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与小康》(教学PPT)课件.ppt
22页大同与小康礼记礼记礼运礼运1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或小戴记礼记中的 “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它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一)阐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张 (二)恪守中庸的人生哲学与修身治国的政治抱负 (三)尊师重教的教育理论及以乐教化的文艺思想 (四)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2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记五帝、三王礼制之相变易和阴阳转移之道,故以“运” 为名礼运是一篇儒家学者记述孔子与学生子游讨论礼之运转的文章篇中通过孔子之口十分详细地论述了礼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礼的起源、作用和精神实质,可以视为一篇儒家礼治主义思想的大纲其中礼运一篇提出了“小康世”和“大同世”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3昔者仲尼与于蜡蜡(zh)宾宾,事毕,出游于观(gun)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三代之英,丘未之逮逮也,而有志焉。
蜡(zh):古代国君或诸侯的年终祭祀仪式宾:陪祭的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大道:这里指儒家理想的大公无私的尧、舜时代三代之英:指夏禹、商汤与周之文王、武王未之逮:没赶上好时代4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与(juju)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矜(gua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分(f(fn)n),女有归归注释:与:通举,推举 矜(guan):同“鳏”,鳏夫,无妻者 分:职分,职业 归:出嫁有家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障者及患疾病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都有正当的职业,女人都有好夫家5原文:货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注释:注释: 货:财物 谋闭而不兴:阴谋闭藏之事而不使其发生 兴,起。
大同:这里指平等和谐的理想世界译文: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即厌恶随便抛弃财物),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6原文:今大道既隐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正君臣,以笃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立田里,以贤勇以贤勇知知(zh(zh) ),以功功为己注释:注释: 隐:消逝 大人:这里指国君世:父子相传及:兄弟相传 郭:外城沟池:护城河 纪:秩序纲纪 以正君臣:规范端正君臣上下的关系 笃:淳厚 田里:田地和住宅立:规范 以贤勇知:以勇敢和有智慧的人为贤知:通“智” 功:成就功业译文: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自己的父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对待财务和出力都是为了自己:天子诸侯把父子相传、兄弟相传作为礼制城外护城河作为防守设施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户籍,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因为当时盗贼并起),把为自己者看作有功。
7原文:故谋用是作谋用是作,而兵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著其义义,以考考其信,著有过著有过,刑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注释:注释: 谋:阴谋用是:因此 兵:这里指战争 由此其选也:指被历史选中脱颖而出 著:彰显 义:指合乎礼义的事情 考:考察 著有过:揭露过失 刑:通“型”,典型 礼:礼让 在势者去:统治者被废黜译文: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在他们的时代脱颖而出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以礼义表彰他们(民众)做对了事,以礼义成全他们讲信用的事,揭露他们有过错的事,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礼让,以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在位的就会被罢免,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8 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小康之世 特色特色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 大道既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天下为家 出现时代出现时代 五帝五帝 三王三王 政治政治 选贤与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讲信修睦 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城郭沟池以为固 五帝:黄帝、颛顼(zhun x)、帝喾(k)、尧、舜(大戴礼记、史记)9 清人陈皓在为“夭下为公”作注时说:“天天下下为为公公, ,言言不不以以天天下下之之大大私私其其子子孙孙, ,而而与与天天下下之之贤贤圣圣共共之之. .如如尧尧授授舜舜, ,舜舜授授禹禹. .但但有有贤贤能能可可选选, ,即即授授之之矣矣。
即天下是夭下人之天下,故应选贤者举能者来管理 这一思想在论语中得到充分论述在子路篇孔子回答季民宰仲弓问政时说:“先先有有司司, ,赦赦小小过过. .举举贤贤才才在为政篇他说:“举举直直错错诸诸枉枉则则民民服服, ,举举枉枉错错诸诸直直则则民民不不服服在颜渊篇他又说:“举举直直错错诸诸枉枉, ,能能使使枉枉者者直直这就是说:用贤则民服、还会给不贤者树立榜样.使其改邪归正;不用贤则民不服拓展部分10 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小康之世 人伦社会人伦社会 1.人不独亲其亲,不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独子其子2.老有所终,壮有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用,幼有所长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男有分,女有归 1.各亲其亲,各子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子2.礼义以为纪,以正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立田里,以贤勇知 ,以功为己,以功为己 11 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小康之世 经济经济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不必为己 货力为己货力为己 12 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小康之世 所描摹的所描摹的社会蓝图社会蓝图 对尧、舜时代史前文对尧、舜时代史前文明社会的美化明社会的美化 对禹、汤、文、武、对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所处的成王、周公所处的文明社会初期的描文明社会初期的描绘绘优缺点优缺点 作为礼运乌托邦思想中作为礼运乌托邦思想中的最高理想,虽然尽善的最高理想,虽然尽善尽美、维妙维肖,但由尽美、维妙维肖,但由于时代的久远,使人有于时代的久远,使人有种疏离感种疏离感 作为次一级的理想、乌作为次一级的理想、乌托邦的亚态,虽然不十托邦的亚态,虽然不十分完美,但却使人感到分完美,但却使人感到亲切、现实亲切、现实 13 大同之世与小康之世比较大同之世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小康之世 从文化从文化功能上看功能上看 能提升人们的精神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安顿人们的境界,安顿人们的终极关怀终极关怀 迁就于现实,满足迁就于现实,满足人们现实的、世俗人们现实的、世俗的关怀的关怀 总结总结 “大同大同”与与“小康小康” 虽然在思想特征上虽然在思想特征上截然相反,但却在功能上互为补充截然相反,但却在功能上互为补充 14“大同思想大同思想”对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影响礼运中提出的“大同思想” 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像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 )等人身上,都明显带有上述思想影响的烙印。
151243仁爱的社会伦理仁爱的社会伦理选贤举能思想选贤举能思想公天下的社会理想公天下的社会理想平等的观念平等的观念大同思想之大同思想之影响影响161、选贤举能思想、选贤举能思想 选贤举能,亦即任人唯贤贤与德相通,能与才相通选举人才,孔子是主张重德轻才的,孔子的再传弟子孟子和汉代的董仲舒亦持此见北宋的司马光则沿此理论走向极端,发展为舍才取德论,认为才德兼是圣人,才德俱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 因有其片面性,于是南宋的朱熹继其后批评该理论,提出了才德相资论.认为一个人的才德可以互为资用不同人的才德也可以互为资用与此相类,北宋大文学家、思想家欧阳修提出了“才德殊用论”,认为:“用人之法各有所宜,军旅之士先材能,朝廷之士先名节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又提出了德体才用论,认为德制约才;有德而后有才,提倡正德以利才,用才以修德以上德才论的五种观点是儒家人才观的要点概括,时至今日,仍对中国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172、仁爱的社会伦理、仁爱的社会伦理 关于以仁爱为中心的伦理文化传统孟子将孔子“仁者爱人”的学说发展为仁政学说,设想了一个仁爱的理想国家,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为了使人人相亲睦,他开始寻求做到爱人的自身修养之术 孟子以人性论作为仁爱的出发点.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都有“侧隐之心”人人都相同的之所以有不善的人,关键在于受到外界的影响.于是孟子又提出了“存其心,养其性”的任务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被程朱理学发展为“天理人欲说”.他们推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其做法就是修养修养的办法就是居敬和穷理,居敬即集中注意力.使心不受外界的物质引诱,在处事上要合乎义;穷理即探索事物总结规律 明代的思想家王守仁不赞成天理人欲说,他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心即良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也就是用慎独、省察、克己等手段把人所固有的善良道德发挥出来,后人总结为良心发现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尽心养性、朱熹的存夭理灭人欲、王守仁的致良知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孙中山先生便曾说:“社会主义之博爱,广义之博爱也”,“余之革命思想乃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德而来,乃为爱人而革命,非为恨人而革命 183、平等的观念、平等的观念 平等是人们的愿望.大同思想中有之,孔子也在论语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话,提出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思想,孟子从人性善出发,说“人皆可以为尧舜”等,这些平等观为后人所发挥。
农民起义领袖和启蒙思想家多从人性平等出发,论权利平等,讲杀富济贫我们熟悉的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说过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太平天国运动时公开讲的“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天下皆男人,皆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并且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使人人有田,这就从人人生而平等过渡到男女平等、经济平等了 谭嗣同讲“君臣朋友也,父子朋友也.夫妇朋友也”;有为写大同书,提出去九界以通大同社会的道路.去九界即“去国界、去级界、去种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乱界、去类界、去苦界”,也就是消灭国家、阶级、私有制、家庭,以实现众生平等的大同世界,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平等观孙孙中山结合现实,提出了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的思想,其民族主义主张国内民族一律平等,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其民主主义主张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使耕者有其田,这又是民族平等和经济平等孙中山及其以前的革命者们没有实现真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