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信教者及其宗教活动.ppt
167页第三章 信教者及其宗教活动,本章的主要内容: 信教者及其判断 影响成为信教者的诸多因素 信教者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组织的特征和结构,信教者(教徒)和不信教者(非教徒)的主要差别并不在于政治态度和经济行为,而在于精神世界中具有不同的信仰和由此而产生的部分不同的社会行为活动一、 信教者,(一)何为信教者? 简而言之,指信奉某一宗教的人 但是要正确地回答又是比较复杂的事情不可能仅从现象上观察 因为一个人对宗教的信仰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同生活的社会条件与个人的情感体验直接相关要同信教者之信教动机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得出宗教信仰是否存在的比较完整的判断首先,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提供出一份较精确的信教者或不信教者的统计数字,全球教徒的人数更难以统计再者,由于对信教者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理解,依据不同,结果就出入很大宗教社会学家普遍感到,仅仅是根据某个人是否公开宣布信奉上帝或神灵,抑或是去不去教堂做礼拜或参加某些宗教活动,并不能成为信教者的可靠证明 要在社会的动态中去把握它二)宗教性的测定,20世纪50年代以前,宗教社会学家们还比较热衷于给宗教下一个单一的定义, 但是到了50年代,应用社会学盛行,宗教学受其影响,开始向微观方向发展。
什么人可算是信教者及对宗教性的测定问题,一时成了宗教社会学研究的热门所谓宗教性,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度的标准一些研究者为此对信教者的若干现象或特征及其虔诚度的强度提出了可观察测定与可操作性的解释1.一维测定法,对宗教性的测定,起初使用的是一种一维测定法即只用一个单一的标准,以仪式的频率为标准来判断 一维测定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统计人们上教堂或参与礼拜的次数; 二是通过问卷,征询人们活动的情况存在的问题: 首先,某些人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或情感,但是去教堂的次数可能不多,反之亦然 以某种外在的形式来判断宗教性,是难以做到科学和全面的其次,不同宗教对宗教徒的要求不同,有的注重祈祷和个人虔诚的程度,不太重视去教堂的次数再次,个人内心有一个信仰程度的标准,一维法难以测定 所以,宗教性是一个综合的反应2. 多维测定法,四重类型学:首次突破单一测定法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约瑟夫·菲赫特他开始把测定标准公式化,并注意到了宗教性的不同层面为了区别一个人是否为天主教信徒及测定其虔诚度他提出了以出席弥撒的次数、参与或投身于教会活动的程度、对宗教的热情与兴趣等为标志的宗教性的四重类型学多维测定法:,美国社会学家 查尔斯·格洛克 在50年代末提出了很有影响的多维测定法。
格洛克的测定公式最初包括4个方面,后来又与其同事罗德尼·斯达克一起,将公式扩展至8个方面: 即从体验、仪式、虔敬、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得救信念等方面来评价一个人的宗教性体验是指个人与神交往的感受(即认为已体验到了与上帝的关系); 仪式是指参加崇拜活动的情状与次数; 虔敬是指个人有规律的祈祷及表达忠诚的行为(如读圣书、向组织布施等); 信念是指个人对其宗教团体之信仰赞同的程度;,,知识是指对其团体的信仰及教义的了解; 伦理是指宗教信仰与宗教行为对个人日常生活的态度与行为的影响程度; 社会关系指个人的亲朋好友是否与之同属一个宗教团体;,,个人得救信念与普救论相对,是指个人相信自己的信仰能提供得救之希望的程度缺陷: 第一,基于基督教社会,排斥其他社会的宗教; 第二,难以反映宗教群体的多样性3.“宗教取向”和“宗教信奉”测定法,美国学者 詹姆斯·戴维德逊、 蒂恩·克努德森,,,认为,由于各个宗教群体的信仰有别,因而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应该在“宗教取向”和“宗教信奉”上作出区别宗教取向包括几个因素: 特殊的信念、个人得救信念的倾向,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作用、社会关系和宗教知识宗教信奉分为两个方面:宗教意识和宗教参与。
他们的研究发现,宗教意识和宗教参与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宗教意识强的信教者,宗教参与性就强,反之亦然4. 英格测定法,英格认为,宗教是人对付终极生存问题的工具他完全抛开了从传统宗教性概念人手来确定宗教对日常生活影响的方法,而关注于真正能对人生提供意义和目的的东西他提出了几个命题,要求被调查者说明自己同意或否定的程度,以便确定其基本的宗教性 这几个命题是: ①苦难、不义,最后还有死亡,都是人的命运,但它们不一定是否定性的体验,它们的意义和影响可以通过我们的信仰而形成②无论如何,我对于“人的根本条件”和“人性的终极问题”这类说法不可能感兴趣 ③一个人最困难、最有害的体验常常是增进了悟性和持久的力量之源泉④尽管人类生活的环境常常非常混乱,但我相信,对生存来说,仍然有一种秩序和模式,有朝一日我们终会理解它英格认为,对这些命题的回答,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基本宗教性,然后,再要求被问者回答以下问题,就可以确定什么是宗教信仰者的终极关切:,在你沉浸于反省的时候,当你的思考超越了日常的生活问题(不管这些问题如何重要),超越了看来最显眼的事情,超越了短暂无常的事物之时,你认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最重要问题是什么?换言之,你把什么看作是人类基本而又永久的问题?,,他是把解决人生最高的终极问题的一切企图都视为宗教现象。
在此框架下进行宗教性的测定,不仅超出了大多数人对宗教及宗教性理解的范围,而且使得宗教性融人广泛的各种社会表现之中,实际操作和测定是十分困难的5. 前苏联的宗教学者的方法,前苏联的宗教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始加强了对宗教性及宗教社会学的研究 尽管他们在一些概念上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宗教对个人及社会群体的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特点、强度、变化等方面的考察上多数学者认为,应借助于一系列可操作的判断标准,从宗教意识、宗教行为及个体参与宗教团体活动的状况等三个主要内容去判断某个人的宗教性,确定信教者宗教信仰的内容和虔诚度宗教意识指信教者相信或认识哪些宗教教义、思想观念和神话传统;有何宗教要求、宗教感情、信仰动机等宗教行为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与宗教动机和意识直接相关连的崇拜行为,如仪式、家庭祭祀、祈祷等的情况及频率; 二是非崇拜的宗教活动,如通读宗教经典、参加教会组织的活动、家庭的宗教教育、在亲朋好友中宣传宗教等;,,三是宗教对个人日常生活,包括对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及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各领域的影响 除宗教意识和宗教行为之外,个体对宗教关系的归属性指标,即是否加入宗教团体成为其成员,也是判断宗教性的标志。
前苏联学者为了测定宗教性,多采用访谈、观察、填写书面调查表等相结合的方法6.在中国还没有进行,,(三)成为信教者的诸多因素,有人将信教者与教堂的关系说成是傻子遇到骗子,说宗教是“傻子+骗子” 以启蒙时期的无神论思想家为代表 霍尔巴赫在《神圣的瘟疫》中又写道: “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于恐惧; 人之所以恐惧,只是由于无知 启蒙运动的无神论者,无情的批驳了欧洲历史上宗教界的某些腐败现象,但是宗教并非全部如此影响成为宗教徒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 A 超自然的神灵观念 求生存和与自然界斗争的无能为力,崇拜产生 自然灾害的频发,影响人们的认识B 极易发生危险事故的行业 在人的力量有限的前提下,自然力量的异己性就不会最终消失,宗教就会有自己的市场 科学发展的不能穷尽解释社会现象,自然力量的异己性也就不能最终消失,宗教的神创说、三世轮回说等就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并被人们接受2.社会因素(1) 社会生产力总水平的低下,物质经济上的贫困,科学文化的不发达,是人们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社会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得到解放。
2)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使人们到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与安慰,成为宗教信徒的主要社会原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在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在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列宁也说: “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盲目势力的恐惧,…目标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因为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而且正在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发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只要受资本主义苦役制度压迫、受资本主义盲目破坏势力摆布的群众自己还没有学会团结一致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自觉地反对宗教的这种根源,反对任何形式的资本统治,那么无论什么启蒙书籍都不能使这些群众不信仰宗教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祈求在宗教中可以得到补偿;心灵上的紧张、不安与不平衡,祈求在宗教中可以享受到暂时的宁静与安和;,,,充满罪恶与不公正的世界被死后“天堂”幸福生活所取代; 社会的无情与冷酷被宗教的“兄弟情谊”化解,自身的无能为力被神的万能与威严所补偿; 人间的尔虞我诈与罪恶的贪婪被上苍的赦赎所涤除;,,生命的短暂与命运的不幸被“灵魂永生”去偿足; 人生的痛苦与炎凉用宗教中的“平等”与“精神自由”去消解。
这一切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也是对“现实的苦难的抗议3) 社会动荡时期,社会“失范”的状态下,个体成员丧失安全感与认同感,思想上混乱和困惑 某些群体的个体成员丧失了安全感和认同感,思想上出现混乱与困惑,产生一种明显的挫折感或失落感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现实的矛盾,人们一旦得不到完全合理的、妥善的解决,又不能取得科学正确的认识时,信仰宗教就难以避免4)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仍然存在着社会根源 合理的理想的人际关系尚未完全建立,就还存在着支配人间生活的社会异己力量,宗教也就会存在 当今的中国,产生宗教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但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仍会通过信仰宗教反映出来在上层建筑领域,制度和法制还不完善,不正之风还很猖獗,腐败现象还比较普遍 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矛盾还相当严重 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各种关系还没有理顺,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贫富差距越来越突出等正如周恩来所说: “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会有宗教信仰现象有的信仰具有宗教形式有的信仰没有宗教形式5) 婚姻和家庭的不和谐,也是宗教存在的基础。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家庭的不幸,造成精神压力的增大,对尘世生活的悲观失望,为了摆脱不幸,寻求心灵上的安宁,使一些人投入宗教3.文化因素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内容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蕴涵,是各民族传统和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 宗教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演变,在教理内容和活动方式方面不断进行自我调适,有着顺世随俗的适应性,通过对世俗文化的吸收与交融愈益走向世俗化宗教不断调适,在世俗化的过程中,推进自己的教义和规范,扩大影响 宗教群体一旦形成后,在其社会化的进程中,总是会通过系统的或非系统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种种途径与手段将其宗教信念、思想、主张、知识和行为方式传播或影响周围的人们通过教育机构和手段传播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宗教组织一般都建有正式教育的机构,把教育活动作为宗教的重要活动内容,是传播宗教、增进宗教品质、保存宗教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宗教都有比较严密的组织与制度,有一系列仪轨和活动,不仅能增强信徒的信仰和凝聚力,对非教徒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通过恳谈、交友、旅游、建立互助组织与婚姻关系,增强密切联系,传播宗教思想宗教活动更趋实用与简化,并采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和现代语言,加上便捷的现代化交通、电讯工具,人们交往频繁,为社会上更多的人(包括非信教者)了解宗教与接触宗教提供了方便。
宗教是精神世界的产物,它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和丰富的文化蕴涵,不仅与人类史上特定的时代相联系,而且还表现出强大的传统力量宗教文化涉及人生价值与理想意境的索求,故较之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有着更深的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