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物理单元测试20141203.doc
4页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拉林第一中学校高中阶段测试 高一物理选择题答题区:题号12345678答案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第一题:不定项选择(每题4分 ,选全得4分, 选不全得2分 共64分)1、关于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公式只适用于匀加速直线运动B. 此公式也适用于匀减速直线运动C. 此公式只适用于位移为正的情况D. 此公式不可能出现a、x同时为负值的情况2、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是3m,则( )A. 第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m/sB. 物体的加速度是1.2m/s2C. 前3秒内的位移是6mD. 3S末的速度是3.6m/s3、以20m/s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制动后能在2m内停下来,如果该汽车以40m/s的速度行驶,则它的制动距离应该是( )E. 2M B. 4m C. 8m D. 16mtvv0tOvt图2-104、如图2-10所示为初速度v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象,其末速度为vt,在时间t内,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加速度a是 ( )A. >,a随时间减小 B. =,a恒定C. <,a随时间减小 D.无法确定 5、如图是甲、乙两物体相对同一原点的s-t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都做变速直线运动B. 甲、乙运动的出发点相距C. 甲比乙晚出发时间D. 乙比甲的运动要快些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倒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力,而乙对甲没施加推力B.甲对乙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乙球,那么乙球也吸引甲球,但是磁铁吸引铁块,而铁块不会吸引磁铁D.力不能离开物体单独存在 7、请你判断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物体不受力,则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不改变。
B.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物体竖直上升,是因为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升力C.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D.同一个物体既可以是施力物体也可以是受力物体 8、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在哪些情况下改变( )A. 从赤道拿到两极B. 把它送到月球上去C. 把它从地面浸入水中D. 将物体置于运动的电梯中 9、如图,杯和水的共同重心将(D)A. 一起下降B. 一起上升 C. 先升后降D. 先降后升 10、关于力的描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作某力的图示时,若选定的标度不同,那么表示这个力的线段的长度就不同,但箭头的指向是相同的B、描述力只要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了C、两力相等指两力大小相等即可D、黑板擦对讲台的压力与讲台对黑板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1、关于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才有力的作用; C.由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测量1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弹力、动力是按力的性质来命名的B、拉力、支持力、浮力、分子力是按力的效果来命名的C、根据效果命名不同名称的力,按性质命名可能相同D、性质不同的力,对物体作用效果一定不同13、关于重力,说法错误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B、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其实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就是物体的重力C、物体在空中下落时受到的重力比静止时受到的重力大D、规则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它的几何中心上14、关于弹力,正确的是( )A、 压力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弹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且指向支持面B、 只要两个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产生C、 压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 放在桌面上的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微小形变而产生的A、 生15、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B、 由公式可以看出,μ与f成正比,与N成反比C、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可能相同D、 摩擦力方向不可能与运动方向垂直1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同一个接触面上的摩擦力和弹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B、 相互压紧并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产生C、 有摩擦力产生的面上不一定有弹力接触面粗糙,接触面间有弹力,有相对运动,则一定有摩擦力产第二题:非选择题:共36分每题12分17、火车原来以5m/s的速度行驶,当第一节车厢前端运动到站台上旅客正前方时,开始加速,加速度大小为2m/s2,已知第一节车厢经过此旅客用时2秒,问第5节车厢经过此旅客用时多少?18、一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6m后静止,若把这段位移分为三段,且质点通过每段的时间相等,试求第一段的长度。
19、一小球以3m/s的初速度沿一光滑斜面向上做加速度恒定为4m/s2,方向沿斜面向下的的匀变速运动,起始点为A,求小球运动到A点下方2m处的B点时的速度和所用的时间20、有一条质量均匀分布的长为L的绳子盘在水平地面上,现将它竖直向上拉起,当它的下端恰好离地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