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人教新课标版.doc
22页教学资料参考范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合集 人教新课标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周次内 容课时数1《桃花源记》《短文两篇》62《核舟记》《大道之行也》53《杜甫诗三首》 第五单元作文 检测64《三峡》 《短文两篇》65《观潮》《湖心亭看雪》56《诗四首》第六单元作文 检测67《新闻两则》《芦花荡》68《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39第一单元作文 检测 510 复习 中考311《阿长与<山海经>》《背影》612《台阶》《老王》313《信客》第二单元作文 检测614《中国石拱桥》《桥之美》615《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516《说屏》第三单元作文 检测617《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6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419《你一定会听见的》 第四单元作文 检测 720复习检测21复习期考3.识记、了解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段落和作者简况4.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古今异义词5.知识与能力要求综合归纳文言文阅读①阅读方法:⑴反复诵读:文章意境、作者感情、读准字音、读清句子⑵涵泳品味:文章语言、作品意境、诗情画意⑶品味文眼:疏理关键词句,找出字眼、文眼⑷角色朗读:体会人物语言,揣摩说话语气,理解语言逻辑②基本技能:⑴复述法: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口头表达⑵读议结合法:熟读课文、揣摩精妙、解析重点⑶迁移法:联想想像、突出情趣、丰富感情⑷比较法:比较作者、比较题材、比较语言风格及写景抒情③基础知识⑴一词多义、通假字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⑶近义词比较、句式(反问句、被动句、设问句)④古文体裁⑴议论文: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⑵记叙文:传状、碑志、箴铭⑶抒情文:颂赞、辞赋、杂记、哀祭课时安排:本单元教学拟用八课时完成,精读课文各用两课时,自读课文各用一课时。
21 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4.延伸阅读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步骤: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其画像)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叹惋:感叹,惋惜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欣然:高兴地四、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3.判断句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 2.练习册上的作业五、板书设计 (虚景实写,中有实)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
22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①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②作者及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