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高分通关专项特训题(附答案).docx
18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七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这表明北京人( )A.已经会使用火B.具有爱美意识C.使用磨制石器D.结成群体生活2、 在传说时代,有许多传说人物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仓颉发明算盘B.隶首酿造美酒C.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D.伶伦创造文字3、 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A.这是一种进步B.无所谓进步与退步C.这是一种退步D.进步与退步交织在一起4、 《尚书•多士》中说“先人有册有典”;这个说法依据甲骨文,甲骨文“册”字,作绳索穿绕竹木简之形,这两个字所属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5、 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以下能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文物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下列主张符合老子观点的是A.“仁者爱人”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C.“兼爱”、“非攻”D.“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7、 秦汉以前,我国的货币发展一直处在一个自由松散的状态,秦统一后,我国的货币发展才走上正轨;如图是秦汉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A.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B.维承了春秋战国货币的风格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D.适应了商业贸易繁荣的形势8、 读史明智!秦朝灭亡和项羽失败共同说明的道理是A.刑法不能太残酷B.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C.对竞争对手不能仁慈D.强者定能战胜弱者9、 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局面,他们具备的共同历史条件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民族交往密切,海外贸易发达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D.君主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完善10、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此举意在(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11、 东汉初年,刘秀曾颁布如下法令:益州和凉州的奴婢,凡是向所在官府申请,皆可成为平民;这一政策用意主要在于( )A.减轻农民负担B.确立法律规范C.加强奴婢管理D.恢复社会生产12、 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A.黄巾起义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战争D.黄巢起义13、 "戏曲进课堂"是对青少年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一部传统的戏曲中主要人物有曹操和周瑜,这部戏曲可能介绍的是A.涿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14、 某同学绘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政权更替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是( )A.合久必分B.政权分立C.实现统一D.民族融合15、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可见孝文帝改革( )A.实现了南北统一B.提升了洛阳地位C.促进了民族交融D.增强了北魏实力16、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曾说过,他的进化论思想是“从一本中国古代百科全书”得到启发,这部书就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它是( )A.《缀术》B.《齐民要术》C.《水经注》D.《九章算术》17、 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然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该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创立皇帝制度B.焚书坑儒C.颁布“推恩令”D.平抑物价18、 《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说明了牛耕普遍推广,这种现象应始于( )A.商朝时期B.西周时期C.东周时期D.秦朝时期19、 暑假期间,张同学参加北京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的一日游活动,他将参观到的景点有A.元谋人和北京人遗址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C.北京人和半坡人遗址D.元谋人和山顶洞人遗址20、 近日,歌曲《2035去台湾》被网友传唱:“坐在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优美的旋律吟唱着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三国时期,今台湾称为( )A.琉球B.夷洲C.建业D.吴国二、综合题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今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材料三: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1〕材料一中“卫鞅”“孝公”分别是指谁?〔2〕材料二中的“决裂阡陌”指的是哪项措施?写出“教民耕战”其中一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简要分析秦变法与东方六国变法的不同;2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二 如图所示材料三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经二世而亡;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因为秦朝的残暴统治和对人民无限制的搜刮,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秦二世统治期间,他与赵高相勾结,使社会更加黑暗,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材料一体现了他什么历史功绩?(2)材料二体现了秦朝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统一?(3)结合材料三回答秦朝的暴虐统治最终引发了哪次起义?秦朝的兴亡给我们什么启示?23、 农耕经济是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农业起源】材料一 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作为文明古国,农业是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摘自韩茂莉《世界农业起源地的地理基础与中国的贡献》〔1〕河姆渡与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在农作物种植方面,他们“送给世界的最大礼物”分别是什么?据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农业开启了文明的大门”这句话的理解;【水利兴修】〔2〕“禹王”主要因为哪一功绩而被后人怀念?对联中的“太守”是谁?“八百里青城沃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什么水利工程?诗中的“石渠”是指什么?【政策推动】〔3〕材料反映了“商君”的哪一经济措施?图片反映了秦朝的什么措施?材料反映出西汉初年实行了什么政策?【交流互鉴】材料二 中国古代物种交流示意图〔4〕图中的物种交流始于哪一事件之后?由此开通的东西方交流要道是什么?材料三魏晋南北朝人口流动示意图《齐民要术》论述种植业的篇章中,记载了不少原产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物和品种,如:“竹叶青,一名胡谷”(种谷第三);“按今俗有……白蛮黍”(黍稷第四);“有辽东赤粱……”(粱秫第五)“……出使外国,得胡豆”(大豆第六)〔5〕由所学知识分析,图中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有哪些积极的历史影响?写出《齐民要术》的作者及历史地位;24、 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先民的创造】材料一 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示意图——摘自常璩《华阳国志·蜀志》〔2〕根据材料二,指出都江堰渠首的三个主体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变化的形势】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有了哪些新的变化?【时代的智者】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概括墨子和韩非的思想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25、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中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秦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的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材料三: 图为秦朝十六斤铜权铭文拓片,其铭文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泽及牛马;——摘编自[秦]李斯等《琅琊台刻石-始皇颂诗》材料四: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历史学家翦伯赞〔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历史影响;〔3〕材料三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4〕根据材料四回答,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他如此评价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