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doc
8页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掌握部分1.评价工作的分级生态影响评价包括的格式、内容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并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 1、2、3 级经过对工程和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 1~3 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 4.1 列出的生态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 1 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表 1-1 评价工作级别(1、2、3 级)评价工作 工程影响范围级别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50km2 20~50 km 2 <20 km2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50%)生产量锐减(≥50%)异质性程度降低相对同质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珍稀濒危物种消失21212113232321/3/3/31区域环境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绿地减少 1/2,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极差2132/3水和土地荒漠化理化性质改变理化性质恶化1212323/3敏感地区 1 1 1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1 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划走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
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以及敏感生态目标的保护需要确定2 对于 1、2、3 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 和 1~2km熟悉部分1.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 生态现状评价,要回答主要的环境问题,其中包括:(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与稳定状况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3)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类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2 现状评价要论证原有自然系统或次生系统的生产能力状况并用调查数据予以证明.3 评价方法生态现状评价要有大量数据支持评价结果,也可以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法,数学评价方法等(具体方法现附录 C).2.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1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2 3 级项目要对关键评价因子(如对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进行预测;2 级项目要对所有重要评价因子均进行单项预测;1 级项目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预测3 为便于分析和采取对策,要将生态影响划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4 要根据不同因子受开发建设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和累积情况进行预测评估从时间分布上可以表现为年内(月份)和年际(准备期、施工期、运转期)变化两个方面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划分为宏观(开发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和微观(影响因子分布)两个部分5 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经济损益分析3.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遵守的原则(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2)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3)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恢复和补偿措施;(4)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4.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级一级标准 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 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 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了解部分1. 术语1 生物量:又称“现存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2 生态因子:生物或生态系统的周围环境因素3 生物群落:在一定区域或一走生境中各个生物种群相互松散结合的一种结构单元4 景观: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5 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厂,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称为自然资源,如土壤、水、草场、森林、野生动植物、矿物,阳光、空气等6 区域环境:包括人工环境在内的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7 自然环境: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位8 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所形成的环境体系9 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在一个区域里(景观或生态系统)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10 相对同质:本异则所称相对同质是指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主要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组分和元素即表现相对同质11 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12 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13 土壤侵蚀:土壤在外营力(风、水流、冻融和重力)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14 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沙质荒漠化、砾石荒漠化、水质荒漠化和工矿型荒漠化15 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16 连通程度:本导则指一个地域空间成分具有的隔离其他成分的物理屏障能力和具有的适宜物种流动通道的能力17 敏感区:本导则指我国现存的著名自然历史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水源保护区18 植被覆盖率:本导则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19 频率: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样方数与总样方数的百分比20 密度:本导则指景观体系中某一类型拼块在某一地域中的数目与拼块总数的百分比2. 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的基本内容1 自然环境状况1.1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包括评价区内气象气候因素,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和生理生态习性,历史演化情况及发展趋势,评价区人类活动历史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等1.2 评价区内敏感区和人文景点的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
1.3 图件收集和编制,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根据工作级别不同,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下述图件和编制图件的资料图片:地形图(评价区及其界外区的地形图一般为 1/10 000~1/500 000)在该地形图上应标有地表状况,尤其是绿地(含水体)的分布状况,拟建工程厂区、城镇分布,主要厂矿及大型建构筑物分布等,并划明评价区及界外区范围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卫片 当己有图件不能满足评价要求时,1 级项目的评价可应用卫片解译编图以及地面勘察、勘测、采样分析等予以补充卫片要放印到与地形图匹配的比例,并进行图形图象处理,突出评价内容,如植被、水文、动物种群等等1.4 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基础图件,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图、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境质量现状图等1.5 上述调查内容和编绘的图件目录要在大纲中列出,并报主管部门审批在大纲中要给出项目位置图、工程平面布设图大纲经主管部门审批后,评价单位要严格执行批复2 社会经济状况2.1 社会结构情况调查,主要包括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发展状况,以及生活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科技和文化水平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区域生产的主要方式等等。
2.2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包括产业构成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强度2.3 移民问题的调查,主要包括迁移规模、迁移方式、预计的产业情况,住区情况调查以及潜在的生态问题和敏感因素的分析2.4 自然资源量的调查,包括农业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植被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的储藏情况和开发利用情况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大气环境部分、地面水环境部分和声环境部分给定的方法和标准4 公众参与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或社会团体对项目影响的意见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3.生态现状评价的要求(1)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2)2 级以上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 级项目的生态现状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3)评价生态现状应选用植被覆盖率、频率、密度、生物量、土壤侵蚀程度、荒漠化面积、物种数量等测算值、统计值来支持评价结果4. 生态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1)把生态质量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后者是可以观察和测定的2)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要抓住重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密切的一般影响因素可适当加以综合。
3)终极影响原则,只考虑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或生态环境直接相关的最终影响后果4)一次性估价原则,要按有关规定依经济寿命年限折现,使估价具有可比性5. 替代方案的编制要求和内容要求1 级以上项目要进行替代方案比较要对关键的单项问题进行替代方案比较、并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多方案比较,这些替代方案应该是环境保护决定的最佳选择替代方案主要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内容关于选线、选址的替代项目组成、规模的替代施工工艺设计和方法的替代生态保护措施的替代6.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影响评价要点* B1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B1.1 水库和水坝建设B1.1.1 评价范围:2、3 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下游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 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B1.1.2 评价期限: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1 级项目要做后评价B1.1.3 评价重点B1.1.3.1 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
B1.1.3.2 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