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在诗词语篇中认知探究.doc
9页隐喻在诗词语篇中认知探究摘要: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组建概念、认识 世界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语篇策略,它在语篇内容的构建 与扩展、语篇思想的统一和凝练以及语篇结构的衔接和语义 连贯上发挥了重要功能诗词语篇中,隐喻通过始源域和目 标域中语块的映射和互动,推动诗词语篇的发展延伸,提升 诗词语篇的衔接度和连贯性,突出诗词语篇的主旨内涵关键词:隐喻语篇映射互动1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后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态势 对隐喻的理论阐释已从传统的修辞学范畴转移至语言与认 知领域迄今为止,隐喻研究共产生了三种基本理论模式: 比较论 (comparison theory)、替代论 (subs titution theory)和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o 研究表明,隐 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方式尽 管隐喻的语篇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然而,针 对语篇层面的隐喻分析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相对独立 的研究体系迄今为止,对隐喻语篇层面的关注和研究主要 有以下一些专家和学者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论 述了隐喻的连贯功能David Lee (1992)认为,隐喻在语 言的不同层次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与词语意义层面相 关,同时也和语篇的更宽泛层面有关。
Cameron (1999) 指出在语篇或跨语篇层面上,隐喻喻体选择的系统性使语篇 能够以连贯的方式展开魏在江(2006)从功能语言学的角 度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研究廖美珍(2007);张玮、 张德禄(2008);王松鹤、于广(2009)论述了隐喻的语篇 组织模式和语篇功能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是语篇组织的重要途径和方 式,通过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和互动,推动语篇的发展延 伸,灵活语篇的伸缩度,增加语篇的内容信息量,提升语篇 的衔接度和连贯性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在古诗词语 篇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隐喻的理论研 究,试图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层面去研 究语篇隐喻不但可以揭示隐喻的功能,而且可以阐释语篇信息的发展、语篇组织机制和语篇的衔接、连贯性2隐喻的认知视阈隐喻的映射互动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结构映射,在语篇层面上体现为概念域构成的语块间的相互映 射和互动,进而形成语篇中多结构的系统映射关系,因此, 隐喻能作为语篇组织与构建的手段2. 1隐喻映射在语篇的组建和解析过程中,始源域中的意向图式、特征、关系等凭借与目标域的相似点以类比方式映射到目标 域,实现人们用已知事物来理解未知事物或者重新认识已知 事物、获取新信息的目的。
通过不同概念域的投射和关联, 人们创造性地推进语篇发展如以WAR为始源域的一个典型 概念隐喻ARGUMENT IS WAR,人们往往用战争来描述 ARGUMENT,如围绕ARGUMENT IS WAR可以衍生出一组隐喻 表达式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 and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but I couldn t counter-attack forcefullybecause his claims were defensible. Eventually, he demolished my argument.在这组隐喻表达式中,战争的相关概念“中靶”、”反 击”、“战事防御”、“战争的摧古拉朽之势”等一一映射 到“辩论”这一目标域语篇中的隐喻映射不是盲目杂乱的,它遵循一定的方式 进行,包括始源域和目标域直接的“匹配”、以及由一个或 多个隐喻引发的“蕴涵”或“延伸”等情形廖美珍教授 (Liao 1999)曾提出了语篇隐喻的三种映射模式:平衡后 续模式、平行推进模式和非对称或倾向型模式。
笔者认为廖 教授提出的平衡后续模式类似于始源域和目标域的直接匹 配;后两者近似于隐喻的蕴涵和延伸2.2隐喻互动隐喻的互动主要指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有选择性 和协商性的在隐喻的跨域映射中,始源域的某些语块特征 被选取、留存,然后投射到目标域,目标域的部分特征被凸 显The Renaissance, as it spread, like some marvelous infectious disease of the spirit,across the face of Europe, manifested itself in different countries by different symptoms. In Italy , the country of origin , theRenaissance was , more than onything , anoutburst of painting , architecture , and sculpture. Scholarship and religiousreformation were, in Germany, the typicalmanifes tations of the disease ・ But when t his gorgeous spiritual measles crossed the English Channel, its symptoms were almost exclusively literary. The first premonitory touch of the infection from Italy brought out Chaucer・With the nex t bout of the disease England produced the Elizabethans・ (Aldous Huxley ) 始源域 传染性疾病及其传播的部分特征有选择性地向目标域——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在欧洲的发展映射。
由于本体“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发展”本身的特性制约了喻体“传染 性疾病及其传播”的某些特性,因而,在理解隐喻时,喻体 中爆发”、“病症”、"类型”、“征兆”及“发作”等 特征有选择性地相应投射到本体上,将本体“文艺复兴运 动”发展速度快,遍及领域广,以及影响深远等特性凸显出 来,使语篇在“传染性疾病”的隐喻框架内得以拓展,既保 留了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和特性,又突出了目标域的内在 结构和特征隐喻互动一方面加深了人们的认知程度,增添了语篇的 信息含量,推进了语篇发展;另一方面关联了不同域的概念, 实现了语篇连贯3诗词语篇的隐喻推进模式3. 1直接匹配式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 练”用彩绢“绮”喻晚霞,用素绢“练”喻江水本体和喻 体一一对应,始源域“彩绮”映射到目标域“晚霞”,“白 练”映射到“澄江”一幅明艳壮阔的春晴晚景图呈现于读 者眼前这与之后的"去矣方滞淫”到"谁能❷不变”诗句 所体现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形成对照以 乐景反衬愁情,更见其愁白居易《忆江南》也是以直接匹配模式推进诗篇发展的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烷紫嫣红的鲜 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 比蓝草还要绿。
喻体“火”、“蓝草”对称映射到本体‘江 花”、“江水”,色彩鲜明的江南春景栩栩如生跃入眼中 这为之后诗人抚今追昔的无限怀念“能不忆江南”定下情 感基调,情景交融、意与境会3. 2蕴含延伸式始源域和目标域间的平衡被打破,作者有意凸显本体或 喻体,语块分布以非对称形式呈现诗词中隐喻大多是这种 模式,通常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 借喻隐藏本体、凸显喻体,即诗词的字里行间突出的是始 源域的语块特征,目标域的语块特征需借助于人们的认知能 力、储备经验和百科知识等的推理,最终通过概念隐喻的映 射获取其二,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博喻单一本体,多重 喻体,即多个始源域的语块特征有选择性地向同一个目标域 投射,目标域的语块特征呈多维度凸显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作以观景的具体体验诠释抽 象的读书学习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者要不断读书,在阅读 的过程中汲取新的营养充实自己、沉淀自己,这样才能与时 俱进,永葆活力诗人选定源头活水”作比,以此统领全 诗的主题:学习者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 内心清澈如池水河水源源不断,水塘才能清澈见底映衬出 天光云影,经常阅读学习,学习者的知识才能不断更新发展。
如表1)再看看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临考前担心 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诗征求张籍的意 见全诗借用新娘梳妆完毕询问丈夫自己的打扮是否合公婆 之意来比喻诗人问张水部自己的才学是否合主考官的意诗 中新娘娇羞不安的情态喻诗人自恃才学不凡但又顾虑重重 的矛盾心理,请丈夫推断自己的打扮是否符合公婆之意喻请 张水部推测自己的才学是否符合主考官之意诗中围绕“新 娘询问夫婿装扮是否合适”这一主题展开,信息层层推进, 喻义逐渐明晰: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 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如表2)诗词中蕴含延伸式的隐喻推进模式运用频率较高,如孟 郊的《游子吟》用春日的阳光沐浴小草这一生动具体的意向 借喻母亲哺育孩子成长这一抽象复杂的概念于谦的《石灰 吟》借石灰喻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决心李商 隐《锦瑟》中以“庄子梦蝶”、“杜鹃伤春”指人事变幻转 瞬成空;“沧海月明”及“蓝田日暖”指旧情已逝,只留下 朦胧的回忆!诗词中使用单一本体,多重喻体的非对称模式也十分普 遍如苏轼的《百步洪》,连用七个喻体呈现百步洪水流之 急的天然奇观和游人乘舟游历的惊异心态:轻舟赴急流,像兔子奔走和鹰隼从空中疾飞而下;像骏马从千丈高坡俯冲下来;像迸裂的弦琴弹开琴柱;像箭从弓 里疾射而出;像闪电从缝隙一闪而过;像露珠一骨碌从荷叶 上滚落。
七个喻体结构工整、气势如虹,围绕“水流湍急” 衍生多种意向,令全诗浑然一体、意旨鲜明,传达了人生速 逝和世事无常的哲理如表3)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弹奏琵琶的乐曲声也是采用这种多重喻体凸显主体的方式,从听觉与视觉多维度入手,将幽咽无声的曼妙和高昂突起的激进这两种旋律交错推进诗 词中“急雨”喻琵琶弹奏中的重弹,“私语”喻琵琶弹奏中的轻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喻弹奏中重弹和轻弹的交错重叠,“间关莺语花底滑”喻乐曲中舒缓流畅之音,“幽咽泉流水下难”喻乐曲中冷涩难懂、悲抑哽塞之处,“别有幽愁 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描绘了一个声渐歇的过程,余音 袅袅,余味无穷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将“无声”的境界骤然推向高潮,乐曲重又回到激越高昂的旋律四弦一声如裂帛”标志着弹奏的结束琵琶女高超的演技令听 者不难想到其昔日的红极一时、锦绣年华,这与如今的年老 色衰、飘零沦落构成了鲜明反差,因此她在琵琶弦上所抒发 的那种忧郁、凄苦的心情,正如诗人白居易政治上受打击, 遭贬斥的抑郁悲凄因此才有了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诗人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 之情贺铸《青玉案》在词的结尾处接连使用三个新颖奇妙的 隐喻,一气连贯比闲愁,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形象的景物,增 加了感染力。
遍地疯长的青草,笼罩在烟雾之中,迷茫无边; 纷纷扬扬的飞絮,乱舞长空;没完没了的黄梅雨,纷乱如麻 青草、柳絮、梅雨叠加使用来凸显闲愁之多,强化了整首词 的空间感、层次感,也把作者纷乱愁苦的心情渲染得更加浓 厚,更加耐人寻味4结语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手段,也是一种语篇策略本文从 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在古诗词语篇中的功能进行研究,隐喻通 过始源域和目标域间有选择性的映射和互动,以直接匹配或 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