,心都会变成战场,纷然不安执着于体,心都会变成战场,纷然不安对治:二见不住,一心不生对治:二见不住,一心不生 船子和尚:船子和尚:““藏身处没踪迹藏身处没踪迹, ,无踪迹处莫藏身无踪迹处莫藏身””赵州和尚:赵州和尚:““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第七种禅病:心境互侵第七种禅病:心境互侵 过患:于心境做二边分别取舍,执能知之心为真,过患:于心境做二边分别取舍,执能知之心为真,执所知之境为妄,逃避妄境,妄想通过斗争的方式,执所知之境为妄,逃避妄境,妄想通过斗争的方式,来灭境安心、逃境安心心境互侵,心如战场,身心来灭境安心、逃境安心心境互侵,心如战场,身心紧张,不能入定紧张,不能入定 原因:不明白境由心生,心境是一,互生互显,皆原因:不明白境由心生,心境是一,互生互显,皆为生灭法,幻化不实。
心为常住真心妄动之后所生见为生灭法,幻化不实心为常住真心妄动之后所生见分,境为所生相分,见相二分均为生灭法,都是虚妄分,境为所生相分,见相二分均为生灭法,都是虚妄的,其性本空的,其性本空 对治:无分别取舍莫将心灭境,莫逃境安心对治:无分别取舍莫将心灭境,莫逃境安心神鬼纵有伎俩千般有尽,神鬼纵有伎俩千般有尽,老僧不闻不问法力无穷老僧不闻不问法力无穷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不好劳神,何用疏亲第八、第九、第十种禅病:任病(任运无修之自然外道)、昏沉之病、劳神之病原因过患: “道不属修,亦不属不修”佛性本具,故不属修得;妄想分别执着盖覆,故不得不修;无分别无取舍无求无得,是不修之修,是真修 由于不明白此点,落入二边分别取舍,于修道产生片面的“难、易”想,若过分强调“易和不修”,就会落入任运无修之自然外道(《圆觉经》称之为“任病”),或者用功不切,落入昏沉放逸。
若过分强调“难和修”,就会落入过分的人为造作当中,急躁不安,劳神费力,与目标背道而驰任病、昏沉和劳神,是修行中的三大通病对治:1、树立对“道不属修又不属不修”的正知正见,不对治而对治,不修而修 2、老僧只管看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3、具体操作时,可以经常反问自己,“得力省力”否,“省力得力”否?当自己吃力时,必定是落入二边取舍当自己不清楚时,必定是落入昏沉散乱以此来调节自己,既不劳神,又不昏沉•僧问马祖:僧问马祖:“如何是修道?如何是修道?”师云:师云:“道不属修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云:云:“作何见解,即得达道?作何见解,即得达道?”云:云:“自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疏转远但尽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根本但无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无上珍宝。
宝•南岳怀让禅师诣曹溪参六祖祖问:南岳怀让禅师诣曹溪参六祖祖问:“什么处来?什么处来?”曰:曰:“嵩山来祖曰:祖曰:“什么物恁么来?什么物恁么来?”曰:曰:“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祖曰:“还可修证否?还可修证否?”曰: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祖曰:祖曰:“只此不污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师豁然契会,执侍左右一十五载师豁然契会,执侍左右一十五载调琴喻调琴喻 佛告二十亿耳:佛告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二十亿耳,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二十亿耳,汝在俗时,善弹琴不?汝在俗时,善弹琴不?”答言:答言:“如是复复问:问:“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于意云何,汝弹琴时,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雅音不?”答言:答言:“不也复问:复问:“云何若云何若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缓其弦,宁发微妙和雅音不?”答言:答言:“不也复问:复问:“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音不?”答言:答言:“如是佛告二十亿耳:佛告二十亿耳:“精进太急,增其掉悔。
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杂阿含》·V9·第254经欲取一乘,勿恶六尘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第十一种禅病:逃避六尘第十一种禅病:逃避六尘 原因过患:将一乘正觉与六尘对立起来,排斥六尘,原因过患:将一乘正觉与六尘对立起来,排斥六尘,逃避六尘不明白大道遍一切处,一切都是佛的法身,逃避六尘不明白大道遍一切处,一切都是佛的法身,都是佛的妙用其过患有:一者逃避尘境,二者功夫不都是佛的妙用其过患有:一者逃避尘境,二者功夫不能成片,三者身心不安很多人,躲在深山老林中,处能成片,三者身心不安很多人,躲在深山老林中,处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与不六尘相接自了可以,欲回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与不六尘相接自了可以,欲回到尘世中度众生,却尚欠火候宗门中把这种状态比作到尘世中度众生,却尚欠火候宗门中把这种状态比作““不哭的孩儿;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枯木禅;魂不不哭的孩儿;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枯木禅;魂不散的死人;守尸鬼散的死人;守尸鬼””。
对治:树立一切法都是佛法之正知见,容而不受,对治:树立一切法都是佛法之正知见,容而不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住无住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住无住处•沩山灵祐禅师示众道:沩山灵祐禅师示众道:“行脚高士,直须向行脚高士,直须向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始得声色里睡眠、声色里坐卧始得•龙牙居遁禅师有偈为:龙牙居遁禅师有偈为:“但于事上通无事,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见色闻声不用聋 保福僧到,地藏桂琛禅师问:保福僧到,地藏桂琛禅师问:““彼中佛法如彼中佛法如何?何?””曰:曰:““有时示众道:塞却你眼,教你觑不有时示众道:塞却你眼,教你觑不见塞却你耳,教你听不闻坐却你意,教你分见塞却你耳,教你听不闻坐却你意,教你分别不得师曰:师曰:““吾问你:不塞你眼,见个甚吾问你:不塞你眼,见个甚么?不塞你耳,闻个甚么?不坐你意,作么生分么?不塞你耳,闻个甚么?不坐你意,作么生分别?别?” ” 洞山良价禅师洞山良价禅师…………有僧问:有僧问:““寒暑寒暑到来,如何回避?到来,如何回避?””师曰:师曰:““何不向何不向无寒暑处去?无寒暑处去?””曰:曰:““如何是无寒暑如何是无寒暑处。
处师曰:师曰:““寒时寒杀阇黎,热时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热杀阇黎 ” 圆通道旻禅师开示都贶圆通道旻禅师开示都贶居士居士““蓦直去蓦直去””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总括上文,标示所有禅病,皆根源于总括上文,标示所有禅病,皆根源于““迷迷””————即二边分别取舍,此二边分别取舍,皆即二边分别取舍,此二边分别取舍,皆是妄想所生,如梦幻空华,并非实有是妄想所生,如梦幻空华,并非实有 次总结用功之要,次总结用功之要,““得失是非,一时放弃得失是非,一时放弃””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究竟穷极,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马祖开示大珠慧海禅师“宝藏” 大珠慧海禅师一日参马祖马祖问:“从何处来?”慧海禅师道:“越州大云寺来马祖道:“来此拟须何事(到这里打算求什么)?”慧海禅师道:“来求佛法马祖道:“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禅师道:“阿那个是慧海宝藏?”马祖道:“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
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禅师一听,当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身心踊跃,礼谢马祖参见《五灯会元》卷三) 德山和尚开示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大珠慧海禅师法语 越州大珠慧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一日,源律师问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黄山谷悟道因缘黄山谷悟道因缘 元祐年间,山谷居士(黄庭坚)馆居黄龙山,参礼晦堂禅师(黄龙祖心),乞示修行捷要之处晦堂禅师问道:“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山谷居士正要开口论对,晦堂禅师连忙打住道:“不是!不是!”山谷居士一听,迷闷不已。
一日,山谷居士陪侍晦堂禅师于山间经行,恰逢岩边的一棵桂花正在盛开,清香四溢晦堂禅师问:“闻木犀华香么?”山谷居士道:“闻晦堂禅师道:“吾无隐乎尔山谷居士一听,心中的迷闷当下释然于是他便礼谢晦堂禅师,说道:“和尚得恁么老婆心切晦堂禅师笑道:“只要公到家耳三平义忠禅师 三平义忠禅师,大颠通宝禅师之法嗣……僧问:“宗门中还有学路也无?”师曰:“有一路滑如苔曰:“学人还蹑得否?”师曰:“不拟心,汝自看 圆悟克勤弟子中仁禅师悟道 圆悟克勤禅师正居天宁寺接众一天凌晨,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中仁禅师正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即豁然大悟淄州水陆和尚,僧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曰:“用心即错曰:“不起一念时如何?”师曰:“没用处汉投子和尚……問如何是沙門立足處若有立足處不名沙門如何是沙門 有僧问赵州:“了事底人如何?”师云:“正好修行学云:“未审和尚还修行也无?”师云:“穿衣吃饭。
学云:“穿衣吃饭寻常事,未审修行也无?”师云:“你且道我每日作什么?”(悟后起修穿衣吃饭寻常事,生活的本身,就是修行,就是禅)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一日,同南泉二三人去谒径山,路逢一婆乃问:“径山路向甚处去?”婆曰:“蓦直去师曰:“前头水深过得否?”婆曰:“不湿脚师又问:“上岸稻得与么好,下岸稻得与么怯婆曰:“被螃蟹吃却也师曰:“禾好香婆曰:“没气息师又问:“婆住在甚处?”婆曰:“祇在这里三人至店,婆煎茶一瓶,携盏三只至,谓曰:“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三人相顾间婆曰:“看老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盏倾茶便行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县)育王佛照德光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彭,临江军(治所在今江西清江县)人德光禅师出生之时,其祖父叹道:“吾家世积德,乃生此儿,必光吾门于是给他起名德光德光禅师九岁的时候,家乡因遭寇贼骚扰,随父母避难于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途中父母不幸双亡,后由伯父抚养成人德光禅师二十一岁的时候,有一天,偶然听见有人读诵《金刚经》,悄然有省,遂生出世之志不久,便依本郡东山光化禅寺足庵普吉禅师落发出家一日,德光禅师入室参礼普吉禅师便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德光禅师茫然无对,于是心中便生起大的疑情来。
他回到寮房后,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答案来,以至通宵未曾合眼第二天早晨,德光禅师又来到丈室请益他央求普吉禅师:“昨日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又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和尚慈悲指示普吉禅师一听,便震威一喝:“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说完,便拈起木棒,照德光禅师的背脊就打,将他打出丈室德光禅师终于恍然有省当时,德光禅师才二十三岁……后,德光禅师又入室参学大慧禅师便问:“唤作竹篦则触(违背第一义谛),不唤作竹篦则背(违背世间常理)不得下语,不得无语德光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大慧禅师拈起拄杖便打在这突如其来的棒击之下,德光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及心中种种疑滞,顿然瓦解冰消 昇州(今江苏南京一带)清凉院休复悟空禅师,罗汉桂琛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北海(今山东潍坊、高密一带)人休复禅师自幼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之后,他一度精进修习禅定和学习经教,但是因为理路未通,所以收获甚微他曾经自我反省道:“苟尚能诠,则为滞筏;将趣凝寂,复患堕空既进退莫决,舍二何之(如果偏于文字义理,则成滞筏之病;如果偏于枯坐,沉空滞寂,又容易堕入顽空既然进退两难,无由抉择,那么,除此二途,还有其它的修行方法吗)?”为了尽快找到修行的下手处,休复禅师决定放弃单纯的枯坐和经论的学习,开始四方行脚。
经过展转参访,他最后终于来到福建漳州地藏桂琛禅师座下在地藏身边,休复禅师经过一年多的请益,不仅未能契旨,反而因为劳累过度,身染重病,住进了涅槃堂(寺院僧众养病或垂危者所居之所)一天晚上,地藏和尚去涅槃堂看望休复禅师,问道:“复上座安乐么?”休复禅师道:“某甲为和尚因缘背(我跟和尚的缘分不契)地藏和尚于是指着灯笼,问道:“见么?”休复禅师道:“见地藏和尚道:“只这个也不背[修道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容易落入二边,在境缘的顺(不背)逆(背)上起烦恼实际上,自性般若与境缘的顺逆有什么交涉!]休复禅师一听,言下有省,随即病也减轻了一大半后来,修山主(龙济绍修禅师)前来问讯地藏和尚,休复禅师当时也在场修山主谓地藏和尚道:“某甲百劫千生,曾与和尚违背,来此者又值和尚不安地藏和尚于是竖起拄杖,道:“只这个也不背休复禅师这一下子终于豁然大悟,从前疑滞,顿时化为乌有 都贶(都贶(kuàngkuàng)居士,圆通道旻禅师)居士,圆通道旻禅师 都贶居士问:都贶居士问:““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当如何凑泊?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当如何凑泊?”” 圆通禅师道:圆通禅师道:““全身入火聚(火堆)。
全身入火聚(火堆) 都贶居士又问:都贶居士又问:““毕竟如何晓会?毕竟如何晓会?”” 圆通禅师道:圆通禅师道:““蓦直去 都贶居士不明其旨,便沉吟都贶居士不明其旨,便沉吟 圆通禅师道:圆通禅师道:““可更吃茶么?可更吃茶么?”” 都贶居士道:都贶居士道:““不必 圆通禅师于是便趁机点拨道:圆通禅师于是便趁机点拨道:““何不恁么会?何不恁么会?”” 都贶居士忽然契旨,欣喜道:都贶居士忽然契旨,欣喜道:““元(原)来太近!元(原)来太近!”” 圆通禅师便道:圆通禅师便道:““十万八千十万八千 都贶居士于是口占一偈:都贶居士于是口占一偈:““不可思议,是大火聚便恁么去,不离当处不可思议,是大火聚便恁么去,不离当处 圆通禅师听了,便道:圆通禅师听了,便道:““咦!犹有这个在咦!犹有这个在 都贶居士道:都贶居士道:““乞师再垂指示乞师再垂指示 圆通禅师道:圆通禅师道:““便恁么去,铛是铁铸便恁么去,铛是铁铸 都贶居士于是便向圆通禅师顿首礼谢都贶居士于是便向圆通禅师顿首礼谢。
盘山宝积禅师悟道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生平不详一般人开悟都离不开善知识的随机点拨而盘山宝积禅师的悟道因缘却颇为奇特,完全出乎人的意料据《五灯会元》记载——有一天,宝积禅师从市场上经过,看见有一位客官正在买猪肉,客官告诉屠家说:“精底(瘦肉),割一斤来!”屠家把刀“啪”地一声放在肉案上,叉手(合掌)说道:“长史!那(哪)个不是精的?”宝积禅师一听,忽然有省后来又有一天,宝积禅师刚走出山门,就碰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送葬队伍的前头,有一位歌郎正摇着铃铛,拖着长腔唱道:“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不知)魂灵往那方?”而跟在棺材后面的帐幕下死者的儿子悲伤地哭道:“哀啊哀啊!”宝积禅师一听,豁然大悟,身心踊跃,当即跑回寺院,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马祖马祖印可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