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52例磁共振成像表现临床医学论文.doc
3页肝细胞癌52例磁共振成像表现_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MR特征及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MR资料,MR扫描包括横轴位T1WI、脂肪抑制T2WI平扫,横轴位三维动态增强T1WI以及脂肪抑制轴位及冠状位T1WI延迟扫描结果:所有肝细胞癌T2WI 均呈稍高或高信号,T1WI呈等、高或低信号;13例在T1WI上见假包膜,2例在T2WI上见假包膜,均呈低信号;增强扫描49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低信号,35例见假包膜强化43例合并肝硬化结节MR表现为T1WI等或稍高信号,T2WI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结论:MR对肝细胞癌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 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肝细胞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及早发现病灶、明确病灶范围对于其临床 治疗 、复查及评估患者愈后具有极高的指导作用MRI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技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可通过信号特征来判断病变的组织成分,能清晰显示肝细胞癌病灶,已成为B超、CT或两者均难以确立诊断时的主要诊断技术。
本文收集了临床证实的5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MR检查资料,分析肝细胞癌的特征性MR表现,评价其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52例肝细胞癌患者的MRI表现,其中男38例,女14例,年龄31~74岁,平均54.2岁小肝癌17例,临床有程度不等的腹胀、腹痛、乏力、消瘦及黄疸等症状,甲胎蛋白(AFP)和(或)γ-谷氨酰移换酶同工酶Ⅱ(GGT Ⅱ)阳性,其中43例合并肝硬化结节形成1.2 MRI检查 所有病例均使用GE Signa 3.0T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和体部相控阵线圈进行肝脏MR检查所有病例均行横轴位T1WI、脂肪抑制T2WI平扫,横轴位三维动态增强T1WI以及脂肪抑制轴位及冠状位T1WI延迟扫描T1WI采用FSPGR系列,TR 155~180 ms,TE 2.1 ms;T2WI采用FRFSE-XL序列,TR 6000~7059 ms,TE 85.1 ms;层厚8 mm,层间距2 mm,FOV 38 cm×28.5 cm~38 cm×34.2 cm,矩阵320×192~320×224MR动态增强扫描采用M3D/FSPGR序列,扫描参数:TR 2.9 ms,TE 0.8 ms,层厚4.2 mm,层间距2.1mm,FOV 38 cm×34.2 cm~38 cm×38 cm,矩阵256×224。
对比剂为莫迪司,采用MRI专用高压注射器推注,用药剂量15 ml,注射速率2 ml/s,注药后随即用20 ml生理盐水等速注射冲管,并于注药后15 s开始行动态增强扫描,连续3~4次扫描,分别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图像注射造影剂后2~3 min行脂肪抑制轴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获得延迟期图像2 结 果 2.1 肝细胞癌MR表现 52例肝细胞癌中巨块型(肿块直径>5 cm)23例,结节型(肿块直径≤5 cm)26例,其中小肝癌17例(肿块直径<3 cm),弥漫型3例(小的瘤结节弥漫分布于整个肝脏)T1WI上37例表现为稍低信号,6例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3例表现为等信号,6例表现为均匀稍高信号,后2种信号改变均见于小肝癌T2WI肿瘤均呈稍高及高信号13例在T1WI上见假包膜,2例在T2WI上见假包膜,均呈低信号9例合并门脉癌栓,表现为门静脉内流空信号消失,内见充盈缺损,门静脉不同程度增宽,3例弥漫型均见广泛门脉癌栓形成增强扫描49例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不均匀等低信号,其中35例见假包膜强化(包括前述动脉期无强化病灶3例及小肝癌17例)2.2 合并肝硬化结节形成MR表现 43例肝硬化结节均表现为为大、小结节混合存在,小结节表现为直径≤3 mm细小粟粒状,大结节则为直径>3 mm的结节,部分结节突出于肝脏表面,T1WI呈等或稍高于正常肝组织的信号强度,T2WI低信号,被相对高信号的纤维间隔隔开。
增强扫描再生结节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在强化的肝实质对比下显示为低信号结节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肝细胞癌在T1WI上信号复杂,可表现为稍低、等及稍高信号,尤其是小肝癌往往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但在脂肪抑制T2WI上所有病灶全部或部分呈现稍高信号,因此T2WI稍高信号是肝细胞癌典型信号特点[1]这一特点有利于肝细胞癌与其他良性病变尤其是最常伴有的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肝硬化再生结节在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但几乎不呈高信号,与稍高信号肝细胞癌形成鲜明对比,与Yu等[2]报道结果一致而肝细胞癌约90%T2WI呈高信号,因此如果在低信号的大结节中出现略高信号的小结节,即“结中结”或原为低信号的结节在复查的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高度提示恶变Shinmura等[3]在研究肝硬化结节内血供与MRI信号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中发现当结节内门静脉血供减少、动脉血供增加时T2WI信号强度增加,可见T2WI信号强度增加是肝硬化结节癌变的一个危险信号MR动态增强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采用多层技术所有的层面同时激励,各层面之间不存在扫描时间上的差别,且MR对比剂用量少,其团注效果优于CT本组病例采用三维(3D)成像技术进行动态增强扫描,3D序列为容积扫描,与2D序列相比,采用2个以上的相位编码梯度,其成像K空间数据为三维K空间,可产生高空间频率编码信号,提高层面选择方向的空间分辨率,达到薄层切面的目的,并能较完美捕捉到病灶在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各时相的强化特点和强化的演变特点,有利于病灶的发现、定性及提供更多血管解剖信息[4]。
动脉早期强化是评价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的关键,特别是血供丰富的肝细胞癌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5],而再生结节主要由门静脉供血,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本组49例显示了肝细胞癌动脉期强化的特点,仅有3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可能与扫描延时时间有关系,但该3例在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可见假包膜强化本组增强后有35例出现假包膜强化,其发现假包膜的能力明显强于平扫假包膜是肝细胞癌的特征表现之一[6]因此,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对比剂注射后3 min左右)影像的采集对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有重要帮助,因为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肝细胞癌可出现特征性的假包膜,利用这一特点同样可与无包膜的肝硬化再生结节进行鉴别本组资料提示MRI能很好地显示肝细胞癌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征,脂肪抑制T2WI及三维动态增强MRI是诊断肝细胞癌的主要序列 参考 文献 】 [1] 蒙秋华,龙莉玲,黄仲奎,等.原发性肝癌的MRI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1):45-49.[2] Yu JS, Lee JH, Park MS,et al. Hyperintense nodules on non-enhanced T1-weighted gradient-ech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irrhotic liver: fat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J Magn Reson Imaging. 2006,24(3):630-636.[3] Shinmura R,Matsui O,Kobayashi S,et al. Cirrhotic nodules: association between MR imaging signal intensity and intranodular blood supply[J]. Radiology,2005,237(2):512-519.[4] 林雅明,姜 涛,林依东,等.3D T1WI/TFE序列在肝硬化增生结节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15(1):16-18.[5] 吕士国.肝硬化结节的MRI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26(1):40-43.[6] 严福华,周康荣. 计算 机X线体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在肝癌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1(9):563-5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