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六)-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docx
38页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六) 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总复习) 主要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比例的“项”、“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考点分析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就是把它的每条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5、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典型例题 例1、(把图形按某个比相应放大或缩小,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变了) AB C (1)长方形A的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长方形B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如果要把长方形A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1)长方形B的长是长方形A的2倍,宽也是长方形A的2倍或者说长方形B和长方形A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长方形的比是2:1,就是把长方形A的长和宽按2:1的比进行放大 (2)把长方形A按1:2的比缩小后为长方形C,长、宽缩小为原来的,图C的长是0.75厘米,图C的宽是0.5厘米 由此可见,放大或缩小前后图形形状没有改变,还是长方形,只是大小变了 例2、(根据指定的比,将图形按要求放大或缩小) 先按3:2的比画出长方形A放大后的图形B,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A缩小后的图形C1)图B的长、宽各是几格?(2)图C呢?(3)观察这三幅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A B C 分析与解:(1)按3:2的比将长方形A放大,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扩大1.5倍,那么图B的长为6×1.5=9格,宽为4×1.5=6格。
2)按1:2的比将长方形A缩小,即将长方形A的长与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那么图C的长为6÷2=3格,宽为4÷2=2格3)从这三幅大小不同的图形上可以看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比较,大小虽变了,但形状不变,而且各条边长度的变化都符合指定的比 点评:按比例放大图形或缩小图形,关键是要先根据比确定是放大还是缩小,然后确定好每条边的长度,画出图形就行了 例3、(将两个相等比写成一个等式) 图B是由图A放大后得到的,你能分别写出这两幅图中各自的长与宽的比吗?比较写出的两个比,你有什么发现? B A6厘米 3厘米 8厘米 4厘米 分析与解:(1)图A中长与宽的比是4:3;图B中长与宽的原始比是8:6,而8:6化简后就是4:3 (2)这两个比化简后都是4:3,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可以写成一个等式即 4:3=8:6或=,都读作:4比3等于8比6 例4、(认识比例)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 (1)5:6和15:18(2)0.2:0.1和3:1 (3):和1.2:0.8(4)6:2和: 分析与解:分别求出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如果相等就能组成比例,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1)因为5:6=,15:18=,所以5:6=15:18 (2)因为0.2:0.1=2,3:1=3,所以0.2:0.1和3:1不能组成比例 (3)因为:=,1.2:0.8=,所以:=1.2:0.8 (4)6:2=3,:=3,所以6:2=: 点评: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像题目中的方法一样,求出两个比的比值,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否则就不行这样解题的依据是比例的意义 例5、(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3.6米,4小时织布4.8米你能根据数量间的关系写出比例吗? 分析与解:(1)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3.6:3=4.8:4 (2)这台织布机织布米数的比和织布时间的比相等3.6:4.8=3:4 (3)这台织布机织布时间和织布米数的比相等3:3.6=4:4.8 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 3.6:3=4.8:4 内项 外项 观察题中的三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3.6:3=4.8:43.6:4.8=3:43:3.6=4:4.8 (1)3.6和4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做比例的内项。
(2)3.6×4=3×4.8,可见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如果把3.6:3=4.8:4改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也相等 (4)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 那么这个规律可表示成ad=bc或bc=ad (5)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例6、(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根据2×7=1.4×10这个等式写出几个比例 分析与解: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出2和7、1.4和10这两组数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外项,要么同时是比例的内项 1.4:2=7:101.4:7=2:10 10:2=7:1.410:7=2:1.4 2:1.4=10:72:10=1.4:7 7:1.4=10:27:10=1.4:2 点评:像这样的比例一共可以写8个但它们不变的是2和7要么同时为内项,要么同时为外项,而1.4和10这一组数也一样写的时候可以一组一组地写了 例7、(按比例放大的含义) 王叔叔在电脑上将下面的图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的图片的长是12.5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4厘米 5厘米 分析与解: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图形中的各部分线段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厘米数是可以组成比例的。
两张图片长的比与宽的比可以组成比例,两张图片中各自长、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12.5:5=宽:4或12.5:宽=5:4 例8、(解比例)上图中宽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在解比例时,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积相等的式子,然后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答 解:设宽是ⅹ厘米 12.5:5=ⅹ:4 5ⅹ=12.5×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ⅹ=50 ⅹ=10 答:放大后图片的宽是10厘米 点评: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同学们,你会解答=这个比例吗?试试看吧! 小学数学总复习专题讲解及训练(六) 模拟试题 1、一张长方形图片,长12厘米,宽9厘米按1:3的比缩小后,新图片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这张图片()不变,大小() 2、一块正方形的花手帕,边长10厘米,将其按()的比放大后,边长变为30厘米 3、按2:1的比画出平行四边形放大后的图形,按1:3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 4、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5、在2∶5、12∶0.2、310∶15三个比中,与5.6∶14能组成比例的一个比是()。
6、在比例里,两个()的积和两个()积相等 7、如果A×3=B×5,那么A∶B=()∶() 8、从6、24、20、18与5这五个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 9、根据3×8=4×6写成的比例是()、()或() 10、甲数的25%等于乙数的75%,那么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