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生物试题及答案.pdf
13页2024 北京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 生 物 班级班级 姓名姓名 学号学号 成绩成绩 考生须知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11 页,页,共两道大题,共两道大题,21 道小题;道小题;答题纸共答题纸共 2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90 分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3.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选择题须用 2B 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其他试题用黑色 字迹签字笔作答字迹签字笔作答命题人:命题人:王帅王帅 审题人:审题人:王卫红王卫红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小题 2 分,分,共共 30 分)分)1.乳酸菌、黑藻叶肉细胞、人体小肠上皮细胞虽然形态各异,但它们有共同之处,表现在 A 有细胞膜和核膜 B 可进行有丝分裂 C 以 DNA 作为遗传物质 D 粒体中进行能量转换 2.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段 DNA片段,端粒酶 TE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并延伸端粒 DNA在正常情况下,端粒酶只在不断分裂的细胞中具有活性。
下列有关端粒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仅由 C、H、O、N 四种元素组成 B 催化过程以 4 种脱氧核苷酸为底物 C、组成成分都在核糖体上合成 D 在所有细胞中均具有较高活性 3.植物体内的有机酸主要通过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合成,而后进入细胞质基质,再通过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进入到液泡;当液泡中有机酸浓度达到一定水平,会被运出液泡进入降解途径(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有机酸的产生部位是线粒体内膜 B、H+进入液泡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C转运柠檬酸进出液泡的蛋白不同 D液泡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4.下图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2n=16)根尖细胞分裂的部分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制片的流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a 时期细胞中发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C、b 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 c时期相同 Dd 时期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 5.下图为淋巴细胞诱导癌细胞凋亡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C 蛋白被激活后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 细胞凋亡是特定基因表达的结果 D 细胞凋亡不利于主物体的生存 6.下列对生物细胞代谢活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乳酸杆菌的细胞质基质中有产乳酸的酶 B、醋酸杆菌产生 ATP 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C衣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酵母菌产生 CO2的场所有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7.将某种植物置于高温环境(IIT)下生长一定时间后,测定 HT 植株和生长在正常温度(CT)下的植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
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两组植株的 CO2吸收速率最大值接近 B、20时 CT 植株能积累有机物而 HT 植株不能 C、35时两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D HT 植株表现出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 8.玉米籽粒颜色由 A、a 与 B、b 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A或 B 存在时籽粒为紫色,同时缺少 A 和 B时籽粒为白色紫粒玉米与紫粒玉米杂交,结出的籽粒中紫:白=7: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紫粒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 AaBb和 aaBb B 子代白粒的基因型是 aabb C 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亲代是杂合子 D 子代紫粒玉米中纯合子占 1/7 9.下图为某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对该家系分析正确的是 A、此病为隐性遗传病 B III-1 和 III-4 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C-3 再生儿子必为患者 D-7 不会向后代传递该致病基因 10.武昌鱼(2n=48)与长江白鱼(2n=48)经人工杂交可得到具有生殖能力的子代显微观察子代精巢中的细胞,一般不能观察到的是 A 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细胞 B 含有 48 个四分体的细胞 C 染色体移到两极的细胞 D 含有染色体 24 条的细胞 11.正常情况下,DNA 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 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 DNA呈伸展状态,且 SSB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
下列与 SSB 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 A SSB 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 DNA 复制 B SSB 与 DNA 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 C、SSB 是一种解开 DNA 双螺旋的解旋酶D SSB 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2.apoB 基因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时,由于 mRNA 中某个位点的碱基 C 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 U、使密码子 CAA 变成了终止密码子 UAA,导致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 mRNA 中嘧啶碱基比例 B、该 mRNA 可与 RNA 聚合酶结合完成翻译过程C该 mRNA 翻译时先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 D、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木原因是基因突变 13.甲、乙、丙、丁表示细胞中不同的变异类型,图甲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的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 B、若图乙为精原细胞,则不可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图中所示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D、图内、图丁所示的变异类型都能产生新的基因14.PCR 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与人体细胞内 DNA 分子复制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解旋过程中双链 DNA 的解开都需要解旋酶 B DNA 聚合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 C、都是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D延伸过程中都需要 DNA 聚合酶和 4 种核糖核苷酸 15.通过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无水乙醇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将色素溶解后分离 B、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通入无菌空气制作果酒 C、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将酶和反应物分别保温后再混合 D 鉴定 DNA 时向 DNA 溶液中加入二苯胺摇匀后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6 小题,小题,共共 70 分)分)16.(12 分)以顺铂为主的铂类药物化疗仍是临床上治疗晚期宫颈癌的首选方案。
为研究大蒜素与顺铂联合给药对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以下实验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 ,癌细胞细胞膜上的 等物质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2)检测大蒜素、顺铂和联合给药对宫颈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如图 1 和图 2由图 1 可知,与大蒜素组和顺铂组比较,联合给药组对宫颈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结合图 2 推测其原因是 3)已有研究表明,多个基因参与驱动 G1 期到 S期转换为研究联合给药抑制细胞增殖的机制,科研人员检测了相应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如图 3驱动 G1 期到 S期转换的基因是 ,抑制其转换的基因是 4)研究发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重要通路之一的线粒体途径过程如图 4 所示为探究联合给药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科研人员检测了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量,结果如图 5.分析联合给药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是 注:Bcl-2 能够与 Bax 形成异源二聚体而抑制 Bax 活性5)综上所述,联合给药通过 达到治疗宫颈癌的目的17.(11 分)脂肪酸和氨基酸氧化分解时,产生多种有机酸中间产物其中一些有机酸的过量积累会导致有机酸血症、表现出线粒体疾病特征研究者利用线虫对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1)线粒体是 的主要场所细胞呼吸的实质是将_氧化分解并将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 和热能2)D-2HG 是脂肪酸等氧化过程的中间产物(图 1),D-2HG 积累个体存在严重的发育障碍,且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异常利用 D酶/H酶缺失突变体线虫进行研究,当饲喂不产生维生素 B12(VB12)的大肠杆菌时,发现只有野生型线虫的线粒体结构正常,检测四组线虫的 D-2HG含量和 ATP 水平,结果如图 研究者推测 D-2HG不是导致线粒体缺陷的直接原因 做出推测的依据是 3)检测发现,三种突变体中 3-HP 含量均为野生型的 400倍左右D-2HG 结构与-KG结构相似据此,研究者大胆提出假设,并在不同浓度 D-2HG 的环境中检测 H酶活性,得到了支持假设的结果(图3)该假设是 4)3-HP能与线粒体相关蛋白结合抑制线粒体发育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请写出 D酶缺失导致线粒体缺陷的相关机制D酶缺失 过量抑制了 酶活性 积累线粒体缺陷 18.(12 分)科研人员研究 E 基因和 F基因对拟南芥主根生长的影响1)研究人员利用农杆菌侵染拟南芥,将其 T 质粒上的 T-DNA转移到细胞中,并整合到该细胞的 上2)利用 PCR 从完成转化的拟南芥中,筛选 E基因突变隐性纯合子(甲),原理及结果如图 1.据图分析,植株 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和 E 基因突变隐性纯合了、(3)同样用上述方法筛选出 F基因突变隐性纯合子(乙)。
将甲和乙杂交得到 F1后自交,若 F2中突变型的比例约为 1/2,说明 E 基因和 F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F2中出现少量双突变体最可能的原因是 4)科研人员利用三种拟南芥研究 F基因与主根性长的关系,结果如图 2 所示据此推测 F基因 5)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和 F 基因融合,构建表达载体,获得转基因拟南芥,荧光鉴定结果如图 3,该结果不足以确定 F蛋白位于细胞膜上继续用高浓度蔗糖溶液处理液泡较小的转基因成熟荧光细胞,使其发生质壁分离,若观察到 ,可证明 F蛋白在细胞膜上同时还需要补充一组 作为对照6)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可研究细胞内蛋白质之间是否相互作用将黄色荧光蛋白基因(YFP)分为 2段(YFPN与 YFPC),分别与已知抗原基因和该抗原的抗体基因融合构建表达载体,将两种载体同时导入拟南芥细胞,在 515nm激发光下可发出黄色荧光转基因拟南芥细胞能发出黄色荧光的原因是:会使 YFPN与 YFPC蛋白相互靠近研究者推测 E 蛋白和 F 蛋白在细胞内形成一聚体后发挥作用为验证该假设,请参照上述技术写出实验组的设计思路:19.(11 分)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病毒的“逃逸”植物病毒主要侵染植物细胞,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机制通常是为了适应植物细胞内的生活环境而特化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植物病毒完全不能侵染动物细胞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植物病毒或其组分可在动物细胞中表达或进行某些功能自然界中近 70%的植物病毒需要依靠介体昆虫传播,这些介体昆虫对植物病毒的持久性传播是导致植物病害的关键个体昆虫可以通过自噬途径降解病毒颗粒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过程如图 1.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病毒也可以劫持或破坏自噬途径,在介体昆虫体内持续增殖例如,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DV)进入白背飞虱(一种介体昆虫)的肠道上皮细胞,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唾液腺,趁白背飞虱进食植物时将病毒传播中国农业科学院某研究团队发现 SDV 侵染介体昆虫后“逃逸”的新机制,如图2研究人员发现,当 SDV 侵染白背飞虱后,促进 Atgs 基因的表达激活了自噬,其中 Atg8 蛋白与早期自噬体膜结合,参与早期自噬体的延伸和闭合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自噬体膜上有很多正在组装和成熟的病毒颗粒,且病毒外壳蛋白 P10 可以与溶酶体膜上的 LAMP1 互作,操纵白背飞虱自噬,使 SDV 逃过防御,促进其持久传播。
这解释了为什么病毒可以在特定的介体昆虫中存活并高效持久传播,同时为阻断病毒的持久传播提供了新策略1)自噬体具有双层膜结构,白背飞虱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还有 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