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与发展概念迷思之探讨.pdf
6页「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 303 「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1 戴君玲* 壹、前言壹、前言 隨著農部門社經重要性的萎縮,使得人口、生計、生態三位一體(Triumvirate) 的鄉村空間概念遭遇到極大挑戰,在缺乏一致性鄉村意義的共識下,則導致鄉村社 會研究飽受缺少理論基礎與研究價值的攻詰相同的問題也發生於「發展」概念界 定上,從經濟取向的成長觀,到社會取向的過程與價值判準,均存在定義上的爭議 基此,本文論述目標在於藉由回顧「鄉村」與「發展」概念的演變,重新確認傳統 上兩者概念的迷思,並進一步闡述此「鄉村」與「發展」概念多元性的意涵 貳、傳統鄉村定義取向貳、傳統鄉村定義取向 鄉村社會學的基本假定認為,鄉村地區相較於其他區域,具有特殊的研究價 值,其隱含的意義在於鄉村空間存在有獨特的社會體系、社會關係、社會結構、生 活方式與價值鑒此,本文擬先引述 Hoggart 和 Builer (1987)所提出三大鄉村定義 取向,從檢討傳統鄉村定義中,進而論述鄉村在當代社會脈絡中的多元化特質 一、社會文化取向定義一、社會文化取向定義(Socio-Cultural Definitions) 社會文化取向的鄉村定義,主要強調低密度人口與高密度人口地區的社會文化 差異,其前提在於兩類地區居民,無論行為或態度均有所不同。
進言之,鄉村居民 被視為固守傳統價值體系者,有虔誠宗教信仰、注重家庭、尊敬長者、強烈社區意 識,並對社會政治現況變遷抱持遲疑態度;相對的,都市地區居民則有截然不同的 價值體系 (Hoggart & Builer,1987)儘管不同環境會對人的態度和行為造成影響, 但卻非唯一的決定性因素以 Miller 與 Luloff(1981)的研究發現而言,88%受訪美國 人無法被分類到「純粹的」鄉村或都市文化類型中;而僅有 47%受訪者,其城鄉文 化特質能與其居住類型相符合Miller & Luloff ,1981)此外,Flinn(1982)亦提出鄉村 地區應具有小城意識型態(small-town ideology)、農業改革運動(agrarianism)與鄉村/ 田園主義(ruralism) 等特質然而,其研究卻顯示上述特質均與居住場所和社會階 層無一致性的關係(Hoggart & Builer,1987)換言之,無論是意識型態、土地改革或 田園風光與地理環境間關聯性,均缺乏顯著的實證,因為社會文化的鄉村定義弱 點,不僅因為人的態度、價值、觀念是相對的,同時各種態度、價值、觀念皆可能1本文承蒙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王俊豪教授的建議與指導。
*就讀於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鄉村社會組 農業推廣文彙農業推廣文彙 304 出現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因此,社會文化取向的定義瓶頸,即在於研究者不易對 態度、價值、觀念本身研擬出一致性的操作型定義 此外,即使鄉村地區存在具備「鄉村文化」特質的居民,但鄉村地區居民間, 仍呈現不同的社會關係形式,且將隨社經變遷而愈加異質化以鄉村社區為例,當 地外移人口定期寄錢回鄉,將使鄉村家庭對其鄰里依賴關係明顯下降,並有能力聘 僱工人與享受休閒娛樂,進而弱化傳統社區整合性是故,鄉村地區的社會文化特 質,並非是同質的整合體,而同一地方可能隨時間演變進而改變(Hoggart & Builer,1987)同時,即使是單一時間點上的鄉村地區,內部仍存在顯著的社會差異 性,諸如英美兩國的農業勞工關係,英國農工組織較嚴密,而美國農工間的社會距 離則呈現不穩定的變動狀態,此因農工組織關係的強弱程度,並非是鄉村的本質, 而宜詮釋為農工爭取權力、財富和地位所產生的不同適應策略與社會關係形式 (Hoggart & Builer,1987) 二、職業取向定義二、職業取向定義(Occupational Definitions) 鄉村地區主導的產業形態,係以基礎工業、農業以及林業為主(Hoggart & Builer,1987)。
然而,此職業取向的鄉村定義,則隨農場結構的變遷趨勢而漸呈分歧, 特別是大規模農場、合作農場和農企業公司的發展,及農民兼業化現象,造成農場 部門不再是單一且同質的整體,農民間不但存在階級差異,同時在態度亦有顯著不 同因此,農民概念絕非獨立可分割的職業類型,此為以職業方式界定鄉村定義概 念時,最大的缺失 除職業類型外,產業與工作環境的本質也是職業取向用來區分城鄉差異的依 據,進言之,現代鄉村經濟並非以農業為主體,相對的,觀光業、工業已逐漸成為 鄉村的主導經濟產業,其中更有「不受歡迎的」高風險產業,被排擠到鄉村地區發 展,如核能發電廠等再就工作關係的變化而言,亦由過去的家庭農場,轉變成以 僱傭關係為主的經濟型態,因此無論以產業環境、工作關係及經濟規模大小而言, 職業取向的城鄉定義,已無法解釋現行鄉村社會的複雜現象 三、區位取向定義三、區位取向定義(Ecological Definition) 從區位或生態的角度出發,鄉村被視為一種混亂無序的(chaotic)概念,此定義 取向將鄉村地區界定為「居住人口少,擁有開放的實體環境」 ,上述指標雖未強調 鄉村的同質性,但僅能說明由少數居住人口所構成的社會,會呈現特定的問題與現 象而已(Hoggart & Builer,1987)。
因此,從區位角度來界定鄉村,其最大的爭議在於 無法顯示出鄉村空間的異質性與多元性,特別是社會文化的特性 回顧上述三種鄉村定義取向,社會文化取向的定義,雖能有效地將鄉村概念 化,但卻具有不易操作化的缺失;而職業取向的鄉村定義,則過於狹隘,不符合鄉 村產業經濟的變遷事實;至於區位取向的鄉村定義,則較易操作,但無法反映出鄉「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 305 村居民社會文化特質綜合言之,三種定義取向不但呈現出鄉村概念的多樣性,同 時亦突顯出區域空間內所隱含大量且不同的社會情境,並反映出將鄉村概念視為同 質性定義可能導致理論建構的謬誤 參、鄉村概念的迷思參、鄉村概念的迷思 一如前述,要深究鄉村概念的異質性,必須將「鄉村」概念回歸社會發展的脈 絡來理解首先,rural 與 urban 概念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前工業主義時代並不 存在「鄉村」的概念,相對的,城市(city)才是特殊的空間概念,包括人口集中、城 牆隔絕,兼具政治、貿易和軍事功能(Giddens,1995:90),而城市以外的鄉村,才是 普遍存在的正常空間然鄉村主體性立基於在地系統(local system)中,無論是家庭 與財產關係,皆包含維繫社群的凝聚力量,並呈現出同質性社會文化與價值體系 (Mormont, 1990: 28)。
然而,資本主義興起後,徹底改變原有世界的樣貌,城牆不 再是都市空間的特徵,人口的集中也遠遠超出前資本主義時期的「城市」概念,人 們的社經地位與在地連結性下降,除開始依賴外在市場和組織運作外,結果也造成 鄉村的異質化;相較於鄉村與其外在世界的差異性,鄉村空間的社群間內在差異不 再重要(Mormont, 1990: 28),取而代之的是鄉村特質在都市的對比下被刻劃出來 基此,被突顯出的鄉村特質,主要為社會變遷的結果,故鄉村概念要尋找出一 個適切的定位,應從整個大環境的變遷著手,鄉村概念不應化約成對照於都市的同 質圖像,而應從工業資本主義席捲而來的全球化變遷中,重新反省傳統的鄉村特 質 , 捨棄以人口 、 產業與傳統文化的定義方式來勾勒鄉村的面貌 因此 Mormont(1990) 提出:是否存在所謂的「鄉村社會」 ,以及城鄉(town and country)的區分標準是否適 用於判別都市與鄉村(rural and urban)之質疑(Mormont, 1990: 22) 鑑此,目前鄉村社會學家對鄉村的界定問題,主要有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反 應,其一認為過去傳統 urban-rural 的定義已經過時,而鄉村地區不存在主體性的研 究價值,而應探討隱含其後不斷都市化的壓力;另一觀點則轉由環境利用或環境限 制角度出發,嘗試去重新界定鄉村 (Mormont,1990:41), 換言之,後者的鄉村社會 學思考架構下,鄉村不再視為單一的或同質性的社會單位,而是具有多元與異質的 社會文化的空間體系。
特別要強調的是,前述的多元與異質的鄉村觀,並非經由社會學研究所界定的 社會範疇,而是解析概念時的思考範疇(category of thought)循此思考脈絡,任何 嘗試鄉村範圍的界定,皆是不足的、不完整的定義,因為鄉村概念本身即是各種概 念的集合體,就如同文化概念,各種文化定義皆有其主觀的立場,端視研究者的研 究目的與切入角度而有不同 農業推廣文彙農業推廣文彙 306 肆、傳統發展概念之爭議肆、傳統發展概念之爭議 前文對鄉村概念的探討上,可發現定義工作的困難與偏頗,相同的情形也發生 在發展概念的詮釋上Welch(1984)指出「發展」囊括一切(catch-all)的特性,反造成 該概念的模糊與空洞化(Hoggart & Builer,1987)實際上,發展概念涵蓋價值、過程 與結果等多重意義,其基本的論述框架,發展隱含著進步的意涵!Goulet(1971)曾指 出發展概念是: 「涵蓋社會系統的整體變遷,以最理想的切入點,欲使社會系統中 的個人或次要成分,由不滿意的生活狀態,使人類知識和經驗上轉為較好的狀態 (humanly better)」(Hoggart & Builer,1987:18-19)即使無法確切認定何謂「較好狀 態」 ,但若以人類社會的普同理想來看,發展不僅指經濟上更加富足,更應指涉如 何使人們獲致更好的尊嚴、安全、正義與公平(Hulme & Turner,1990:6)。
廣義的發 展概念雖抽象,卻也勾勒出發展的願景,但同時也意味著更精確的發展定義,必然 隱含著個人的價值偏好因此,任何嘗試提出一套意義的共識,也變為不可能的任 務鑒此,Hulme & Turner 提出關於 「發展」 概念的界定原則(Hoggart & Builer,1987): 1. 發展最終目的在於人,故發展並非是達成某些評估指標,因為任何指標都只 是發展的手段而已; 2. 發展所關注的是眾人而非個體; 3. 發展與價值觀息息相關,進步本身即負載特定的價值觀,若發展與其社會價 值觀有所牴觸,必會產生「反發展」的力量; 4. 由第三項原則來衍生,發展應是變遷,而非成長 在近代世界情勢上,可清楚地被察覺價值觀的差異,特別是西方世界所主導的 民主社會價值體系,即難以和非西方社會價值體系相融合,如恐怖主義即是激烈的 反發展或反西方價值的力量相同的例證,當鄉村居民不感興趣於獲利,是否應視 為偏遠地區傳統價值系統的表現?就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言,營利行為將帶來資本 主義式的生產與交換關係,並會造成人們對社會規範的疏離與對工人的剝削,鄉村 居民進而可能因營利行為而異化從這個角度看,鄉村居民排斥資本主義或是反對 成長的意識型態,反可彰顯出其對於生活價值的選擇,以尋找更「發展」的生活方 式來代替被異化的生活方式。
因此傳統的價值不應被責難,反倒應予以鼓勵,因為 發展對於鄉村居民而言,著重的是拒絕喪失人性的社會模式(Hoggart & Builer,1987)總結來說,繁榮的社會中,若社會成員被與人類本質無關的系統所操 弄,就不應視為一個發展的社會,而是一個扭曲的社會;因為當社會的發展會產生 新的壓迫和結構性奴役結果,必將產生「反發展」的力量 此外,就發展不是成長而是變遷的觀點而言,所質疑的是發展常被等同於經濟 成長的結果,特別是收入增加、新的投資與更多的消費;然而,經濟成長不應等同 於社會實際上的發展,假若在總體財富沒有增加或甚至減少的情況下,一個群體仍 將某類變遷視為進步,成長經濟觀便無法解釋該何以變遷是發展的結果 「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鄉村」與「發展」概念迷思之探討 307 伍、發展概念的迷思伍、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