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06129130
  • 上传时间:2023-01-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9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汉语趋向动词系统〔韩国〕辛承姬提要 本文在分析趋向动词语义特征的根底上,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从而勾画出现代汉语的趋向动词系统0 引言 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系统究竟是什么样的?哪些动词属于这一系统?本文试图寻求答案 一般语法著作里所谓趋向动词,指表示趋向的动词〔1〕但假设是光凭“趋向〞这一语义特征来确定趋向动词,比拟容易引起争论语义本身是个抽象的概念,难以琢磨 实际上根据这条定义归纳出来的结果,各家不大一致各家所列的趋向动词的范围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张志公、胡裕树、邢福义、高更生等先生归纳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第二类是李临定先生所列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第三类是以吕叔湘及刘月华先生等举出的“来、去、上、下、进、出、回、过、开、起、到〞其中,第二类不包括“开、起〞,第三类在包含“开、起〞之外,又将“到〞归入趋向动词系统这点与前两者不同那么,象“退〞“入〞“往〞这样的动词也都表示趋向,它们是否也应该算作趋向动词呢?应该怎么处理这些动词? 本文在兼顾语义特征的同时,重点考察趋向动词的语法特征,借以确定判断趋向动词的检测条件。

      一 语义特征 虽然就语义特征来认定趋向动词不太可靠,但在语义上动词是否具有位移趋向性特征仍然是区分趋向动词的根底性条件一个动词,如果它具有位移趋向性,它就有可能是趋向动词;相反,如果它根本没有位移趋向性,它就不可能是趋向动词比方“笑〞,比方“骂〞,比方“想〞,它们都跟趋向动词无关 所谓位移趋向,可以分成两类: 〔一〕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向背趋向典型的例子是“来〞和“去〞两个来〞是朝向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动作趋向;“去〞是背离说话人位移的动作趋向以下我们把趋向动词标记为q,其中“向背趋向动词〞标记为q1 〔二〕非向背位移趋向 这是以甲乙两位置为参照点的位移趋向典型的是“上〞和“下〞就根本语义而言,“上〞是由低处到高处的动作趋向;“下〞是由高处到低处的动作趋向此外还有“进、出、回、过、开、起〞等等,构成可讨论的相对封闭的类以下我们把这类趋向动词标为q2 有的趋向动词,单纯表示向背位移趋向,或者单纯表示非向背位移趋向,它们是单纯趋向动词,如q1和q2有的趋向动词,同时表示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的复合趋向,它们是复合趋向动词比方,“你进来〞的“进来〞,既表示由外面向里面的趋向,又表示向着说话人的位置位移的运动趋向。

      这类趋向动词可记作q2q1 趋向的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有客观事实上的可验证性,即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然而,从语法上说,不能按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的语义理解来确认趋向动词的范围因为,所谓向背位移和非向背位移,特别是非向背位移,理解上存在开放性,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凭语义,很难框定比方,“拉〞和“推〞,“吞〞和“吐〞,“吸〞和“呼〞,“放〞和“收〞,不能说根本不存在向背位移或非向背位移的语义,那么,它们是否也是趋向动词?如果不是,为什么?这就需要用语法特征来控制,或者说,需要依据语法条件来判别二 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来考察,可以看到趋向动词显示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V与q:但凡q,都能用在V的后边 V指一般动词q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以用在V的后边,作趋向补语但凡不能用在V后边,作表示趋向的补语的,不是趋向动词 V与q的组合,可以分成三类: (1) Vq1:V后用q1“来〞“去〞作补语来〞“去〞不仅可以充任V的表示趋向的补语,如“爬来〞和“爬去〞,还可以用在其他趋向动词后边,形成复合趋向动词,如“上来〞、“上去〞这点与q2不同 (2) Vq2:V后用q2“上、下、进、出〞等作补语。

      要用典型的“上〞和“下〞来举例的话,有“爬上〞、“爬下〞,这里的“上〞“下〞表示“爬〞这个动作的运动趋向虽然用在V的后面,但不是表示明显趋向的补语,就不是典型趋向动词,只能算是趋向动词的引申用法例如“窗户关上了〞的“上〞也是用在V的后面的补语,但它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而表示动作的结果,所以它不能算是典型趋向动词 (3) Vq2q1:V后用q2q1“上来、上去〞等作补语复合趋向动词可以放在V的后面,表示V动作行为的复合趋向如“爬上来〞、“爬上去〞、“爬下来〞、“爬下去〞,其中的“上来、上去、下来、下去〞是表示复合趋向的补语 〔二〕q1和q2:但凡q2,都能用在q1前边,构成规约性很强的“q2来/去〞格式 一个“q2X〞的格式,如果q2已被确认,而其中的X是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那么,这个X肯定是q1〔“来〞或“去〞〕如“上X〞“下X〞“进X〞“出X〞这就是说,q2规约了q1的后显 然而,一个“Xq1〞的格式,如果q1已被确认,那么,即使其中的X是表示趋向意义的动词,这个X也不能肯定是q2比方“进〞和“退〞经常连用〔“进退沉着丨进退两难〞〕,二者都有位移性和趋向性,但“进去〞才是q2q1,“退去〞却不是q2q1。

      这就是说,q2不能规约q1的前现 那么,如何断定是不是“q2q1〞? 方法就是,看“Xq1〞能否一起作V的补语 q2q1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补语能够作补语的,才是复合趋向动词如“爬上来〞、“爬上去〞、“爬下来〞、“爬下去〞等等都是动补结构,其中的“上来〞、“上去〞之类都充当了V的补语至于“退去〞、“往来〞、“往去〞、“到来〞之类,尽管它们也表示复合趋向意义,但它们不能充当V的补语,因此不是复合趋向动词这是判断复合趋向动词的重要标准 表示趋向的动词常常与“到〞组合,如“来到、去到、上到、下到、进到、退到、回到、开到〞等等这些组合所表示的意义也是前项动词表示的趋向意义加上后项“到〞的移动到某一处所的趋向意义不过它们不能算是复合趋向动词因为它们不能作别的动词的补语,即没有“V来到/去到…〞形式除了这种差异以外,“X到〞组合在它的语法功能上与复合趋向动词不同: 第一,“X到〞类大局部不能单说,必须带而且只能带方所宾语而q2q1能够单说,甚至用来作为祈使句它可以带方所宾语也可以不带‘五·一’节来到了,全国人民乔装打扮〞〔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丨我下到剧场里,已黑了灯〔王朔,?浮出海面?〕丨虎子听从命令退到了小树下边。

      〔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丨黛二怀着愤懑的心情买了肉菜回到家〔陈染?无处辞别?〕丨云薄了,雾又上来〔高中语文第一册二?长江三峡?〕丨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高中语文第一册十六?蝉?〕丨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小学语文第五册十七?亲人?〕丨“过来!〞丨“回来?〞 第二,带方所宾语的时候,二者的语序不同,分别为“X到+方所宾语〞和“q2+方所宾语+q1〞 回到北京 回北京来 回北京去第三,“X到〞不能带施事宾语,而“q2q1〞能带施事宾语如: “那边过来一只船〔孙犁?荷花淀?选自?白洋淀纪事?〕 | …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高中语文第四册十七?明湖居听书?〕〞 〔三〕方所宾语与q:方所宾语与q二者相互规约我们以?动词用法词典?〔2〕的1328个动词为材料,对其中能够以优先形式来带狭义处所宾语〔3〕的动词进行考察,得到了如下的结果在语义上具有“趋向性〞的动词共有33个,列举如下: 来 去 上 下 进 退 入 出 回 过 起 到 往 蹦 沉 抄〔从侧面或较近的小路过去〕 串 凑〔接近〕 倒〔使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或颠倒〕 登1〔[人]由低处到高处〕 翻2〔爬过〕 飞 滚 接近 经过 流 落 冒〔向外透;往上升〕 爬1〔向前移动〕 爬2〔攀登〕 跑1〔逃走〕 摔 投〔跳进去〕以上的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

      有些动词除了方所宾语以外可以带施事、致使、时间、杂类等等宾语如“来客人了〞“去 〞“起五更〞“蹦高儿〞有些动词只能带方所宾语,如“上〞“下〞“出〞“登1〞“爬2〞“投1〞等等〔4〕不管能带多少种宾语,但凡q,都可以自由地带方所宾语,并且方所宾语是q所带的必要成分反之,有些动词虽然可以带方所宾语,但是不太自由请看下面的例子: ü上山 ü上山顶 | ü爬山 * 爬山顶 | √登山* 登山顶“山顶〞本身具有“高处〞的意思,因此动作趋向在水平线上移动的“爬〞不太适合于带这样的方所宾语登〞与“上〞一样表示“从低处到高处〞语义,不过它所能带的方所宾语没有“上〞自由q与方所宾语之间如果插入介词成分,这是很受限制的不过别的动词与方所宾语之间可以插入“到、在〞等介词成分,而且插进去以后更是明确、自然一些例如: ü 他来到北京 * 他来在北京 | ?他去到北京 * 他去在北京 | ü 沉到水井里 ü 沉在水井里同“他来到北京〞、“他去到北京〞一样,除了强调“到达某处〞的情况以外,一般q与方所宾语之间不可以加上介词成分而“沉〞类动词可以直接带方所宾语,不过“沉水井里〞格式产生歧义,因此动词与宾语之间插进介词去可以表达更加明确的意思。

      趋向动词与方所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比拟明确,而能带方所宾语的非趋向动词与方所宾语在语义上相对来说联系比拟松散趋向动词与它所带的方所宾语之间一般有两种语义关系:①动作与目的地关系,如“上山〞、“下二楼〞②动作与出发点关系,如“出国〞这是由趋向动词本身具有的动作趋向性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一般趋向动词与方所宾语之间不用插进补充趋向意义的介词而有些动词虽然可以直接带方所宾语,但是方所宾语到底是动作进行以后到达的目的地,还是动作进行的所在地,必须加一个介引方所的介词以后才显得更明确一些 但凡复合趋向动词的合成形式都不能带方所宾语,如果复合趋向动词带方所宾语,它必须出现在q2与q1之间,如“上楼来〔*上来楼〕〞“下楼去〔*下去楼〕〞等等,而且不一定都能带方所宾语,如“起来〞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 〔四〕Vq1/Vq2与方所宾语:但凡q,用在V的后面,作V的趋向补语Vq可以带FVq1带F的时候,一般把它嵌在V和q1之间,即“V+F+q1〞,而Vq2可以直接带F,即“Vq2+F〞 (1)先说Vq1带F的情况 Vq1带F的一般句式是“V+F+q1〞,不过有少数例子Vq1格式可以直接带F例如: [1] 跑这儿来;跑那里去;跑教室来〔>跑来教室〕丨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丨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

      〞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选自?人民日报?1978年3月14日〕 [2] 天空放晴的一天,张欣飞来杭州,给阿眉带来很多东西,里面不少还是阿眉给我买的烟和饮料〔王朔,?空中小姐?〕[1]稍多见;[2]比拟少见其实[1]的“跑〞后面隐含着“到〞,“跑到这边来〞、“跑到那里去〞、“跑到教室来〞应是更自然、准确一些的说法 方所成分大局部都用“从/向、往、朝~Vq1〞的形式来表现,例如“从家里搬来〞、“向牧场跑去〞、“往家里走来〞、“朝太阳飞去〞等等从家里搬来〞的“家里〞是“搬来〞这个动作的起点,“向牧场跑去〞的“牧场〞是“跑去〞动作的终点往、朝〞也跟“向〞一样后面带表示位移终点的词语从这些介词所带的词语来看,“从〞和“向、往、朝〞又不一样从〞后面必须带表示方所的词语,而“向、往、朝〞没有这种限制如“√从他那里跑来〞、“*从他跑来〞、“√向我追来〞、“√往人群那里走去〞还有“向、往、朝~V。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