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doc
15页语文备课资料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浅谈“互文”——《木兰诗》教后感 《木兰诗》流传久矣,其生命力之强源自于高度的艺术性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互文、顶真、复沓、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其中尤以互文用得精彩 互文的定义: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意为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已”(个人遭遇)而喜而悲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互文的表现形式: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如《木兰辞》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市”“西市”“南市”“北市”组成互文,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这种修辞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其运用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言辞简约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若不用互文可改写成“当窗对镜理云鬓,对镜当窗帖花黄”这样一改五言成了七言了,且文意并未增加 二是可使句式整齐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若不用互文可改写成“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这样一个对偶句就成了一个散句了 总之,掌握“互文”知识,既可以正确理解古诗古文的含意,又可以在翻译时译出原文的情韵味道木兰诗》备课资料 作者:刘亚飞 《木兰诗》简介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着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的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重点难点精析学习这首诗,要了解全诗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人物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认识木兰的形象了解古体诗的特点《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后经过文人加工润色,集入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诗中叙述了农家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全诗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节)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不避艰险、善良坚毅的精神,识大体、明大义第二部分(第3~5节)叙述木兰备装出征、转战沙场、立功受赏、辞官还乡突出表现木兰替父从军不慕高官厚禄的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第三部分(第6节)写木兰回到家里的欢乐情景第四部分(第7节)以富有情趣的比喻,赞美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机敏,以“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反问,体现了木兰的自豪感。
充满了对木兰的讴歌和赞美诗歌剪裁得当详写出征前的思想活动、准备和征途中对亲人的思念,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归家后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和喜悦心情,而十二年的戎马生涯只用六句这是因为诗的重点不是讴歌木兰血战沙场、克敌建功的勇武,而是要表现歌颂木兰深明大义、勇于献身、不慕功名、热爱家乡的高尚品格诗歌用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塑造人物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十二载,胜利归来辞谢高官,回到家中重着女儿装令“火伴皆惊忙”等情节,颇有传奇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她的名字成为后世女中豪杰的代称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诗中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音乐美关于《木兰诗》一、唧唧复唧唧 1.叹息声 “唧唧”是可以作为虫声的,然而这一句除非依照《古文苑》作“促织何唧唧”才行现在通行各本却都作“唧唧复唧唧”,因此虫声的说法在本诗里就无根 以“唧唧”为机杼声,前人从来没有这种说法机杼声该作“轧轧”或“札札”《五灯会元》“妇摇机轧轧”和《古诗十九首》的“札札弄机杼”是其证 以“唧唧”为叹声,在古人作品里是可以找到不少例证的,如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张祜《捉搦歌》:“窗中女子声唧唧。
孙樵《兴元新路记》:“朝廷有窃窃之议,道路有唧唧之叹但有人觉得,“唧唧”不象叹息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怀疑古汉语的叹词在声理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噫”、“猗”、“嘻”、“譆”、“呜呼”、“于乎”、“吁”、“唉”、“吓”诸词,声音都比较高;另一类是“咨”、“嗞”、“赍咨”、“嗟”、“嗟嗟”、“啧啧”、“唧唧”诸词,声音都比较低后一类的字都是一声之转,而“唧”和“咨”古音尤其相近我们对于“咨”“嗟”是叹息声从无疑问,那末对于“唧唧”作叹息声也就用不着怀疑了 也有人认为第四句才说到叹息,而第一句就先说叹息的象声词“唧唧”,似乎文理不大顺实际上,先写“唧唧”的声音,而后叙述事实,加以说明,不但没有文理不顺之嫌,而且委婉曲折,意境极佳;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叹息声突出,才能创造高度的忧愁沉闷的气氛这就比解作机杼声的先说木兰织布很响,后来才停下机声,发出叹息,这样平铺直叙的写法高明得多以“不闻”与“惟闻”对照,“不闻”是根本听不到,不是忽然停了;“惟闻”底下才是所听到的唯一的声音所以“唧唧”不但不应解作明说了“不闻”的机杼声,就是解作虫声,也是跟“惟”字抵触的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跟下面的“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句法大致相同。
不闻”底下是意念中的声音,“惟闻”“但闻”底下才是实际上的声音实际上的声音才用“唧唧”、“溅溅”、“啾啾”去形容它意念中的声音,是实际所“不闻”,就没有加以形容的必要了至于“溅溅”、“啾啾”,放在“黄河流水声”、“燕山胡骑声”下面,“唧唧”却放在“女叹息”前头,而且是隔了两句的前头,这就是前面说过的是有意把它突出,来创造气氛的 --鲍幼文《谈<木兰诗>的“唧唧复唧唧”》,载《语文教学》1957年2月号 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的《木兰诗》,这一句写作“唧唧何力力”按“力力”二字,历来作“叹息”解,例如晋明帝太宁年间童谣:“恻恻力力,放马南山北朝乐府民歌《地驱乐歌辞》:“恻恻力力,念君无极以后《古文苑》中的《木兰诗》这一句,编者将“唧唧”误以为促织叫声,改为“促织何唧唧”,是无根据的 --窦忠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 2.是起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
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象“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石声淮《关于<木兰诗>》,载华中师院《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编者按:我们倾向第二说唧唧复唧唧”同“敕敕何力力”一样,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起兴手法,有时除为了押韵之类原因外,同下文并没有什么意思上的关联如《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现代民歌仍有类似情况,如陕北《信天游》:“打碗碗花开就地红,为啥他富咱们穷?”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百灵子雀雀百灵子蛋,崔二爷家住死羊湾但解为叹息声或虫声也能言之成理,很难断言孰是孰非二、“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 是前后矛盾了吗?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三、“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
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同上四、阿爷无大儿 “阿爷”一作“阿耶”,“耶”即“爷”字的省略,从“耶”声阿”,今天解释为亲热的称呼,唐以前则多为对长者的尊称,例如南齐郁林王萧昭业称他的叔祖母庚氏为“阿婆”(《南齐书·郁林王纪》) --窦虫文《<木兰诗>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载山西师院《语文教学通讯》1978年第4、5期五、愿为市鞍马 有些词语系受习惯支配,在有的地方就不能照其本义来解释“愿为市鞍马”中的“愿为”只是“愿”的意思,“为”只不过是一个习惯上的衬字如强把“愿为”解释作“愿意这样做”反而显得累赘如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忆见寄》诗中“若为看去乱乡愁”的“若为”,就只是“若”的意思 --康苏《从教学角度谈<木兰诗>的一些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78年第6期 编者按:所引杜诗中的“若为”应作“怎堪”解。
为市”二字联读,作“市”解,似更佳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还有“虚位”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古汉语中这种用法是常见的,如《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的“东、西、南、北”,《孔雀东南飞》中的“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的“左、右”等,这些方位词便都是“虚位”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项习惯上的法则 --同上七、“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也有的本子作“黑山头”)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