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态度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述评.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08247478
  • 上传时间:2022-06-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1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态度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述评 态度改变: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述评 【作 者】马德峰 【作者简介】作者 马德峰,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最具影响的无疑是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本文拟就该理论,从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和基本评价这四个方面作一述评 【关 键 词】认知/认知不协调/格式塔心理学/场论态度改变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研究最多的领域之一许多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试图解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原因与过程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就是其中最主要、最流行的态度改变理论    一、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渊源1957年,费斯汀格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思想如果对这一理论的基础作一探究,就会发现它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格式塔心理学;二是勒温的场论格式塔心理学是20、30年代流行于德国的心理学派,早期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这一学派对认知不协调理论有重要的影响第一,“人是思维者”的思想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客观的地理环境,而是人所感知到的“行为环境”;并且行为环境与地理环境并不总是相符的,因为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不总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经常积极地通过组织自己的知觉和观念,形成单一的、有意义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指出,正是这种对环境的组织作用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知觉并进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一思想,对费斯汀格后来关于认知结构和认知模式的探讨有着启发作用第二,知觉的完形论思想完形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精髓所在它反对心理构造主义者,后者将知觉看作是感觉的镶嵌式,把整体至多看成是个别成分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质存在于整体之中,而组成整体的单个部分无质可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知觉通过观察者直接描述自己的知觉内容,从一开始就具有整体性费斯汀格吸收了这一思想,把它作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前导第三,有关物体事件与心理事件的同形论思想在苛勒看来,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间存在结构相似性,他把这称为“同形”通过研究,他揭示出能够产生与问题情景相符合的新知觉结构的集中律,也就是主观上体验为顿悟的“再集中”这为后来包括费斯汀格在内的认知理论家建立各种各样的平衡、协调模式提供了依据除了格式塔心理学外,对认知不协调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勒温的场论费斯汀格从勒温那里吸收和借鉴了这样一些思想一是研究人的动机思想勒温摆脱了正统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知觉过程的约束,着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意志这一思想,对于费斯汀格的理论研究具有启迪意义,因为对于认知主义者来讲,专注于信息因素对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不够的,在谈到社会行为时,动机问题无论如何是不能回避的。

      二是重要的概念和思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需要—紧张”心理系统说,按照勒温的理解,人的行为动力源于人的需要,而个体在压力下就会引起一定紧张心理,为满足这一需要的任务完成后,紧张的心理系统就会获得解除,并使人因紧张而失衡的心理趋向平衡后来,费斯汀格在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假设中,就吸收了这一学说思想    二、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内容1.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假设 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费斯汀格提出了有关认知不协调的两大基本假设:(1)是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2)是当不协调出现时, 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可见,这里不协调状态已具有了动力学的意义,正是由于认知上的不协调才引起人类的行为他将人类行为的动因从需求水平转移到认知水平上,突出了人类理性的力量2.认知不协调的条件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

      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如“我今天去郊游”;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如“天下雪”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1)不相干此时两种认知元素间没有联系, 例如“我每天早上七点钟吃早饭”与“我对足球不感兴趣2)协调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矛盾, 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3)不协调此时“如果考虑到这两个认知元素单独存在的情况,那么一个认知元素将由其反面而产生出它的正面……假如从y产出非x,那么x和y就是不协调的”例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这两者就是不协调的在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3.认知不协调的强度 费斯汀格认为,不协调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具体地说,它取决于两个方面:(1 )是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比如丢掉一元钱与丢掉一份满意的工作造成的不协调程度是不同的;(2 )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可用公式表示:      不协调认知项目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不协调程度=———————————————————————      协调认知项目的数量×认知项目的重要性4.认知不协调的解决途径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比如, “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这样,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这三种解决途径是从“知”、“行”角度入手,来达到消除认知不协调的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不协调在主观上被体验为心理的不舒适,这种心理的不舒适,不同的个体其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对个体选择减少失调的具体途径,认知不协调理论不能作出明确判断    三、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特点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作为认知理论中的一种,它与强化理论、角色理论等有着很大的区别总结一下,该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认知为分析的基本单位 任何一种理论,它都是以某个概念为其分析中心例如,在角色理论中,中心概念是角色,即人们在较大的社会系统中相互作用时形成的角色;强化理论则把社会行为看作一个特殊的刺激——反应强化链,研究核心仍是分离的行为。

      而认知不协调理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认知,通过认知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来解释社会行为的动因整个理论是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了认知元素间的三种关系,说明了影响认知不协调的条件和强度,最后提出解决认知不协调的方法,论述中始终围绕认知这一中心概念2.重视个体特别是个体内部心理 在社会心理学中,角色理论忽视个体差异,重视社会结构,它主要研究作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的角色、角色冲突和角色期望的共同特征而认知不协调理论则与之相反,它重视个人而忽视社会结构,主要探讨的是个体认知以及个体如何减少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和强化理论有相似之处如果更进一步讲,角色理论重视外部的有色和条件,而认知不协调理论重视内部的认知结构,诸如个体内心和谐、认知不协调3.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强化理论和角色理论中,人性没有实体,相反,只有在对刺激作出反应(强化理论)或对角色期望作出反应(角色理论)时才采取行动,因此人是被动的而认知不协调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存在看作是认知的存在——思考、解释和寻找事件的意义费斯汀格所阐述的第二个假设——“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4.重视认知不协调的研究 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与海德等人的认知一致性理论同属认知理论,但海德等人的理论基本上都将认知不平衡或认知不协调视为认知结构的反常状态,注重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响而费斯汀格则将认知不协调视为认知系统中的一种正常状态,因不同的认知元素各有相对独立性,所以认知不协调是不可避免的,主张从个体内部认知元素间的不一致入手解释社会行为的动因,强调自我调节    四、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基本评价自从费斯汀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以来,该理论对西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其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1.理论的创新性 认知不协调理论在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时,指出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社会心理学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但认知不协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不协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指导意义2.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费斯汀格将复杂的认知关系简化为认知要素间的协调与不协调关系。

      这样一来,这一理论模式就有可能具备其它认知模式不曾有的灵活性和运用范围,不仅适用于认知者的认知体系,而且适用于更大的、认知者以外的社会领域从信息来源看,大量的是来自于社会上的大众传播、大众意识,甚至流言等费斯汀格专门论述了广大社会领域中的集体现象(如流言、大众传播)对减轻认知不协调的作用,这种不拘泥微观领域的广泛适用性是该理论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3.理论的推动力 著名人格心理学家J ·费斯特曾说过:“一个理论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其整合已知的观察、引发新的研究的能力换言之,一个理论的有用性,不是取决于它与某些已建立理论的一致程度如何,而是取决于它能引发多少可测验的假设,在多大程度上整合了现有的经验知识,以及它对解决日常问题所具有的意义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就是这样,它引起和推动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到一系列有趣的规律性上,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如布雷姆的“心理学的对抗理论”、阿伦森的“喜爱理论”当然,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也同样如此一是概念的模糊性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有些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例如“不协调”这一重要概念,费斯汀格认为,是一种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发生在一个人同时持有两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的时候。

      但是认知在哪些方面不一致呢?他并没有明确说明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不协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二是认知模式的过于简单化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过于依靠一对孤立的认知成分,这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很少与其它认知结构成分发生关联,这意味着,不可能接触到认知成分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三是解释模式的不确定性在认知不协调理论中,它不是用心理学术语来解释产生不协调的心理机制,只是借助于日常生活经验来确定不协调的存在而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不一定遵循逻辑要求,有可能是遵循另外的理由费斯汀格对这些理由并未严格限定,解释模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责任编辑】陆家希 【参考文献】[1]〔美〕威廉·S·萨哈金著,周晓虹等译:《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杜加克斯,赖茨曼著, 矫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局长在2025年全市医疗保障重点工作调度会暨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自查自纠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稿.docx 2025年春教体系统安全工作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4年度街道机关支部党组织书记述职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2025年干部谈心谈话内容范文.docx 主管发改部门党组书记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学习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交流发言材料供参考.docx 纪委书记2025年全面从严治党的研讨材料范文.docx 2025年春季防汛防旱工作部署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2025年村“三资”管理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村“两委”2025年工作计划供参考.docx 乡镇在全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docx 银行行长在学习2025年一号文件精神专题会上的研讨发言供参考.docx 乡党委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供参考.docx 党组书记、主任在2025年展改革委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范文.docx 领导干部在2025年“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关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报告范文.docx 在2025年基层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例文.docx 2025年理论学习中心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供参考.docx 在理论学习中心组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议上的交流发言两篇.docx 党支部2024年民主评议党员工作情况报告供参考.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